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翠竹的图片:日本分国略述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6:09

日本分国略述3

(2009-07-02 17:09:10) 转载标签:

细川

三好长庆

畿内

信长

河内

文化

分类: 历史人文,断章娶义 大和:
特点:国内文化水准较高。生产力也较高。
石高:44.9万石
分郡:添上、添下、平群、广濑、葛上、葛下、忍海、宇智、吉野、宇陀、城上、城下、高市、十市、山辺
主要特产名物:芋头、金鱼、杉木、药、素面、渍物
代表风土:东大寺、吉野山、兴福寺、龙门瀑布、春日大社、香久山、法隆寺、山上岳、背山
势力分布:筒井氏,越智氏
发展:主要由纪伊山地和奈良盆地组成的畿内之国。东面和北面的笠置山是分别与伊贺和山城的分界线,东和南通过高见山地和纪伊山地一线分别与伊势和纪伊相连。西边是金刚山和生驹山地,越过便是河内。古代日本即以大和命名,有着飞鸟京和平城京等古代国家的都市,是名副其实的日本中央位置。东北是雄伟的笠置山地,南方是山岳重叠的吉野山地,纪伊山地等。西南部是古代王城的集散地——奈良盆地,农业十分发达。国内平原和山地划分明显,由平城京到飞鸟京,是奈良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由奈良时代起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的兴福寺,从镰仓时代起便行使大和守护之职。兴福寺拥有大量僧兵,是一股力量强大的宗教武装集团,因此由兴福寺出身的势力,如筒井氏、越智氏等武士团支配着该国。
地理上处于京都背后的位置,同样是统治畿内而不可欠缺的一国,畿内他国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带,只有大和拥有众多山地,又离京都很近,进可攻退可守,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
战国时代,筒井氏大活跃,势力几乎遍布大和一国。但因为1551年筒井顺昭的暴死而受到了挫折。此时,京都的三好家追放了主家管领细川家,掌握了中央政权。随之其家臣松永久秀的势力逐渐扩大。1559年,久秀自称大和守护,开始统一大和的进程。而筒井家当主顺庆因年幼,不敌久秀之攻势。但顺庆不甘心失败,联合反松永的国人们,与以多闻山城为居城的久秀继续对抗。1567年,在三好长庆死后,三好三人众与久秀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对立。顺庆趁此机会联合三好三人众,最终将久秀赶出了多闻山城。但次年信长上洛,驱逐了三好三人众的势力,久秀及时投靠织田家,获得了信长允许,再次开始平定大和国。
在信长支援下,久秀成功席卷大和,但顺庆在1571年击败了松永军,并适时地也投靠了织田家,因此获得了对大和發言权的有利地位。后1573年将军足利义昭向信长举起了反旗,久秀呼应义昭。但义昭战败,久秀再次投降。退出了多闻山城,至信贵山城隐居。信长便令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等为多闻山城的城番。并于1575和1576年分别另原田直政和筒井顺庆支配大和。
信长死后,筒井氏继续在丰臣政权下支配着大和。1584年顺庆病死,侄定次继位。后秀吉将定次转封于伊贺,令弟秀长入主郡山城支配大和。秀长以郡山城为大坂城的支城,另国人们归农或者赶出国外,扫清了国内土豪们。
1591年秀长死后,1595年增田长盛受封郡山城主,但1600年关原战后遭到改易。天下人德川家康以大和为幕府的直辖地,设置大久保长安为代官进行支配。其他由众多小藩和旗本分割支配。

纪伊:
特点:平原地带不广大但农业生产力依然很高,但国内土豪众多,政情不够稳定。
石高:24.4万石
分郡:伊都、那贺、名草、海部、在田、日高、牟娄
主要特产名物:蜜桔、梅、海苔、黑江涂、陈皮、酱油、熊胆、味增
代表风土:东照宫、那智山、那智瀑布、日前神社、和歌浦、道成寺、大云取山、汤之峰温泉
主要势力:杂贺众,根来众,熊野水军
梗概:占据纪伊半岛尖端的南海道之国。北面是河内和和泉国,东北端是伊势国,由东到西的广大范围都与大和南部接壤,西端通过纪淡海峡与淡路和阿波两国隔海相望。南方是太平洋海岸线,三面被海包围。
由于距离平安京和平城京不远,是较早被开发的地区。国土大部分被和泉山脉、长峰山脉、白马山脉、大塔山脉等山地所占据,平原较少,山谷部雨水丰富,气候温暖,森林资源也很丰富。从古代开始就以盛产木材而著称。
同时东南方的牟娄郡是由熊野国演变而来,自古以来便有很多修行者到此修行,有着很多密宗的道场,形成了以熊野三山为中心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平原中有被纪之川和熊野川冲积出来的肥沃土壤,古代就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灌溉,农业水准高,孕育了杂贺党等本地土豪。
由于国内守护田山家随着应仁之乱而分裂,纪北至南河内保有一定势力的根来众和在纪之川流域盘据的杂贺众等土豪势力不断扩大;因有天然良港而赖以生存的熊野水军势力逐渐抬头;而从高野山中分离出的真言宗根来寺众也开始坐大。以上土豪势力各自为政,不理会守护田山氏的统治,国内始终没有能够统一该国的势力出现。战国时代在与其他势力的同盟和K戰中生存。谁掌握了以根来众和杂贺众为代表的雇佣兵集团,往往便能够左右战局。特别是纪北的杂贺党和根来寺,通过本地铁炮冶炼集团,形成了以铁炮为装备的一大雇佣兵集团,信长就是利用这些势力的一人。但随着信长与一向一揆的对立,情况也随之一变。当时纪州农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一向宗徒,杂贺众与一向一揆联合,形成杂贺一揆,公然对抗信长。杂贺一揆;联合反信长势力的三好、石山本愿寺等势力,本愿寺便以纪伊为后勤基地,与信长进行长时间的抗争,令信长大为头疼。
1570年,信长逐渐开始讨伐本地一向一揆势力,但因一揆方占有地利,使信长收效甚微。自1574年开始,信长逐渐开始分化一向宗控制较弱的社家相、中乡、南乡的太田党和根来众等势力,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杂贺孙市率领的杂贺庄十乡的铃木党继续与信长对抗,在1577年遭到信长大军的讨伐。之后纪州一揆仍然顽强地与信长对抗,并与从海上封锁石山的九鬼嘉隆水军对战。最后1581年石山本愿寺的显如上人推出石山城前往纪伊,石山战争完全结束。信长死后,羽柴秀吉于1583年开始入侵纪伊,攻落粉河寺。次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杂贺众、根来众们应德川家康的请求作为呼应,摆出一副反抗秀吉的态势而骚扰大坂。终于秀吉在战争结束后的次年1585年展开了报复行动,烧毁了根来寺,水淹太田城,彻底驱逐了根来众和太田党。而熊野水军势力堀内氏,早早便投降于秀吉麾下。秀吉派其弟秀长接管纪伊。后桑山重晴分封到和歌山城,堀内氏善保有新宫地方,铃木无心保有田边地方。但关原战后,以上几个势力遭到惩罚,浅野幸长领有了和歌山37万石。1619年,浅野家被转封到安芸,家康十子赖宣分封到此,奠定了御三家之一的纪州藩的基础。

摄津:
特点:农业及贸易较为发达,但所处地形比较不利于防守。
石高:35.6万石
分郡:住吉、百济、东生、西生、岛上、岛下、丰岛、河辺、武库、兔原、八部、有马、能势
主要特产名物:西瓜、瓢、锅、蒲烧
代表风土:出见浜、天保山、孔雀、道顿堀、布引瀑布、有马温泉、清盛塔、住吉大社、六甲山
主要势力:细川氏,三好氏
梗概:位于畿内的西侧,北面是北摄山地的丹波国;西边是中国山地东端、六甲山地的播磨国;东北是京都盆地的山城国;东南偏南的平原地带是河内国;以南是通过界与和泉国相连;大坂湾的海对面是淡路国。国土的北边是山地,南方是平原。南部是濑户内海东端的大坂湾。
自古以来便被称为难波津,是倍受重视的海上交通要冲。古代的仁德天皇在此建造了高津宫,孝德天皇建造了长柄丰碕宫,圣武天皇建造了难波宫。作为海陆交通的连接处,是开发较早的先进地区。自从平安时代便是西日本与朝鲜贸易的中转地带。之后平清盛在此修筑了大轮田泊作为日中贸易的据点,从福原迁都就能看出其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至室町时代,此地重要的战略意义仍未发生变化,幕府在此设立了半国守护,分郡守护等,一国内设置多数守护对此加以控制。管领细川氏世袭该地守护职,自应仁之乱后守护权威开始衰退,战国时代中期阿波的三好氏逐渐掌握了此地的权力。同时,因内外贸易和农业较为发达,有着丰厚经济力的农民层逐渐武士化,形成了渡边党等有力的武士团。而本国内的石山地区有着广大的寺内町,被本愿寺这支宗教势力所控制,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至1549年,三好长庆逐渐掌握了摄津的实权,以芥川城为本城支配其庞大的势力圈,达到了三好家的鼎盛时期。1560年,三好长庆追放了河内守护田山氏,将河内一国纳入自己的势力圈,并将本城迁移到了河内饭盛山城。此时,三好家的领国包含了山城、河内、摄津、和泉、大和、丹波、淡路、阿波、赞岐、播磨的一部分,此为三好的最大版图。后三好长庆先后将将军足利义辉和管领细川晴元赶出了京都,掌握政权后又于1558年与义辉达成和睦将其接回了京都,但将细川晴元软禁在了摄津普门寺了却了其残生。
1561年,三好长庆的末弟十河一存病死,次年二弟三好义贤有在和泉久米田战死,再次年嫡子三好义兴病死,1564年又听信了松永久秀的谗言杀死了三弟安宅冬康,长庆不能经起这一连串的打击最终病死。之后摄津等国便成为了松永久秀与三好三人众争斗的地区。三好家的新家督三好义继在三好三人众的支持下杀入摄津;而在将军义辉被暗杀后,足利义荣也在三好三人众的拥戴下由阿波到摄津登陆,建立新政权。但三好三人众最终被松永久秀击败,并于1568年被拥戴足利义昭上洛的织田信长赶回了阿波。
之后摄津便被纳入了信长的统治之下,随着信长与本愿寺关系的不断恶化,从1570年开始,便拉开了十年石山之战的大幕。其间,信长先后收服了荒木村重、池田氏、伊丹氏等本地领主,并委任荒木村重在有冈城进行统治。但1578年村重联合本愿寺而背叛了信长,随着1580年法主显如退出石山,十年的石山战争结束,而反叛的荒木村重也被平息,摄津全境再次回到了信长的掌握。
1583年,继承信长事业的丰臣秀吉在原石山城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大坂城,并将摄津大部分收为直辖领地。以大坂为中心,伏见和界的很多商人前往大坂继续发展。
秀吉死后,其子秀赖入主了大坂。1614年,德川家康为了灭亡丰臣家发动了两次大坂之战,并最终消灭了丰臣家,烧毁了大坂城。战后,松平忠明领有了大坂十万石,1619年成为了幕府直辖地,内藤信正被任命为代官。次年幕府要求伊势至加贺以西的外样大名们重修大坂城,作为幕府支配西国的据点。

河内:
特点:农业和商业都较发达,经济力高。
石高:24.2万石
分郡:锦部、石川、古市、安宿、大县、高安、河内、赞良、茨田、交野、若江、涉川、志纪、丹比
主要特产名物:莲根、金刚砂、团扇、萝卜、酒
代表风土:淀川、男山、正成首塚、建水分神社、金刚山、诽诣、葛城山
主要势力:田山氏,游佐氏
梗概:位于淀川以南的畿内之国,淀川以北是摄津国,东南是山城国,南方和泉山脉的那边是纪伊国,西南与和泉国接壤,东边是生驹山和金刚山,山东是大和国。因北有淀川,因此这里被称为川以内的地方,故名为河内国。东及南分别被金刚山和和泉山脉包围,由南向东是淀川和大和川冲击出的平原地带。除了两条河时而泛滥外,也带来了肥沃的土壤,适合农耕。
陆路上是摄津,山城和大和国的交通要地,在海陆同时也是内陆延伸到大坂湾及濑户内海的重要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较为发达的地区。到了中世中后期,大塚寺、富田林等寺内町发展起来,更加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战略上可以利用山地与河川的天然地形,可以防备来源于陆路的各方向的进攻。但海上却没有相对强力的防御屏障。因此需要构筑摄津、和泉一直延伸到纪伊的海上防卫线。
自南北朝以来,河内守护田山家就处于分裂与合并的不稳定状态,权力慢慢衰退。随着四国三好家的势力不断扩大,给田山氏带来极大压力。同时一向宗也不断发展实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制。由于田山氏内部的斗争,守护代游佐氏的势力逐渐扩大,而三好家也趁机加以对河内干涉。
1560年,三好长庆攻落了饭盛山城和高屋城,流放了守护田山高政,并将主城由摄津芥川城迁移至饭盛山城作为支配畿内的据点。同年,还处于三好家势力下的松永久秀将大和纳入了掌握,三好家成为了拥有九国的庞大势力。而期待夺回守护权力的田山高政,联合近江的六角义贤,在山城和和泉挑起战火,并在1562年和泉久米田之战中击杀了三好长庆之弟义贤。在六角家掌握京都政权后,战场逐渐向河内扩大。但在河内教兴寺和叶引野之战中,因为松永久秀的奋战,田山军再次被赶出河内。1564年三好长庆死后,三好三人众与松永久秀对立,继承三好家督的义继在三好三人众的扶植下将本城迁往了高屋城。而不甘寂寞的义继暗中与松永联系,跑到了松永处,使松永与三好三人众的矛盾更加激化。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将三好三人众赶回阿波,三好义继和松永久秀投降。信长给予义继若江城,获得了河内北半国的安堵。次年三好三人众反攻,攻击足利义昭,三好义继与织田军一起击败了三好三人众。之后义继娶了义昭之妹,作为织田军团的一分子。随着义昭与信长的对立,最终于1573年被信长流放,义昭先是到了妹夫的若江城。后若江城被信长攻击,三好义继自殺。之后河内便处于信长的直接支配之下。之后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一直以河内为直辖领。德川幕府初期在此设置了代官。后被划给了丹南、狭山等藩及部门寺院领地,共同进行支配。

和泉:
特点:典型的商业地域,商业发达,生产力高,文化水准高。处于四周觊觎的要地。
石高:14.1万石
和泉 分郡:大鸟、和泉、日根
主要特产名物:麦、鲽鱼、金纱、缎子、铁炮、盐昆布
代表风土:难波屋老松、牛泷山、仁德陵、水间寺、高师浜、界市、信太森、加茂神社、黑崎、大鸟神社
主要势力:细川氏,界众
梗概:面向大坂湾的五畿内之一国。北面是摄津国,南方通过和泉山脉与河内和纪伊两国接壤。大坂湾通过明石海峡连接到濑户内海,又处于纪淡海峡的要冲位置。同时北方的界自从室町时代起就是日明贸易的中枢地区,因此成就了当时日本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以界镇的三十六明商人组织成了“界三十六人会合众”的合议制,使该地变成了一种自治化的都市。在畿内的地区中保持了政局相对平稳的状态,不少京都的公家和僧侣到此访问,在商业发达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地文化的发展。
应仁之乱后,和泉作为细川家的兵站,之后该国一直由细川及三好两家控制,后足利义晴之弟义维在界拟创立幕府,因此被成为界公方。在战略位置上离京都不远,又方便进攻淡路岛及四国,但北方的防御地带较为薄弱,同时淡路水军控制着周围的水路。随着守护细川氏的不断衰落及三好氏的不断扩张,淡路水军屈服于三好氏,同时三好氏又于界众互通有无,成为真正支配和泉一国的势力。
控制了阿波,淡路,和泉一直到畿内一线的三好氏在1561年,遭到了河内田山高政及其盟军六角家的攻击,主战场就在和泉国。久米田之战中三好长庆的臂膀—其弟三好义贤战死,和泉的三好势力遭到了极大打击。后田山军又被松永久秀击败,三好氏才又重掌了和泉的权力。但随着三好家的不断没落,三好长庆及其儿子兄弟相继死去,家中扶植傀儡将军足利义荣的三好三人众与支援新家督三好义继的松永久秀发生对立,最终在1568年信长上洛,三好三人众被赶回了四国,而三好义继和松永久秀则投降了信长。拥立新将军足利义昭的信长向界众施压,迫使其屈服,成为了其军费和军事物资的重要来源地。
之后,和泉一直作为信长天下布武的重要经济和军事据点。信长死后,其后继者秀吉控制了该地。秀吉仍以界为经济中心,以石田三成为界的奉行对此进行支配。1583年大坂筑城开始,后商人们逐渐移住到了大坂城下町,界逐渐开始有了衰退迹象。到了1615年,界在大坂之战中遭到了严重打击,后德川幕府对界进行了保护,加以复兴,再次使其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但在锁国后,界的经济再次衰退,只剩下了一些简单的工业一直存续了下去。

丹波:
特点:虽然距离文化中心京都近,但因地形原因,生产力并不理想。
石高:26.4万石
分郡:桑田、船井、多纪、冰上、天田、河鹿
主要特产名物:木瓜、栗、蜂蜜、墨、纸
代表风土:筱山、钟坂、生身天满宫、佐伯灯笼、春日神社及能舞台、鬼城山、大原社、出云大神宫
主要势力:波多野氏,内藤氏,赤井氏
梗概:连接近畿的山阴道最东之国。东北和西北部连接若狭和丹后国,东部与山城国相接,北部一小部分是近江国境,由西至南分别是但马、播磨直到摄津三国。是不靠海岸的内陆国,国内的丹波高地占据了国土很大部分,相对较平坦的桂川流域的龟冈盆地和由良川流域的福知山盆地有一些耕地。但由于离京都较近,也是被重视的地区,镰仓时代由六波罗探题支配此地。
明德之乱后,由细川氏开始了长达150年的统治。由于细川氏注重登用发源地四国的出身者,忽视对本地国人层的意愿,导致细川家的代官与本地国人众产生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守护代内藤氏和多纪郡代波多野氏势力不断扩大,步入战国大名之路。随着细川氏及三好氏间的对立,本地国人也趁机扩充实力,并爆发一揆,;令本地政局并不十分安定。
后随着细川氏的衰落,争夺丹波控制权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波多野氏和三好氏的对立上。在三好势力也逐渐衰退后,波多野、内藤、赤井等几家形成了丹波国内的主导势力。
1575年,扼山阴道入口的丹波国开始受到了织田信长军的入侵,明智光秀及细川藤孝指挥的部队杀入了丹波。光秀采用兵粮攻策略,经过长时间包围后,波多野兄弟投降,并前往安土,但被信长处死。后光秀平定丹波被受封该国,成为织田军团中的早期国持大名。之后光秀便致力于国内的内政开发。但于1582年信长突然将丹波收回,改封光秀当时还是敌人领地的出云和石见。最终,在一片迷雾中,光秀谋反并在本能寺杀死信长。但在山崎之战中,光秀败给了从中国地区及时返回的羽柴秀吉,之后丹波便成为了秀吉的领土。秀吉任命一族的羽柴秀胜为龟山城主,进行经营。不久后秀胜死去,羽柴秀长、前田玄以、小早川秀秋等丰臣大名相继入部。在关原合战后,德川大名分而统治丹波。

丹后:
特点:国内外文化交错,文化水准较高,但国内政局并不安定。
石高:11.1万石
分郡:加佐、与谢、丹波、竹野、熊野
主要特产名物:胡麻、贝类、蜂蜜、镞
代表风土:天桥立、松尾寺、宫津游女町、大江山、夕日浦五色浜、智恩寺、笼神社、穴文珠
主要势力:一色氏
梗概:占据着丹后半岛的山阴道之国。西南和东南分别是但马国和丹波国,东边是若狭湾及若狭国,北面则是广阔的日本海。古代曾是丹波国的一部分,但于713年从丹波国分离出来,因处于丹波后方,因此被命名为丹后。国内大部分均为山地,只有竹野川和由良川流域有少量平原。但以北部太鼓山为中心突出日本海,由宫津湾和舞鹤湾所环抱,形成了天然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从弥生时代开始,就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有文化交流。同时离京都不远,京都文化也很流行,使本地文化水准较高。
平安时代此地归属京都守护,后又归六波罗探题所管辖。可见中央政权对丹后还是比较重视。之后进入南北朝时代,形成了守护一色一族及本土国人组织化的支配体制。进入战国时代,一色、武田、细川等大名争乱不断。随着信长上洛后对丹波的入侵,丹后的局势也更加混乱了。信长将丹波和丹后的平定任务交给明智光秀,光秀指派细川藤孝进攻丹后。丹后国人和一色家臣很多都投降了细川藤孝。1577年,一色家居城建部山城陷落,逃跑的一色义定到弓木城继续抵抗。细川藤孝并未继续强攻弓木城,而是将女儿嫁给了一色义定,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和睦。1580年,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设计诱杀了一色义定,彻底使丹后一国成为细川家的领国。之后秀吉使北野一色氏入主宫津城与细川家共同支配丹后,关原合战时因北野一色氏加入西军而遭到细川家攻灭。细川家也因功被转封到了丰前。而丹后被封给了京极高知,后形成了宫津、田边、峰山三藩共同统治的状态。

但马:
特点: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
石高:11.4万石
分郡:朝来、养父、出石、气多、城埼、美含、二方、七美
主要特产名物:茜、出石烧、小人参、山椒、银
代表风土:生野银山、岩井谷窟观音、宗镜寺、农村歌舞伎、出石神社、汤村、冰山、朝来山
主要势力:山名氏
梗概:山阴道东部的山国。东边是丹波和丹后两国,南方是播磨国,北边是日本海,处于中国山地中。西边通过冰之山与因幡交界。古代传说新罗的王子由九州登陆日本,沿着濑户内海一直来到但马定居,可以看出但马从古代就与朝鲜等有着关系。东部是圆山川流域,西部有矢田川流域,除了丰冈盆地的少量平原外,其他基本都是山地。虽然有一定的海岸线,但基本都是断崖,少有较为良好的港口。所以说但马陆路及海陆交通均不很便利。但从平安时代就被勘测出有生野银山和明延铜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因离京都距离不很远,还是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自应仁之乱开始,守护山名氏入国,但内乱不断,一直延续到永禄年间后,随着织田信长逐渐掌握了中央政权并开始了中国攻略后,作为山阴入口位置的但马国也卷入了战火中。1569年,信长派遣羽柴秀吉为中国方面军总大将,攻克了山名祐丰的居城此隅城,祐丰被迫逃亡至界,以期再举。后再于1574年返回但马据有子城对抗织田军。直到1580年,后继者山名丰国臣从于再来讨伐的秀吉,至此但马守护山名家灭亡。将但马收为领地的秀吉令弟弟秀长入主但马,后在丰臣政权确立后将诸大名分封至此。关原合战后,但马的生野银山成为了德川幕府的直辖领,此外还存在着出石和丰冈两藩。

播磨:
特点:农业和渔业比较发达,国内没有比较成气候的实力派统治者。
石高:35.9万石
分郡:明石、贺古、印南、餝磨、揖保、赤穗、佐用、宍粟、神埼、多可、贺茂、美嚢
主要特产名物:算盘、素面、羊羹、鱼干
代表风土:赤穗盐田、法华山一乘寺、月山、尾上神社、书写山、室津凑
主要势力:别所氏
梗概:山阳道东端之国。东边是摄津、丹波两国;西边是备前、美作两国;北边是但马、因幡两国,三个方向都被山地所包围,向南面向播磨滩,与淡路,赞岐和阿波三国隔海相望。东部有着相对低矮的丘陵地带,播磨滩沿岸是广阔的播磨平原,加古川、市川、楫保川冲击形成了比较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从古代就有着利用价值较高的土地,生产力较高。同时播磨滩沿岸渔业发达,有着丰富的物产。东边的明石通过明石海峡与淡路相去不远,同时与摄津也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陆路上是中国和西国连接的要道,在海上也是濑户内海去往淡路和四国的要冲。
室町时代以后,国内守护赤松氏的势力不断衰退,逐渐被代官浦上氏的势力凌驾于主家之上。进入战国时代,三木的别所、御着的小寺、长水山的宇野、上月城的上月等本地势力也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但没有十分强力的大名,这就使播磨成为周围强大大名觊觎的地区。逐渐演变成了织田,毛利,尼子等势力的战场。
1553年,尼子晴久率领因幡,伯耆和出云等国的兵马入侵播磨,此时赤松及浦上等势力都投降于尼子家的军门下。只有三木城的别所就治经过苦战,击败了尼子军。1555年,邻国摄津的三好长庆与赤松晴政联合攻击三木城,别所就治及安治再次将其击退,成为东播磨的国人领袖。至1569年,织田信长与三好家在畿内争权,别所安治支援信长,成为了织田家的盟友。1577年,信长以羽柴秀吉为中国征伐军的总大将,入侵播磨,毛利军及其盟友备前宇喜多军出阵室津。秀吉被黑田孝高迎入姬路城,并攻落了毛利家的上月城,以急于回复尼子家领地的尼子胜久为城主。但在次年,趁秀吉去往安土的空当,三木城的别所长治突然反叛,投靠毛利家,宇喜多直家、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三万大军包围了上月城。对此,信长最终舍弃了尼子一党,并紧急命令秀吉攻击三木城。最终上月城陷落,尼子胜久自殺。同年,信长的铁甲舰队在木津川口击破了救援石山城的毛利军,同时切断了三木城的海上补给线,使秀吉顺利完全完成了对三木城的包围,经过两年的“三木城干杀”,三木城终于开城,别所长治自殺。平定了播磨的秀吉以弟弟秀长为姬路城主,蜂须贺正胜为龙野城主,神子田正治为广濑城主,经营播磨。直到本能寺事变并丰臣政权成立后,木下家定入主姬路城,中川秀政入主三木城,高山重友入主明石城,继续经营播磨。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扫清了播磨的丰臣势,以女婿池田辉政入主姬路,成为了拥有播磨、备前及淡路的52万石大名。后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转封至因幡鸟取,播磨为本多忠政一族所支配。

因幡:
特点:受中国山地阻隔,可以组织有效防御。虽然有一定海岸线,但没有适合大型船舶停泊的良港。
石高:8.9万石
分郡:巨浓、法美、八上、智头、邑美、高草、气多
主要特产名物:蜡、纸、栗、珊瑚,熊胆
代表风土:岩美、湖山池、观音院庭园、宇倍神社麒麟狮子舞、最胜寺
主要势力:山名氏
梗概:山阴八国中的一国。东是但马,西为伯耆,南是美作和播磨,北为日本海。由东至南分别是中国山地的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可以通过蒲生、户仓、志户坂等山头和峡谷组织有效的防御。但因地形原因,开春后会刮起强劲的南风,使气候非常干燥并易造成山火。大部分国土为山地地形,中央位置的千代川中下流域有着鸟取平原,可以开展一些农业。距离京都大概有十天左右的路程。虽然千代川能够带来一些农业生产,但其经常泛滥也会带来灾害。虽然有海岸线,但海岸线周围的沙丘和沙浜很多,不适合大型船舶的停泊。
室町时代守护山名氏逐渐降服了当地国人,但进入战国时代后,山名家族内部开始互相攻伐,对本国的支配力逐渐衰退。随着尼子势力的不断渗透,本地国人众也产生了动摇。在中国的另一豪强毛利氏灭亡了尼子氏后,开始侵略因幡,最终山名氏投降了毛利军,因幡成为了毛利家的领地。1573年,尼子余党尼子胜久和山中鹿之介等举兵,向山名丰国求助,丰国答应尼子胜久让其进入鸟取城,收复尼子旧领。但后来丰国又怕毛利家的报复而再次投靠了毛利家,攻击尼子胜久。后尼子胜久得到了强援织田信长,反攻攻落的因幡鬼城。
1579年,信长的中国平定军攻击因幡,1580年终于包围了鸟取城。秀吉承诺山名丰国投降后因幡一国的安堵,但丰国被手下和毛利军联合流放,毛利军以吉川经家为城将入主鸟取,抵抗织田军。次年,秀吉再次入侵因幡、包围鸟取,最终以渴杀方法攻落鸟取城。之后,秀吉任命宫部继润、垣屋光成,木下重坚、龟井兹矩等支配因幡国。关原战后,池田长吉、山崎家盛和龟井兹矩被封至因幡,后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转封至此,成为拥有因幡和伯耆的32万石大名。

美作:
特点:险峻的中国山地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石高:18.6万石
分郡:英多、胜田、苫田、久米、大庭、真岛
主要特产名物:西瓜、甜瓜、鲇鱼、铜、作州饼
代表风土:津山、山伏谷、横仙地下芝居、中山神社、后山、诞生寺、久世虎斑竹
主要势力:赤松氏、三浦氏
梗概:山阳道内陆国。北面是同是中国山地的伯耆国及因幡国,南面的旭川和妙见山是与备前的国境线。东边是后山和日名仓山形成的与播磨的交界,西边的四十取卡和裾野是与备中国的交界。美作国曾经是备前国的一部分,后在713年,北部六郡分离并独立。周围被群山包围的内陆国,温泉资源比较丰富。国土北部被中国山地东西隔断,大部分地形和山地地带,东边的吉井川和西边的旭川两大水系的上游有一部分盆地。特别是吉井川流域的津山盆地面积较大,作为山国的美作有此地方非常宝贵。美作国扼出云的交通要道,也是分割山阴山阳两道的要冲,因山阳道相对比较平坦,山阴道比较险峻,因此通交需通过美作国内的四十曲卡、犬狭卡和人形卡等。同时也有被从山阴山阳两路入侵的危险,以地形为本土防卫是第一要务。
随着守护赤松氏的势力衰退,浦上、尼子、毛利、三村、宇喜多等诸家在此争夺并互相制约。首先尼子氏代理守护赤松氏获得了本地支配权,但因统治失策和尼子被毛利所攻击,最终由毛利势控制大半美作。1577年,羽柴秀吉作为织田家中国平定军的总大将,由播磨杀入美作,与毛利家开战。在战斗中,秀吉军渐渐占据了上风,但随着本能寺之变的发生,秀吉与毛利家在备中高松城下达成了和睦,火速返回平定明智光秀的反叛。在丰臣政权建立后,美作被交给宇喜多秀家统治。1600年,因宇喜多秀家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并战败而被改易,小早川秀秋受封了备前和美作。但1602年小早川秀秋死去,次年森忠盛领有了美作18万石,修筑了津山城并整备城下。1697年家系断绝,松平长矩获得美作10万石继续对此地进行统治。

备前:
特点:产业相对发达,生产力较高。
石高:22.4万石
分郡:和气、磐梨、邑久、赤坂、上道、御野、津高、儿岛
主要特产名物:米、鳗鱼、备前烧、锻冶
代表风土:田之口、牛窗、西大寺、吉备真彦神社、加茂大祭
主要势力:浦上氏、宇喜多氏、松田氏
梗概:面向播磨滩的山阳道之国。东面的日名仓山至明坂卡一线与播磨交界,西面太平山至冈山一线是与备中的国境线,北面通过吉备高原与美作国相邻,南面是冈山平原一直延伸至濑户内海。古代的吉备国是不亚于畿内诸国的先进国家,但在672年的壬申之乱后被分成了备前、备中和备后三国,至713年,备前北部六郡再被划分成立美作国。由中国山地注入濑户内海的吉井川和旭川两大水系,在备前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从弥生时代起农业就比较发达。随后制盐业和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他工业还有以伊部为中心的备前烧和以长船物为代表的备前冶炼,经济和战略价值都很重要。文化、经济力都有很高的水平。播磨滩沿岸的海港众多,与畿内和四国的来往密切,交通发达,特别是牛窗港,是在应仁之乱后代替兵库成为了遣明船的母港之一,也是濑户内海交通的重要据点。因此备前是一个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力很高的国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国。
随着守护赤松家的实力日渐衰退,守护代浦上氏的实力不断增强,将备前一国纳入了掌握。1552年,尼子家虽然把备前守护一职收入囊中,但因家中新宫党事件等内部争斗,无力过于介入备前事务,浦上氏依然发展着自己的势力。在浦上家内部,实力较强的家臣宇喜多和岛村、中山氏明争暗斗,最终宇喜多直家通过各种手段,消灭了敌对势力。之后直家继续暗中发展势力,于1566年消灭了浦上家的敌对势力松田氏,次年又在备中明禅寺合战中击破三村军,将势力一直扩大到备中及美作一带。
1569年,尼子家再兴军杀回出云,丰后大友氏也联系浦上氏等结成了毛利包围网。后宇喜多直家入侵备中并与毛利家达成和睦,击破了与织田信长通好的三村家。之后,冈山城的金光宗高自殺,冈山落城,又在松山城击败三村元亲,最后于1577年,流放了主家浦上宗景,占有了备前和美作两国。一跃成为战国大名。后宇喜多直家作为毛利家对抗西进的织田势力的先锋,与织田军的羽柴秀吉在备前至播磨一带拉锯。
1579年,宇喜多直家突然是秀吉达成和睦,投入其伞下,与毛利家敌对。后直家在备中高松等多次战斗中协助秀吉。在直家死时及在后来与毛利家的讲和过程中,秀吉承诺宇喜多对备前一国的支配权,并收宇喜多秀家为犹子,进入了丰臣政权中枢。
秀吉死后,秀家作为五大老之一成为丰臣秀赖的后见人。关原合战时为西军的主要战斗力。战败后领地被没收并被流放到八丈岛。备前被封给了小早川秀秋,两年后秀秋病死,池田光政由鸟取移封到此,成为备前冈山藩祖。

备中:
特点: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石高:17.7万石
分郡:都宇、窪屋、贺夜、下道、浅口、小田、后月、哲多、英贺
主要特产名物:桃、盐、烟草、漆、铁、铜、纸、吉备团子
代表风土:吉备中山、豪溪、仓敷、备中神乐、井仓峡、花见山、水岛
主要势力:庄氏、三村氏
梗概:中国地区中央位置的山阳道之国。东是备前、美作两国;西是备后;北是伯耆;向南面向濑户内海,海对面是赞岐国。古代时是吉备国的一部分,后在天武天皇时代分离出来。南北狭长,北部是中国山地的高山,中部是吉备高原的高原地带,南部是冈山平原的西半部分。国内有从中国山地发源的高梁川、吉备高原发源的足守川和小田川,在东南部形成了冲积平原。这平原地带从弥生时代开始便是农业发达地区,有着国内屈指的大型古坟。除了农业以外,在沿海一带的制盐业及山地地区的矿业也很发达,特别是铜的产量很高,古代时候也是备中铁的重要生产地区。在刀剑中有名的产品,以青江庄的青江缎冶最为驰名,从古代就是名刀产地。由于有以上重要产业,古代以来就受到周围诸国所觊觎。虽然有中国山地作为天然屏障,但东方方向的儿岛半岛是海贼的根据地,而且距离盐饱水军的据点不远,为了维持海上的交通,需要与这些水军众们共存。
进入战国时代,领有守护职的细川氏逐渐衰微,守护代石川氏,国人三村及植木等诸氏扩大势力,相互争夺霸权。同时将周围的毛利、尼子、宇喜多等也引入了国内争乱。1566年,三村家亲被备前的宇喜多直家暗杀,之后继位的三村元亲又在次年的明禅寺合战中被直家击退,势力大减。之后宇喜多家的势力逐渐渗透到备中,在宇喜多臣服于毛利家后,备中又成为了毛利的势力范围。
在织田信长入主畿内后,一直被宇喜多直家所压制的三村元亲臣从于信长。1576年,毛利辉元与足利义昭及石山本愿寺等反信长势力联合,与织田家开战。次年,灭亡了主家浦上家并臣服于毛利家的宇喜多直家与平定中国地区的羽柴秀吉战斗,随着战局发展,宇喜多直家突然投靠秀吉军,成为了织田家的一员。1582年,秀吉集合播磨、但马、因幡等国之兵攻击毛利家在备中最重要的防御据点高松城。秀吉水淹高松,而毛利家尽量避免与秀吉军决战。突然爆发的本能寺之变迫使秀吉与毛利家和谈,回军消灭了明智光秀。在此次讲和中备中被割让给了秀吉一方,之后秀吉将该国赐给了宇喜多秀家。关原战后,秀家被流放,备中大部分成为了幕府直辖领。

备后:
特点:农业和渔业比较发达,经济力高。但村上水军对此虎视眈眈。
石高:18.6万石
分郡:安那、深津、神石、奴可、沼隈、品治、苇田、甲奴、三上、惠苏、御调、世罗、三谿、三次
主要特产名物:茶、箭竹、备后表、酱油、酒
代表风土:鞆之浦、阿伏兔观音、因岛、尾道、鹤冈八幡神社神道行事、
主要势力:毛利氏
梗概:面朝备后滩的山阳道之国。东西分别是备中和安芸,北面是伯耆、出云、石见三国,国内多山地。南朝濑户内海,海上散布着横岛、田岛、走岛等海岛。曾经是吉备国的一部分,后吉备国西部的十二郡分离出来形成了备后国。后又增加了两郡,分成了南七郡和北七郡。北部是中国山地南方吉备高原的中心地带,少平原,多山地。只有南方的芦田川流域有一部分平原,河口部分形成了福山平原,一直延伸到了濑户内海。因为上述地形,所以南方农业发达,经济也相对发达。备后滩沿岸有很多岛屿,海上交通和渔业也很发达。特别是尾道和鞆两个港口,是濑户内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也带动了本地制盐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北部山地地区的林业和矿业也有一定基础,是相对重要的产业。除了海面以外,该国三方都被山地所包围。但处于山阳道的中间位置,处于交通中心地区。备后滩偏西便是三岛水军之一的因岛水军基地,海上力量不容忽视。
应仁之乱后,守护山名氏权力急速衰退,该地逐渐被尼子家所占据。后分别从属于大内和尼子的国人众们相互对立。但在1551年,大内义隆因重臣陶晴贤反叛而被迫自殺,毛利氏趁机扩大势力,与尼子家对立。1554年,毛利家势力占有了绝大部分备后,成为了中国西半部分六国国主。除了备后藤井氏曾经被大友家煽动叛乱外,备后一直作为毛利家的领国而安稳存在。但在关原战后,作为西军总大将的毛利辉元被削封,只剩下了周防和长门两国,备后被封给了福岛正则。而十九年后福岛氏被改易,备后北部和西南部被封给了浅野长晟,东南部被封给了水野胜成。

伯耆:
特点:国境情况适合防御,但国内产业和经济力低下。
石高:11万石
分郡:河村、久米、八桥、汗入、会见、日野
主要特产名物:绵、山葵、木绵饼
代表风土:弓浜、大山、三德山三佛寺、八桥往来、退休寺、倭文神社
主要势力:尼子氏
梗概:群山峻岭的山阴道之国。东边是三德山、三国山系与因幡国接壤;西部通过米子平原与出云相邻;越过南部的中国山地是美作、备中和备后三国;北方是日本海。西南国境都是中国山地,国土绝大部分也都处于山地之中。只有天神川河口和日野川河口有部分平原,沿海岸线都是沙丘地带。但平原不少都是火山灰性土壤,不适合农业生产,因此生产力低下。主要还是靠国内的铁矿开采。因国内有不少山地,虽然适合防御,但不利于交通。通过米子平原与出云的美保关一带相连,易从此受到攻击。
进入战国时代,国内守护山名氏被尼子氏所取代,随后尼子氏被毛利氏所攻灭,自1566年开始,该国便成为了毛利家的领国。之后羽柴秀吉入侵中国,当秀吉攻击备中高松城是爆发了本能寺之变,秀吉与毛利军谈和,其中伯耆东三郡的河村、久米、八桥归秀吉方,西三郡的汗入、会见、日野继续归属毛利家,西三郡被秀吉封给了南条元续,成为其支配地。西三郡是吉川元春所领。1591年,秀吉将伯耆的西三郡连同部分出云共18万石封给了在与毛利讲和之际作为人质的吉川广家。
关原战后,南条氏遭到改易,吉川广家随主家被移封到了防长两国,伯耆被封给了中村一忠。一忠入主米子城,整备城下町,将此作为伯耆的政治经济中心。但中村氏在1609年遭到改易,幕府以河村和久米两郡作为直辖领,其余分封小藩。1617年,池田光政成为了因幡伯耆两国的大名。

出云:
特点:经济力和军事力都很高。
石高:18.7万石
分郡:意宇、能义、岛根、秋鹿、楯缝、出云、神门、饭石、仁多、大原
主要特产名物:瓜、鲈鱼、铁、纸、算盘
代表风土:出云大社、鬼之舌震、八重垣神社、善光寺、龙头瀑布、日御崎海岸
主要势力:尼子氏
梗概:山阴道之国。东面是伯耆国,西方是石见国,南边是备后国,北方隔海与隐岐国相望。北部被岛根半岛和弓浜围成了中海和穴道湖两个内陆湖,渔业很是发达。盐湖的中海和淡水湖的穴道湖中盛产各种鱼类且储量丰富。同时,斐伊川流域的的出云平原周围,农业也很发达,虽然面积不大,但国力很强。同时自古代开始就是日本有名的铁产地,出云山地生产日本刀,因此本国也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为有了以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开始便有了能与大和朝廷相匹敌的出云王朝,受随之建立的出云大社的影响,使出云保持了独特的文化及宗教。
平安时代是平氏的知行国,室町时代中后期,守护佐佐木氏的权力逐渐被守护代尼子氏所取代,但尼子氏对本地统治的手段还相对落后,主要采用对国人层采用怀柔政策。后尼子氏获得出云守护一职。进入战国时代后,为了争夺石见银山及其周围地域的支配,与大内及毛利氏展开了拉锯战。但后来尼子晴久将尼子家最有战斗力的新宫党肃清,使得尼子家的势力大大衰弱。1560年,尼子晴久去世,尼子义久继位,更加受到了已取代大内成为西国第一大势力的毛利氏的压迫。入侵出云的毛利元就于1562年将著名的石见银山掌握在了手中,并于次年攻落了出云的重要据点白鹿城,完全孤立了月山富田城。三年后,元就终于攻落了月山富田城,尼子义久投降,出云守护尼子家灭亡。
但当年尼子晴久虽然杀了新宫党的骨干尼子国久和诚久父子,但诚久之子尼子胜久在尼子余党山中鹿之介和立原久纲等人的拥立下举兵,以图再起。1569年,胜久联合大友家入侵出云,回复了大部分出云,但次年便被毛利军平定,再次逃往京都,此时受到了织田信长的大力支援。1573年,获得信长援助的胜久杀进因幡,企图再次入侵出云,但事败第二次逃亡京都。1577年,信长命令羽柴秀吉平定中国地方,胜久等尼子一党守卫播磨上月城。但因三木城别所长治的谋反,导致上月城被围,信长未进行救援,最终上月落城,尼子胜久自殺,山中鹿之介被俘后又被谋杀。至于尼子氏复兴的希望全部破灭。
之后,出云便一直是毛利家的领国,关原合战毛利辉元被推任为西军总大将,但西军战败,辉元被削封只剩下了防长两国,堀尾吉晴领有了出云和隐岐24万石,入主月山富田城。直到三代忠晴无后,家系断绝。1634年,尼子一族的京极忠高获得了出云和隐岐的支配权。但家系又无后断绝,1638年德川家康之孙松平直政成为两国国主。后其子又分封了松江、广濑、母里等藩。

石见:
特点:以出产银而著称,但正因为出产银也成为了众家争夺之地。
石高:11.2万石
分郡: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
主要特产名物:鲤鱼、银、铜、锡、铅、蜂蜜、纸、人参
代表风土:石见银山、高津浜、医光寺、稻成神社、石见神乐、鹭舞、江津、温泉津、物部神社、三瓶山
主要势力:益田氏
梗概:山阴八国中最西边一国。东是出云和备后,西南是周防,西是长门,北面日本海。该国南端的中国山地是与山阳诸国的分界线,山脉一直延伸到海边。只有高津川流域形成了吉田平原。但自古以来就与山阳诸国交流频繁,文化也受到邻国出云的影响,接受着山阴、山阳和北九州共同的影响。在领内的银山,在战国时代的金银矿山中都非常有名,因与出云、备后、安芸等国相邻,诸势力一直为争夺石见的银山而互相攻击。因此从银山的维持和本土的防卫,各势力都是大费脑筋。
石见守护本是大内氏,但统治力并不强,国内国人层林立,尼子氏也不断从出云发起进攻,很早便把石见东部纳入统治,而安芸的毛利氏对此地一直也是虎视眈眈。1551年,守护大内义隆因家臣陶晴贤反叛而被迫自殺,1555年严岛合战后毛利元就开始全力入侵石见。1556年开始掌握了银山,但于1558年又被尼子夺回。1559年至1560年间,毛利家多次集结安芸、备后、石见多国之兵企图再次夺回石见银山,但最终没有成功。直到1562年,元就设计诱降了山吹城守将本城常光,获得了银山的再次支配权。之后,原本从属于尼子的石见国人们接二连三被毛利元就诱降,石见全境基本纳入了毛利的统治。但石见国人中处在毛利和尼子家伞下的为数不少,国内政治并不安定。1566年,毛利元就终于消灭了宿敌尼子氏,彻底掌握了石见一国。一直到信长的中国平定和秀吉的天下统一,石见还是牢牢地掌握在了毛利家的手中。但在后来的关原合战中毛利辉元出任了西军总大将而导致石见被没收,1619年,幕府收石见为直辖领并设置代官进行统治。

安芸:
特点:是连接山阴山阳的重要通道,受到周围势力所重视。
石高:19.4万石
分郡:沼田、贺茂、安芸、佐伯、山县、高宫、高田、沙田
主要特产名物:山葵、麻、蜂蜜、海苔、盐、牛
代表风土:严岛神社、速谷神社、御手洗游乐、宫岛、音户之濑户、佛通寺山
主要势力:毛利氏、吉川氏、小早川氏
梗概:位于中国西部的山阳道国家。东面是备后国,西边是周防国,北是石见国,向南面向濑户内海。国内大部分地域山地起伏,水系复杂。有注入三原湾的沼田川,有形成与周防界线的小濑川,有注入广岛湾的太田川。同时国内东北至西南被谷地所截断,被分割成了西安芸和东安芸两个地区,并形成了山阴和山阳两道的重要通路。在战略上,安芸西邻大内,东接尼子两大势力,同时距离濑户内水军的基地很近,易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应仁之乱后,国人层势力有所增长,大部分势力投靠在了尼子家麾下。原守护武田家因家族内部争斗而导致权力衰退,最终受到从属于大内的毛利元就的攻击而灭亡。随着在1551年大内义隆因重臣陶晴贤的反叛而自殺,毛利元就抓住此机会急速扩展势力。在1555年严岛合战中消灭陶氏后,又与本地国人众们结盟,以国人领袖的地位统一了安芸,并将触角伸向了备中和备后。但同时也防卫着尼子军的进攻。1560年,尼子晴久死去,尼子军的攻势大为减弱。元就趁机稳步扩大势力,最终在1566年,消灭了尼子家并逐渐支配了安芸、石见、出云、周防、长门、备后、备中等多国,将本土国人层编入家臣序列。统治了中国大半的毛利元就的嫡子隆元在1563年死去,孙辉元年幼,元就召回了已过继给吉川和小早川家的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共同辅佐辉元。
1571年元就死去,辉元继续毛利家的统治,吉川元春统治山阴,小早川隆景统治山阳,并最终臣从于丰臣政权之下。关原战后,安芸被德川家康没收,封给了东军的福岛正则,入主广岛城。1619年,福岛氏被改易,浅野幸长成为了安芸的领主。

周防:
特点:生产力和文化水准都很高。
石高:16.8万石
分郡:大岛、玖珂、熊毛、都浓、佐波、吉敷
主要特产名物:盐、茶、木材、大内涂
代表风土:御组神社、锦带桥、龙文寺、防府天满宫、贵船祭、八坂神社、普贤堂、手置石
主要势力:大内氏、毛利氏
梗概: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之国。西为长门东为安芸,北面是中国山地的石见,东至南是濑户内海一线。通过周防滩,与九州的丰前、丰后及四国的伊予等国相对。同时还包含濑户内海中的如周防大岛等诸多小岛在内。国境内主要为山地,锦川、岛田川、佐波川流域有着广濑,山口等盆地。沿岸地区有岩国、光、防府等冲积平原,还有着一些内陆湖,农业和渔业比较发达,自古以来东大寺等权门的庄园就位于周防。
周防很早就接收了大陆文化及朝鲜文化,同时又处于濑户内海文化圈的范围内,是内外文化的交汇点。南北朝时代开始,守护大内氏以山口为中心,大力引进京都文化,使山口愈加繁荣,有着小京都之称,成为了中国地区第一的文化之国。自从十六世纪初守护大内义兴独占了勘合贸易后,周防一跃成为了西国的文化和经济大国。而且自从1551年传教士萨比埃儿传教至山口时,大大赞叹于此,山口有着与西方交流文化与贸易的基础。
随着守护大内氏的势力不断增强,把国人层全部纳入自己的掌握,构筑了以山口馆为中心的支配体制,造就了由中国一直到北九州地区的庞大版图。但由于守护大内义隆在出云远征等战役中失败,并逐渐宠信于文治派相良武任等人,沉迷于文化,最终招致了重臣陶晴贤的谋反,在大宁寺被迫自殺。后晴贤拥立丰后大名大友宗麟之弟大内义长,继承了大内的家督之位,成为了陶氏的傀儡。晴贤仍然在中国至北九州一代保有不小的势力,但安芸的毛利元就正在暗中积蓄着实力。至1555年,毛利元就在严岛合战中逼杀陶晴贤,并逐步蚕食周防和长门等大内家旧土,虽然大内义长企图举兵反击,但由于国人层的离反,不断投靠毛利家,最终导致防长两国城池不断陷落。1557年,义长从山口逃往到长门且山城笼城,并想再逃到兄长大友宗麟的丰后。但最终没来得及且山城便告陷落,义长自殺。自此,毛利元就彻底灭亡了大内及陶氏,完全占有了防长两国。作为毛利家的领国,一直平稳发展到关原之战时。关原战后,由于毛利辉元出任西军总大将而遭到减封,只保有了防长两国。之后毛利氏只能以长门为中心经营领国,此外周防国内还有岩国和德山等支藩,一直延续到幕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