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奎外孙: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31:40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   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

  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4、哥窑

  哥窑产地不可考。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器,称为“粉定”。区别之处在于景德镇仿定器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古窑址群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内,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所辖,自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窑场以所处州府冠名始,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均将此地出产的瓷器称为定瓷。目前已发现的定窑遗址残存及古墓葬出土器物可证实:定窑在唐代已开始烧造瓷器,是继邢窑之后中国最大的白瓷产地。

  成书于明宣宗时期(公元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根据宫廷所藏瓷器的品质,首次提出了宋代五大名窑的概念。此书中推举的柴、汝、官、哥诸窑产品都属于青釉瓷范畴。只有定窑,不仅大量烧制白色釉瓷器,也先后烧制出黑色、绿色、紫色、酱色、褐色、赭色、黄色、桔黄色、红色、蓝色、窑变色,釉下彩绘、釉上金彩……等色彩鲜明,釉色斑斓的精美瓷器,汇成了色系丰富的施釉工艺与装饰艺术。

  定瓷产品在北宋时期之所以受到皇室的青睐和大众的喜爱,不仅在于其丰富艳丽的釉色,还在于它精美的刻花、划花、篦花、印花、剔花、贴花、堆塑、镂空、雕刻等胎体工艺装饰,以及神奇多变的器物造型设计。定窑产品所用的胎土都经过精心淘洗,土细、色白、润泽,因此,不同釉彩、不同造型、不同时期的定窑瓷器,胎骨皆呈现一致特定的白色,这是其他窑场的仿定窑器物无法比拟的。




     

 

 

 

大福猴

鉴定真假宋官钧瓷方法之一

图是青岛博物馆的所谓宋官钧瓷(仿品),内行通过真假对比方法,就明白了,外行几十年也不会知道,因为专家和学者,只要不学习和研究,就会活到老,糊涂到老也

附件

钧窑鼓钉洗高 9.1 口径23.8 底径 17.3厘米(青岛博物馆藏).j.jpg (91.36 KB)

 

 

    我的真假对比学习研究宋官钧瓷的方法 图示,我的真假对比学习研究宋官钧瓷的方法之一,类型学,比较方法!

附件

藏友宋官钧乳丁琏.jpg (283.85 KB)

《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大系--两宋瓷器》1.jpg (161.26 KB)

《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大系--两宋瓷器》2.jpg (300.59 KB)

 

 宫博物院藏珍品钧窑鼓钉三足洗1.JPG (23.84 KB)

2010-5-7 22:13

首博1.jpg (58.18 KB)

2010-5-7 22:13

首博2.jpg (36.58 KB)

2010-5-7 22:13

首博3.jpg (114.23 KB)

2010-5-7 22:13

上海博物馆藏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宋元.jpg (87.73 KB)

 

 

      国外收藏.jpg (32.65 KB)

 

             

附件

图片 215.jpg (8.19 KB)

2010-10-26 11:24

图片 217.jpg (10.29 KB)

2010-10-26 11:24

图片 218.jpg (11.19 KB)

2010-10-26 11:24

图片 219.jpg (9.7 KB)

2010-10-26 11:24

图片 220.jpg (11.64 KB)

2010-10-26 11:24

          《中国部分专家的鉴定水平》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说,近年来,他与一些鉴定专家随《寻宝》栏目组,走进全国五六十个城市进行民间寻宝,受到热情追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收藏爱好者们兴冲冲地捧来的数十万件“宝贝”,经专家鉴定,90%以上是赝品,部分赝品竟然还有所谓“鉴定机构”或“专家”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

民间收藏为何赝品泛滥?王立军认为,鉴定市场混乱是最主要的原因,突出表现为鉴定法规制度空缺、鉴定行政监管乏力、鉴定机构设置无序、鉴定资质认证混乱、鉴定方法手段不全、部分鉴定专家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不高。(摘自杨步月撰文
《民间宝贝九成赝品 六类“专家”搅乱市场》)
  图示:宋官钧瓷钧《史料》记载是庆历七年造,博物馆的专家却说是宋徽宗发明和创造;宋官钧瓷钧《史料》记载是礼器,博物馆的专家,却说是宋代宫廷高官消费的需要;因为博物馆的专家鉴定宋官钧瓷钧为现代造;鉴定元代造的钧瓷为宋代造;所以博物馆的元代造的钧瓷乳丁洗“摇身一变”成了宋代造。元代造的钧瓷成了宋代造的《镇馆之宝》。你说博物馆的专家是可笑?…..还是不可笑?

附件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1.jpg (58.79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2.jpg (74.15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3.jpg (95.07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4.jpg (152.96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5.jpg (154.25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6.jpg (74.17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7.jpg (62.72 KB)

2010-10-27 17:36

青岛博物馆的鼓丁洗.jpg (66.57 KB)

2010-10-27 17:36

 

这才是宋代官窑造的钧瓷!

附件

DSC_2277.JPG (246.68 KB)

2010-10-28 13:47

一号.JPG (275.2 KB)

2010-10-28 13:47

一号底足.JPG (302.38 KB)

2010-10-28 13:47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欣赏

    中国的瓷器很有名,到宋代达到一个辉煌。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温润古朴。

   

     “蟹爪纹”

   

    (汝窑瓷器上的蟹爪纹)

    (薄甚,是指类铜钱的花纹)

    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官窑圆洗) 

   

    (官窑葵瓣洗)

     官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亦是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

    乾隆皇帝有御制诗《粉青贯耳方壶》赞之:“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吧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在《灰青葵瓣口碟》诗中说:“挣钉犹是宋窑遗,冰决纹存釉水滋。一例凤凰山上土,不经陶炼孰珍之。”

    

    (哥窑胆瓶)

    

(哥窑葵花洗)    

    哥窑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乾隆咏哥窑御题诗《浅青葵瓣口碗》:“纯青虽觉逊官窑,碗肖葵花意独超。义叶河图宜贮水,爱他生一有名标。”

   《曝书亭集》砚铭:“丛台澄泥邺宫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青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钧窑三足洗中的蚯蚓走泥纹)

 (钧窑鼓钉三足洗)   

  (玫瑰紫釉尊)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因其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故云“入窑 一色,出窑万彩”,色彩斑斓,美如朝霞。享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誉。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乾隆皇帝《咏宣窑霁红瓶》:“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更是空。”(宣窑霁红瓶,是明代瓷器,最先由宋代的钧红发展而来。)

    姚雪垠在他的《寒鸦归林》,歌咏钧瓷挂盘山水小品:“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文笔意境俱佳,与钧盘相映生辉。

    邓白为钧瓷题诗:“越瓷自古如冰玉,更喜钧窑夺化工;绝色争夸玫瑰紫,嘉名偏爱海棠红。”张自立说釉彩:“雨过天晴润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品绿评红幻万象,疑是画圣神笔图。”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白釉盘)

    定窑以产白瓷而驰名,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

    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瓷。苏轼的《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 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明清时的瓷器分为青花、粉彩、斗彩、五彩,更是精彩纷呈。

    作个接龙《渔歌子.宋代名瓷》——

雨过天青蟹爪滋,薄甚难得汝窑瓷。温似玉,腻如脂,云破月来照一池。

云破月来照一池,鳝血方凝凤凰驰。葵瓣洗,粉青随,梦里几回泛涟猗。

梦里几回泛涟猗,生一龙泉醉清姿。意徘徊,步迟迟,一抹残阳醉晚时。

一抹残阳醉晚时,缕缕霞光兔毫丝。玫瑰紫,海棠枝,大红袍身几回痴。

大红袍身几回痴,定州花瓯泪痕持。煎香茗,钓金龟,睡足日高笑匀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