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机焊把线多少钱:方舟子比兔子跑得还快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27:42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继而接着说:“韩寒那一年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有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们居然看不出这个马脚?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玮莳,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纲,领导大赛的主编赵长天,我再问你们一次: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方舟子的质疑十分可笑,他应该知道韩寒并不是称呼长辈为“小姑娘”,而是在写文章,“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有多大呢?就算是23岁她也只能算是小姑娘,作者在这里是描写“要面子”的女实习生,“小姑娘”,或“大姐姐”,或直呼“女实习生”都行,但明显只能用“小姑娘”较为贴切,且纵观《求医》不论文章结构、语法运用都有“少年老成”的痕迹,仔细看还是发现稚气成分,如第六段落把“痒”拟人化,一般年纪大点的人是不会写得这么天真的,这也符合韩寒的个性特征,其实也符合多数男生在那个年龄段的个性特征,十七岁的男孩只是欠缺社会阅历,绝大多数人已经有“大男人”的姿态,虽然是装的,但绝不象方舟子想像的那样,非要在一篇叙事作文里把一个“爱面子”、比自己大几岁的实习女生称“姐”不可。方舟子看出“小姑娘”这个“马脚”只能说明方舟子吹毛求疵成瘾,另一方面也说明方舟子年少时性格可能比较孤癖,思维僵化、欠活跃,遇问题不会变通,就如同方舟子喜欢在文章里捆绑几句损人不利己的话一样,永远改不了,不能说明《求医》不是韩寒写的。

 

《求医》里的一段话:“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病人痒时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方舟子阅后竟称:“ 这也更像是接触过很多医生的韩仁均的经验之谈,不是一个身体棒棒的体育特长生所能有。”方舟子这个结论更可笑,缺乏社会经验并不等于缺少好的作文构思,聪明的人、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可以虚构一段“见闻”以增强或突出其中心思想,我不敢说这是韩寒虚构的(很象是虚构的),但如果大学生以下的人写文章,不懂虚构的话绝对写不出好的文章,方舟子把这个含有夸张成分的句子当作“证据”证明文章不是韩寒写的,只说明方舟子本人天生缺乏作文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如果把方舟子所有的文章中讥讽嘲笑别人的部分文字去掉不用,他的所有“文章”都十分乏味。

 

英语不及格的人,写文章时就不得照抄单词,一旦抄下一个单词,那一定是别人代抄;不喜欢读名著的人,写文章时就一定不得引用名著的话,一旦引用,就是别人代写的。这就是方舟子的逻辑。《求医》中涉及一些名著句子的引用,这对于“无书不看”的韩寒来说并不是太困难的事,韩寒说过“唯中外名著不读”,原因是他“读过后”才发现名著其实“文笔拖沓,太强调思想性”及“翻译得半生不熟”而怕浪费时间,我想很多人也有这个看法,没读全一本名著不奇怪,但就不能引用了吗?方舟子说:“《求医》中却引用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中相关的细节,信手拈来,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而且十分熟悉,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方舟子阴险之处在于,他的结论总是离事实十万八千里,而且喜欢添油加醋,前面韩寒说:“没读全”,这里方舟子理解成了“没读过”,所以就可以说作者“不仅读过”,还“十分熟悉”,那“信手拈来”就名正言顺了,而这文章不是韩寒写的就“理所当然”了。方舟子如成名于文革并被帮派重用,不知多少人死于他笔下。

 

最可笑的是,韩寒文章说一句:“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方舟子抓住“体弱多病”穷追不舍,说“韩寒是体育特长生,3000米长跑冠军、足球队队员,并非“体弱多病”。体弱多病的是因为肝炎退学的韩仁均。”我本人比韩寒大十岁,我中学时也是体育特长生,如我的跳高、跳远和短跑都是班上最好的,我同时也是排球和乒乓球校队成员,但我当时确“体弱多病”,经常发高烧被送去医院,也有过被疥疮传染的经历,甚至有一次集合时我昏倒在球场上,韩寒是“3000米长跑冠军、足球队队员”所以文章中不能说自己“体弱多病”,否则就是别人写的,这是一种强盗逻辑,梅西从小就体弱多病,12岁试训无人敢要,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足球巨星。事实上受伤病困扰而不得不提前放弃运动生涯的运动员不胜枚举,还有不少人是因为“体弱多病”而加强煅练,无心插柳而变成了职业运动员,方舟子把一个人的体育天赋当作“身体健康”,要不是无知,就是动机不纯。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还有《“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韩寒的悬赏闹剧》等,估计还会有更多以“天才”开头的文章来质疑韩寒,但这些文章里的“证据”无一不是方舟子苦心搜集的相关当事人的“证词”,并把这些“证词”放在方氏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这大概是对显微镜情有独衷的方舟子特有的一种“生物学逻辑”,按方舟子这种推理,全世界60亿人几乎人人中招,只要他方舟子想打谁,谁都有口难辩,譬如关于方舟子遇袭案,方舟子本人是这么说的:“一名男子突然窜到我面前,朝我的脸喷射气雾,我闻到一股刺激性味道,头晕脚软,几乎要倒下,我立即屏住呼吸,向路的对面跑去,后面另一个人追着我,手持铁锤要砸我头部,我拼命往前跑,此人在后面追,没能追上,就把铁锤向我扔出,连扔两次,第一次朝我的头部扔,没有砸中,我听到铁锤落地的声音,边跑边回头看了一下,此人又捡起铁锤扔过来,这次击中了我的腰部,流了一些血。”下面我们可以按方舟子的挑剌方法“证明”方舟子在“撒谎”——

 

首先,一名男子既然可以“窜”到他面前“喷射气雾”,就可以提着铁锤冷不丁在身后敲他的头,有什么必要先喷后打呢?要这么杀人,南京“平头男”能抢到钱吗?方舟子“闻到一股刺激性味道,头晕脚软,几乎要倒下”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还可以象兔子一样狂奔,而杀手竟然追不上一个“头晕脚软,几乎要倒下”的猎物,就连扔出的锤子也赶不上“头晕脚软”的猎物,未免太可笑了,既然第一次扔都扔不出个距离来,再捡起锤子那猎物早就溜得没影了,怎么还能“击中我的腰部”?这情节要是编成故事,比“体弱多病”的韩寒踢足球还要搞笑百倍,这是方舟子亲口说的么?不会是老婆代笔的吧?当然,现在“行凶”者抓到了,之前有人怀疑方舟子遇袭为抄作《诺亚方舟》而自导自演的闹剧,看来“凶杀”事件果然是真的,但你要听我作了如上分析,你还这么认为吗?谁保证肖传国和方舟子这两个曾经对簿公堂的“宿敌”不会合伙骗人?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反正肖传国当院士无望了,帮方舟子火一把,拿点报酬也好过两手空空,再说风险也不大,喷喷气雾构不成犯罪,如今肖传国律师斥判决不公,连5个月的牢都不想坐,方舟子不着急,连误工损失费都不计较了,这有点不合常理,喜欢往死里“打假”、擅长咬文嚼字的方舟子,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了却不与“凶手”在法律上较真,反而是另一个受害人担惊受怕,联想到两个杀手追不上个“头晕脚软”的人,这事也太蹊跷了。

 

可见,给一个事件定性,再欲加之罪,不愁不“头头是道”,这也是中国文人 “杀人”的惯用手法,方舟子为搞臭韩寒处心积虑,列举的“证据”与当年拥毛派为绞杀开国元勋罗列的“铁证如山”的罪名如出一辙,玩的都是文字游戏,此外永远找不到扛得出台面的实证,之所以乐此不疲,在于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好坏不分,天生热衷于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这给那些满腹经论、喜欢搬弄是非而又缺乏实践能力的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利润空间”,这正是中国“打假市场”经久不衰、至今仍朝气蓬勃的重要原因,因为“打假”不需要太多的投资,只要一台电脑、包月上网就OK了,不仅成本低,风险也低,再把“科学”和“真理”的虎皮往身上一裹,即可刀枪不入、财源滚滚,别去摸利益集团的尾巴就没事。个人看法,方舟子本人读到“博士”纯属读死书,毫无专业建树不说,还喜欢吹毛求疵,头戴“打假”光环的方舟子,如今只能靠疑神疑鬼确定“打假”目标,靠捕风捉影寻找“证据”,靠玩弄文字游戏来下“结论”,似乎是把自己打傻了,原以为方舟子“夹菜时被人移桌”而脑羞成怒,现在看来不是这么简单,把与韩寒相关的人历史上说过的话都归纳成册,这是需要时间的,方同志欲意何为,大家拭目以待。

2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