皇帝 祖 宗:人生为何而奋斗-王利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6:24
《我们》栏目曾做过一期与八零后的对话,话题主要是围绕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奋斗》来谈。在这期节目结尾,我谈到了自已的奋斗历程,我举起了《人生就是奋斗》那本在八十年代只不过两毛一分钱的小册子,我说,这本书是我青少年时所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因为它在我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给我打上一层最健康最亮丽的底色。当时我向在上海演播室的嘉宾,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潘益大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以此表达二十多年珍藏在心底的感激之情。节目播出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潘益大先生几次托人请我为再版的《人生就是奋斗》写一篇序言,由于忙于《赢在中国》的收尾工作和《我们》栏目的每周播出,我总找不出一个适合写这个序需要的氛围。因为,写这本书一定会让我步入回忆的长廊,而我总是在向前奔跑,匆忙追赶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了我关于人生的一个答案:人生就是要奋斗。这个比较抽象的答案是通过书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完成的。这个例子大体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权势的爸爸没有关系,书中说“家庭对于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来说,自古以来就只是养育和生活的场所,它既没有理由成为骄傲的资本,也不应成为自弃的包袱。。。。。。

    我们理应用自已的汗水去开拓人生的新路。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几个伟人大师,是靠着“好爸爸”成才的呢?当你在万里无云的夜晚,抬头仰望,明月如镜,独步中天,灿烂的群星在她身旁黯然失色。但是谁都知道,月亮虽明,自已却没有丝毫的光彩,只是借助了太阳的恩赐才富丽堂皇;恒星的闪烁,看似微弱,却是在用自已的能量散发光芒”。当时读到这一段时好像内心深处被某种东西打动了,因为当时的同学中不乏有受父母荫庇的案例。我记得当时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对受别人恩赐而金光闪闪的人产生一种厌恶之情,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就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像小星星一样发光。如果说,人生中有“心灵洞开”之说,我恐怕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九八一年,当时正在上高中,知道了人生就是要奋斗,知道了要像小星星一样发出自已的光。但如何能发光呢?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我来说,我知道读好书是我能发光的最好途径。当时《光明日报》上有招收博士的招生简章,我指着博士两个字问老师,博士是什么,老师说是中国学历中的最高阶段,要上完研究生之后才能上博士。我当时就发誓一定要上最好的大学,要完成最高的学历教育:博士。当时对国外大学一概不知,就国内而言,我知道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所以上北大的博士成为了我一个高中生清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像一颗种子植入了心田,当这个种子遇到外在不适合发芽生长的氛围时,它会蛰伏在心底深处,但它要生长出来的愿望是不会改变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学士和硕士都未能在北大完成,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大众传播学的一名教师。十年后,我毅然决然报考北京大学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时,我对自已说,这是完成我的梦想的最后一站了,否则我再也没有实现自已青少年梦想的机会和心气了。

    我相信,有些梦永远是不会死的。一九九一年,也就是我读完《人生就是奋斗》并立下誓言的一九八一年整整过去了十年,我埋藏在心中的种子终于要发芽。一九九一年早春,当我以这样的心理背景参加北京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时,其心理压力是空前的,考前的晚上吃完五颗安定片后仍然无法入睡,也许是身体的不适,也许是安定吃得太多,竟然在凌晨呕吐了一个多小时。为了缓解考试的压力,我戴了随身听,挑了几段我最喜欢的音乐,旋律将我又带回了十年前我在早上起来高声朗读《人生就是奋斗》的场面,也无数次闪现我指着那张《光明日报》上博士招生简章问老师的情形。也许是记忆的长河在音乐助推下的原因,也许是少年时的梦想十年后终于有机会实现的缘故,我当时竞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当时离考试只有几分钟,我只好关掉随身听,含泪走进了考场。

    今天,当我来为这本书写序时,离我当初读这本书已经是二十七年之后,距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也有十五年之久。二十七年来,一路走过,社会错综复杂的程度完全超出我书生气的想象。我在学校生活了二十三年,熟悉的是校园的竞争、校园的带有人文感的文化,踏入社会后竟长久地不适应,在许许多多的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中,我发现永远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我骨子里的“要像星星一样发出自已的光,要奋斗”总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让我前进的步伐多么艰难也从未停止过,在有可能得到其他人光芒的恩赐时也从未丧失过自已,我清楚地知道我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但我从未后悔。我多次说过,我永远不想要那种有一些人的眼睛你不敢正视的所谓成功,因为,那些眼睛会说,你的成功是我赐给你的,是靠着我实现的。同时,一旦我知道一些看似光纤无比的形象,是靠某种难见天日的东西在支撑和维系时,我内心的排斥甚至是厌恶总会油然而生,虽然以我现在的阅历和年龄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我也深知人生的状态千千万,由于外在际遇的不同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但说老实话,我内心总还是包容不下。这一点其实就是“要发光、要奋斗”的翻版,由此我想,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打下的烙印是多么深。

    “人生就是奋斗”解决了我年青时的问题,但是对于“人生为何而奋斗”我现在想得越来越多,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的路径,一个是人生的目标。我之所以想得多,是因为当你因为奋斗而有了许多获得后,你必须想清楚你奋斗的意义,奋斗的目的。我的奋斗在学校这一阶段目标十分清晰,就是上中国最好的大学,读完中国最高学历。但是离开学校后,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奋斗的目标会遇到无数难题,会遇到许多需要妥协的地方,有许多人在一再的妥协中就失去自已了,从而也慢慢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我看到许多就像现在流行的电视连续剧《奋斗》中的年轻人一样为爱情而奋斗,他们使出全部的能量取悦于对方,他们几乎是为爱情而活着,尤其女性更是如此。结果当对方情感发生变化的一天来临时,他们悔恨交加,痛不欲生,许多人甚至从此看破人生,一蹶不振;我看到一些人为金钱而奋斗,他们上山下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他们获得财富后,消费财富的快感一点点逝去后,他们发现再也没有以前的精气神,再也找不到奋斗的动力,有许多快速致富的大款们包二奶、大战赌场吸毒等都是如此;还有一些人的生活目的是出人头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出人头地多半指当大官,一个人如果将当官变成一种生活的目标,他们当然会苦心经营,小心翼翼,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压抑自已的个性和愿望,一旦媳妇熬成婆后,他们会变本加厉地找回在熬成婆的过程中所忍受一切,并加倍补偿自已,这其中有许多是变态的补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见那么多的所谓大官因为种种原因锒铛入狱,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片废墟。

    是的,这些人都是在奋斗,奋斗的目标清晰而具体:为爱情,为钱,为官。爱情也好,财富也好,官位也好,它们都不是坏东西,它们很大程度上会助推我们奋斗的脚步,但难以解决我们人生的困境。这就像一艘靠岸的船,一旦停靠在风平浪静的港湾,就很难再在狂风中搏击,也不会在暴雨中辨认方向,这样的船只会在长年累月的抛锚状态中慢慢生锈、腐烂。然而,当一个人将自已奋斗的目标设定为某一十分具体的事情而奋斗时,都会遇到靠岸的船的境遇。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奋斗才会一直过着一个充实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是许多先贤哲人为之冥想了一辈子的问题。我在这里所给出的答案只是我自已有限生活经验的累积,同时也是我从所尊敬的那些对人类有过巨大贡献的前辈们的人生中所总结出来的。这就是:为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为了一个生命最大程度地发光,而这一切必须是在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的前提下来完成的。这一点听起来非常的宏大,不切实际,唱高调。但其实不然,因为只有这样的目标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漫长而令人振奋的精神之旅。我们会因着有了这个目标,忘记衰老的来临,会忘怀于得失,会在夜深人静时发现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会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升华,会创造一个又一个连自已也不曾相信的奇迹。人类历史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个时代的比尔.盖次、苹果电脑的乔布斯,已逝去的历史伟人孙中山、邓小平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设定,因为它是一种长期的深厚的人文情怀的累积,是真正思考和真正与自已内心长久对话的结果,如果只是一个外在的设定,即使设定了也难以坚持。其实,就算这种设定是从内心生出,也同样难以持久。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世俗中,无时无刻不受着种种的诱惑,世俗的力量是巨大的,诱惑的力量同样是巨大的。

    我的青春期有幸在《人生就是奋斗》的历程中走过,虽然并没有做出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过着充实的生活。我总在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在做着一些对社会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总在努力地提升自已的各种技能,总在充电。至于最后究竟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就,出多大名,得多少利,这真的只是在我执着地向前迈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它肯定不是一个需要经营的东西,而是水到渠成的产物。

    这本书再版时,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所处的年代与我成长的八十年代已是大相径庭,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总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的路径,一个就是人生的目标。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二十多年前出版过的小册子在今天再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