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新手实用装备:平江路的河、桥、井、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7:58

如果算上第三次到苏州在平江路纽家巷发现潘世恩故居遇见耿明先生,直到第五次到苏州,我总共花了三次才将平江路走完。即使这样,我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这里,只有预作准备,做个有心人,并且迈开双脚,才能从河、桥、井、宅,石栏杆石驳岸石板路、斑驳的山墙中领略和体会到别有风味的宁静、积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平江路全长有1606米,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箓葭巷、南显子巷、胡厢使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悬桥巷、钮家巷等等。
    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平江路除了有小桥有流水有粉墙黛瓦玲珑秀气的房子,更有一种开阔松散的自然之美,小河流淌着一种素雅清淡的独特气脉。它不象有些地方,化好了精致的集体妆、细枝末节全部概念地粉饰好,造了一个梦境,涂上了像模像样的情感和情绪的颜料,但最后回味时终还是觉得悻悻无味。更不是谄媚低级的那种了,没品味的以为流窜着廉价的音乐就是时尚胜地了。这里很好,还没有乱喧乱嚣的蓝调爵士或者非常6+1,街上素淡地清静着,让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枝头鸟儿的歌鸣。只有当推开某扇门时,才有轻轻的音乐流出来。街上有很多咖吧茶吧画店旅店手工首饰店,还有昆曲和评弹博物馆。彼此都很相惜的感觉,这就是苏州的感觉吧,清雅的气质。

 

 

 

 

在这里,随意拐进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汪氏诵芬义庄在平江路254号,又名汪家祠堂,清代中期所建。大厅颇为高敞,俗称纱帽厅。第三进厅的翻轩,甚为古朴。湖石假山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残存的青石条仍留下了庭园遗踪。现在我们能进入的是第一进名为‘上下若’——一家咖啡茶馆,大门外的‘汪氏码头犹存。

在邾长巷的鹤鸣堂康宅据说是三十年代黄金荣管家建造的,而当时黄金荣在苏州开发过房地产,为苏州留下了200多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在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江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南北流向的平江路河为苏州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的第四直河,宽5米至6米。与它相通的还有许多东西向的小河。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
   这里的桥,也各有特色。潘家桥原名通济桥,明万历年间始建,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已经是二十年前重建的单孔花岗石拱桥。桥栏两端饰抱鼓石,桥面正中浮雕着花卉。

 

 

 

 

胡相思桥为花岗岩石拱桥,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桥堍有水踏步可拾级而下。紧依胡相思桥是石梁桥名唐家桥。两桥成丁字型相连。这两座桥畔,有‘三吴亭’翼然。

还有苏军桥俗称青石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现为石板梁桥。积庆桥俗称吉庆桥,又名胜利桥,现为平桥。雪糕桥因“张孝子转雪为糕以奉亲”而得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桥上原有观音堂,后拆除。现为石板桥。桥上原有建筑现已重建。寿安桥古称寺后桥,石板梁桥。思婆桥古称寺东桥,清嘉庆十年(1805)修,是石梁桥,两侧各有八级台阶。苑桥相传因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苑囿而得名,现为平桥,两侧花岗石桥栏上镌有精美的花卉。桥旁辟一方绿地,湖石、翠竹、美人蕉点缀其间。庆林桥,原名庆历桥,石梁桥、矮石栏可以供人们坐憩。保吉利桥古称打急路桥,重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现已改建为平桥,花岗石桥栏也有抱鼓石,另外还有云纹望柱,两侧栏板上各镌五幅浮雕,有双龙戏珠、翠竹、花卉等图案。 

 

 

 
   

这些行色各异的桥,真是让我们眼花缭乱。在宋《平江图》上大多都能找到它们的足迹,可见其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在平江路228号门前有一眼“万斛泉”,为“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高50厘米,属高腰井栏。另外,平江路22号前有口双眼井。30号前也有一眼百年老井。

 

 

 

 

 

经耿明先生先生介绍,我在与平江路平行的仓街(南北向),找到了苏州十大古井之一的‘福寿井’。位于仓街69号的这口花岗石质长方形双眼井,井栏铭文:“福寿泉”“朱鼎置  民国二十三年五月”。而且,就在该井的路东,由简易围墙包围的大片的建筑工地、一片瓦砾,等待新大厦的耸立。这片‘藕园’以南、仓街以东的地块,我查资料才知道,就是赫赫有名的苏州振亚丝织厂和苏州第三监狱原址。

苏州振亚丝织厂,它的前身振亚织物公司成立于1917年,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是苏州丝绸行业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振亚厂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丝织业发展的历史。但是,该厂在2002年被迫破产了。这片在中张家巷北、小新桥巷南、仓街东近1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已经被拆除干净了。

在文革中,我曾经在苏州振亚丝织厂串联待过近二十天、了解苏州文革情况。在观前街原‘大会堂’参加一次全市的会议,大会上见到时任革委会主任的迟浩田。后来在90年左右,在南京中山东路307招待所,我与苏州振亚丝织厂党委书记同一小组参加过讨论。

 

 

 

回想旧事,不禁唏嘘。而我还仅仅看到了四十年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弹指一挥间’。这里的斑驳山墙、驳岸河埠见证了多少跌宕起伏、有声有色的历史话剧。小巷古井边既有‘月白清风’的诗情画意、‘状元及第’的轰轰烈烈,也有‘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腥风血雨’的另一面:同治二年(1863)七月双塔前杀俘,“血透地下三尺”。寺前河道弃满了被斩首的太平军尸身,胭脂桥下水尽赤。至于割下来的上万个首级,也被抛进双塔寺前河内,下沉积聚,河为之湮没。19381月为了抗议位于耦园的二乐女子学术研习社受日寇摧残抢掠,身为无锡北门外长安桥人(聿华家就是原杨家的故宅)的杨荫榆被鬼子枪杀推落于吴门桥下惨死·····

这一切,现在都被岁月的浪花荡涤洗刷殆尽,只有河水仍在静静地流淌······

 

 

 

 

 

 

 

平江路与观前商业街一路之隔,买商品的观前街应有尽有,想要声色之乐的人们谁也不会到平江路来。真正来的都是喜欢文化的。这里没有到处举着小黄旗的旅行团,没有大声吆喝处处见到的万三蹄,平江路仍然在悄无声息中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只有真正想从这里寻找一些历史旧迹、寻找文化遗存的人,才能在这里若有所思、寻求到无言的慰藉、启发和激励。

平江路的安静,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即使是游人如织的时候,也绝然没有喧闹的场景。就如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样,那么淡然和从容。

                          2010120日星期三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