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滚齿机: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22:27
2010 年的世界经济,在后次贷危机的调整和转型中,在欧债危机风险频现和流动性泛滥的环境中,脆弱但缓慢地复苏着。
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的简单回顾
2010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趋于稳定。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计, 2010 年全年全球经济将增长 4.8 %, 2011 年增长 4.2 %。而世界银行所预测的数据则分别为 2.9 %和 3.3 %。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 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 1.7 %,尽管其投资和消费依然疲弱,失业率连续 17 个月超过 9 %,持续时间为近三十年来之最。随着经济爬出经济周期的谷底,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美国进入 “ 印钞经济时代 ” ,输出通胀,弥补赤字,摩根大通将美国第四季度增长预期调至 3.5 %。
在欧元区,受 “ 欧猪五国 ” ( PIIGS ,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拖累,第二季度 GDP 环比增长仅为 1 %。欧债危机是欧盟长期实行赤字财政的结果,暴露了欧盟经济模式及欧元区自身制度的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分散的财政政策,导致无人负责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张,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警示了经济一体化的道德风险。其后续表现主要看德国等欧元区大国 “ 出手相救 ” 的效果。
日本第三季度环比增长 1.1 %,日元升值和持续通缩令其出口拉动型经济复苏的形势不容乐观。其所谓的 “ 新经济增长战略 ” 能否让自身经济走出 “ 更年期 ” ,还要看日本如何摆平地缘竞合、资源和日元的关系。
新兴经济体继续领先发达经济体强劲增长,如 2010 年第二季度 “ 金砖四国 ” 的印度 GDP 同比增长 8.8 %,巴西 8.8 %,俄罗斯 5.2 %,增速均创 2008 年以来同期新高。但其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打破了经济复苏的良好预期。在脆弱的经济复苏表现下,各国政府已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效应进入衰减期,自顾性加剧,协整难度加大,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处境:过早退出刺激性政策可能引致经济复苏成果的夭折,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得太晚则又面临恶性通胀的巨大威胁。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世界经济失衡的内涵已有质的转变,世界社会与环境赤字日益严重,新一轮的需求与创新尚未明朗,世界经济治理结构也悄然变局。
第一,世界经济失衡的涵义发生质的变化。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承认世界经济是失衡的,同时也承认这个 “ 失衡 ” 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进而形成了 “ 失衡之后需要平衡 ” 的共识。但是,近三十年间,所谓 “ 失衡 ” 和 “ 平衡 ” 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失衡意味着南北经济关系不平衡,意味着 “ 富裕中的贫困 ” , “ 平衡 ” 则意味着要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意味着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援助责任,联合国的 “ 千禧年减贫计划 ” 等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然而,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 失衡 ” 却被媒体、学术界和政治家表述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亦即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所谓 “ 再平衡 ” 则意味着后者要消除巨额贸易顺差。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贸易顺差最引人注目,谁可能就是 “ 被平衡 ” 的主要对象,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所以现在开始用 “ 再平衡 ” 一词,这个概念意味着:过去的 “ 平衡 ” 问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现在要 “ 再平衡 ”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应该大幅度下降,以便帮助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能够得以克服。因此,未来的世界经济,竞合将是并存的,贸易摩擦必然成常态。
第二,世界社会与环境赤字严重。社会赤字是指人群的贫富差距、公民社会建立滞后、全球福利在发达国家和穷国分配的不均衡等问题。环境赤字是指人类总体对环境的盘剥。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全球的生活与生产成本都大幅度提高,人类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 “ 吃老本 ” 的透支来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世界经济需要资源最优配置、共享性(包容性)与可持续的增长,人类不得不开始偿还世界的社会与环境赤字,开始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贫富差距的缩减。包容性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国家经济政策会在强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的基础上,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和转型,然后逐步建立起一种可以相互共享社会财富的机制,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可持续 ” 从本质上讲不仅仅是共时共地性的横向包容,更是后代人和我们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历史性的纵深包容。所谓低碳经济不单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人类只有改换生活方式,尤其是世界的 “ 富人 ” 改换目前的生活方式,才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问题目前在国际经济治理和合作中已非核心议题,平衡世界经济发展已让位于绿色发展。全球正在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代际之间的和谐。
第三,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 " 火车头 " 。笔者认为,本轮欧债危机尽管严重,世界经济并没有形成危机;中国四万亿投资也可称为 “ 量化宽松 ” ,但实际上也只是管好了自己,没有办法把世界经济全部带动起来。可是所谓 “ 次贷危机 ” ,刚开始时只是美国几十万户人还不上贷款,就把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都带到危机的谷底去了。从全世界的消费结构来看,全球目前大约有 68 亿人口,中国和印度共有 25 亿人口,消费 3 万多亿美元(中国 13 亿人口,消费 2 万亿美元);美国 3 亿人口,却消费 10 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从长期看,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生产,靠创新,这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2009 年,中国和日本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各自不到 9 %,欧盟 27 国占 26 %,美国却独占 24.6 %。这就是世界的生产格局。美国设定了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六个战略产业,以新能源为重点,欧洲的创新侧重在生命科学,而亚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创新重点在信息工业。世界经济新一轮需求和创新(新动力)尚未明朗,但笔者考虑,未来的创新依然要依赖于美国,新能源或许将是最先取得突破的领域和最有前途的方向。美国正在推进多个新能源的产业方向:玉米酒精、清洁发电、高效远距离输电、智能电网、太阳能光板、高能燃料电池等等。世界经济发展短期靠消费,长期靠创新。未来能够推动世界经济的发明创造很可能在美国,中国则形成大规模生产。将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经济将会进入一轮新的上升周期。
第四,各国新增长战略调整陷入两难状况。世界经济处在调整时期,似乎出现了有经济增长无就业相应增长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趋于高级化,其结果是有机构成提高,单位资本所能容纳的劳动却在减少。全球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是:增长依然存在,就业未必就因此提升。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劳动力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适应高精尖产业?如果是较少比重的劳动力适应高精尖产业,那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在就业不出现大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劳动者总体的收入却可能增长。相应地,人数并不众多的、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劳动者的收入将大幅度提高,而不适应的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将 “ 被 ” 提高。所以,有经济增长但无相应的就业增长,无就业大规模增长但却有收入的增长,将成为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尴尬。产业结构不调整有问题,若调整,那些不适应调整的多数劳动力怎么办?这就是结构调整的社会成本,有人称其为 “ 结构调整社会代价的天花板 ” ,处于调整的各个经济体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第五,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开始变局。世界经济发展的种种矛盾呼唤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通过改进和完善已有架构,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在没有一个更好的机制能将新兴市场和老牌大国融入一个对话体系中之前, G20 的机制化面临更强的紧迫感。 G20 峰会与金砖四国峰会、东亚峰会等机制并存,已成为 21 世纪主要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共商经济要务的新平台。此外, IMF 份额的重新洗牌,中国的份额从第 6 位上升至第 3 位,排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而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也有望上升。 G20 已经同意将逾 6 %的话语权转移给如中国等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共有 24 个席位的 IMF 执行董事会中,欧洲也将会把其占有的九席让出两席,新兴市场经济体将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全球绿色行动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坎昆气候会议等尽管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可以看到的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诉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因此 2011 年的南非德班会议依然让人期待。
世界经济调整中的不确定性
……
展望: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新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