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要怎么改装:两晋文学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2:58:10

  两晋文学概述   
  第一节两晋文学概说
  
  一、西晋的政治制度
  
  (一)西晋士族制度的确立
  
  1、东汉后期,诠选官吏,已重视门第。三国时期,曹丕为争取士族支持,施行九品官人法,士族地位愈加巩固。(《通典·选举》)
  
  2、魏晋之际,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权力斗争中均拉拢士族,士族地位愈加巩固,西晋建国,为巩固政权,中正取士,于当朝显贵之外,颇依门第,士族因此形成了世袭的政治特权。士、庶矛盾也因此产生并逐渐激化。
  
  3、西晋时期,占田、赐客、荫庇、荫亲制的实行,又赋予士族以经济上的世袭特权,晋室对占田、荫客的数量虽有所限制,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士族经济的膨胀。
  
  (二)晋初分封制
  
  晋朝鉴于魏氏的孤立,建国之初,分封同姓王27人,皆授予兵权;又分封异姓士族,立国达五百余。借以互相牵制,屏藩帝室,但实际由此埋下分裂隐患。
  
  二、两晋播迁
  
  1、西晋相继灭蜀、吴之后,统一中国不过十年,即爆发了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
  
  2、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北方匈奴乘势南下,永嘉四年(310),刘曜率军破洛阳,晋怀帝、晋愍帝相继被害。建武元年(317),元帝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是为东晋。至恭帝元熙二年(420)止,历十一帝,104年。
  
  三、晋朝文人的作风与文风
  
  (一)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1、西晋文学的雅化。司马氏为夺取政权,曾依靠士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些士族,大都为儒学世家。此外,司马氏既以名教为武器翦除异己,又以禅让方式窃取政权,更须兴儒学、修礼乐、存教化、明尊卑以巩固政权。故司马炎称帝以后,尝以儒学传家自诩,而羞言为将门之后。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2、两晋时期,士族居清职而显要,逐渐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晋世文人务为博闻多识,其于为文或清谈,炫博学识,务求典雅。张载、陆机、潘岳等,即出身庶族的文人如左思,因风气之所在,也步其后尘。
  
  3、南渡以后,玄言诗、赋畅谈玄理,虽不同于西晋文人的博奥典雅,但作者炫耀学问、追求雅化的心态,与西晋文人亦非常相似。
  
  “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终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汉末以来,文章渐趋华丽,曹丕对此,更有自觉的提倡。但晋人的尚美,又有自己的特点: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两晋士族虽有特权,依然难以自保,张华、刘逵、陆机、潘岳等,相继被害。士族在追逐名利的同时,深感时事难料,仕途艰险,于是不再干犯名教转而纵情声色。中正选官,依门第不依德行,故朝廷虽崇尚儒教,文人日益放荡无行。
  
  西晋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清谈而外,别为放达。《世说·德行篇》注引王隐《晋书》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今本《列子》乃晋朝人伪作,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参看《晋书·胡贵嫔传》、《晋书·何曾传》、《晋书·石崇传》等所载史事。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建安时期的阳刚之美,渐渐为阴柔之美所取代。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文心雕龙·明诗》)
  
  5、东晋,朝廷偏安日久,文人沉溺于玄释,又渐渐得山水佳趣,心境渐趋平和,陷于网罗者亦少于西晋。这时的文人,放诞之风尽革,谈玄亦有深致。玄言诗兴起。
  
  (三)晋人之文,更尚真情:
  
  1、正始名士,蔑视礼教,自我表现与自我抒情,已占一席之地;到西晋,士族凭借门第而不修德行,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节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文学的断限。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最负盛名。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傅玄与张华
  
  1、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位至司隶校尉,性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屡上书言事。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有《傅子》120卷,原书已佚,现存辑本五卷。
  
  傅玄反对魏晋玄学空谈,崇尚经世之学。
  
  傅玄的诗歌多模仿汉魏乐府,大都以女性命运为题材,内容流于伦理说教,形式典则而少创新,反映了乐府诗歌的雅化趋向。傅玄诗中,亦有佳作,入《苦相篇》写色衰见逐的弃妇,善于描摹神情;《秦女休行》写烈女复仇故事,生动而有气势,只是主题流于说教。
  
  2、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孤贫,魏末,尝任中书郎等职,入晋,官至司空,进封壮武郡公。后因拒绝参与赵王伦、孙秀的谋反,被害。有《博物志》10卷及诗文传世。
  
  张华有《鹪鹩赋》一篇,本庄周之意,言位尊而险,无用安处的道理。赋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张华诗不如文,其作大抵模仿前人,如《轻薄篇》、《游侠篇》学曹植《名都篇》、《白马篇》,《杂诗》学阮籍《咏怀》;《情诗》学《十九首》,内容不是全无创新,但因排比对偶,堆砌典故,雕琢辞藻,后人评价,褒贬不一。
  
  《励志诗》(九首)既云“安心恬荡,栖志浮云”,又云“进德修业,辉光日新”。内心矛盾,于斯可见。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与陆云、潘岳等结为“文章二十四友”。历任太子洗马、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后成都王颖举荐他做了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陆机以亡国之臣入洛,又才高自负,热衷功名,仕于乱朝,不免为时人所忌。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作者的忧惧之情、难言之隐。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余首。
  
  陆机的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试看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其他如《门又车马客行》写吴亡之痛,《猛虎行》写人生之艰难,进退之犹豫,《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写故人之阻隔,心境之索寞,《君子行》写热衷仕进、又忧惧政局的矛盾,都能真切地传达出他由吴入晋后的处境和心情。
  
  B、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其《招隐诗》体貌山水,穷形尽相,末尾缀以议论,实已开谢灵运山水诗的先声。
  
  C、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评他的诗:“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
  
  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文心雕龙·体性》)
  
  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
  
  (2)《文赋》。
  
  陆机又有赋体论文的《文赋》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文质关系、文体分类、文体特征乃至具体的文学技法,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颜氏家训》:“潘岳乾没取危。”乾没,欲壑难填也。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潘岳的赋也写得不错,《西征赋》描绘山川,咏叹史事,虽祖述汉人《述征赋》,但体尚骈俪,文多议论,也能见自己的特色。《秋兴赋》、《闲居赋》写厌弃官场束缚之苦,向往逍遥自得之乐。描摹景物,述说怀抱,受宋玉、张衡赋的影响。与其一生行事相比照,可知行不顾言,内心实有相当的矛盾冲突。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写亲情、哀情一类为佳。《悼亡诗》三首,怀念亡妻,感情真挚,明净疏畅。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杨氏七哀诗》,亦类此也。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父亲左雍(一字彦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左思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预“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不久以疾辞。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成就:
  
  1、《三都赋》
  
  《三都赋》的结构模式没有创新,但因为作者务在征实,故于山川方物的描绘,尚有自己的特色,可与史书记载相补充。但其文辞典富,多爱不忍,失于剪裁,依然没能跳出汉代大赋的窠臼。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自班固《咏史》之后,建安诗人亦有借史咏怀者,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却自左思始。张玉谷《古诗赏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咏史》非作于一时,其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之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地揭露了门阀世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咏史》的风格:
  
  豪放、浑成。
  
  《咏史》的豪放、浑成风格,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第三节东晋文学概说
  
  一、东晋文学概述
  
  1、时代特征:偏安政局和门阀政治。玄谈风气。
  
  2、东晋文学的分期。前期,郭璞及其《游仙诗》;中期,玄言诗的高潮;后期,山水诗歌的先声,湛方生。陶渊明。
  
  二、刘琨
  
  1、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黎山(今河北无极东北)人,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文章为当时所推许。为“文章二十四友”之一。八王之乱,中原动荡,与祖逖闻鸡起舞,以豪杰相推许。永嘉六年(307)任并州刺史。后与幽州刺史、鲜卑贵族段匹喢血盟誓,共击石勒。元帝初,迁侍中、太尉。后为段氏所疑,缢杀于狱中。
  
  2、刘琨身当离乱,慨然有天下之志,其议论时局,多有书表传世。如《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与丞相书》,痛陈沿途所见惨状,历数北上抗敌的艰危,不仅写得悲伤慷慨,而且指造时事,不尚骈俪,颇异于晋世文风。
  
  刘琨为段氏所拘,作《答卢谌书》。其文不独立能坦诚帝剖析自己,而且文中说自己“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这在两晋士族崇尚浮虚、逃避社会责任的风习中,的确是出类拔萃的。
  
  3、刘琨的诗不多,代表作《答卢谌》、《扶风歌》、《重赠卢谌》。
  
  四言《答卢谌》抒写家国之恨,五言《扶风歌》、《重赠卢谌》写志士的艰危处境,英雄的末路悲哀,慷慨悲凉,皆有为而发者。
  
  4、刘琨的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不独有建安风骨,而别有一种悲凉之气。
  
  三、郭璞
  
  (一)生平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东闻喜县)人。好经术,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辞赋号为“中兴之冠”,南渡后历任殷祐、王导幕参军。作《南郊赋》为元帝所赏,擢为著作郎,又升尚书郎。后任王敦记室参军,因借卜筮谏阻王敦谋反,被杀。王敦乱平,追赠弘农太守。
  
  (二)郭璞的文学成就
  
  1、郭璞早年颇有辞赋,其中以《江赋》、《客傲》为最著名,《江赋》写景壮丽,设想新奇,唯好用古字奇典;《客傲》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牢骚语中,颇多玄言。
  
  2、郭璞的《游仙诗》
  
  A、游仙诗的渊源。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B、南渡后,深感世路坎坷,祸福难测,又目睹晋室豪族争权夺利,不思北伐,乃作《游仙》以明志。今存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C、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游仙》忧心时事的精神与隐而不显的风格,实源自《离骚》。钟嵘《诗品》称其“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游仙》诗形象鲜明,造语奇丽,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在东晋诗坛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郭璞以游仙写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D、自《游仙》出,后之诗人取其谈玄而遗其取象,东晋诗坛玄歌大盛,可视作对《游仙》的消极发展。
  
  四、玄言诗
  
  1、玄言诗的兴盛。
  
  东晋政局与士人心态。东晋偏安日久,文人意气更加消沉,其时,魏晋清谈之风,不仅相沿不改,又兼受佛理的影响,更朝着“精名理,善论难”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之下,产生了“诗必柱下之指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的玄言诗赋。
  
  2、孙绰、许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袁宏、庾阐。
  
  玄言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但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多借山水以抒情,试以孙绰《秋日诗》为例: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3、玄言诗的产生,显示了玄学通过文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文学,进而直接向文学渗透,从而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其实以玄学入诗,本来就意落言荃,有悖于玄学对物道关系、言意关系的根本认识。所以,玄言诗既是对建安以来文学自觉的反动,也是对老庄与玄学本质的反动。因正如此,六朝的文学批评家对玄言诗多有中肯的批评。
  
第二节陶渊明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1、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初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之“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后归隐田园。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下层百姓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当时贵族文士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评价。
  
  歌咏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安贫苦节的决心。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荆轲》、《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五、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饮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六、陶渊明的文、赋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欧阳修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七、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陶诗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