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行布施什么意思:临摹中的两对矛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8:32

 临摹中的两对矛盾(二) 

        2.专与博
        对于初学者,另一难以清晰地把握的,是专与博的问题。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模仿前人书法有两条路;一是专学一家,要学得像,如学颜真卿或欧阳询,终身学他;二是学许多家,兼包并蓄。这两条路,第一条路优点是简切,容易下手,但也容易为一家所缚;第二条路弱点似乎是泛滥无归,但看得多,便于发展。走第二条路,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是最好的方法。”这种观念是比较诱人的,学书者都渴望能够找到一条捷径,尽快进入创作,自成一家。但是,是否第二条路就是最好的呢,我们认为,应该有所分别。
        首先是对专和博的认识。“专”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目标专一,其二是学习精探,这都好理解。但是,“博”与其对举,却需要避免一个认识误区,即把博等同于泛泛临摹。我们认为,“博”作为“专”的对举项,在这里主要对应的应该是“专一”这一意义,而不是精深。“博”不等于不精深,相反,真正的“博”还应该以精深为前提。泛泛的临摹不是博,而只是过过手。
        其次,应当区别不同的学习阶段。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可以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这时泛泛地对古代经典作品过过手,使自己对一般的书法风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便于作进一步的选择和深入,这是必要的。但这似乎还谈不上“博”,因为这只是一种学习前的准备。经过这种准备后,学习者应当尽快养成对“书法式”的书写习惯的亲切感,从而产生深入的愿望。如果仍然以“博”(特别是泛泛的所谓博)为理由,东一鳞西一爪,那么很可能都只是浅尝辄止,于事无补。我们认为,这时最要紧的应当是立定脚跟,收束手脚,因而最好是专攻一家,以求打入门径。经过这一阶段,然后再广泛临摹,虽然博采,而仍不忘根本,不断以其他风格来调整、充实所学,以求渐渐融通。如此坚持不懈,最后就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脱化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概括起来,就是;初学当专;其后以博来扩充,而仍以所专为基础;最后确立自家体段,由傅而反约,仍然是专——当然,是博后之专。
        学习的这种阶段性,其问的状况是相当复杂的,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仍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倪后瞻曾经有过一段详细的描述:“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学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把牢,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从(纵)有誉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直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字心手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作中段功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摹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盖终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进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矣。”他的说法虽然有些胶柱鼓瑟,但是基本上是符合人们学书的实际的。项穆的意见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描述略为简单而己,他说:“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碰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梁巘的意见,就不免忽略了初入门者的问题,他说:“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他所说的其实主要是后两个阶段,而初学如何起步,却是个问题了。
        学习书法是一种有趣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艺术活动。同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一样,学习书法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有毅力、有恒心,曾国藩曾自述学习柳字的体会说:“余以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因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门,便可稍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氏固非书法大家,但却是学问、事业的大家,他的经验,恐怕不止是单纯出于书法学习得来的,“打得通”三字,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对于书法学习,其指导意义自然不在话下。我们希望大家对于临摹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争取能够打得通,打入古代大师的门径,登堂入室,去抉探书法殿堂中的种种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