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88篇八年级答案:[Johnson出品]国家宝藏那些事儿[长篇连载][4.17更新至三星堆] | 单休游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38:14
2010年4月到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宁波博物馆举行最后一站的展览。借着国家博物馆2年大修的契机,这批绝世国宝在中国大地上风光游行,一路游山玩水,现在,来到了最后一站,宁波~~~

起因不是非常有意思,不过没关系,有意思的是有东西看。泱泱大国,上下历史,往多了说是5000年,在一代一代坎坷后,还是有很多无价之宝流传当今,在这个终于明白文物价值的时代,终于可以闪耀着它应有的光辉。然而中国始终太大了,太多的珍宝,太多的人以一生无缘得以相见。我们很幸运,在这个季节,可以家门口,亲眼看到这个民族累计了5000多年的辉煌和荣耀。


这个展览展品多达80多件,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五代的历史。我将挑选几件给大家赏析。我的顺序主要以时代为顺序,所有图片均为本人在宁波博物馆拍摄。


第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约46亿年的历史,生命的历史大概在30亿年。人类的历史计量单位还是百万年。真正被承认的第一个算人的物种,300万年前才登场,那是在非洲。中国大地上最早的人类活动,是云南的元谋人,至今100万年左右,可惜,只找到了两颗牙齿化石,而且以后毫无痕迹,并非华夏族的祖先。后来的周口店人、山顶洞人(他们属于不同的人种)总算找回点面子。尽管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掘地三尺,但是事实依旧是:在新石器时代,华夏人,或者说中华儿女的祖先,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老外。同时期的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人们已经开始锻造青铜器了。后面还会详细讲到,这里是让大家先认知一下新石器时代我们先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是新石器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还是带给我们很多震撼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泛指,前者泛指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村出土的文化遗址。(这村子就是运气好点,第一个在这个村子发现的)。同样良渚文化泛指长江下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出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后来华夏族、东夷族的祖先 之一。说的再通俗点,就是大部分汉族人的祖先,最好加个之一。仰韶文化范围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等,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所以说今天的陕西对于汉民族是如此重要。
这个时候,中国人还不会青铜器,工具以只好用石器和骨器。工具的使用、牲畜的圈养、农作物的耕种,终于让仰韶人解决了延续上万年的一个重大问题:温饱问题。饱暖思淫欲,接下来就是向着更高层次要求了。于是乎,一批吃饱了饭没事情干的开始思考哲学,开始思考天气的规律,后来就成为族内专门的祭祀师,另外一批吃饱了没事情干的开始研究怎么可以更好制造陶器。当两批人某天碰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决定给陶器增加点东西,就产生了祭祀神灵的陶器。
需要讲的是,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大地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没有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即便是道家的始祖老子也是到战国时期才出生。这个时期存在的宗教仅仅是一些原始信仰,主要崇拜的一个主神和若干助手,(这个主神后世的书籍一般记为“上帝”,以便于三皇五帝等“帝”区别。汤若望先生在翻译God的时候考虑民众接受度才选用了“上帝”这个词,属于侵权。这个信仰一直发展到秦汉,才由佛教接管地位。)而且各个部落之间对于神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原始宗教对于当时人们有着极高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部落首领等等普通人,所以这个时代所作的礼器和图腾等,都是歌颂神灵的,而没有王权的象征。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发明青铜器,在工具上只能用打磨出来的石器、骨器。效率可想而知。能想象用石头耕地?可喜的是,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陶器的烧制方法。话说,原始人某天在烧火之后发现,火旁边的一块土非常结实,可以做盛食物的器皿。食物可以盛放了意义非凡,意味着今天打完的肉可以放起来明天吃,早上煮的粮食可以放在晚上吃了。从此,食物可以有剩余了,这就意味着人们很快可以从纯粹的生存劳动中解放出来。
一般而言,远古时代的陶器烧制温度在800度,这是远古人能制作出的极限了。而熔炼青铜需要的1200度以上,所以,很可惜,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没法继续打造青铜器,限制了工具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在新石器时代,先人能创造出的最强大器具就是陶器了。所以很多陶器被用在了最重要的用途上—作为祭祀的礼器。当然,祭祀用的礼器还包括一种:天然的玉器。

(1)陶盆之王—人面鱼纹彩陶盆:


该陶盆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大约距今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这个陶盆不是盛食物,也不是盛酒的,而是一个覆盖在小孩棺材上的棺盖。当然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内壁纹饰,黑彩绘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鱼纹图案的意义很多年来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是氏族图腾,绘制鱼神来乞求鱼牧丰收。也有学说认为是生殖崇拜,认为鱼是女阴神的化身,乞求人口繁盛。不多大多数还是认同图案是对某个神的崇拜而希望祈福。虽然是一个馆盖,但意义还是礼器。表达对于神灵的渴求。尤其是人脸的夸张造型,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

(2)神圣之瓶—小口尖底陶瓶


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根据我前面讲的也属于仰韶文化。距今6500年左右。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发现的尖底瓶数量并非一个,而是数量较多,切形态基本一样。而且不仅在半坡遗址有发现,马家窑遗址、姜寨遗址也有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是取水器,“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 (小学教材语)然而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实验和仿真实验,石膏模型瓶实验及数值模拟仿真实验结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水倒出”。一系列研究表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绝大部分都只能盛装半瓶左右的水,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致倾倒出瓶中液体即“中则正”,而只有极少数尖底瓶才可以盛满液体。这个事实决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种生活中实用的汲水器、盛水器。现代学者又提出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就是尖底瓶也是一种礼器, 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具体作用应该是祭天之用。

(3)河姆渡文化-陶猪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余姚河姆渡镇,属于良渚文化的一个分支。良渚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区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浙南地区。以良渚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最为有名。在新石器后期和不断南下的华夏族、东夷人不断交融,构成我国南方地区的先祖。
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年,最大意义证明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先人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农业上已经发展出了种植水稻,畜牧业上已经开始进行圈养家畜。 河姆渡氏族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其中以猪的数量最多。这件陶猪长6.7厘米,虽然小巧却捏法随意,却生动神似。充分说明当时猪已经进行大规模的饲养,说明当时人们食物已经充裕,人们开始向更高追求发展。我个人觉得,此物可能是人死后的随葬品,保佑先人在地下有福。
(4)玉琮之王—良渚玉琮


这张照片很对不起观众~~~~~(我恨宁波博物馆的灯光)其真实颜色偏向于棕绿色,而非墨绿色。这周有机会再去一次,把照片换掉。

这就是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之王。良渚文物中,最有特点就是玉琮。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玉琮非常多,以至于现代研究,一般把玉琮和良渚文化划上等号了。良渚遗址距今4000~5000年。
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至今是不解之谜。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本次展出的玉琮是目前发现的最高的玉琮,名至实归的玉琮之王。玉琮具体用途还有争论,我本人比较相信礼天说。如此之长的玉琮,应该用在祭天仪式中,表达了古人对于”通天“的向往,希望由高大的玉琮,能和天神上帝直接沟通,是为神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目前发现的玉琮,最远是在四川的金沙遗址,和良渚玉琮的特征完全一致。我们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至于长江中下游良渚文明如何克服千难万险,和古蜀国进行交流,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玉制、陶器的礼器,都是用于祭祀上帝天神的,和王权、部落首领还无关。也就是说,王权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第二部分 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大家可能留意到了,我把夏代归入到了新石器时代。而我们正规教科书,一般把夏认为是我国历史的开端。其实,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应该从商代算起,从商代开始,才进入青铜器时代。世界上公认,一个文化能步入文明的殿堂,必须有三个条件:青铜器、城邦、文字。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满足这个三个条件的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人,大概公元前4000年;然后是埃及人,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而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全部满足三个条件是在商代,公元前1600年,这还是上限。比别人晚了近2千年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我们的夏朝,虽然开始出现少量的铜器,但是都是小件:比如小刀勺子什么的,而且数量极少,没有发现大件大量的礼器和农用工具。历史书籍对于夏朝的记录,全部算上不超过2000个字,严格说夏也属于新石器时代。因此,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夏朝结束,也就是公元前1600年。
铜在自然界储量非常丰富,是人类用于生产的第一种金属,最初人们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单质铜,用石斧把它砍下来,便可以锤打成多种器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只是使用天然铜制造的生产工具就不敷应用了,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找到了从铜矿中取得铜的方法。含铜的矿物比较多见,大多具有鲜艳而引人注目的颜色,例如:金黄色的黄铜矿CuFeS2,鲜绿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深蓝色的石2CuCO3Cu(OH)2等,把这些矿石在空气中焙烧后形成氧化铜CuO,再用碳还原,就得到金属铜。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玩过WOW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说明网游不全是坏的)青铜比纯铜坚硬,使人们制成的劳动工具和武器有了很大改进。青铜锄头可比石头锄头精细,又好用。进入了青铜时代,大量青铜工具诞生,意味着人可以按照意愿改造环境了,意味着结束了原始,开始进入文明社会。这个历史,从商代中开始发展,在商后期、春秋达到高峰,进入辉煌。从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礼仪的发展,对于其礼器特性逐渐消失,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整个时代,青铜工农具的使用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至汉代,青铜器为铁器、漆器所取代。又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1)三星堆青铜面具、青铜戴冠纵目面具









三星堆遗址出土于四川盆地的中心,广汉。时间上距今4500年到3000年。当时中原大地上,嗯,大禹还没出现,三皇五帝当中不知道哪个还在位。古蜀国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商末周初。而四川盆地已经出现了古蜀国。是不是国的有待商量,至少也是大部落了。三星堆发现了青铜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城邦的雏形,但是很可惜没发现文字,所以,这里算不上一个文明,不然,中国文明史可以推到5000年前了。华夏文明有实物例证的历史,在商代才开始,夏代的例证非常少,更早的三皇五帝更只是传说了,别说城邦了,器物都没发现过。(至今很多国外专家只承认华夏历史从商代开始)。然而三星堆为西南地区民族一次性超越了华夏民族。
这些出现远早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发达的商代,古蜀人怎么发展出利用青铜器的技术,制造出了举世震惊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金权杖,还有金沙上惊为天人的金箔加工技术的,都是不解之谜。不光是后代中国历史,就是全世界看,也没有找到过比古蜀找到的青铜器更加高大的祭祀用品了。(青铜神树至今保持着时间上最高的青铜器记录)至于黄金制品的,金杖和金箔,也是无人能超。从出土的文物看,三星堆和华夏文明不属于承继关系,不同宗,可以说是独立发展的,谁影响谁,不好说。
古蜀国的辉煌,可以说远远超越了当时的华夏族。鉴于三星堆出土文物和苏美人、埃及人、玛雅人的文物都有相似之处,有学者提出过4000年前四川盆地是世界朝拜中心,但是鉴于蜀道难之古训,这个观点似乎不大行得通。
古蜀国后来的没落、消亡,以及和后来各朝各代的蜀国之间的关系,依旧是不解之谜。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已经是秦代了,中华大地已经第一次统一了。中间已多了15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水患、战争、徒迁,都无法找到支持的关键证据。古蜀如同产生,神秘而来神秘而终。其神秘程度,可以比肩玛雅文化了。
回头来看看这两件文物。这是这次唯独的来宁波的三星堆文物。第一个青铜面具原本装在一个木柱子上,算是一个挂面具的立柱。挖掘出来后木立柱已经腐烂,只剩下面具。这个面具可能是在祭祀的时候,套在某个器物上,作为天神的代言。最神奇的是,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人面金箔,可以完好的覆盖在这个面具上面。
第二件纵目戴冠纵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突目面具中最著名的一件。这件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鼻梁上方镶嵌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揉合了人兽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含义。
两件面具都表现一个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最大特点—突目。一般解释有书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人纪念蚕丛,制造了纵目形象。我个人觉得,这个形象可能是某种固定的祭祀仪式需要。突出的眼睛,表现的是对于天神的敬畏和向往。这个时代,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古蜀人向往对于自然的认知,而祭师往往是部落中对于知识掌握最多的人,突出的眼睛象征着对于自然的更多认识。突目成为了祭师的特征,进一步发展成了祭祀某个仪式的特征。再说的明白点,就是借此希望子民好好学习不要做文盲。

再声明一次,三星堆缺乏文字,依旧没有补上中国历史上5000年到3000年这段文明史,更何况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没有传承关系。所以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说法,还是不确实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