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330 33fj:西门家的私房美食—乳饼和乳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14:50
西门家的私房美食—乳饼和乳扇  2012/1/30 梁军


这就是油炸的奶皮子。也叫乳扇。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汤吃,直接吃可以卷上豆沙或者是玫瑰糖,很好吃。乳扇是云南大理的特产。


这就是乳饼。可以做成很多的美食。乳饼现在也是云南的特产,但是在北京很难买到。


过春节时,西门庆家在大门口燃放烟花爆竹,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


过年了。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在家尽情地享受家的温馨了。过去的一年,不管是高兴还是愤怒,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过去了,希望在明天!

春晚很多人看了,照例还是有很多的意见。我觉得,大家还是宽容些吧。一人难称百人心。现在网络和外面的世界已经使人感到目不暇接了。更可况一台晚会呢,我觉得春晚就是一顿年夜饭,虽说平时也经常可以吃到很多的好东西,但是,年夜饭的意义不在于吃饭,在于团圆。

但团圆也不仅仅是用一大桌酒席就能代替的。

同样,生活也不是天天吃大餐。

人们需要娱乐,需要文化。

在春节的假日里,我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拿起书来,细细的品尝凝聚着古人智慧的佳肴。

尽管平时,吃饭已经很是讲究了。西门家在春节还是大摆了酒宴。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热闹。

金瓶梅和很多的小说不一样,在于她很细致的描写了山东运河两岸的农家饮食风俗。我们看小说,仅仅是看了其中的饮食,就完全可以了解晚明时期的地方美食了。

西门庆家向来是以饮食多样和奢华著称的。

这一天,客人来到西门家,带来了二十块黄澄澄的大乳饼。这是好的礼品。

西门庆很是爱吃乳饼。他吩咐厨房,按照年下的做法,烧了一个雪里蕻清蒸乳饼。

在客厅里,西门庆和客人聊天的时候,客人就顺便讲起了乳饼的来历。

感情这乳饼还是中国原产的名品呢。

在过去,由于没有保鲜的技术。中国人在漫长的时光里,逐步总结了很多的独特的食品腌腊技术。在鱼肉上来说,就有咸鱼和腌肉还有腊肉。在家禽上来说,就有风鸡,风鸭还有风鹅。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牛在农耕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在掌握了很多做牛肉的技术的同时,也探索了牛奶的保鲜技术。

有了牛就会有牛奶。刚刚开始,牛奶还是作为饮料来饮用的。谁知道,很多的中国人不喜欢牛奶的味道,再加上肠胃不消化牛奶,使得牛奶容易浪费。可是,在过去,生活毕竟还不是很富裕,一点子牛奶,总还是舍不得扔掉。

但是,牛奶又特别的娇贵,一不小心就变搜了。为此中国人上了不少的脑筋。但是,中国人毕竟是聪明的,他们从豆腐的制作技术中产生了灵感,既然豆浆可以做成豆腐,为啥牛奶不能做成奶豆腐呢?

经过很多的实践,中国人终于将牛奶做成了乳饼。不过,乳饼要比豆腐金贵多了。毕竟牛奶的凝固力不像大豆那样强。还有,牛奶也没有大豆产得多。

制作乳饼也不是件难事,先将牛奶煮开了,点上做豆腐的酸浆,很快牛奶就开始凝固了,用大的豆包布将凝固的牛奶快捞出来,滤去水分,用豆包布包好包严,用木板压在上面,等到第二天就可以了,不过,保存这些乳饼要花点功夫,平时要放在大罐子里,多加盐,怕坏了。

客人慢慢的聊着,西门家的大厨房也不清闲,除了要做年菜以外,还要做乳饼菜。毕竟是大家厨房,这点子事情,难不住她们。

西门家厨房管事的是四娘孙雪娥,她是一个很会做饭的女人。五短身材,不胖不瘦,皮肤极为白净,手脚更是利落。乳饼菜虽是很金贵,但是孙雪娥立刻吩咐下去,把乳饼洗洗,然后用快刀切成长条,锅里放上了宽油,等到油热了,将乳饼条放在锅里用温油慢慢的炸成金黄色的油条,再盛出来。

旁边已经有人将冬天的韭黄摘洗干净,细切成段了。

四娘此时亲自上手,拿起炒勺,用热油滑了一下锅底,等到油热了,先将乳饼条下锅炒两下,点上一点水,再将韭黄下锅翻炒几下,韭黄很嫩,翻炒几下就熟了,放点盐就出锅,这叫韭黄炒乳饼。

于此同时,孙雪娥又吩咐下人将腌雪里蕻洗干净,细细的切成小碎段,乳饼也洗好,切成小块,将乳饼盛在大盘子里,上面再铺满雪里蕻段,放在蒸笼里大火蒸熟。

蒸的同时,下人们油热热的炸了一点花椒油,等到雪里蕻蒸乳饼一出锅,立马将热花椒油浇在雪里蕻上,立刻厨房里弥漫着花椒的清香。

两盘乳饼菜端上了桌,西门庆和客人看看,很是赞许。韭黄炒乳饼,颜色金黄,外焦里嫩。雪里蕻蒸乳饼,软嫩清香。客人吃得很满意,西门庆也很得意,表扬了厨房。

乳饼毕竟是金贵的。除了像西门家这样的富裕人家,一般人家是很少问津的。

有时候,乳饼也换一种方式制作。

有人做乳饼时,看到烧开的牛奶上有一曾厚厚的奶油,慢慢的凝成了一大张奶皮子,就像我们现在喝牛奶的时候,也会有一层奶皮一样。

中国人将奶皮子拣出来,晾干。吃的时候,用热油将奶皮子炸好,沾上玫瑰糖吃,很好吃,奶香花香融为一体。

现在云南大理地区还有这样的做法,是大理白族人家的特产,当地人叫乳扇。

西门庆家也这样做乳扇吃,不过他家做的更好。在西门家,乳扇叫乳线。厨房里从炸腐竹的做法里得到启示,将奶皮子切长段,用热油炸开了,很好看。就像老北京的排叉一样。然后放在炖肚肺的清汤里,一起炖,这叫乳线炖肚肺汤,也是个大菜。

说实话,油炸乳扇我的确没有吃过。但是油炸腐竹我倒是在火锅店里吃过,很好吃。想来油炸乳扇更加香甜吧。

说起乳扇,我倒想起了一个故事。那是1993年,我到云南大理去旅游。导游事先就告诉我们,大理是白族聚居区,他们有一个习俗,就是他们做生意开张时,你一定要买他们的商品,否则就是瞧不起他们。

我听了很奇怪,还有这样的风俗吗?这不是强买强卖吗?也就没有当回事。但是,我还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奇事。

我从洱海游船下来,有一个中年妇女一直跟着我,要我买她的所谓的首饰,10元钱一个。我说了不买,一直走。她还一直跟着我,嘴里纠缠着,总是要我买。我很不耐烦,看着她,这是一个穿得很脏的女人,脸上黑乎乎的,自称是白族人,但是她没有穿民族服装,我也不能断定她是否真的是白族人。

那个女人见我执意不买,最后急了,涨红了已经很黑的脸,极尽声嘶力竭,大声嚷嚷:

我们白族人有个风俗,我们开张的东西你不买就是瞧不起我们!

她一大声喊,我就想,算了,买了吧。别因为10块钱破坏民族团结,我掏出10元钱,买下了她的所谓的民族工艺首饰,回到驻地。

导游一看,笑了问道:

是不是她说的,不买她的东西就是瞧不起他们?我点了点头,导游无奈的摇了摇头,看看我的所谓的首饰,就说了一句,最多值2快钱。

看着导游,我笑了,说10块钱,就是被骗了也无所谓。这样的买卖人只能让我感到无聊,我同时也相信,大多数的白族人不会这样的。

乳扇,由于我还要到别的地方旅游,就没有买。可是导游说了,乳扇的确是大理的特产。当地人将牛奶加热后,放进酸浆子,使得牛奶凝固。捞出来,摊开晒好,就成了乳扇。

现在大理成了旅游胜地,油炸乳扇已经成了旅游名小吃。希望大理的白族人民将乳扇文化发扬光大,不要学那个蒙人的妇女,要诚信做人,振兴地方的经济,让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

说完了乳扇,咱们再说说乳饼。

同样的技术,大致相同的做法。可是豆腐在中国发扬光大了,乳饼的制作却从中原消失了。

现在豆腐在中国是个很家常的饮食了。可是,乳饼就很少有人听说了。不仅仅是因为乳饼比较贵重,而是现在的牛奶的保鲜技术过关了。

现在的奶制品太多了,令人目不衔接。很多的做法来自于西方。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的奶酪,和数不清的酸奶品种。但是,哪里去找中国原产的乳饼呢?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是云南楚雄人,那里的彝族同胞有用山羊奶做乳饼的习惯。这是当地一门古老的技术。我无意间和他聊起了乳饼,他很惊奇。没有想到,远在北京的我也了解楚雄的土产。其实,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罢了。

中原消失的产品,在云南边陲居然还存在,这让我感到高兴。

但让我更感动的是,寒假回家,他居然给我带来了一大块乳饼。他告诉我,这是他母亲亲手做的,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说啥好,一个劲的多谢他。

回家后,我仔细地打开了油纸包,看到了一块乳白色的大乳饼,细细的闻闻,有一股酸味,我当然不会用西门家的做法去做,也没有那个条件。我吃了一口,说实话,不好吃。

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土法制作,工艺落后。再一个就是时间有点长了,发酸。我自己没有最后吃完,而是给了云南籍的朋友吃了。

后来我问起此事,同学说,一块乳饼,要耗费很多的山羊奶。我听了感慨不已,在不富裕的乡村,做一块乳饼,还是要花一些钱的,乳饼要是不给我,他们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点钱的。这使我增加了对同学母亲的一分敬重!

我当时要给他钱,同学婉言谢绝了。

但我知道,同学的人情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毕业后,大家四散分离了,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是他还在北京,我真的愿意见见他,好好的和他再聊聊乳饼。也许,真的要给他做一次韭菜炒乳饼呢。

乳饼在云南菜里有很多的制作方法,其中,云腿蒸乳饼是云南名菜。就是用云南宣威的火腿和乳饼一起蒸制,成品鲜香,很是美味。

云南楚雄乳饼的制作技术,现在还是家庭小作坊式的。很难有太大的发展。我想地方政府应该为这些濒临失传的技术加以保护,用科学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将乳饼这一古老的乳品文化发扬光大,使我们在北京的超市里,能够像卖一袋酸奶一样将乳饼买回家。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是要靠广大的群众一起来完成的。不论是古典小说金瓶梅,还是传统的饮食文化,都需要我们认真的,科学的去看待他,挖掘其中有益的精华,为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