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有坐过山车的感觉:怎样选择和阅读神学作品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27:43

感谢神这个时候让我今天在豆瓣看到这篇文章,内容是任不寐弟兄与一位读者的问答,其中谈到的,对我来说,非常及时,也希望神通过这篇文章,能对你有带领,让你回到我们信仰的根基--神的道--圣经,和信仰的中心--耶稣基督上来。

 

任不寐牧师平安。感谢主我们能有你的博客,你知道这对我们这些饥渴慕义的弟兄姐妹有多重要。我们把您的空中神学院看成是我们的生命线。今天我去信打扰您,就是想请教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这里很多弟兄姐妹想知道的。这些年,有很多中国的牧师和传道人成长起来了,通过各种渠道,他们的作品成了很多教会如饥似渴的灵粮。其中特别流行的如唐崇荣、唐崇怀牧师、冯秉诚牧师、陈希曾牧师、远志明牧师等等。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刊也进来了。不过有时候,我还是有一些疑问。我们特别想知道的是,该怎样阅读和选择这些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不知道是否给您出了一个难题。如果不方便回答,我也理解。求神继续保守您的侍奉,大大复兴他的教会。(甘肃一位读者) 

亲爱的主内弟兄/姐妹平安! 
谢谢您的来信。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我还不是牧师;当然,也许您知道,我也从来不太关心自己是不是“他们的牧师”。其次,我很感谢您把您的问题看成是一个难题,我们都理解那个问题为什么“难”。不过您放心,关于“属灵谦卑”和“论断论断……”、“人际关系”等羊皮事件,是别人极大的事,对我来说,是极小的事。我相信您的问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当前中国教会仍然在转折期,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从海外到国内,从港台北美背景到大陆背景,从本色化到重返圣经等等。过渡时期的特点就是“神学的繁荣”。所以求神帮助我有智慧和恩典,能为您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一段时间以来,也有一些读者留言或来信问及相关问题,我就在这里一并作答。愿主与我们同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圣经是基础,神学不是。基督是中心,人不是。如果有人为了讲道和查经却学习和复制别人的神学或观点,我建议他们一定要特别小心。一方面,所有的神学见证仅仅是见证者个人的生命经历,不是你的,你讲起来就不一定有生命;而若那信息不能真正感动你,就不可能真正感动别人。另一方面,人的见证总是有局限、甚至有缺陷的。因此,你不能拿别人的神学见证和思想来讲道和教导。当然,你可以参考这些资讯、甚至偶尔引用别人的观点,但你学习和传讲的核心只能是神的话,是圣经本身,是你自己对这段信心的真实领受。任何一个传道人必须自己亲身经历他所要传讲的圣经信息。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经历,仅仅因为上台前看了几本参考书,我建议这样的人不要上台,以免更重的刑罚。与此相关,我们传讲的基督和祂的道,不是任何宗派和名人的思想——任何把人的思想变成崇拜的中心或者某种属灵的对象,都是渎神的。这样讲没有别的理由,就是让圣灵在你身上工作,让圣灵带领你经历基督和基督的道。若没有这样的生命,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信徒。 
没有人完全否定神学的价值。我们相信圣灵在传道人身上的工作。但是,每位传道人和每个基督徒的生命,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他的生命不能替代你的生命,他也不能代表你自己去经历神。因此,任何神学和讲道只有参考价值。从参考价值的角度看,我愿意谈谈您提到的唐崇荣、唐崇怀牧师、冯秉诚牧师、陈希曾牧师、远志明牧师等等。我不是专门讨人喜欢或专门惹人生气来谈论这个话题的,我也不关心“就你能”这类中国式“表彰”或察己知人的诛心之论;我更不想浪费口舌解释“我说的当然不是绝对真理”。在我刚刚归主的时候,这些弟兄及他们的作品对我都有一些帮助,我今天仍然相信,神将继续祝福和使用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但神在每个人身上的恩赐不同,特别是对“复兴”中的中国教会来说,怎样更好地阅读这些作品,确实需要一些具体分析,以便在单位时间能掌握和分辨更重要的信息。 
继王、宋、倪一代以降,唐氏弟兄和陈希曾牧师算是第二代,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博学,不过又有很多差异。唐氏弟兄走的改革宗路线,目前对国内教会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神学贡献更多在护教方面,无论是面对异教、异端和极端,唐氏神学拥有杰出的战斗力。当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分享了加尔文主义自身极端的成分,比如对形而上学体系和理性知识的热衷,有些思想带着明显的理性的自负,甚至涉足了神奥秘的领域。或许由于这方面的缘故,唐氏的作品有时候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引证和使用通俗知识,因此,常常使福音信息在讲章中的位置被压缩、稀释。举例来说,唐弟兄的著述,常有2/3的内容是可以处理掉的。不仅如此,唐弟兄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移情,大多停留在羡慕和复制的水准上,并没有从知识上升到思想;“超越”的部分限于回归圣经的常识,并没有与世俗理性对话的力量。相对来说,陈希曾牧师的讲道更以圣经为中心,因此他的讲章也是我归主前后一段时间,对我帮助较大的。陈弟兄的圣经背景知识是一大特色,因此使他的讲道可以深入浅出,更常有引人入胜之境。不过可能由于宗派的影响,陈弟兄的神学关切更集中在“基督徒的生命历程”方面。我并非说这样不对,只是说,基督的生命和人的生命虽有密切的链接,但基督的生命无疑是基督徒生命的根基。因此,我盼望更多的读者把中心放在基督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或自己的“成长”上——越是看基督,我们就越是成长。不仅如此,陈弟兄的解经似乎应该避免“二次演绎”的习惯。所谓“二次演绎”,就是不用以经解经的方式,而是用人文知识来进一步发挥对圣经某段信心的阐释。比如,上帝就是光,如果继续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光的特点,然后就这些特点再进一步发挥,甚至再往外走,再回头来见证圣经的信息,往往就会陷入私意。对“葡萄树”生物学特征的二次演绎也如此——根据约翰福音15章那里的语境,耶稣讲的是树和枝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酒和水的关系;尽管向着客西马尼(榨油机)可以勉强如此联想。另外,关于“四次丈量”、“中东局势”(圣经中的以色列人不仅仅是地理中的以色列人)等等,显然需要更坚实的圣经根据。 
冯秉诚和远志明弟兄的作品我读的不多,尽管我们相识。他们对我也有帮助。我把他们视为第三代。这一代的背景是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从无神论转向基督教。神在这个时代兴起了一批传道人,而他们的作品,也正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就是怎样为“有一位神”向寻找信仰和心灵故乡的中国人作见证。相对来说,冯弟兄更多是用自己的专业为此作证,而远弟兄用自己的生命为此作证。因此,这两位的作品特别适合慕道阶段的读者阅读;而且相对来说,他们比前两位更了解中国大陆的文化语境,因此有更好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我们已经看见了神使用他们已经并正在造就很多人。不过随着信徒的增长和信徒生命的成长,对圣经信息本身的需求也在增长,这就给这两位弟兄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一方面,利用科学和阅历所见证的上帝,只对无神论者的转变有某种帮助,但这样所见证的神,可以是任何宗教的神,未必一定是基督耶稣,一定是十字架上的那位神。话句话说,在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靠圣灵带领心灵明白圣经,才是唯一的道路。也许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反复重复的生命历程,可以反复感动不同的读者,但未必能将新的生命建造在道的基础之上——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不是从别人的故事或知识来的。于是我们经常看见,布道家每来一次,有人就感动举手一次;下次他还会感动。这样的信息往往和看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自己的生命经历和专业技巧可以感动别人或征服别人,但只有神的话语本身,才是生命需要的灵粮,才能重塑、保守和建造生命。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不是说这个问题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当前极其普遍;我是提醒读者,要寻找那些最适合你属灵阶段和最有圣经根基的信息。 
我希望我上面的个人看见没有误导你们,就是不要忘记我对他们的敬爱和尊重。我一直相信,这些已经为主摆上的仆人,比那些只负责旁观评论和教导别人怎样属灵的正统派,也比那些浸淫于西方神学的虚荣却丧失了见证能力的学院派,要更蒙神悦纳。另外,目前国内能正式出版的所谓神学译著等,基本都是以“边缘神学”为主要内容的,完全以基要真理为主的作品非常罕见。换句话说,那多是“文化基督徒”的作品,特别是加尔文主义的汉语学舌和混杂中印宗教传统的个人灵修作品,这需要特别明确。当然,每个人的恩赐不同,神在最合适的地方使用每件器皿。所谓合神用的器皿,要看神用在什么地方;但所有器皿不能偏离的目标,就是基督和祂的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只是倡议你们用更少的时间看人的作品,用更多的时间看圣经。如果我的作品里圣经的信息不多,你们也不要看。愿神的智慧和爱与我们同在。 
任不寐200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