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字怎么读:《政道 仇和十年-----一个市委书记发人深思的从政历程》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3:45

《政道 仇和十年-----一个市委书记发人深思的从政历程》读后感

景谷县国家税务局 何

听到仇和这个名字已有很多年,谈不上了解,只知道最近几年在咱们昆明市任市委书记,也曾耳闻坊间传道2008年昆明一官员因打瞌睡被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并被勒令辞去职务的消息。不时到昆明出差,便又看到昆明市区正在大兴土木,改造道路交通状况,以至交通涌堵成了昆明城街头一时之景,而这些都与这个叫仇和的人有着种种摆脱不了的干系。但这并不足以让我这个平民百姓加入对其品头论足的行列,促成我要深入了解探究一下仇和何许人也的是在不经意中浏览到的一则大骂仇和的网贴,作者用了一个及具噱头的标题:“仇和《十年》《十年 独裁》”,文中文字及富攻击性,什么“仇和,一个名字中透露出仇恨和谐危害安定的人怎么能当上一个地方领导?”,“无法无天,作恶多端,大逆不道。仇和大兴土木目的不在造福人民,而在贪赃枉法,提议要严厉调查仇和腐败集团!”等等,及尽谩骂之能事,终于勾起了我想要认识这个被人指着鼻子大骂的大官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欲望,于是我翻开了手边借来的《政道 仇和十年-----一个市委书记发人深思的从政历程》一书。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政道 仇和十年-----一个市委书记发人深思的从政历程》(以下简称《政道》)一书正是讲述了仇和人生的这个时段所走过的路。用《政道》自序中写到的:(仇和在宿迁的10年)既险象环生、充满坎坷,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既付出巨大,又收获颇丰。总的来说是道路铺满荆棘,评说毁誉各半而赞誉逐渐占强,“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正是对他从政十余年来最准确的定位:君不见,捧之者,视之为神话,把他当成爱民如子的青天转世,实行经济大发展的改革先锋,甚至有人喊出“求天求地不如求和”;而贬之者,把他妖魔化,认为他是折腾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权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甚至把他描写为开历史倒车的罪人。一时鲜花与板砖乱飞,传闻与事实混杂,仇和在舆论面前早已失真。这么多围绕着仇和的是是非非,甚至形成一种“仇和现象”。 一个独辟虚径贫民政治家的奋斗历程注定是不平凡的,但同样的一个人,形象反差为也太大了点吧?列位看官莫急,听我将仇和的“其人其言其事”慢慢与你道来,便知其详。

仇和其人:

仇和,男,汉族,1957年1月生,江苏滨海人,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职称。

学习简历:1978.02—1982.01,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学习;1985.09—1986.01,江苏省委党校首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1995.04—1995.12,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2005.06—2005.09,参加中国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

  任职简历:1982.01—1990.09,先后任江苏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1984.5.副处级,其间:1982.7—1983.8下派常熟市碧溪、浒浦公社锻炼)、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1985.01—1985.08江苏省委整党办派驻淮阴市委整党联络员)、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兼院团委书记、院工会副主席(1987.7助理研究员,其间:1988.06—1990.08下派江苏省丰县科技副县长);1990.09—1996.07,先后任江苏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1996.07—2006.01,先后任江苏省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宿迁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委常委、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01—2007.12,先后任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12—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是党的十六大代表,十届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

仇和其言:

“管不住大盖帽就要摘掉乌纱帽;掌不好印就不要掌权;谁砸昆明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我就是要拼了命干!” “我会有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不来则已,一来就扎根”。“机遇听之无声,望之无形,但却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和实现跨越的跳板”。

  “经济发展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是把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再转化”。“要转变发展观念,解放思想,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凡是红头文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就可以干,把守株待兔变成主动出击,这样工作就有主动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权力配置资源最小、最少化,竞争配置资源最多、最大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最大化,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最小化”。

民富民强、民乐民享,要“内培外引”相结合,内部培育民营大户,发展民营经济;外部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大户。县域经济发展要彻底放开,要确立一个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指导思想,坚持民投、民主、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

“在改革中解放思想,在发展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探索中更新观念,在创新中转换思维”。改革要冒风险,发展要付成本,稳定要花代价。谁都不想冒一点风险,谁都不想付一点成本,谁都不想花一点代价这样等,等到最后是落后的,稳也是稳不住的”。 

 我是搞科研出身的,做什么事我都追求科学。宿迁改革分了三步走,第一,瞄准发展的前沿,到周边省市去考察学习,捕捉信息,不重复别人已走过的弯路。这个我们花了很大精力。第二,请专家学者进行问诊把脉,落后地区的领导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开明。为什么省内对宿迁改革没有争议呢,因为宿迁的改革是建立在广泛征求他们意见基础之上的。第三,就是在市内广泛进行大讨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本市没有争议的原因”。“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   

腐败我看有三种:第一种是贪污,第二种是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种是宁愿少干事,甚至不干事,保证不出事,四平八稳,按年龄大小、皱纹多少、胡子长短排队等提拔,失去机遇,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两种比第一种造成的损失更大,更可恶”。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腕看表,“你迟到5分钟,站着听吧,站在门外听”。乡镇干部曾极为头痛仇和神出鬼没的巡查,一位镇长家在县城,仇和打手机查岗:“你在哪里?”镇长说,“我在办公室啊。”“那你马上用办公室电话打到我手机上。”这位镇长一下呆了,仇和说,“我就在你办公室。” 这种事情多了,干部们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即使在上厕所时也如实汇报:我在撒尿。

仇和每年春节要给老干部拜年,“沭阳一共有48个厅局级干部,大部分是南下时留下的”,仇和每家得呆上10分钟,一共得耗时2天。

伏卷而思,一个执着“政道”并富于首创精神,敢想敢干又有情有义的鲜活形象伫立在我们面前。其人其言其事,读后使人倍受教育、启发和感动。这是一个我心目中看似永远达不到的性格独立、魅力独到、理想与运气完美结合的近乎完人的老大哥形象,透着几分亲切和熟悉,却又那么地遥远和不可捉摸。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最不缺的就是人,是人只要他不是傻子总会有些想法的,古人说,三岁看老,我们不知道仇和三岁时是不是有别于同龄人,但相信青少年的仇和与同时代的许许多多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冲劲的平民子弟一样,都会明里暗里喊出那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励志豪言。所不同的是,绝大多数人随着岁月的逝去,青春的棱角逐渐被磨平,最终消逝殆尽,终是一事无成,而仇和却幸运地、奇迹般地地伫立于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而经久不倒。

试图去评说一个政府官员,特别是如仇和这样一个中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我这样的小人物不够资格更不是那块料,仅就《政道一书对仇和的描述,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与方家共讨之,但愿没有贻笑大方。

其一:英雄不问出处,成就大事者必有过人之品性。

凡雄才大略者,皆有过人之处,然而中国人对雄者之解释却是那么地苛刻,每言雄者必分英雄、奸雄和枭雄。在中国历史上,英雄、奸雄、枭雄,时常会被人们所提及,说起英雄,人们一般会首先想到“西楚霸王”项羽,而说到枭雄,则会想起汉高祖刘邦,而提起奸雄,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曹操。仇和是英雄、奸雄呢矣或是枭雄?我不敢评说,如果硬要分的话,我觉得书中的仇和似乎介乎于三者之间的,何也?英雄的壮烈、奸雄的才智、枭雄的霸气在他的身上都一一有所体现,有书为证:去沭阳上任前,曾在沭阳当过4年县委书记的市长刘学东,给仇和丢下四句话:“我去沭阳时,体重127斤,走时107斤;去时满头黑发,走时满头白发;去时觉不够睡,躺下就着,精力充沛,走时睡不着觉,精疲力竭,简直要得精神分裂症;沭阳是个大染缸,弄不好就把你毁了!”想在沭阳这个地方站住脚跟确实不易。有人说,苏北文化是典型的“酱缸文化”,而沭阳是“酱缸中的酱缸”。“望人穷”、“窝里斗”,同流合污者昌,逆势清流者亡,拉拢不了你就告倒你,是彼时沭阳令人却步的官场氛围。但仇和骨子里喜好挑战。前辈的好意规劝,不仅没能阻止他,反而激起了他去沭阳的决心:“大不了把沭阳当作政治生命的终点”,虽“酱缸”,吾往矣!一付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英雄情结跃然纸上。

在招商引资任务的万钧压力下,仇和的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出现某些走样变型,虽明令禁止给教师、医生下达招商指标,但有的乡镇还是突破了“红线”,引发了教师的投诉与罢课。此事引来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曝光。事件的发生给沭阳的干部出了难题,“他们屏住呼吸,看仇和如何出招”。一周后的一个下午,沭阳县机关干部大会上,仇和说:“记者的报道是对的,欢迎舆论监督。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也是对的,我们坚定不移!”仇和的讲话,左右逢源,但讲话的重点,仍是招商引资。“高!高!实在是高!” 沭阳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时潮多年后回忆此事时对他的老大如是评说,仇和的才智可见一斑。

仇和霸气的表现,以他来到昆明后的言行为最:“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只要县(区)委书记、县(区)长重视了、抓了,党委书记、乡镇长重视了、抓了,就不会做不到。每一条措施出来,就要抓执行。执行不到位,就要追究责任,一追到底,这就是成本——执行力成本。要下这个决心,不能含糊。工作是干出来的,要带着感情干工作,面向未来干工作,一个字要‘干’,要苦干、实干、巧干甚至拼命干,干出现代新昆明!”要“大干2008,苦干2009,实干2010,冲刺“十二五。经过3到5年,昆明一定会让世人刮目相看,昆明的发展一定会突飞猛进,昆明的未来一定会腾飞,昆明的明天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其二、无私者无畏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俗世间如果说真有无私,仇和做到了,书中言:

1957年,仇和出生在苏北盐城市滨海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原本有9个孩子,因为穷,病死了两个”。“仇和家现有3个老人: 母亲86岁,岳母74岁,妻子的奶奶88岁,加起来248岁”。“仇和共有6个兄弟姐妹健在,三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全在农村。仇和爱人的家人大多下岗在家,二妹夫妇下岗,四妹夫妇也下岗,六妹下岗,三弟媳还是下岗。而他们的至亲仇和,已于2007年12月由江苏省副省长改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吗?没有。“与那些仕途顺当的优秀官员一样,仇和的屁股擦德很干净,不搞以权谋私那一套,他在乡下的兄弟姐妹,没有因为他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和那些回省城度假的官员不同,他非但一个人去了贫瘠的苏北,还把妻儿从省城移居到了苏北,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序言二)。

无私的人,干的是什么事呢:“从现在开始,我仇和在沭阳当书记期间,任何会议不会迟到一分钟,哪怕是省委书记来了也不是理由。大家可以监督我!凡我仇和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要求你们做到;我做到的,你们也必须做到!”这是仇和上任第一天送给沭阳干部的见面礼。紧随而来是一系列的重拳出击:组合拳打向‘村梗阻’,刮肚子,平祖坟,以应对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和移风易俗”;千人会场怒斥警匪一家,相随铲除公安局长;反腐败大杀卖官风,四班子会议上带走政协副主席,反腐转向愿县委书记;欣起新“黄海战役”:巧妇要做无米之炊,“十二道金牌”抓招商;5年宿迁医改:顶着风险,特立独行;宿迁教改:“百年名校一夜间变‘公’为‘民’;政改开党内民主之先河:“公推公选”。一系列的举动,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一切,仅仅经过了十年,对于那些政客来讲,十年似乎不值一提。但这却是一个无私无畏者不计个人得失、几乎抛开了生死,横刀立马,趟出的一条血之路、歌之路、有志于报效国家的改革者之路。

其三、拥抱挑战,敢为天下先的胆略与气魄。

如果说,对待挑战用拥抱来状述,仇和可算是其中一员的话,而崇尚“天黑赶路,天亮进城”,“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的机遇观并用于施政且有结果的除仇和外恐无人出其右了。他在宿迁施政10年,在医改、教改、企改、软环境建设等诸方面的种种探索,无不是在这种机遇观指导下进行的。有书为证:“沭阳县,江苏陆域面积最大的县,2298平方公里;沭阳县,江苏人口最多的县,174万人口;沭阳县,江苏党政领导最为头痛的县,全省经济最穷、社会最不稳定的县” ,人均GDP2031元,人均财政收入76.25元,均在全省倒数第一。面对这样的境况,“1996年12月8日,仇和赴任沭阳”。从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到宿迁市市长,十年时间,仇和以超常规手段,开创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六个第一:第一个实行干部公推公选制度;第一个推行乡镇乡党委书记直选制度;第一个实施小城镇改造;第一个推出“限桌令”约束“人情消费”;第一个动员全民招商;第一个把医院、学校进行民营化改造。时代选择了仇和,仇和也顺应了时代。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这种创新能变成新的制度那更是一种“科研成果”。在沭阳、在宿迁、在昆明,仇和始终把制度创新和制度积累,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并多次创新机制。仅以干部选拔制度中,如何确保“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而言,就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为保证公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知情权,率先搞起“任前公示”;为保证一般干部拥有平等的参与权,率先搞起“公推公选”;为保证一般干部的被选择权,率先搞起“乡镇书记直选”;为保证民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监督权,率先搞起了“勤廉公示”。这些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为省内、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样板的意义,许多地方正在热力推行中。我们自己工作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结合实际情况,秉持机遇观,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力争做开拓者,开荒者,努力为发展服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远见,有开阔的视界,有过人的胆识。要站在潮流发展的制高点,着眼未来,着手今天。

改革需要勇气,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

其四、实干+巧干+运气成就非凡人生

仇和,无疑是实干的典范。但是这个世界不乏壮志雄心想要成就一翻事业的人,但他们要不就是虽小有成绩却因种种羁绊愤而出走,要不就是满怀冲天的愿景到任,却以折戟沉沙落幕。人们常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奇了怪的是仇和十余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方式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却能屡踩红线而不倒……何也?想干事,敢干事,干好事还要能干事,会干事,巧干事。说到这个“巧”字,就有讲究,有说法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直走不行,不会绕着走吗?正板推挡球会飞走,打一下擦边球球不是又回来了吗?中国人喜欢讲四两拨千斤,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借势,借力的动作而已。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仇和却把这借力借势的法宝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举一小例:致富,先有路,而此时的沭阳全县仅有一条过境国道是黑色路面,长度不过56公里,人均拥有黑色路面的面积与长度全省倒数第二。仇和在沭阳发动了一场新的修路“淮海战役”,五条公路同时开工建设。修路要有钱,可沭阳的财政穷得叮当响。向上争取,资金也很有限。仇和以改革精神打了一套道路建设的组合拳,即采用了:向农民借力,农民出“两工”;向干部职工借资,向机关干部及财政供养人员有偿借资;向社会求捐,动员沭阳各界有钱人士捐资筑路;向民间资本市场借钱,吸引浙江等外地民间资本到沭阳投资造路;向上级求助,积极争取外援。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全县新铺黑色路面达152公里。1997年至1998年,全县新铺柏油路是1996年总和的6倍,38个乡镇中通柏油路的比例由1996年底的21%激增至84.23%。1998年底,全省县乡公路建设“通达工程”现场会破天荒地在沭阳县召开,全面推广沭阳的经验。结果是美好的,但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一想到这样大规模地动员本来清苦的农民做义务工需要顶住的行政压力,不禁为始作蛹者的仇和捏了把冷汗!

说到运气,仇和是有一点的:98年教师节,将普通教师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遭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第一次光,后靠睿志摆平;乡村干部收费打死人,新华社软性处理;宿迁之前官运不错,宿迁之后也还平坦,曾两次公派去美学习,运气还不是一般的好!当然这样的好运气是与目前相对开明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回良玉主政江苏时,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保护探索者、帮助创业者、褒奖有功者”。李源潮主政江苏时,允许工作出现某些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不允许发展慢。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专门来到宿迁视察,听取了仇和等人的工作汇报,表明了对仇和宿迁工作的肯定。正象序言中所说的:“这不是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历史,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仇和在宿迁十年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是一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稳健有序的社会转型的实验。它的标本意义必将对中国更为稳健的改革有所启发”。

归结起来对仇和一个全景性描述:仇和既是一个有坚定的目标、信念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深谙国情和知识环境的现实主义者,既善于利用与国际接轨的一些先进思想、理念改造社会,又十分注意挖掘、发挥中国固有的传统优势、体制优势以推动工作,既能在“显规则”中如鱼得水,又能在“潜规则”中巧妙周旋,既讲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肯让步,又善变通,屡踩红线而不倒,既有超前的民主思想,又在现阶段十分崇尚个人权威的树立。总而言之,他是一个思想解放、锐意进取而又不时给人留下“口实”的体制内人。这样的人,我很喜欢……

 

 

成文于2010年12月报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