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差0.5,下差1怎么表示:时代国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20:10

     “父母在,不远游”可能吗?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乖乖!这种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啊!到底是甜蜜的负担,或者根本是情感难以负重的包袱?我们的亲情关系实在不轻松哪!

 

放眼今天,为人父母的哪个不想方设法让孩子追逐名校,甚至远渡重洋镀金,一味“驱赶”的结果,当然常常是天各一方,尤其交通、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国家、地区之间的趋同性和交流度都大大增加,“地球村”已然成形,所以“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然而论语里仁篇中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电话。

 

尤其人人竞相传送很多感人文章,大都在描绘子女与父母人地两隔的思念,并以之忏悔求得心安,或者陈述抱憾终身、抑郁以终,在在带给人际亲密关系无以复加的重荷,而且很多还是旁边不相关人的意识(“孝顺”价值观)干预,想想有必要吗?每个生命体自来自去之间,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

 

明白什么呢?为人父、为人母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通过植养花草、旅游、学习、社会服务等,得有丰富、充实,而且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那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一屋子的怅然,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些不是彼此穷折腾,有什么意义呢?

 

以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噼里啪啦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

 

例如一到母亲节,就不忘来个“模范母亲”选拔,总是找那些早早守寡,一路拉拔着七八个孩子完成硕士、博士,各有所成的伟大母亲来表扬一番,在我看来,这有什么好表扬的?当母亲是自己的选择,或更多是本能,而矢志培养孩子成才,不过是多在“唯有读书高”的狭隘价值观里亦步亦趋罢了,很多女人不但因此失去了自我,还温柔驱迫孩子朝向大人设定的目标生活。

 

结果呢?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

 

换言之,咱们一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的小心翼翼里互动,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自己所期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老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所以我常想无论男女,如果不聚足照顾好自己的条件,或者情商不佳的话,就别轻易嫁娶,既无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自然不可能兼顾其他的生命处境。

 

“父母在,不远游”当然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算是权宜,但我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倒宁愿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那么,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