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歌声很美翻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2:36:27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
文章来源: 人民网 [作者:牛兰春] 发布时间:12-02-01 15:24:42 4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近年来,幸福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幸福感”究竟是什么?幸福感就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意程度的主观感觉,是人们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说,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

    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1、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党的宗旨之所在。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民为本,致力于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毛泽东以中国的语言把它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党的宗旨,取得政权后又将其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写进了党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将其诠释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秉承这种执政理念,党和政府必将以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最终标准,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幸福的追求,发展经济只是手段,生活幸福才是目的。

    2、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会图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尽其能”可以理解为人们潜能的充分发挥;“各得其所”可以理解为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满足。根据我国文化传统,也可将“和谐相处”理解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这意味着在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里,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人们可以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体现生活质量的幸福感,其基本内容恰恰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积极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讲,幸福感的内在含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3、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唯一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和发展理论,把增加国民财富,提高国民收入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把增加国民财富等同于提高国民幸福水平。于是,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就成为全世界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些年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将GDP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忽视了增长的质量、增长的代价以及增长的公平,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就是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反而成为其不幸福的开始。比如有的人财富在增多,精神却空虚了;不少“中产”在享受有房有车富足生活的同时,身体却处于亚健康,心理疾病患者急剧增多;有的企业利润在增加,却因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员工工作紧张,情绪压抑,员工跳楼自杀现象不断出现等等。反思这些现象我们明白:GDP增长只是增强幸福的手段,而幸福才是目的,人民幸福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国家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对策措施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富民工程”。调查结果表明,收入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特别是低收入者与中、高收入者之间幸福感差距明显。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一是靠发展,增加可分配收入总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靠调节,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基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大政府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调整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靠实施富民工程,实现人民群众创收增收。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2、完善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部署行政体制改革时,首先强调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行政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思想观念,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一是强化公共政策制定,把社会问题、社会形势和社会政策效果分析作为各级政府工作一项重要的、日常性的内容,建立相应的决策与规划制订、政策执行与落实、监督与信息反馈等制度,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是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要注重系统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内容、队伍,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种类数量、功能结构、体系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二要建立一套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立广场、社区、企业、校园等群众文化活动运行机制。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实际、讲求实用,适度超前、可持续运行的方针,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打造覆盖城市的基层文化网络。三要着重加强群艺馆和文化馆(站)业务创作队伍、群众文化艺术社团、民间群众文艺创作群体三支队伍的建设。四要增加投入,设立必要的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支出。五要着力培育文化市场监管体系。遵循政府引导、市场检验、公众自主选择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原则,建立规范、有序、繁荣的文化市场。

    4、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综合体系,努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一要继续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与供给监管力度,建立有效审核机制,严格限制经济适用房的流通,打击经济适用房投机行为,对经济适用房二次交易,不享受所得税、契税优惠,甚至征收更高税率。要改变政府补贴方式,提高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效率。要转变供给模式,由“建新”为主变为“建新”、“挖旧”并举,以出售为主变为出售和出租并举,保证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二要积极建立廉租住房供应体系,扩大廉租住房覆盖范围。着力拓宽廉租房建设资金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鼓励民营房地产企业建设廉租住房,房地产企业参与公共住房的建设。拓展廉租房来源,扩大廉租住房对象覆盖面。三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公积金的利息收支、投资收益的分配、保值增值情况及其重大事项,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政府应加强对房价宏观调控。“房价贵,买房难”已经成为影响中低收入市民安居权的重要问题。面对楼市现状,政府应及时发现造成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借助利率、税收等手段加以调控,稳定房价,早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5、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病有所医、医有所宜(易)”是每个居民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保障人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享有权。必须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医疗救助为基本内容、以商业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要确立灵活多样的缴费标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制定基本医疗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时,综合考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异,确定有弹性、有差别、有特点的缴费标准。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鼓励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为职工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要设立重大疾病医疗补助,着力化解患大病的风险,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6、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打造创业平台。调查结果显示,一份稳定、乐观的工作对居民幸福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为此,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特别是适当增加社会公共项目投资,扩大就业需求。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的下岗再就业。另外,我们要营造“人人要创业、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氛围,做好创业指导、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鼓励创业的规章制度,为居民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条件。

    7、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和谐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真正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除了需要政府大量改善民生的工作以外,还需要居民自身的心理调节。引导居民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注重文化熏陶和知识武装,着重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素质,着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自强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对待社会各种关系和利益格局,理性从容地面对人生旅途的各种际遇和挫折困难,实现身心和谐和自我人格的和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同时,要引导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外部良好的社会资源,增加个体的积极心理成分,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8、优化城乡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居。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一要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二要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积极建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治理工业废气排放,确保空气质量,让人们呼吸得更加舒适。三要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彻底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四要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系统,重点抓好农村道路硬化、河道清淤、垃圾处理等工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