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璟通盛纸业:《百家姓》注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4:36
《百家姓》注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仁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鹰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博。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卻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本《百家姓》依康熙《御制百家姓》例)
      
注 释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虽然称为“百家”姓,实际上,其中记录的不仅一百个姓氏,而是共讲述了504个姓(其中含复姓60个)。因为古人常常用“百”来作虚词,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这本书被简称为“百家姓”。
    据说,《百家姓》原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地区)的一个书生所编。认字、了解姓氏知识、同时学习历史知识,这一举三得的作用,使《百家姓》备受历代文人与孩子们的喜欢推崇。

        赵:传说造父曾经给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于是,就根据国名命名了姓氏。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位,就与他有直接关系。
        钱:传说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执掌全国的财政大权,于是,就以官为姓。
        孙:一说周文王的少子康叔在西周初年受封于卫,他的八世孙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戚”,他的后代非常崇敬他,就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氏。
        李:皋陶在尧帝时是主管司法的官,皋陶的后人理征因为得罪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亡的途中,曾经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周:周人祖先为后稷,他的后代建立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定居在周原,他们灭夏建周,即为周文王。唐代为避玄宗名讳,姬姓大臣改姓周。
        吴: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传至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其子孙称为吴氏。
郑:周宣王分封其母弟于郑国,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王:王姓源出有七: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出自妫姓,为古帝虞舜之后;出自子姓,为商朝比干之后;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赐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源于外族姓氏及冒姓。
        冯:周武王将他的兄弟毕公高,封于当时的冯阝城,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姓冯。冯字右边的耳旁,等于一个邑字,指地方,而将居地作为姓的情况,在上古时常有,叫做“去邑为姓”,总是省去邑旁后作为姓。
        陈: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因为胡公满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都以国为姓,都姓陈。
        褚:古代春秋时候,宋国的公子叫恭段,他受封于褚邑。恭段品德很高,人家都说他的行为可以为人师表,于是称他叫褚师,因为他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卫: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他是卫姓的先祖。康叔被封到上古商代的首都朝歌。原来商朝的遗民,有七个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一个卫国。后来,卫国已并入秦国。他的后代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子孙孙都姓卫。
        蒋:周武王的兄弟伯龄,被封到“蒋”,现今的湖北省仙居县。于是建蒋国。后并入楚国,蒋国的公族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世代姓蒋。
        沈: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
韩:周时贵族武子,受封于韩原,子姓以地名为姓;战国时的韩国,被秦国并,原韩国王族世代姓韩。
        杨:上古时候,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到杨邑,称做杨侯,建杨国,子孙用杨姓。
        朱:西周时,周武王封曹侠到邾,后代以地名为姓,写作朱。
秦:上古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驯养马匹,被周孝王封为秦地的首领,建立了秦国。在汉代,秦国王亲国戚都世代以国为姓。
        尤:尤姓是由沈姓而来。五代十国时,王知审建闽国,闽国沈姓因与审同音,而去掉三点水,改姓尤。
        许:周武王时候,文叔受封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一带。文叔原是远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许国,春秋时许国并入楚国,许国君主的后代就以许为姓。
        何:春秋战国时,韩国的公族中有一支迁移至江淮,以国为姓。但当地韩与何读音相同,后变成何。
        吕:炎帝的后代。远古时伯夷帮助尧帝掌管泰山等处的祭天仪礼,又帮助大禹治水,就被封为吕侯,于是他的后代就用吕作为姓。
        施:夏朝时,有诸侯国,称施国,今湖北恩施县,其后代姓施。
        张: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解张,后来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世代姓张。
        孔:开国君主叫汤,又叫天乙,是远古子姓氏族的后代,其后将乙字和子字并拢,形成一个孔字,定为姓。
        曹:远古时,有叫“安”的贵族,帮助大禹治水,大禹就恩赐给他一个曹姓。到周朝时,周武王将他的一个弟弟封到曹邑(就是现今山东定陶县一带),于是建曹国。曹国的子孙后来都以国为姓,世代姓曹。
        严:严姓是由庄姓改变来的。战国时,楚国君王叫侣,死后追加称号,叫庄王,庄王的子孙就以这个庄作姓。东汉时,汉明帝叫刘庄,庄姓人就改姓严。
        华:西周时候,宋国公子,受封于“华”,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华。
        金:远古黄帝的儿子少昊的后代。少昊统治天下,用金属做标志,所以有金天氏的称呼。传说少昊登上王位时金凤鸟飞来,人们以为吉祥,于是他的部落就以凤鸟为图腾,旗上画有金凤。少昊的后代就以金为姓,世代相传。
        魏: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毕万,他受晋国君主晋献公封于魏邑。毕万的后代毕斯建起魏国,称魏文侯。后来魏国的公族子孙散居各地,相约以原国名为姓,世代姓魏。
        陶:始祖是远古的尧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陶为业,他制陶的地方,就是现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后来尧出了名,大家也称他陶尧,那地方被叫做陶丘。尧的子孙中,有人以制陶为荣耀,就姓陶,世代延续。
        姜:远古的神农氏,出生在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河岸,神农氏的亲族就以地名为姓,形成姜姓。
        戚: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即今河南濮阳戚城。孙林父的后代世代居住于此,以地名为姓,姓戚。
        谢:周宣王将自己的母舅申伯封在“谢”这个地方。申伯受封后在那儿筑起了谢城,建立了谢国。后来谢国君主的后代就用地名做姓,世代姓谢。
        邹:古代战国时期,有个邹国,邹国公族的子孙,世代姓邹。邹国原来叫邾娄国,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又有一支邹姓,是春秋时的宋缗王,他的后代有人享用邹邑的物产,他的族人,就以地名为姓。
        喻: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为喻姓祖先。南宋时,俞姓后代里有个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又多才多艺,且通世故,看人外貌就能辨别他的好坏。皇帝喜欢他的无所不知,就将喻姓恩赐给他。
        柏: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他的老师就姓柏。而黄帝另一个后代叫帝喾,帝喾的老师也姓柏,叫柏招。春秋时候有个柏国,据说柏国公族都是上古柏姓的后代。
        水:水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当水工,后来就以水为姓。另外浙江在古时有姓“水丘”的,以后也有由水丘改为姓水。
        窦:大禹的后代中,有个叫少康的人,母亲曾为避难,钻地洞逃出,生下少康。所以少康的两个儿子就姓窦,窦是洞的意思,这样来纪念先人。  
        章:远古时,黄帝将十二个姓赐给他十二个出色的儿子。其中有个姓任,任姓的氏族后来很昌盛,又分成十个部落,每个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云: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祝融的,在上古时候,做“火正”,就是管理火堆的官,他有个受人尊敬的称号叫妘子,他的后代就姓妘,又在漫长的年代里渐渐省去女字旁,成为云姓。
        苏:远古有个贵族叫昆吾,昆吾的儿子中有一个叫“苏”,是因为昆吾封在苏城为首领,就以地名作为后代的名字,再以后就演变成姓,多住在河南。
        潘: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高”分封到毕邑,在那儿建立毕国,这样“高”就又将自己的小儿子季孙分封到潘邑,即现今的陕西省北部。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
        葛: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以祖辈为姓。而江南也有一支葛姓,始祖是汉时葛庐,他帮助汉光武帝起兵立了大功,封为侯爵,但他将封位让给了弟弟,自己渡长江,居住在江南,形成名门望族,世代姓葛。
        奚:源于夏朝,贵族仲,受封于奚邑,人们称他为奚仲。史书上记载奚仲任夏朝的车正官,专门管理车子。奚仲的后代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奚,奚姓是黄帝的子孙。
        范:上古周朝时,贵族士会,被晋国国君封为范邑的首领,他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范。
        彭:远古时候有个贵族叫篯铿,受封为彭地的首领,建立了大彭国,即现今的江苏徐州。大彭国的创建者篯铿,就是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
        郎:周朝时,鲁国的费伯率领军队驻扎在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一带,驻兵时间长了,就在郎城安居下来,这些族人的子孙,就以郎城地名为姓,世代姓郎。
        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地,建立了鲁国,国都定在曲阜,今山东曲阜,后来鲁国的王公贵族都以鲁为姓。
        韦:韦姓由“豕韦”这个复姓变化来。上古夏朝时,有个大彭国,大彭国君主将一个叫元哲的孙子,封到“豕韦”这个地方,于是元哲建立了韦国,并以豕韦为姓,后来的公族子孙们省去了豕字,就以韦国的韦字当做姓,世传至今。韦姓的另一支,是大将韩信的后代,韩信曾避难到广西,为了掩人耳目,取韩字的半边韦当做姓。
        昌:始祖昌意,是黄帝的儿子。黄帝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迁至中原,建立了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那一带。颛顼的子孙,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为姓,世代延传。
        马: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叫赵奢,战功赫赫,被朝廷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做姓,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
        苗: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叫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待他很好,让他享用苗邑的物产,后来皇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苗。
        凤:远古有个部落首领叫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主管历法天文,以指导人民按照节气时令耕地播种和收割。这个官职很重要,所以凤鸟氏的家族也兴盛,以后世代以凤为姓。
        花:花姓和华姓同出一源。唐朝时,花与华字意有了些区别,所以花姓和华姓渐渐分开。花姓人物最早的是花木兰,传说是南北朝人。
        方:远古有个神农氏,是著名农业部落首领,他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将儿子封在方山那一带。那儿子本来叫“雷”,受封方山后又叫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
        俞:相传远古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他就是俞姓的始祖。据说他能割开皮肉,将体内五脏进行医治。中国的医术讲究穴道气脉,而腧字就是指人身上的穴脉,所以远古医师就姓俞了。
        任:远古黄帝的小儿子叫禺阳,受封于任邑。随后禺阳建立起了任国,在今山东济宁一带。任国公族的子孙,就以任为姓。
        袁:周朝时,有个贵族叫伯辕。伯辕的孙子叫涛涂,将祖父名字的辕省去左半边,作为姓,也就成为了袁姓的始祖。
        柳:春秋时期,鲁国有位贵族叫展禽,改姓了柳下,史书上称他柳下季,柳姓就是由此开头的。展禽为人刚直,死后,人们追加他称号“惠”,称作柳下惠。
        酆: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酆姓就是由此产生的。
        鲍:春秋时期,有个叫敬叔的贵族,在齐国做官,因为有功,受封于鲍邑,人称鲍敬叔,后代就以鲍为姓。
        史: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后代以先人的官职为姓,就形成了史姓。仓颉被中国人尊为造字的圣人。
        唐:远古时,尧曾经在“唐”那个地方做首领,就是现今的河北唐县。尧的族人就有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唐。
        费: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物叫父,因有功劳受封为费邑的首领,现今山东鱼台县费亭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延续。
        廉: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元朝时,维吾尔族中有一人叫布鲁海牙,元朝廷封他为肃政廉访使的时候,正好他儿子降生,他就给儿子取名叫廉希元。廉希元的后人与汉人一起生活,友好相处,形成了一支廉姓。
        岑: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贵族,他的堂弟姬渠,被封在“岑”这个地方,今陕西韩城一带。姬渠所封的爵位是子爵,所以人们称他为岑子,就是封地加上爵位的称呼法。岑子后建岑国。岑国的公族子孙,世代就以国名为姓,形成岑姓。
        薛:大禹为王的时候,有个贵族叫奚仲,受封于“薛”地,在今山东滕县一带。奚仲于是建立了薛国。在上古夏、商、周三代,薛国都很兴盛,到了周朝末年被并入楚国,楚国国君也优待薛国的公族,有封为官的,其中有一个叫薛登的公子,让后代全都以薛为姓。
        雷:远古时,黄帝娶的一个妻子,姓方雷。方雷氏是方雷国公族的女子,后来她的子孙,有的姓方,有的姓雷,雷姓就这样形成了。
        贺:贺姓由庆姓转变来,因为汉朝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朝廷不让别人名字有叫庆的,就让天下姓庆的人都改为姓贺。
        倪:倪氏本为郳氏,因避仇改为郳。周武王时,封颛顼的后裔于邾,辟为附庸国。邾国国君邾武公又封其次子公子肥于郳(今山东腾县东),称为郳国,为邾国附庸。战国时,郳国被楚国灭亡,公子肥的后裔便以国名郳为姓,称郳氏。后来又为避仇,去掉“邑”旁为兒氏,后又加“人”旁才成为倪姓。
        汤:汤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打败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汤就是商朝的开国君王。汤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为姓,世代姓汤。
        滕:周武王封弟弟叔绣于滕国。至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国灭掉,滕国国君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滕氏。
        殷:正宗源出于子姓。商朝中期,频生内乱,盘庚即位后,将商都从奄迁到殷,国势趋于稳定,所以历史上称为殷商。周武王灭商纣后,不少商族遗民便以殷为姓。
        罗:源于熊姓,是以国为名的姓氏。西周时有诸侯国罗国,国君姓熊。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国人遂以罗为姓。另外,唐代突厥可汗斛瑟罗的后人、北魏破多罗氏和叱罗氏及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都有人改姓罗氏。
        毕: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封在毕国,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与召公一起辅佐周康王,使周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
        郝: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传说殷王乙封其子子期于郝乡,后世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郝氏。
        邬:邬姓来源有三,一是古帝颛顼后裔陆终氏第四子求言(妘姓)别封于邬,后代子孙以邬为姓;二是春秋时晋国正卿祁氏的家臣臧(杨姓)为祁氏管理封地邬邑,他的后代改称邬氏。
        安:为黄帝嫡系后代。黄帝之孙名安,居于西方,建立安息国,其后人以安为姓。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安清放弃王位,出家为僧,四方游化。后定居洛阳,取名安世高,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另有三支,一是历史上的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的后人;二是北魏时安迟氏分为安、迟两姓;三是源于唐代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安禄山本姓康,冒姓安,其后代也都称为安氏。
        常:起源有三:一是远古时期人们只有名,没有姓,黄帝手下有两位大臣,名叫常仪和常先,其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常”字作姓,称为常氏;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康叔的支孙以封地为姓,称为常氏;三是出自恒姓。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名讳,恒姓人改为常姓。
        乐:乐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公子衎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中“乐”命氏,称为乐氏。
        于: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分封在邘国,与冯姓相同,后代去邑为姓,称为于氏。另外,唐代淳于氏为避宪宗李纯之讳,也改姓为于。
        时:起源有二。一是春秋时南方有时国,后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国名为姓;二是以先人名字命名的姓氏。春秋时齐国有一贤士,为人们尊称为时子,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时”为姓。
        傅:商朝盘庚迁殷,遍访贤士,在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yuè)的人,高宗拜他为相,天下大治。傅说的人以傅为姓。傅氏另有一支,因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为姓,称为傅氏。
        皮:春秋时,周公后人仲山甫曾经辅佐周宣王,致宣王中兴,被封于樊国,后来樊国王族中又有人因排行第二,受封于皮氏邑,时称樊仲皮。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为姓,称为皮氏。
        卞:西周时,曹叔振铎的子孙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称为卞氏。春秋时卞邑大夫卞庄子曾力杀二虎,是出了名的勇士。卞氏另一支相传为黄帝曾孙的后代,因封地卞国而得姓。
        齐:商朝末年,吕国有一名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姓,又称吕尚。因功分封在齐国,死后谥号齐太公。其后人统治齐国600多年。齐康公后人,称为齐氏。
        康:源于谥号。西周建立后,武王之弟叔受封于殷墟一带,建立卫国,因遵循周公之制,所以治国很有成效,死后谥号为“康”,意为能够“令民安乐”。其王族有的以祖上谥号命姓,成为康姓。另有两支,一是西域康居国王子定居中原,后世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一是宋初匡姓人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姓与匡读音相近的康。
        伍:春秋时,楚庄王有个宠臣名叫伍参,是楚公族的后人。庄王封伍参为大夫,称为伍氏。
        余:春秋时,晋人由余穆公重用,他为穆公出谋划策,攻灭西戎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为余氏。
        元:春秋时,因卫国大夫元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孙即以元为姓。此外,据史料记载,纥骨氏、是云氏、景氏、拓跋氏等改姓元,其后代亦称元氏。
        卜:卜姓是古代从事占卜者的后代。古代的人非常迷信,做事前常用火灼龟甲兽骨推测吉凶,推测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称做甲骨文的古文字。相传夏帝太康的弟弟封在莘国,他的后裔中有做卜人的,便以卜为姓。
        顾:起源有北南两支。一支出自夏朝附庸国顾国,顾国为商汤所灭后,原王公族人以国名为姓,为北顾氏。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勾践第八代孙被封为顾余侯,他的子孙留居会稽(今绍兴),以顾为姓,为南顾氏。
        孟:春秋时,卫国国君叫卫襄公,卫襄公的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孙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平:战国末期,韩哀侯之子婼封于平邑。秦灭韩后,婼率族人迁居于下邑,他的孙子以原封地命姓,成为平姓。另外,战国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他的子孙以其字为姓,也称平氏。
        黄: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陆终后人受封于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另外一支为台骀的后代,台骀曾被颛顼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他的后人曾建沈、姒、蓐、黄诸国,其中黄国后人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和:和姓起源于唐尧时期。当时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为荣,就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于是就有了和姓。和姓另一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一位名叫卞和的玉工,他因在荆山得到了一块璞玉而名扬天下,后来他的支庶子孙便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姓,这样,就有了和姓的另外一支。
        穆;出自子姓,发源于河南商丘。“穆”在我国古代是帝王诸侯死后的谥号,意为贤良、和气。春秋时期,宋宣公死后他的弟弟和继承王位,而他死的时候又把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与夷即位后,给和加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穆姓。
        萧:起源于西周初年,始祖名大心。大心由于功勋卓著而受封于萧,建立了萧国,人称萧叔,后来萧国为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代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尹:上古少昊氏的后裔。少昊帝的儿子殷担任掌管百工的官——工正,受封于尹城(今山西省隰县东北一带),人称尹殷,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作为姓氏。还有一支尹姓出自少昊裔孙寿。寿在尧时任师尹,这个官职已经达到了三公的地位,是众官之长,他的后人就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
        姚:姚姓:来源主要有三个: 1、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3、其他族改为姚姓。姚姓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
        邵:邵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等所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i),食邑于召(今陕西省东岐山西南),后又封于燕,至太子丹时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2、据《姓谱》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湛:湛(Zh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起源于夏代早期。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他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姓。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2、以地名命姓。相传,春秋时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湛氏。后代沿袭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
        汪: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祁:源自姬姓。上古时,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在这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有一子名叫祁豹。后来,祁豹的后世子孙就以自己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有了祁姓。此外,还有一支祁姓出自陶唐氏,为上古三皇之一尧的后代。尧是华夏部族的首领,复姓伊祁,他的后世子孙省去了伊字,这样就有了祁姓。
        毛:以封邑名作为姓氏的。周朝时周文王姬昌的儿子聃,爵位为伯,所以世称伯聃,又因受封于毛邑(今河南省宜阳一带),便以封邑取名毛伯聃,他的后世子孙也就以其封邑之名当做自己的姓氏了。
        禹:人名命名。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的领袖,他的后裔便以先祖的名字作为姓氏,于是就有了禹姓。禹姓还有一支。春秋时期有一个鄅国,是当时楚国的附庸,这个国家的子民以国名“鄅”为姓氏,后来又去邑旁改为禹字。
        狄:西周时期在齐、鲁、晋、卫四国之间生活着一个狄族,狄族的子孙后代就以族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狄姓。此外,狄姓还有另外一个起源,上古时炎帝的后裔、周成王的舅舅孝伯,因为住在参卢,所以姓参卢氏,后来周成王封孝伯于狄城,并且建立了狄国,在狄国灭亡后,参卢氏的族人就以国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
        米:春秋时代,楚国的后代当中就已经有了米姓。而今天的米姓其实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居住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九个国家,这九个国家当中有一个米国,米国人经常有人到中国定居,他们就把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贝: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其封地为蓟,他的支庶子孙则以河北省巨鹿的(左水右贝)水作为采邑,并且建立了(左贝右阝)国,从此这一支的后世子孙就以国名(左贝右阝)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去掉邑旁而成为贝姓。此外,在今天山东省博兴县东南部,有一个叫贝丘的地方,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以地名作为姓氏,形成了贝氏的另外一支。
        明:古代部落首领燧人氏有一个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作为姓氏。此外,春秋时期,秦国的丞相百里奚有个儿子,他的字叫孟明,在秦国的军队里做将军时曾经率领将士攻打晋国,并且取得了胜利,为秦国在西部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孟明去世后,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又改为明姓。
        臧:春秋时期,鲁孝公有个儿子叫驱,驱的封地在臧邑(今山东省境内),人们称之为臧驱。后来,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臧姓。
        计:出自姒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省东胶县西南。夏朝时有一个计国,是大禹后人的封地,周朝时被灭,后人便以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出现了计姓。计姓的另外一支形成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封少昊金天氏的后人于莒,同时在计建立国都,后来该国的后世子孙就以祖先的最初建都之地的地名作为姓氏。
        伏:伏姓出自风姓。上古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子孙中,有人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伏姓。在南北朝时期,后魏改俟伏斤氏为伏姓,形成了伏姓的另外一支。
        成:出自姬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省宁阳。西汉初年,周武王分封他的弟弟,也就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叔武于,建立国。从此,叔武的后世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又去邑为成,形成了后来的成姓。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若敖有公子成虎,成虎的儿子则以他父亲的名字为姓,于是形成了成姓的另外一支。
        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河南商丘,并且建立了宋国,在宋国有一位谥号为宋戴公的国君,他的后裔便以他的谥号为姓,戴姓即由此产生。此外,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后被郑国所灭,其国人以国名命名姓氏,形成了戴姓的另外一支。
        谈: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后,于河南商丘的封地建立了宋国,36世后有谈君,他是由于受封于谈地而以封地作为姓氏的。此外,谈姓还有另外的一支,在周朝时有一位大夫叫籍谈,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谈氏,这一族人在秦朝末年因为要避项籍的名讳,于是改为谈姓。
        宋:出自子姓,起源于战国时期。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后于封地建立了宋国,亡国后的王公贵族散居各地,相约以原来的国名为姓氏,就这样有了宋姓。  
        茅:出自姬姓,发源地是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他的第三个儿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称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国。子孙就相约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庞:出自高阳氏。黄帝的孙子颛顼生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叫庞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于是,出现了庞姓。西周初年,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受封于庞乡,自此,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姓氏,这样就形成了庞姓的另外一支。
        熊:传说黄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黄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为姓,称熊氏。熊姓的另一个来源是起源于芈姓。商末有个叫鬻熊的人,姓芈,为黄帝的后代,他是周文王的老师。周成王封他的曾孙熊铎于楚,至熊渠时恢复祖姓芈,楚被秦灭后,子孙仍为熊姓。
        纪:出自姜姓。西周时,炎帝裔孙被封于纪,建立纪国,因属侯爵,所以被称作纪侯。纪国为齐国所灭,纪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纪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舒: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
        屈:来源有三个,一支是夏代屈骜的后代;一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封于屈邑(今湖北秭归),他的子孙以屈为姓;一支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当时的复姓屈突改姓屈。
        项: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
        祝:祝姓有两个来历。一支源出于己姓,周武王封黄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国(今山东临沂县东南),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另一支以官职命名,这也是中华姓氏的一个重要来源。古代设有专门负责祭祀时致祝寿文辞和传达神意的官职,叫做祝史。世袭祝史官职的人,其子孙便以祝为姓。
        董:相传黄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赐以董姓,其子孙沿习为姓。另有一支以官职命姓。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为董史,管理晋国典籍史册,他们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称为董氏。
        梁:西周时,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立国为君,为梁康伯。后梁国为秦国所灭,其后代便以梁为姓。
        杜: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周成王时,唐国因不服王命被灭,成王改封唐国后人于杜(今西安市东杜陵)。宣王执政后,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宠妃,被宣王屈杀。杜伯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为姓。杜姓另一支为北魏时期鲜卑人独孤浑氏改姓。
        阮:出自偃姓。东夷族首领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时被封在泾水与渭水之间的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
        蓝:现在多写做“兰”,其实“蓝”与“兰”本不一宗。史料记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蓝氏。而兰姓则出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名兰,他的一支后人以王父名为姓氏。
        闵:源于姬姓。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谥号鲁闵公。古代闵与悯、愍字义相同,都有怜惜之意。鲁闵公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称为闵氏。
        席:为籍姓所改。春秋时晋国大夫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因官职得籍姓。到了秦末,他的后代籍瓖在项羽手下为臣,项羽名籍,因此籍瓖避讳改姓席(古代籍、席同音)。席姓更早的记载是在尧帝时,有一位席氏老翁作了一首击壤歌,尧帝听后很佩服,称他为席师。
        季:顓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为季连,他的后代以排行为姓,称为季氏;季姓另一支为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季友曾避难逃到陈国,后季友回国,做了国相,其子孙以“季”字为姓。
        麻:春秋时期,楚国有一熊姓大夫,曾食邑于麻(今湖北麻城县),他的一个后人叫熊婴,做了齐国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为姓,改姓麻,史称麻婴,其后世子孙都从了麻姓。
        强:强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公叔强,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郑国大夫强鉏即为公叔强裔孙。另有一说,十六国时前秦苻坚的后代亦称强氏。
        贾:周朝康王时,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称贾伯,他的后代以贾为姓。到了春秋时期,贾国被晋国所灭,晋襄公把贾邑封给了舅舅狐偃的儿子狐射,狐射因与晋国大臣赵盾争权,失势后被迫逃亡,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
        路:古代传说中黄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为路中侯,他的好几代子孙都延承这个爵称,后来渐渐变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为姓;此外,春秋时有潞国(在今山西潞城东北),公元前594年被晋国所灭,国人称潞氏。因“潞”又写作“路”,所以也称路氏。
        娄: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夏帝少康的后代东楼公封于杞国(河南杞县)。至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威胁下被迫东迁,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西南),后来以娄为姓。此外,北魏时匹娄氏、伊娄氏、乞娄氏、乙娄氏都有人改姓娄。
        危:出自我国古代南方部族三苗族。三苗族原居于河南南部至洞庭湖、鄱阳湖一带,曾与丹朱联盟与舜争夺天下,战败后舜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今甘肃敦煌东),三苗后裔以危为姓。
        江: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阳西南),江国后来被楚国灭掉,国人便以江为姓。
        童:相传古帝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称童氏。另有一说出自胥姓,晋国大夫胥童因与周朝权臣栾书积怨很深,栾书受宠于厉公后,胥童于是被杀害,他的后代为避仇杀,于是改姓童。
        颜:古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周武王封其后裔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南陬村),后有邾武公名夷父,字颜,称之谓颜公。他的后代以祖字为姓,称颜氏。
        郭: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叔叔姬仲、姬叔于东虢和西虢。周平王东迁以后,把西虢强行划归郑国,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楚王借机兴师问罪,平王大为恐惧,忙把姬叔的后裔姬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办法。姬序号为虢公,因虢与郭同音,转化变音,其后代便称为郭姓。
        梅:梅姓出于子姓,是商汤的后裔,发源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东南。商朝国君太丁封他的弟弟为伯爵,封地是梅,世称梅伯。他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盛:出自姬姓,起源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南的华丰一带。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在这些诸侯国当中有一个盛国,春秋时期,该国为齐国所灭,后来这个国家王公贵族的后裔就以国名作为姓氏。
        林: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代。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他的叔叔比干因屡次劝谏而被杀害。当时比干的夫人身怀有孕,为了避难逃到了牧野(在今河南省汲县境内),并且在树林中的一座石屋里生下一男婴。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因其生在林中而赐林姓。还有一支林姓是出自姬姓。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林开,林开生子叫林英,其后世子孙便以林为姓了。
        刁:出自姬姓。周文王时有一个雕国,国民多姓雕,后来简化改为刁姓。还有一支刁姓源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童刁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据记载,另外有一支刁姓的祖上,是具有很高雕刻技艺的人,其后人则 “雕”作为姓氏的,后来也简化改为刁姓。
        钟:发源于安徽省的凤阳东北。春秋时期,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做官,敖的孙子伯宗是晋国的大夫,因为敢于直谏而被害。伯宗的儿子伯州犁逃亡到了楚国,后来任楚国的太宰,食邑在钟离,其后人即以钟离作为姓氏,后简称钟。
        徐:出自赢姓,发源于今天的安徽省泗县。东夷部落首领陶之子伯益,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国,春秋时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作为姓氏,于是有了徐姓。
        邱:出自姜姓,发源于今天的山东省昌乐。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地,并且建立齐国,都城在营丘,几年后又迁都临淄(今山东省境内),不过姜太公的子孙仍然有一支留在营丘,后来这一支就把地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丘姓。到清雍正帝时,为了避讳孔子的名(丘),改丘为邱。
        骆: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后代有一个名叫公子骆,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骆姓。周朝有一个名叫大骆的人,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商纣王的臣属,其长子成建立了大骆国,周厉王时被西戎所灭,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又形成了骆姓的另外一支。
        高:一支源于远古时代高台宫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黄帝时的大臣高元。还有一支是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被封于高(今河南省禹县),人称公子高,后来他的孙子傒就把祖父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春秋时期,齐惠公的儿子人称公子祁,他的字叫子高,其后世子孙就以他名字中的“高”字作为姓氏,这是高姓的第三个来源。
        夏: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西周初年,大禹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建立了杞国,其后凡是没有被封的大禹的后裔基本都姓夏;杞国到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亡到鲁国,佗的后世子孙也以夏作为自己的姓氏。夏姓还有一支源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杵臼的小儿子子西,字叫子夏,后来,子夏的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他的后代也就姓夏了。
        蔡:源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周朝时,周武王的弟弟叔度之子胡,为鲁国的卿士,后来被封于蔡,称蔡仲,并且建立了蔡国。其后人以蔡作为自己的姓氏。
        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后代胡公满于陈(今河南省境内),并且建立了陈国,其后代都以陈作为姓氏。胡公满的十世孙陈厉公有一个儿子,其字叫敬仲,史称陈敬仲,陈宣公因为要立嬖姬的儿子款为太子,杀死了原太子御寇,陈敬仲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就逃亡到了齐国,改称田氏,从此,他的后代子孙也就姓田了。
        樊: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县。虞仲有一个孙子叫仲山甫,因为他战功显赫,被封为樊侯,后来他的子孙后代,便以祖上的封地之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胡:源于姬姓和归姓。在周朝之时,同时存在着两个胡国,其一是在今天河南省漯河市东的姬姓胡国,另一个是在今天河南省阜阳的归姓胡国。在春秋时,它们先后被楚国灭掉,而两国国君的后世子孙仍然姓胡。除此之外,胡姓还有一个起源,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后裔胡公满,并且建立陈国,后来楚国灭掉了陈国,王公贵族们或者以国名为姓而姓陈,或者以先祖的名字作为姓氏而姓胡。
        凌: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北省。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受封于卫,并且建立了卫国,在康叔庶出的儿子当中,有一个人曾经担任周朝掌管冰室的官——凌人,其后人便以其官职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凌姓。
        霍: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省霍县西南。周武王在位时封叔武于霍,并且建立了霍国,世称叔武为霍叔,春秋时霍国被晋献公所灭,此后,霍国王室的后世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虞:舜的儿子商均封于虞城,建立诸侯国虞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还有一支虞姓出自姬姓,周武王执政后,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并且建立了虞国(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春秋时期,虞国被晋国所灭,虞国的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作为姓氏。
        万: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省芮城。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芮国(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这个国家传到芮伯万的时候,因为宠姬太多,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了魏城,其子孙就以祖上的字作为姓氏。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末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大夫名叫毕万,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地,并且建立了魏国,其后世子孙便以祖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支: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模糊。传说尧舜时期有一个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孙后代以支为姓。另外,据记载,周朝的后代中有一个支姓的家族。再有,古代正室妻子的长子称嫡子,其余的儿子都被称为支子,于是,古代王公、诸侯的支子分支的时候,就以支为姓了。还有一种说法,称支姓人为月支国人的后代。
        柯:出自姜姓,发源于齐国(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此外,柯姓还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吴王有个儿子叫柯虏,其后世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昝:是由咎姓发展而来的。商朝时朝廷里有一个大司马,他的名字叫咎单,其后世子孙都随他姓咎。最初的咎字是多义的,后来演变为专指灾祸。于是,咎姓人便认为自己姓咎不吉利,就在咎字的“口”加了一横,这样便有了昝姓。另外一支昝姓是由后魏时的叱卢氏改姓而来的
        管: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后,封他的弟弟叔鲜于管,建立了管国,历史上称叔鲜为管叔鲜。他的后代便以其封地之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管姓。
        卢:出自姜姓,发源于今天山东省的长清县。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文公有子名高,高又有孙名傒,傒的封邑在卢,他的后世子孙则以地名作为姓氏。此外,古代庐姓中有人改庐为卢,这就形成了卢姓的另一支。
        莫:出自高阳氏,发源于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上古时的“五帝”之一颛顼曾经建有鄚城,居住在这个城里的颛顼的支庶子孙,都把城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并去掉右偏旁,这样就有了莫姓。
        经:春秋时,郑国公子共叔段被封于京(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其后代以封邑为姓,于是有了京姓。到了汉元帝时,大臣京房因得罪朝内权贵被冤杀,他的后代为避仇而改姓经。另外,春秋魏国有经侯,他的后世子孙也以经为姓。
        房:舜帝后来封丹朱的儿子陵于房国,陵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
        裘:春秋时,卫国一大夫受封于裘,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称裘氏。另有一支始于周朝,周朝负责制造皮革衣物的官称为裘官,任此官职的后人便以官名为姓,也称裘氏。
        缪:古代“穆”与“缪”同音通用,所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称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谥号命姓,称缪氏。
        干:春秋时,宋国有个大夫叫干,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干”字为姓,称干氏;另外,北魏纥干氏改为干氏;战国时有干隧之邑,这一带的百姓多以地名为姓,也称干氏。
        解:出自姬姓,周朝贵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县),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解氏。此外,解县本是古地名,春秋时属晋国,当地居民因地为姓,也多姓解。另有复姓“解毗”改为单姓“解”。
        应:周武王克商后,封他的第四子于应(今河南鲁山县境内),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应氏。另外,历史上西域人姓氏中有应氏。
        宗:周朝时设有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的春官,春秋时鲁国改称宗伯,负责宗庙祭祀礼仪,有世袭此职者,其后代便以“宗”为姓。另外,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敖在鲁国为官,敖的孙子伯宗被三郤所害,伯宗的后代为避仇,便以祖上的字为姓,称宗氏。
        丁:周朝时,姜子牙的儿子伋死后谥号为丁公,他的子孙以谥号为姓,称丁氏。三国时,吴国将军孙匡因不慎烧毁了军需用品,惹得孙权大怒,认为孙匡有辱孙姓,勒令他改姓丁,其后代多未恢复祖姓。另外,古代西域人名中,最后一字多为丁字,后代迁入中原与汉人融合后,多改姓丁。
        宣:出自于谥号。周朝时有个周宣王,他的子孙以宣为姓;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侨如,曾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孙氏,失败后逃往卫国为卿,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裔以宣作为姓;春秋时宋国一位名叫力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宣”,史称“宋宣公”,他的子孙有的以宣为姓。
        贲:贲还有一个读音为Féi,今不多见。春秋时有位勇士叫孟贲,是贲父的后代,孟贲的子孙以贲字作姓,这个贲字读作“奔”;另据《风俗通》载,秦非子之后有贲氏,这个贲字读作“肥”。
        邓: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于邓国的曼城,称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攻灭,其后裔以邓为姓。邓姓另一源头为李姓,南唐后主之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南唐灭亡后,李从镒之子李天和逃匿,改姓邓。
        郁:古时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的封邑,其国人多为郁姓。春秋时鲁国有宰相郁贡,他的后人以郁为姓,称郁氏。此外古时西域有郁立国,国人多以郁为姓。历史上还有郁夷县、郁秩县、郁致县,当地人也有以郁为姓的。
        单: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少子于单邑(现河南孟津县东南),单伯世袭周朝卿士,其后世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单氏。另外,北魏时鲜卑部族阿单氏、可单氏、谒单氏均改为单姓。
        杭:源出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传说大禹治水后,剩余许多舟航(即小板船),禹便让自己的一个儿子统管起来,封为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县),其后人便姓航氏,因古代的船是木头做头,所以后人去舟字加木字,便成了今天的杭姓。
        洪:上古时有共工氏,在黄帝手下负责治理水利,因不满黄帝部族的排挤,曾几次反叛。尧帝时天下洪水肆虐,因共工氏不与合作,使得治水工作很不顺畅,尧帝于是命大禹负责治水,将共工氏放逐到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后人因先辈曾负责治水之职,便给共字加水旁,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豫章弘氏(或宏氏)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之讳,皆改为洪姓。
        包: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申包胥。楚臣伍子胥蒙冤逃至吴国后被吴国重用,他领兵攻破楚国都城。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兵,在秦廷滴水未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感动,派大军援楚,终使吴国退兵。楚国安定后,申包胥拒绝厚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他的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包”字为姓,称包氏。
        诸:春秋时,鲁国大夫受封于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其后裔以封邑为姓,称诸氏。西汉时,历代名人有:无诸被封闽越王,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诸”为姓。五代后周人诸葛十朋,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不愿做宋朝臣民,隐居在会稽山。
        左: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世袭左史之职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称左氏。另外,春秋时,齐、宋、卫等国公族中都有左、右公子的称号,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石:春秋时卫国有一贤臣叫石碏,石碏因儿子石厚帮助公子州吁刺杀了卫桓公,篡夺了君权,便设计请陈侯将二人抓捕,送回卫国处死。石碏的大义灭亲之举传为佳话,后世代为卫国大夫。石厚的儿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称石氏。此外,郑国大夫石癸,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也都称石氏。
        崔:春秋时,齐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让给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东章丘),从此称为崔氏。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西汉时崔氏裔孙被封为东莱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一带)。东汉以后崔氏成为山东望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吉: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军功而闻名,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为姓,称为吉氏。另外,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今河南延津),赐姓为姞,他的支庶子孙去女旁改为吉姓。
        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东晋有钮滔,其后为钮姓。
        龚:周厉王贪婪暴虐,被国人赶出都城,这就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当时有个王室贵族名叫姬和,因封地被称为共(河南辉县)伯,他受人爱戴,便由他代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直至厉王的太子长大成人后,共伯归还了政权,又回到封地,他的子孙因国命姓,称共氏。古时“共”、“龚”同音通用,后来传为龚姓。另有一说龚姓为上古共工氏为避仇而在共上加龙而成。
        程:程姓出自风姓,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颛顼有两个孙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国,后来程国被灭,其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程姓。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叫荀驩,他的采邑是程地,其后世子孙就以“程”作为了姓氏,于是有了程姓的另外一支。
        嵇;嵇姓出自姒姓。大禹死后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少康即位,封王子为会稽首领,称会稽氏,后会稽氏一族人被迁往谯郡嵇山,于是就改姓嵇,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
        邢:邢姓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西周时成王封周公旦的儿子于邢,并且建立了邢国,春秋时被卫国所灭,其后邢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有了邢氏一族。还有一支邢姓出自韩姓。
        滑:滑姓出自姬姓,西周时有一个滑国,国君与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于滑(今天河南境内),后又迁都于费,再后来被晋国所灭。亡国后,滑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滑姓。
        裴:裴姓出自赢姓。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中,有一名叫飞廉的人,他的裔孙被封于邑(今天山西省的闻喜县),其后人即以其作为姓氏。后来,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这样就产生了裴姓。
        陆:陆姓发源于今天的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古代部落首领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一个儿子叫终,被封于陆乡,所以叫陆终。其后世子孙就以“陆”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陆姓。陆姓的另外一支产生于战国时期,当时齐宣王的小儿子田通受封于陆邑,他的后代便以陆为姓了。
        荣:黄帝时,有一个叫荣援的人,黄帝封他为诸侯,并且建立了荣国,他曾经奉黄帝之命铸钟十二个,其后世子孙都以荣为姓。西周时期,周文王原大夫荣夷公先人的采邑是荣邑(今天河南省巩县),他因此而取荣姓,其后世子孙也随之姓荣,这就形成了荣姓的另外一支。
        翁: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他可以说是翁姓的始祖。另外一支翁姓则出自姬姓,西周时期,周昭王有一个庶子,他的采邑在翁山,其后世子孙就把先祖的采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荀:相传在远古时期,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有十二个姓,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还有一支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并且建立郇国,史称郇伯,后来他的子孙就把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并改为荀字。另外,春秋时期晋国的隰叔被封于荀邑,为荀侯,其后世子孙也以封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荀姓的又一个来源。
        羊:西周有一个种官职叫羊人,担任这个官职之人的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姓氏,这样就有了羊姓。另外一支羊姓出自祁姓,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盈的后裔,最初因为封地为羊舌,其后人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羊舌氏,后来又去掉“舌”字,而成为羊氏。
        於: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相传黄帝时有一臣属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他名叫於则。於则因为结束了古人赤脚历史的大功,被封于於,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於姓。另外一支於姓出自熊姓,黄帝的一个孙子被封于商於(今天河南省淅川),他的后人就以祖上的封地作为姓氏。
        惠:远古时期的部落联合首领颛顼有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当中有一个叫陆终,陆终的二儿子叫惠连,他的后代子孙就以“惠”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惠姓。惠姓的另外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惠王姬阆的后裔,他们是以祖上是谥号作为姓氏的。
        甄:甄本是制陶所用转轮的名称,古代制作陶器的人叫做甄工。相传舜曾在黄河之滨指导东夷部落制作陶器,他的后代子孙有的以这种职业技术为姓,称甄氏。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时为卿仕,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为甄。
        麴:麴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成为掌管酿酒业的官名,世袭此职的人便以麴为姓。另外,汉代鞠谭的儿子因避难改姓麴,他的后世子孙亦称麴氏。
        家:源自于姬姓。周朝时,有个大夫叫家父,是周孝王的儿子,曾作《节南山》一诗讽刺幽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他的后世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家”字为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孙子名家驹,他的后代也称家氏。
        封:炎帝的后代有一人名钜,曾是黄帝的老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省封丘),为诸侯国,后来以地名为人名,封钜的那个后代就被叫做封父。到了周代,封国灭亡,国人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封父,另一支便以单字封为姓。
        芮: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为诸侯国,为伯爵,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曾作《桑柔》一诗讽谏周厉王不要搜刮民财。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芮伯后裔以国名为姓,称芮氏。
        羿: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后羿,原为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善于射箭。夏朝帝王太康贪恋田猎,不问朝政,被后羿逐杀。但后羿夺得王位后仍然以狩猎为乐,不理民事。神话传说尧帝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后羿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储: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储为姓,称储氏。又有一说,春秋时有齐国大夫储子,曾与孟子相交,他的子孙也以储为姓。
        靳:战国时期,楚怀王有一侍臣名尚,深得怀王的夫人郑袖的信赖,官至大夫,后又被封于靳江(今湖南宁乡),也被称作靳尚,靳尚的后代便以靳为姓。另外,十六国时匈奴族也有靳姓。
        汲: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县),他的后代以汲为姓;另外,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也称汲氏。
        邴:《通志》载,邴也作丙。邴姓始于春秋时期,有两个源头。一支出于晋国,晋大夫豫的封邑在邴,他的子孙以邴为姓;另一支出于齐国,齐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东省费县东南),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也称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称丙氏。
        糜: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称命名的姓氏。黍的一个变种称为“糜子”,当时专门种植豆黍之类农作物的人,有的以“糜”为姓。另有一说来源于封邑名,楚国有大夫封于南郡糜亭,他的后世子孙以糜为姓。此外,楚国工尹糜之后也称糜氏。
        松: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率众登泰山封禅,途中遇雨,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树,枝叶繁茂,围起来像个大亭子。秦始皇便躲避在松树下。后来这松树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此松至今仍屹立于泰山山腰。后来居于泰山的人有的便以松为姓。
        井:源自姜姓。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于齐,他的后代有人在虞国为大夫,受封于井邑,因是伯爵,便被称为井伯,他的子孙便以井为姓。后来晋国假途灭虞,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为大夫,封于百里,被称做百里奚,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百里为姓,有的仍用井姓。
        段:春秋时,老子李聃的孙子李宗在晋国为官,封于段干,他的后代一支姓段,一支姓干。段姓另一源头为春秋郑武公的儿子叔段。因长子寤生出生时难产,因此母亲讨厌寤生,对叔段却百般溺爱。寤生后来继位称为庄公,叔段企图夺取君位,结果被庄公打败,逃到了共国,被称为共叔段,他的后裔形成了共、段两姓,因此古称“段共一家,干段同族”。
        富:起源有二,黄帝、炎帝之后各一支,都出自春秋时期。周襄王时有姬姓大夫名富辰,直言敢谏,不避贵胄,为人称道,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字为姓,称富氏。另外,鲁国有公族大夫富父终甥,为炎帝之后,后来富父氏一支简化为单姓富氏。
        巫:远古之人信奉神灵,巫被看做神的代言人,掌握着祝祷、占卜、治病等技能,后代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被称做巫人、巫祝、巫臣等等。担任此类职官的后人有的以巫字为姓。
        乌:出自金天氏,相传帝少昊以鸟名任命职官,其中就有乌鸟氏,掌管高山丘陵,其后人便以乌为姓。金天氏少昊为黄帝后代,所以乌姓也是黄帝的后裔。另外,北魏时代北乌石兰氏改姓乌氏。
        焦:起源有二。《广韵》载,周武王灭商后,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封神农氏的后人于焦,其子孙以焦为姓,今山东嘉祥县南焦城村是其遗址。另据《通志》载,周朝初年有同姓诸侯国焦国,后来被晋国所灭,王族便以国名为姓,称焦氏。
        巴:相传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他来到四川东部的巴水上游,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在这里,他的子孙以巴水为姓,称巴氏。过了几代后,巴氏出了个英雄叫务相,他当上了巴水上游五个氏族的领袖,号称廪君。在廪君的领导下,五个氏族和睦相处,逐渐兴旺起来,建立了巴国。在战国中期,巴国被秦国攻灭,巴人便以国名为姓,称巴氏。
        弓:一个来源为职官名。传说黄帝之子挥负责制造弓箭,受封于张,后来主管制造弓箭的职官叫弓正,挥的后代一支姓弓,一支姓张。弓姓另一来源为祖辈名。春秋时鲁宣公的弟弟后代名叔弓,曾任大夫,多次出使列国,他的后代中有以祖上名字为姓的,称弓氏。
        牧:相传上古时期,黄帝为部落首领时一直想统一天下。他曾梦见一人能开千钧之弓,驱赶上万只羊。于是便四处寻访这样的人,终于在大泽找到,便任命他为将,并给这个人取名为力牧(即有神力并能牧万羊之意)。力牧助黄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另外,春秋时卫国国君之后有放牧为生的,也称牧氏。
        隗:有两个读音,为二姓,其中kuí音出自商代。汤灭夏桀后,封其后人于隗,建大隗国,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称隗氏。Wěi音原为周朝北部少数民族赤狄人的姓氏,春秋时晋国大举进攻赤狄诸部落,赤狄人后裔汉化后沿用隗姓。
        山: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他的儿子柱称为烈山氏,柱的后代有以“山”为姓的。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又称山虞,有人世袭此职,子孙便称为山氏。后魏时有少数民族复姓时难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山姓。
        谷:源自于嬴姓。古帝颛顼的后代被虞舜赐为嬴氏,其后代非子被周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他的后代以谷为姓。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谷郡后裔以国为姓,称谷氏。另外,古代有姓,后去邑改为谷姓;北魏鲜卑复姓谷合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
        车:春秋时,秦国大夫子车仲行辅佐秦穆公,因政绩突出被称为贤良,与子车奄息、针虎并称“三良”,穆公死后,以“三良”殉葬,子车的后代大多改为车姓。汉武帝非常迷信,其晚年时,逼太子刘据自杀。天下人对此事甚为不平,大臣田千秋为太子辩明冤屈,武帝非常后悔,封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任命他为丞相。昭帝即位后,顾念田千秋年高德勋,特允他乘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他的子孙有的便以这引以为荣的事件为姓,改成车姓。
        侯:春秋时,晋哀侯和缗侯均为晋武公所杀,哀侯和缗侯的子孙逃难他国后,便以祖上受封爵位为姓,称侯氏。另有一说,上古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本为侯冈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简称侯姓。
        宓:源自于伏羲氏,伏羲古时作宓羲。宓与伏二字,古时同音通用,因此宓姓与伏姓同出一宗。孔子弟子宓子贱,也作伏子贱;汉代人伏生,也作宓生,他是子贱的后人。
        蓬:源自姬姓,西周时封君主支庶子于蓬洲(今四川蓬安),其子孙以蓬为姓。另据《姓氏考略》和《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蓬姓为以草命姓。
        全:古时称钱币为泉,西周时有泉府之官,负责管理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泉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便有了泉姓,又因“全”、“泉”同音通用,于是也便有了全姓。另外,古代有全椒(安徽)、全州(广西)、全山(福建),当地有人以居住地为姓,称全氏。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字为姓,改姓为全氏。
        郗:周武王时的司寇叫苏忿生,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的后代受封于郗(今河南沁阳),其后人便以封邑命姓为郗姓。
        班:春秋时,楚国若敖的孙子出生后曾被母亲弃于野外,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其后代子孙以此事件命姓氏,为班姓。
        仰: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时大臣仰延之后。仰延精通音乐,当时瑟为八弦,仰延将其改造为二十五弦。仰延的后世子孙以祖上名字为姓,便形成了仰姓。另一支源自于嬴姓,为秦惠王之子公子卬之后(卬,古仰字)。公子卬的后裔以祖字加“人”而成仰姓。
        秋:秋姓为少昊氏之后。少昊是黄帝后代。春秋时,少昊后裔仲孙湫在鲁国为大夫,他的裔孙有人名胡,世称湫胡,在陈国为卿士。湫胡的支子以祖字去水为秋姓。另有一说秋姓一支以职官为姓,西周时有职官司寇,时称为秋官,居此职人的后裔有的以秋字为姓。
        仲:仲姓源出有四:古帝喾时,有八个极善良的人,号称“八元”,其中仲堪、仲熊的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称仲氏。商汤王左相仲虺的后代和春秋时宋庄公之子(字子仲)的后代,也以祖上名字为姓,称仲氏。
        伊:相传尧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后代有的以伊为姓。商朝大臣伊尹曾居伊川,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称伊氏。伊尹曾助商汤灭夏,在商初曾辅佐四代五王,他的儿子伊陟也是商王太戊的贤相。伊尹为后世公认的伊氏之祖。另外,后魏鲜卑族人中有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为伊,一姓为娄。
        宫:周朝时有专门负责宫廷修缮和清洁事宜的官,名宫人,世袭此职的后人便以宫为姓。春秋时鲁国孟僖子的儿子韬食邑于南宫,其后代以南宫为姓,后又化为南、宫二姓,孔子的弟子南宫适便为此支后裔。另外,周朝初年有封国名宫阝(今山西平陆东),后为晋国所灭,国君族人去邑成姓,称宫氏。
        宁:出自赢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曾孙去世以后,谥号为“宁”,称为宁公,他的后世子孙当中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谥号作为姓氏,于是,就有了宁姓。另外,宁姓还有一支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修武县。周文王的儿子康叔被封于卫,并且建立了卫国,他的后人中有一个卫成公,卫成公的儿子又被封于宁邑,此后,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封地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仇:出自九吾氏。在夏朝时,有一个诸侯九吾氏,商朝时立国号为九,商朝末年,九侯被纣王所杀,其族人被迫外逃避祸,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九姓旁加了“人”字而成为仇姓。此外,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仇牧,他为了替宋公报夺命之仇,亲自带兵讨伐宋万,结果经过一番生死拼杀,仇牧在宋万的家门口被宋万摔死。后来,仇牧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作了姓氏。
        栾:出自姬姓,发源于河北栾城一带。西周时期,周文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于晋,并且建立了晋国,后来有晋靖侯,其孙子名叫宾,又被封与于栾邑,世称栾宾,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作为姓氏。还有一支栾姓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后辈中有一位叫子栾,后来其支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
        暴:最初形成于商朝,发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商朝时,有一位名叫辛的大臣,被封为公爵,封地是暴邑。他建立了诸侯国暴国,世称暴辛公。到了春秋时期,暴国并入郑国,暴辛公的后世子孙即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暴姓。
        甘:最早产生于夏朝,发源地在今天河南省的洛阳市西南。那时在众多的诸侯国当中有一个甘国,后来,甘国被其他诸侯国所灭,亡国后的甘国君主后裔,便以原封国名作为姓氏,于是就有了甘姓。商朝时,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世子孙则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这样就形成了甘姓的另外一支。此外,周惠王的弟弟被封于甘地,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作为姓氏。
        钭:出自姜姓。周朝时,姜太公为周武王打天下,后受封于齐,建立齐国。到了战国时期,田和篡夺了齐国的君位,这在历史上叫田氏代齐。原来齐国的君主康公被迫流落于海上,他与同行者的生活十分艰难,不仅要经常住在山洞里,而且要依靠野菜充饥,甚至把酒器钭当做饭锅来烹煮食物,于是,其支庶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就以酒器名“钭”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钭姓。
        厉:出自姜姓。在周宣王时,姜子牙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历史上称之为齐厉公,其后世的支庶子孙便以他的谥号作为姓氏,于是就有了厉姓。此外,西周时有一个诸侯国叫厉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县),春秋时期改为随国,原来厉国君主的后代们则以原国名作姓氏,形成了厉姓的另一支。
        戎:出自姜姓。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戎国,它是齐国的附庸,后来戎国灭亡了,其公族便以国名作为了姓氏。此外,在西周时,有一名管理军械的官员名叫戎右,他的后世子孙也都以“戎”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戎姓的另外一支。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少数民族,在商朝以后有一个戎族,他们居住在燕北地区,后来这族人当中有不少人把族名作为姓氏。
        祖: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后人祖乙、祖辛、祖丁等都先后做了商王,其支庶子孙以“祖”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祖姓是奚仲的后代,祖己、祖伊都在商朝为相,其后世子孙也以祖作为姓氏。
        武:发源于今天广西省的水淳县北部,在夏朝时那里有一个武罗国,后来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武姓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据传说,周平王的少子出生时手掌心有一个篆体的“武”字形手纹,因而赐他姓武,其后人也就随之姓武了。
        符: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和调遣军队的凭证。春秋时期,鲁顷公的孙子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专门掌管符信玺印,其后世子孙则以“符”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符姓。
        刘:远古尧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刘累的,据说他能驯化龙和驾龙飞奔,他就是刘姓始祖。另外一支刘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西周时期,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天河南省偃师西南),其支庶子孙以封邑名作为姓氏。
        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大夫叫景差,属于楚国公族中的一个大族,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景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景姓。还有一支景姓出自姜姓,是战国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君主杵臼去世后,谥号为“景”,历史上称之为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就以其谥号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詹:据传说“五帝”之一的舜,曾经封黄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为詹姓,这样就有了詹姓。另外一支詹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在位时,封支庶子孙于詹,为侯爵,并且建立詹国,其后世子孙以封国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还有一支詹姓是以官职作为姓氏的,古代称管理占巫的官员为詹尹官,他们的后世子孙多以祖上官职中的“詹”作为姓氏。
        束:战国时期齐国有一疏姓部族,汉代的广就是这一部族的后裔,广的曾孙孟达为了避免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带来的灾难,从东海迁居阳平,并且去掉了姓的足字旁,改为束姓。
        龙:相传上古之时,舜做部落联合首领,他的手下有一大臣名纳,为龙氏,他的后世子孙都姓龙。另外一支龙姓,传说黄帝有重孙名叫董父,他生性好养龙,因此被赐为豢龙氏,于是,他的后裔便把其祖上的职业和姓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叶: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叶县。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其后世子孙都以封国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此外,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也有叶氏,他们则构成了叶姓的另外一支。
        幸:起源据说与幸臣有关。古时候,有大臣得到君王的宠爱信任而成为幸臣,其后世子孙引以为荣,于是就以“幸”作为自己的姓氏。
        司:部落首领神农氏的属下当中,有专门负责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司”作为姓氏。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名叫司成,其后代以祖先的字作为了姓氏,于是形成了司氏的另外一支。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
        韶:部落首领舜的属下有乐官,曾经创作了名曲《韶》,优美动听。据记载,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乐官的后世子孙以其祖上所作乐曲的曲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韶姓。此外,古代有韶州,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则以地名“韶”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郜: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发源于今天山东省的成武。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封于郜,并且建立了郜国,后来宋国把郜国给灭掉了,于是郜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黎: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浚县。当年颛顼的裔孙因为战功受封于黎阳,建黎国,后来黎国灭亡,其后世子孙便以故国名作为姓氏。还有一支黎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裔,商朝时,在今山西省黎城一带有黎国,商朝末年被周武王所灭,西周建立后,曾分封商代遗民,尧的后代就被封于黎,为侯国,世称黎侯,其后世子孙则以祖上的封国名作为姓氏。
        蓟:发源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是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曾经封黄帝的后裔于蓟地,并且建立了蓟国,蓟国后来被燕国所灭,于是,原来蓟国君主的族人,便以故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蓟姓。
        薄:相传上古时,在今天山东省的曹县东南有薄国,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国之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薄姓。此外,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被封于薄城(今天河南省的商丘),他的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作为姓氏。
        印: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子字子印,子印的孙子名段,在郑国为卿大夫,以其祖父的字中的“印”为姓,称为印氏。
        宿:周武王克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伏羲氏的后裔被封在宿国(今山东东平),其后人以国名为姓,遂成宿姓。
        白:上古炎帝时有大臣名白阜,曾协助炎帝治水、疏通江河,他的子孙以祖上名字中的“白”字为姓。白阜被尊为白姓始祖。此外,秦国名臣百里奚的后代白乙丙、秦文公的后代公子白、楚平王的后代白公胜,他们的子孙都以“白”为姓。
        怀:相传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叫无怀氏,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古代人理想中的社会。据说怀姓就是无怀氏的后人。另外,周武王封文王之子叔虞食邑于怀(今河南武陟),后又改封于晋,其后代有的以原封邑为姓,取为怀姓。
        蒲:源出有二:禹建立夏后,追封先贤和先王的后代,因舜曾在蒲邑建都,便把舜的后代封于蒲(今山西永济),舜的后代因此以地名为姓,成为蒲氏。另一支源于有扈氏,有扈氏为羌族的酋长,因家里水池中生有蒲草,长五丈,形似竹子,人们以为吉祥之兆,都称之为蒲家,故以蒲为姓。
        邰:传说少女姜嫄见田野上有一巨大的脚印,好奇地踏上去,因此怀孕生了个男孩。将他丢弃在小巷里,牛羊小心地从他身边绕过;将他丢弃在冰河上,成群的小鸟用羽毛为他保暖。姜嫄改变主意将孩子养大,为其取名为弃。弃长大后成了种庄稼的能手,帝尧任命他为大司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其子孙以地名“邰”为姓。
        从:从姓源自于姬姓。东周时期,周平王的小儿子精英被封于枞(今安徽桐城),建立枞国,为侯爵,世称枞侯。枞侯的后代便以国名“枞”为姓。枞侯后代枞公在汉代为大将军,他的后代有的去“木”改为“从”姓。
        鄂:春秋时,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为鄂侯,他们的后代以鄂为姓;春秋时,春秋时楚王熊渠之子熊红被封于鄂,其子孙以鄂为姓;还有一支为岳飞之后,岳飞曾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后,儿子岳霆、岳震逃至江南,子孙后散居各地,其中黄梅的一支以祖辈封号为姓,改姓鄂。
        索:索姓是汤王的后裔。商朝建立后,其王公贵族逐渐成为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周朝克商,为了削弱商族的旧势力,把殷商遗民分封给几个同姓诸侯国作为臣民,鲁侯伯禽分得“殷民六族”,其中就有索氏,他们是索姓的先人。
        咸:帝喾为部落首领时,有个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咸姓另源于巫者,商朝有贤臣名咸,因以卜祝巫事为职业,被称为巫咸,他的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称为咸氏。另外,春秋时晋献公的王妃骊姬发难,欲立奚齐为嗣,驱逐公子重耳和夷吾,导致晋国内乱,后废其晋国公族,称为咸氏。
        籍: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名伯黡,管理晋国典籍文献,他的后代以职官为姓,形成典姓和籍姓两支。另据《广韵》记载,古时“籍”与“藉”二字相通,藉姓也称籍姓。
        赖:赖姓,是炎帝的后裔。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赖国被楚国所灭,原赖国君主后人被迫迁至鄢(今河南鄢陵),后人便以原国名为姓,称赖氏。
        卓:是春秋时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儿子名公子卓,他的后代以祖字为姓,称卓氏。
        蔺:是春秋时晋国王族的后裔。晋穆公的公子建立韩国,为子爵,被称为韩子,他的子孙以韩为姓。传至韩厥(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名康,在赵国为官,食邑于蔺,其后裔便以食邑命姓,成为蔺姓。
        屠:远古时,黄帝等部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之后,将其族中人遣散各地,其中一部分被安置在邹、屠(今山东境内)等地,他们的后裔以地名为姓,成为屠姓和邹姓。又有一说,古人有以屠宰为业者,他们的后代以屠为姓。
        蒙:一支是颛顼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封颛顼之后于蒙双,有子孙以地名为姓,成为蒙姓和双姓两支。蒙姓另一支来自职官。周朝有专门主持祭祀蒙山的官吏,称为东蒙主,其族人世居蒙山,便以山名为姓,成蒙姓和蒙山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