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印记吉他谱c調:倾国之战--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4:51
倾国之战--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辩
——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辨

 


古罗马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辉煌顶点。其辽阔的疆域,强盛的武力,发达的科技,繁荣的经济,征服了无数城邦,引无数后人顶礼膜拜。几乎与古罗马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西汉王朝,与古罗马相比不仅毫不逊色,抑或胜之。一些闲人诸如我这样的自然会炒一下冷饭,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由于地理原因,两个伟大的帝国从未有过面对面的交锋。在后人引以为撼憾的同时,也使得二者之间的比较显得有失严肃。但是我们并非严谨的学者,因而大可以做一些既无伤大雅,又可能得出某些有意义的结果的比较。以往的比较,大都集中于兵力、兵器、兵种等军事层面。我认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交锋,如果是一种遭遇性的交战那么谁胜谁负都不奇怪,但对于一场举国之战,军事层面的优劣固然重要,两国军事经济政治实力的综合比拼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着重从军事,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层面选择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比较。


比较之前有几个问题声明下:

1、我会尽量寻找真实可靠的依据。拖老祖宗的福,中国历代重视修史,虽然依然会受到统治阶层的好恶影响,但是大的方面应该是不会离谱的;至于罗马历史就比较麻烦,罗马没有正统的史书流传,现在的罗马历史多是从一些考古遗存还有古罗马的人物传记和游吟故事以及后来的时代对其的回忆中经过整理总结出来的,我只是摘抄了一部分。


2、双方对比的时期,汉朝我选择武帝时期我想大家都不会有意见,虽然此时汉朝的人口,产值都不一定是巅峰时期,但是犯汉者虽远必诛恐怕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罗马我斟酌选择了图拉真开始的五贤帝统治的时期,也就是说罗马从共和向帝制转变包括帝制前期的这段时间(公元100年前后),依据是此时的罗马帝国,无论从疆域、人口、军队数量质量、还是战争胜率来说都是最强了,而且此时的罗马和武帝时期在时间上相差也不长。


3、根据双方当时的势力扩展,战争发生在中亚至阿拉伯一带应该是靠谱的。这决定着双方的战术选择和对后勤能力的要求。基本来看战术方面比较适合汉军发挥,而罗马则要在后勤补给方面占便宜。


4、本文纯属关公战秦琼,闲暇时搏大家一乐,切磋欢迎,嘴下留德!切切莫忘~~~谢谢!

 


一、政治制度比较


大家都知道汉朝初期采取的是分封制,后来经过高祖的消灭异姓王直到汉景帝的削藩、汉武帝的平叛,开始实行类似秦的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方式管理帝国。汉武帝主政以后更是采取推恩令、均输、平准、算缗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时期对于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和匈奴长期战争的影响。汉朝初期时在和匈奴的对抗中处于弱势,对匈奴的全面反击既需要权力的统一也需要资源生产和调度的高度统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牢固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内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所有兵力和资源可以集中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去。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结果,实际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掣肘,逃捐、逃役、坐大等现象也不少。


古罗马的政体演变过程是由王政开始的,后来发展为共和国,最后变为帝制。罗马的全盛时期也就是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并开始逐渐稳定的时期,对于属地的统治多依赖于罗马军团的强悍战力(罗马战力鼎盛时整个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只有1-2个主力军团威慑)。由于罗马本身属于商业高度发达型的以罗马为主体的联邦国家,自身对于财富和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强烈的扩张欲望,长期的扩张不仅使周边国家的资源源源不断流入罗马而且也保证了罗马军队的强大和职业化,有明确证据显示罗马正规军团是类似现代职业军队的制度而且服役周期长达20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

罗马的帝制与汉朝有很大不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弱的多。罗马的地方由军团驻守,而军团属于将军个人掌管,因此其部下只对将军保持忠诚而非对国家,罗马皇帝只能征召地方军团参加大型对外战役,至于服从或是不服从全都取决于军团将军的决策。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地方主义的势力抬头,地方军团完全不关心帝国的其它地区。“这样的集权状态在应对未开化的北部游牧民族或周边小国时尚且不会过多显露弊端。”(引自: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但可以想象,假设罗马对阵汉朝这样的强大敌人时,内部的矛盾,地方势力的反弹,被征服国家的反抗,局部利益的平衡都将成为罗马不得不面对并需要慎重衡量的问题。


罗马帝国内部的稳定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罗马军团对被征服势力的绝对压制的程度下,事实上,由于罗马帝国对于周边势力大多采取强势征服策略,使得周边势力对罗马的认同度不高,加之罗马宗教和逐渐兴盛的***之间冲突愈演愈烈,帝国中央势力对元首决策的干预(事实上罗马无论共和还是帝制都多次发生禁卫军成功刺杀元首的事件,这在中国几乎不可想象),所以罗马帝国各种类型的叛乱发生的也很频繁,从让凯撒放弃胜利果实的高卢叛乱到最后分裂罗马帝国的叛乱。相对的中国中央集权就比较善于压制反对力量,中国各个朝代,只有在朝代末期中央集权大幅消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伤害较大的叛乱、篡政、起义。


但是汉朝的过度集权也有隐患,君主和皇室利益集团本身的英明程度对政局以及战局的影响太大。遇到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并且家底丰厚时,国力会极度强盛;如果皇帝黯弱或昏庸如灵帝,那么对国家将是灾难;一旦君主的战略决策失误那么对于帝国的负面影响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清除。罗马的情况则要好得多,不管君主是由实力上台还是由贿选上台,地方对罗马联邦政体的认同和对共同利益的期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帝国可能会有中小规模的内战,但是作为一个联邦政体本身相对于中央集权制要稳定的多。

 

综合两方面的结果,汉朝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对于联邦制的罗马在经济总量和人口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动员的战争潜力要大于罗马,而城邦制的罗马在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时必然要保留足以弹压内部的力量。所以在全面战争中汉武帝的汉朝帝制要相对的强势和高效。


二、军事层面的比较


由于罗马与汉朝在不同的时期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本文的比较不追求时间上的同步性,而选择武力最强的公元一世纪左右的罗马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做比较)。


罗马军队的特点主要有:


(1)职业化的军团建制。罗马士兵多由自由公民招募而来,经济制度决定了罗马士兵的战争欲望强烈(详见后文解释)。罗马军团被称为“代表了西方军事制度成就的完美顶点。”它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充分适应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引自: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相比较汉朝的军队在士兵素质和军队组织成熟程度上都要逊色不少。


很多人推崇罗马军团的战力,并引用一些西方后世对罗马军团的研究成果。可是有一些内容需要说明下。罗马军团的强大毋庸置疑,但是并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完美无缺。首先,西方后世学者对罗马军团的推崇主要是对罗马军团职业军队建设制度的推崇,这样的制度造就并保持了罗马军团的强大战力,并非对罗马军团战绩的肯定。事实上罗马军团远不是战无不胜的存在,首先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狭窄地形决定了罗马的对手不会是拥有大纵深,大量城市和人口的国家,而多是以一些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小国,强大如迦太基这样的罗马对手,据记载,公元前149年被灭时也不过60万人口(引自《维基百科》),这种规模的人口对于三次布匿战争和汉尼拔远征的规模还是比较靠谱的。想来地中海周边其它罗马的敌对国家实力也不会超过迦太基太多。至于对北方大的游牧民族或者东方广大国土的国家时,罗马鲜有完全成功征服的例子。

 


即便有罗马军队的强悍战力,早期罗马在面对北非努米比亚和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的战斗中也是连遭败绩,直到小西辟欧才稳定住局势,幸好出了马略这个超级牛人才能最终征服上述地区。北非的迦太基汉尼拔大家都很清楚了,几万人就几乎摧毁罗马。在对北方日耳曼部落时,罗马军团也一直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在阿劳西奥战役中被歼灭8万,差不多当时总兵力三分之二。也正是这一战才诱发了马略改革,造就了成熟的罗马军团,即使这样,罗马帝国最终仍然被北方蛮族灭亡。马略改革的现实成果只是于公元前102年歼灭了条顿部落,101年击败高卢联盟,阻止了北方蛮族的入侵潮从而挽救了罗马并为罗马的辉煌时代奠定了军事基础。成熟后的罗马军团继续向东扩张,但是在阿拉伯和中亚的广大土地上依然屡屡受挫,即便是罗马这种强大的帝国和罗马军团这样强大的战争机器,当时也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发展出一种能够征服拥有大纵深领土和持久经济支持能力国家的战略思想,所以无论是之前安息,还是之后的波斯,罗马依然只能获得战役上的胜利,而在战略上寸步未进。安息即使都城被罗马三次洗劫,但是仍然保留着大部分的实力,一直阻止罗马东进,甚至还能重创罗马军团,直到被新兴的波斯灭亡。


综合来看,罗马军团的实际战绩并非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可战胜,同期的汉朝对外作战战绩要好得多,至少汉军并未遭受过重大的战略失败。罗马的军事实力历史上经受过很多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迦太基,日耳曼,安息,波斯都多次对罗马军队进行过伤筋动骨甚至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只是罗马对手的综合实力不足以在击败罗马后进而进行大规模扩张。并且罗马的极其先进军事制度可以保证了对军事实力进行快速重组,扩张的机会稍纵即逝。


(2)步兵优势。罗马军团以步兵特别是重步兵为主体。他们有着良好的体质、严明的纪律和充分的训练以及丰富的战斗经验还有最适合他们的战阵和良好的后勤支援。“他们几乎比任何敌军部队都吃的更丰盛,住的更舒适,装备更精良” (引自: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因此无论从体能还是从战术素养方面,罗马的士兵个体都应强于来源于受压迫农民的汉兵。罗马军团的底层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应该远超过西汉军队。如果是一场兵力差不多的遭遇战,即使有卫青或者霍去病这样的名将领军,恐怕十有八九也会被击败,这种情况下罗马军队的实力可以击碎一切。


(3)海上优势。地中海就是罗马的内海!这点我想大家没有异议了。汉朝虽然也有相当规模的楼船水师但多数不够500料,只适应于内河作战,与把地中海当成内湖的罗马的海上实力相比还是处于较大劣势的。庞大而高效的海上力量即使不能决定战争进程也可以大大的提高罗马后勤的运转效率。而这个时候以汉朝的航海水平似乎没有能有效抑制罗马海上活动的能力。


(4)战争经验优势,不可否认老兵和新兵的差距是巨大的,罗马军团士兵一生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每个军团的成员都可以说是百战余生。其作战经验之丰富,战术素养之高对于放下锄头拿上武器的中国农民来说几乎是难以弥补的优势。有西方军史研究者认为罗马士兵与北方蛮族的战力比为1:5,相信对上汉军也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汉朝军队的特点主要有:

 


(1)汉朝兵制主要是以征兵为主募兵为辅的卒兵和募兵。卒兵主要分为更卒、正卒、戍卒,基本属于被迫服役性质。募兵则分为募兵、选募、发徙徒,除发徙徒外,前二者的选择要严格的多,类似于志愿兵优中选优,是汉朝京师军的主要组成。汉军主要由京师军、边防军、郡国兵构成,汉武时期南北营的京师军约在6万人以上,这部分的军队建制还算比较先进,是多兵种的集成化军团并且有了军官制度的雏形(当时西方的合成化军团还只是亚历山大的一种构想),遗憾的是实战能力比较存疑,鼎盛时期汉朝中央军并未大规模出动,对匈奴作战使用的大多是经过严格骑兵训练的北方边军的正卒和戍卒。但是从汉末中央军镇压农民叛乱的表现推断武帝时期京师军应该战力不弱。总体来说绝大多数汉军机构臃肿,指挥效率低下,军队作战积极性不高。


罗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小农经济的破产是作为战争结果而存在的。战争期间常年在外服役导致了许多小农的破产。廉价谷物和成群奴隶涌入罗马更加重了农民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富有阶级。因此可以说罗马雇佣兵制的形成是一个与土地兼并相分离的过程。所以罗马的雇佣兵制是源于征服的需要(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而汉朝的募兵制是源于防守的压力。而且,在兵源构成上汉朝军队的主体是破产的小农,虽然也有少数民族的募兵参杂其中,但不是主要部分。而罗马军团的构成相当复杂。士兵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破产农民,当地招募的土著,还有奴隶。两国兵制的此种区别,自然会影响到战斗力。罗马雇佣兵的动力来自于持续的扩张所带来的财富掠夺,是以战养战式的,因此罗马军团不惮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对于汉军来说,小农生活培育出的乡土意识是难以割舍的,因此劳师远征必然遭致反对,也必然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相比较而言,罗马兵制更具外在的张力。


(2)军队指挥层对比


1、高级将领选拔制度,汉代发明了乡举里选的举荐制度,并且在开设太学,使得下层百姓中的优秀者可以有进入政府甚至是政府高层的机会。汉武帝时代的国势强盛,与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有很大相关性,但这仅限于文官政治。军队则是主要由贵族特别是皇室控制。有汉一代,外戚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整体讲外戚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特别是两汉后期,外戚专政与宦官专政交替出现,成为最腐朽的势力。外戚力量的独大是和汉代相权的衰落分不开的。但幸运的是汉武帝时期外戚却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等皆出身外戚。卫青、霍去病更为汉朝最终击溃匈奴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军事胜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忧,体现着汉朝军事人才的缺乏乃至用人制度的缺漏。罗马情况与汉朝类似。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提到的:罗马的弱点在于高层的军事制度。罗马军团,几乎从诞生起在原则上就不是由富有军事素养和经验的职业军人担任指挥的,军团在战时由本届执政官担任指挥官,而这些执政官却是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主要来源是罗马的贵族。当然罗马贵族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将领,西庀阿、苏拉、恺撒等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可以讲,从高级将领的任用方面,罗马与汉朝基本持平。


2、高级将领素质,这里貌似就是孙子所说的天时了,汉朝的牛X将领武帝时期已经囊括了十之八九了,这是天意……。上段提到的几个将领无论是从战绩还是战术还是各个方面即便比上罗马最厉害的将领也应该是至少不弱的,这个的比较其实是对罗马不公平了,死死的被压了一头。其实罗马将领由于经常指挥军团级的战斗所以他们在战术上的水平应该还是很优秀的,但是在战役和战略上的水平应该比汉朝这些名将和武帝差些。罗马的优势主要在于基层军官和士兵的超高素质。


(3)数量对比

 


汉朝军队在人数上的优势很明显。马邑之战汉朝投入近三十万兵力,匈奴也有将近十万。朔方之战汉军十万,漠北之战汉军十余万,匈奴更是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值得提醒的是,汉朝对匈奴作战实际并未动用最精锐的京师军,而是以北方车骑营为主的骑兵部队。(引自: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上卷》)罗马可投入的兵力则少的多。由于罗马崇尚精兵政策,加之罗马每次面对的对手都相对比较弱小(举例迦太基,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带领的军团也不过3.8万步兵,8000骑兵37头战象,罗马迎战则是8万6千军队,这应该是罗马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会战了),所以罗马军队战斗规模要远远小于汉朝。罗马全国长期驻军约25-30个军团,不到15万人,每次能出动的军队就更少了,恺撒的高卢战役中,总共四个军团兵力2.5万人;克苏拉东征的克莱尔战役7个军团不到5万人,其它战争推断也不会太大过如此规模。


(4)骑兵对比。


汉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骑兵部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军队数量少于匈奴的情况下,应该说汉军骑兵的战术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几次对匈奴大的胜利骑兵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汉军击败匈奴的主力。而罗马军团实质上更倾向于重装步兵军团,它的骑兵只是辅助作用,正规剧团骑兵编制只有300人,加上附属军团也才不到千人,数量和质量都相距汉骑兵甚远,并且战法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骚扰牵制。西方军史学家也认为,古罗马没有成体系的骑兵战术。


关于马镫的一点看法:

史学界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马镫(也是就是配有蹬环、横柄不仅能够受力而且可以起操纵战马作用的马镫)中国的应用应该不会早于西方。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实物马镫最早出于土西汉晚期(吉林帽儿山墓地),这是中国最早使用马镫的确凿证据。但是是不是汉武帝时期就没有马镫或者起到类似马镫功能的装备呢?个人感觉西汉如此大规模的骑兵使用,尤其是有记载装备了缳首马刀和重马戟(需要借力劈砍和突击破阵),而且可以千里奔袭突击,回首骑射战法的广泛应用。所以至少应该在马上有着力点,否则以当时汉军的骑兵数量来看不可能人人骑术都如此精湛。公元3世纪末被汉军击败的匈奴残部进入欧洲,当时人们就发现匈奴骑兵是有“马革蹬”的,这是一种双腿借力的皮质装备。《大英百科全书》依据“马脚带”(单边蹬)判断马镫起源于公元一世纪,但是马脚带不具有辅助战斗的功能,反而会给骑士造成危险。1857年印度北部钱德拉河(Chandra River)北岸贡德勒(Gondla)一处佛教寺院内发掘出一个通体饰花纹的青铜花瓶。在这个花瓶的图案中有两名骑士引导的出行队列(Errington,1992:162-l64)。根据图中人物衣饰和图案风格,一般断为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骑士的双脚放在马腹下皮条或绳索状的马具内。在印度桑奇大塔的浮雕上也可见到类似的骑士。这种马具在我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塑像上也有发现,清楚地塑出将大脚趾放在马鞍垂下的皮条或绳索中的情况(张增祺,1997)。所以有理由相信西汉应该是有这类装备的,不然就没有使用大规模使用骑兵和与匈奴骑战的条件,而重型马戟和汉玄甲的复原已经证明西汉有类似于重骑兵的编制了。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废话,战绩决定一切!事实证明不管是否装备有马镫或类似装备,但是汉军骑兵至少拥有不次于甚至要强于匈奴骑兵的战斗力,这个结论是肯定的!这样的骑兵规模和质量绝对要远远高于罗马遇到的其他对手。

 


(5)兵器对比。


1、短兵器,罗马短兵早期主要是青铜短剑为主一般在30-40厘米,号称是“征服世界之剑”,后期主要是铁质厚脊短剑为主,长度在50厘米左右,其制作工艺多为铸造锻打,并未没有高级合金锻造和热处理技术,对于碳和杂质的含量也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但是罗马有自己的绝活,罗马可以在铸造过程中完美控制武器的重心位置,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手工作坊时代每一把武器都能够拥有合适的重心位置是很难做到的,合适的重心位置绝对可以帮助士兵发挥出更大的实力。


而东方应该是在宋以后才出现可以控制刀剑重心的工艺,血槽!(宋朝岳飞刀、朴刀也是没有血槽的,日本太仓院保存的世界上唯一一把冷兵器时期巅峰之作的唐刀也是没有血槽的)这里多两句嘴,大家可能多数以为血槽的功能就是放血和利于收刀,其实不然,血槽作用主要是,1、控制兵器重量和重心位置,2、增加兵刃在劈砍时的结构强度(可以参照下铁轨的“工”字型结构,是不是像比较深的血槽),3、刺入人体时破坏腹腔和胸腔的负压状态,即便刺入不深也可以造成敌人因为腹腔或胸腔的脏器瞬间而衰竭失去战力。


汉朝武帝时期的铁质武器也已经普及了,最早沿袭秦剑制式的八面汉剑,到四面汉剑,再到缳首刀。请注意,中国在汉代以后,刀就已经作为主战短兵器了取代剑了,而刀在战场上的杀伤力和易维护程度都要优于剑。这时的剑主要就是作为礼器佩戴了。顺带说一句,罗马用短剑并非完全因为罗马士兵的格斗方式用短剑更合适而特意发展起来的,是因为工艺不够做长了就容易断,按照人体工学来说,短兵器长度最少应在65厘米以上才能充分发挥的手肘的挥击和穿刺力量(汉代刀剑刃长最少80厘米以上)。现代军用匕首其实已经属于辅助用具了,绝大多数时候并非用来杀人,便携性反而更加重要些。罗马军队精研短剑战法也是受到冶炼锻造工艺水平的限制而迫不得已发展起来的。


2、长兵器,汉朝军队,在秦朝“五兵”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装备矛戈戟,而三队列时期的罗马军队主力军团基本没有长兵器配置,附属军团倒是配置有少量木矛,主要为保护军团的远程攻击力量。这证明了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大规模的集成化军团了。战场上密集的矛盾阵配合武刚车阵(卫青善用,类似于防御性质的攻防一体的重型坦克,为汉军制式装备,后文有武库记录详证)其后配置步兵散兵线,拥有射程优势的强弩和连弩车,以及两侧有游骑稍微突前布置,阵后有步兵保护的汉军团,我实在想不出来在正面冲突的情况下,罗马军团怎么来突破汉军的防御,至少汉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马其顿长矛阵之所以不敌罗马军团,公认的原因是布阵死板,除了正面实力超强外,其它位置缺乏保护,且发挥矛阵威力必须密集部署,而这在无法压制罗马远程力量的时候又给了罗马弩炮理想的靶子。显然,马其顿矛阵的缺点在汉军身上不会重现。我说的这种西汉军阵配置源自杨家湾西汉墓出土的“西汉三千兵马俑”,据考证属于西汉将军周勃的陪葬。

 


3、冶炼工艺,很多人认为罗马使用铁器较早且铁器质量较高就认为罗马的冶炼工艺高于汉朝。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地中海周围地区使用铁器早是因为周边的铁矿相对丰富,且纯度高易于熔炼,并且多数是天然高碳的(普及一下,铁的含碳量和硬度成正比和韧性成反比,优良的军械应该是保持足够韧性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硬度)。众所周知,降低铁的含碳量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不断熔炼捶打就可以,但是把低碳铁的碳含量提高就是一门极高的技巧了,渗碳法就是中国为了解决铁矿含碳低这一先天缺陷而发明的,由此衍生出来的对铁的含碳量和杂质的完美控制的技术是要远远超过西方的。


天然的条件造成了罗马使用铁器早于中国,而高质量的原料使得即便采用工艺比较简单,浇铸锻打的武器就可以拥有不错的性能,从出土的罗马时期的兵器来看,罗马武器的制作相对于东方来说可以说是简陋,虽然拥有熏铁炉和著名的凯尔特钢,但是没有合金工艺,不能完美控制铁中的杂质和碳含量,甚至没有哪怕是最简单的热处理过程因为他们无法解决淬火后的变脆问题(引自:《热材料处理学报》2001.2《粉末冶金材料工程与科学》1999.1)。所以罗马时期地中海周围的冶炼锻造技术落后于汉朝,而汉朝成熟的冶炼技术弥补了中国材料的缺陷并使汉军各类武器完全优于罗马(实物对比资料见后文)。


中国由于铁矿质量差数量少并且青铜工艺十分成熟可靠,所以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用青铜兵器,但是铜的硬度太高容易折断(这也是罗马青铜剑为什么短小厚脊的原因,怕断),所以客观条件造成中国古代只能从工艺的方面来提高军械性能,秦时中国就已经使用铜七锡三的合金的配方来制作长剑(也有说秦朝比较阴险,在合金中还加入了重铅来使敌人中毒难以愈合伤口,不过确实没找到相关的资料证明),拥有了热处理技术,并且使用了比罗马厚脊更科学的八面体或六面体剑身来增加剑的强度,所以中国的青铜剑在保持罗马剑性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80厘米以上的长度。到了汉代由于鼓风技术和渗碳法的出现使得汉朝可以比较好的控制铁中的碳和杂质比如硫的含量,高质量铁器开始普及,这时候又发展出百炼钢和叠打夹钢、包钢技术以及高级热处理技术比如淬火,退火,回火、油萃等(唐刀和日本刀的技术基础),使得汉代武器性能再迈进一大步。


事实求是的说,中国汉唐时期的冶炼技术是要领先世界一大截的,网上比较主流的两个反例,其一是秦陵的青铜车马盖,一个是罗马金币(不清楚的可以去找找)。青铜车马盖是浇铸的和罗马青铜铠甲的工艺差不多属于比较底层的技术,因为整体浇铸个头太大比较难得,但也只是成功率的问题,而罗马当时即使一直使用浇铸技术也没有这么大的家伙存世,罗马军团著名的罗马板甲也是甲片编织的和中国玄甲类似但要科学一些,性能也要好,当然也有奥古斯都胸甲这样的极品全身铸造甲,不过仅是少数权贵才有的穿。而且就浇铸体积和技术来言比秦代尚要差个档次;至于罗马金币就是简单压模,还是沾了金比较软的便宜,模具只要比金硬就可以,不然你让它压个铜币试试。即使这样罗马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金币最起码的圆形和平整,这和汉代浇铸的铜钱相差很大,中国历代缺铜少金,用铜铸钱对国家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了,如果给中国足够的金子,没有理由制作的金币会差于罗马。不过这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古罗马经济的繁荣和金融制度的发达。


当时罗马最好的剑产自西班牙。西班牙Almedvilla墓出土的铁剑是公认代表罗马时期的顶级武器,但其硬度最高只有约286HV,而且还是仅有的宝剑级的遗存,军队制式装备应该还不如。(请注意,罗马剑基本都是铸造锻打工艺所以硬度统一,这样的剑不能有效的分散受力,战争时的耗损应该非常大);而汉朝刘胜墓出土的错金书刀,长86.5厘米,宽3.4厘米,表面渗碳法夹钢工艺打造,局部淬火,刃区硬度达到900HV,芯部硬度300HV,既保证了刃口的高硬度,而且韧性还是相当的好,不易断裂,即使使用中出现损伤,由于夹钢以及包钢工艺的保证,只要稍加磨砺就可以重新使用。当然错金书刀也是中国宝剑级的遗存。不过相较而言便是兵马俑出土的秦军青铜制式装备的性能都不弱于罗马铁器,所以汉军铁质的制式兵器性能理应强于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