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不孕不育医院:揭开国学大师王国维跳水自杀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1:25

揭开国学大师王国维跳水自杀之谜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 09:48  新浪读书

  文章摘自《扒着门缝看历史》

  

  1927年 6月 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至今,王国维的遗书原件仍完好无损,被裱入一个四开对折纸版内,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库。

 

  王国维 1877年 12月 3日(阴历十月二十九)生于浙江海宁,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他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公认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自沉经过,曾有多人在纪念文章中提及。概括起来,经过如下: 1927年 6月 1日,王国维上午到清华大学工字厅,参加国学研究院第二班学生毕业宴会,沉默寡言。散席,王国维同陈寅恪教授一同散步回家,并顺路到陈家畅谈。当晚,学生谢国桢等拜访,王国维还应学生之邀题写扇面。之后,王国维批改学生作业,安然入睡。 1927年 6月 2日,王国维早起,其妻照常为他梳理发辫(他是坚持留辫的少数人之一),进早餐,“无丝毫异样 ”。早 8时,王国维准时到清华国学院上班,商谈下学期招生事宜。事毕,王国维向研究院办公处工作人员侯厚培借两块银元,因侯身边没有零钱,只好借他 5元钱一张的纸币。众所周知,王国维没有带钱习惯,因而无人生疑。9时许,王国维走出校门,叫一辆人力车,上午 10时左右,王国维到颐和园,并让车夫在外等候。他直奔佛香阁排云殿,漫步过长廊,在昆明湖石舫前独坐沉思,约半个小时,他进入鱼藻轩,点燃一支纸烟,慢慢地抽完,掐灭烟头,突然纵身跃入湖中。距鱼藻轩大约十几米处,正好有一个清道夫,见有人跳水即刻奔来相救,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王国维不仅没有呛水,就连背后的衣服也未浸湿。但由于湖水较浅,王国维死意坚决,入水时用力将头栽下,口鼻都被淤泥堵塞,以致窒息而死。据说,王国维遗体被置岸边一夜有余,上面覆盖一张破旧篾席,篾席四周用砖块压着。观者人人面呈惨淡之色。

 

  验尸之后,人们从王国维衣袋之中,发现遗书一封,这是写给他的儿子王贞明的。全文百余字,照录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鲁迅先生曾评价王国维:“老实得如火腿一般 ”,其时,王国维正值 “知天命 ”之年,其学术造诣亦是鼎盛之时,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突然自杀呢?后人的揣测相当多。常见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为满清殉葬;二是烦乱家事友情;三是学术追求的苦闷等。

 

  关于 “满清殉葬 ”说,流传广泛。王国维对清廷是有感情的。这一点,无可置疑。1907年,他经罗振玉(罗与军机大臣荣禄曾有私交)引荐,入朝为官,“学部总务司行走 ”,并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主编译及审定教科书等事。1911年辛亥革命,王国维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以“前清遗民 ”处世,而且至死都没有剪掉清朝的辫子。回国后,当时的北大多次聘他做教授,均被拒绝。直到 1922年经请示溥仪同意,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是不拿薪水。1923年,王国维经前清贵族升允举荐,居然当了清逊帝溥仪的 “南书房行走 ”,还“食五品禄 ”。1924,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 ”,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曾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有学者认为 “王国维是保皇派,他终其一生都是尽忠于清朝皇帝的”,“对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他不敢设想,最后只能用自杀来结束他的一生。”(《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但是,有一点我想不明白,1924年经此 “驱清之辱 ”都没有去死,他何以要在 3年之后才去死呢?其实,真要去死,家人又怎么拦得住? 1927年 6月,正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时。有一些事,对王国维是有所触动的。比如,北伐军挥师北上,当时的湖南军政府把曾经鼓吹复辟的叶德辉给枪毙了。因此,有人推测,王国维为了避免再次受辱,按“君辱臣死 ”的古训,便不如一死了之。但是,王国维根本没有筹组复辟的劣迹,也不曾发表鼓吹复辟的言论。其实,王国维两年前就已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当教授去了,按一些人的说法是 “食了周粟 ”了,他是没有什么理由恐惧的。他的遗书中也丝毫没涉及清帝及前朝的事情。唯一可以拿来说事的,就是 “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这句话。这句话,一定是说前朝受辱之事?不见得。

第二种说法,则是家事友情烦乱。其实,人生之辱,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有具体指向的。据说,保留王国维遗书的纸版,还有一款,即罗振玉版,上有罗振玉题款:“海宁王忠悫公遗墨,后公完大节后逾月。上虞罗振玉署 ”,并钤 “罗印振玉 ”方章。这个纸版为什么没有用?我看是有原因的。罗振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其在语言文字方面、特别是甲骨文收集研究、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为 “甲骨四堂 ”之一。综观王国维的一生,其受罗振玉之惠最多,比如,1901年受罗资助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经罗推荐,任清廷学部总务司行走。罗振玉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两人成为儿女亲家。

 

  然而,这对儿女亲家,竟然在 1925年 9月之后发生了极大矛盾,罗振玉甚至说出了绝交的言语,很不简单。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乃莫氏所生,娶罗振玉三女罗孝纯。他是一个有主见,且独立之人。他原寄居岳父家中,但是他不听劝告,执意迁出了罗宅,过起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但是,1925年 9月 26日,王潜明在上海病逝,年仅 27岁,他生育两女,也均夭亡。王国维在处理王潜明后事过程中,与罗家发生了矛盾,甚至为了王潜明遗款的收存问题,打起了 “笔墨官司 ”。当时,王潜明在海关工作,死后有恤金等遗款,王国维便委托人通过银行将款全数汇至天津罗家,但是,罗家则因王国维曾批评儿媳 “无理 ”而拒收,最终导致罗王两人 “三十年金石之交 ”的破裂。

 

  王罗两人,皆饱读经书,经纶满腹。两人书信往来,话里有话,争执不已。这期间,罗王来往书信的落款时间,大致是三天一信,六天一往返,由龃龉而交绝,共历时 20天。从书信行文口吻看,王国维始终是珍惜旧谊的,但是,罗振玉则咄咄逼人,直至最后一信,说自己发断交信 “殊非我心所欲”,指责王国维“来书严峻 ”。王国维念旧情,他觉得自己欠了罗家什么,尽管有气,话也是说得婉转,可是罗振玉也是文化人,有些书面的语言,他反而更受不了。特别是,他自认为于王国维有恩,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说话?

 

  王国维之女王东明曾有回忆,很有说服力,她说:“父亲最爱大哥,大哥病逝,给父亲很深的打击,已是郁郁难欢,而罗振玉先生又不声不响地偷偷把大嫂带回娘家,父亲怒道:‘难道我连媳妇都养不起?’然后把大哥生病时的医药花费全汇去罗家,他们寄回来,父亲又寄去,如此往复两回,父亲生气得不言语,只见他从书房抱出一叠信件,撕了再点火焚烧。我走近去看,见信纸上款写着:观堂亲家友 ……”不过,罗振玉的 “绝交书 ”并没有被烧,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王东明读到 “绝交书 ”后感慨万分:“任何一句,无不伤人自尊,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王国维天性忧郁悲观,他曾在《静安文集续编 ?自序》中说自己 “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以王国维之性格,这件事,当是特别不能忍受的,多年的至交,如此下场,情何以堪?我以为,他对世事的茫然与无助,才是他自沉的主要原因。

 

  至于自殉于文化传统的悲情说,这应当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判断。

 

  这一点,可以在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王国维碑志铭中读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对此一说,我似乎不认同。这种思想,其实是先生本人的思想意志而已,或与王国维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