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姐符文s8:小写李鸿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22:48

小写李鸿章

 

近日看了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写点什么吧。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先生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东乡磨店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本命章铜,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著作有《李文忠公全集》。据说先生出生时春雷鸣响,仙鹤起舞,他的家人便认为先生自有天相,长大后定能成大器。

 

今人评价先生多以毁誉参半定论。李先生终其一生着力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强兵治军,成绩斐然;然而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在列强进犯国土时的错误判断与消极议和的主张却使他几乎毁掉毕生的心血。

 

我认为,应设身于李鸿章先生的境况,才能为其立下评论。以证先生之大爱国之心,以正先生之丧权辱国、谄媚贼臣之名。

 

先生发迹以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国内天灾人祸,国外虎视眈眈的境况。1823年,法国大革命风潮刚刚平息,欧洲大陆局势较为平稳,加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西方列强无不视中国为侵略宝地。这是中国和世界刚产生联系的时代,也是中国对外交涉最艰难的时代。而国内,乾隆一朝后,盛极而衰,贪污腐败盛行。异教与盗匪和边疆分裂势力不断叛乱。国力的消耗,民心的躁动却仍不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李先生作为优贡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才,在文章上颇得曾国藩的赏识,成为他的学生。待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而后先生组建淮军,同曾国藩的湘军一道对太平天国进行镇压。湘军解散后,淮军在此起了重要和主要的作用。被誉为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性质是确定的,论其过程和影响、作用,我以为不然。洪杨等人身为农民,文化认识层面较为肤浅,单纯的革命目标和粗略残暴的手段实为民不聊生,在组建政权,定都天京之后的萎靡思逸的作风更为之耻。如此只会招来灾祸不能带来太平的组织,对于当时摇摆欲坠的清王朝来说仍不能与之抗衡,反生祸乱,给西方列强可乘之机,内乱只会招致旁人坐收渔利。李先生自小受封建儒制熏陶,面对如此亡国之举,必定会竭力报国,且为则优而仕尽心尽力。

 

在与列强几经交手之后,李先生认识到国弱的严重性。他联合左宗棠、张之洞等有远识的官员成为洋务运动的主导。一个贫穷的国家面对高昂的军费自然显得吝啬不堪,而创建海军、制造枪炮、培养新人才、创办洋务学堂更是举步维艰。先生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家财筹集到的经费投入北洋中,四艘军舰已是让清廷负重不堪,而他到英国观看海军演习时,被英国百艘高科技军舰震撼,从而心忧国之安危不已。面对封建穷酸书生的唾骂和囊中羞涩的清廷,纵使有些功利之徒的追随和尚可维持的经费,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和西方列强不断侵扰和贸易输出、垄断知识技术的情况下,先生的心血付之一炬。他是一个深受君臣思想陶冶的人,又是一个识得世界局势发展的人,他不能劝说清王像日本那样君主立宪,乱了纲纪,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一天天积贫积弱。作为一位清廷重臣,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弯中取直的。

 

翻着历史书教科书,有多少屈辱条约是出于先生之手签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马关条约》。先生一行来到日本与伊藤博文谈判甲午战争后事。先生深知日本狼子野心,清朝又战败无理,在此情形中想要为国家尽力挽回损失是难上加难,不得不与伊藤博文攀附旧情、倚老卖老,希望尽力减小损失。这是一个在清朝统治者面前都要受到尊敬的重臣,在日本却可以如此低声下气,放弃尊严和威仪的爱国之士。其间,先生遇刺,子弹深入左眼下面,几乎晕死过去,但在日本表示慰问时仍不忘国事。这样在谈判桌上争论不休的条件,靠着先生的鲜血枪伤得到了。先生说“如果我死了能对国家有什么好处,那么我就去死。”先生只是一位肩负重任的老者而已,同时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一员,所不同的是,先生所有的求和签约都只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清朝是一个弱到不堪一击的国家,与西方硬碰硬的抗战爱国是根本没有胜算的,只会招致更多更苛刻更卖国的灾祸。先生只是想以退为进,靠兴办洋务迅速提升国力,适时才与之抗争。

 

在奉命访问欧美回国之后,先生内心颇有感慨,到圆明园遗址吊唁,仍被清统治者以臣子的身份使唤,尽管他在欧美拥有的影响远大于清王,但在中国,他仍然是臣子。他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原属中国的宝物,在美国见到摩天大厦和电梯等等,都令他对清朝忧心不已。当慈禧闯祸留给他一片烂摊子让他收拾的时候,这位老人已经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辛丑条约》的签订让先生为之奇耻大辱,愤恨不已的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一个连体的近似“肃”的字。先生的名字留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上的是在太多了,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承受不起的骂名的罪证。他虽然能识得中国富强的远见,能以稳定求和换来时间去发展国力,然而历史却留给这位老人的时间不多了。在他死前一个小时,还有俄国使臣催促他签订条约。先生长期经历患难,现在在垂暮之年,又遭受了这样一场变故,心情忧郁,积劳成疾。《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使臣每天恫吓催促他签约画押,令人难以忍受。当先生听说徐寿明的死讯时,用手按着胸口吐血,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临终时他没有说家事,只是咬牙切齿的说:“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这个地步。”继而长叹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来。”随后便闭上眼睛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可以说,李鸿章先生的一生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们必须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去认识他的一切行为活动,而不能以当今的思想观念去评判。说他落后、封建、愚昧是因为说者根本不能理解一个受封建思想至深的人的世界观。确切的说,先生才是真正能力挽狂澜,具有真知灼见和高超外交手段的有远见的大民族主义的爱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