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飞波士顿几个小时:太极拳的刚柔适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6:47

   有一次我和老师聊天,说在网上见到一种说法,为什么现在的弟子越来越不如师父,因为当初师父传艺时,只传了90%,保留了10%;以次类推,到徒孙辈时,就只得81%;再往下就是70%多。
    老师听了,立马反对说:功夫师父都已经交给徒弟了,之所以徒弟功夫不如师父,是因为徒弟的功夫下得不够。这是不能怪师父们的。你们现在一天练多少,以前的师父们一天练多少。量变产生质变,量越大,质变就越大,这才是功夫之间的差别。根本不是师父们保守了,秘诀就是得法之后苦练。
    据说当年,孙录堂的儿子就曾经在师弟们的怂恿下,于私下里问孙老,拳学里面到底还有什么秘诀,结果孙老说:只有苦练。
    师父在徒弟的层次还没上来之前,就急忙教他新的东西,无异于拔苗助长。熟系农业的朋友都知道,植物在刚发芽的时候是不能帮它剪枝的,也不能太急于给它施各种各样的肥,如果不按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来操作那就把庄稼毁了。师父教徒弟也是这样,徒弟的层次还没上来的时候,就教他更高层次的东西,最后他什么也练不出来,结果只是毁了他而已。下场最好的,都还得回去返工,去练以前连过的层次,这样多没意思。
    师父教自己的徒弟的时候,没有隐瞒的必要。更何况是父子,所不能改变的是自己之前下的苦功及自己上的层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子不尽孝道,父亲真的不想教会这样的儿子,毕竟武学是一个拳师一生之中最宝贵的遗产,更别说不孝的徒弟。但是世间就算有不懂孝道的儿子,而师父却总能找到孝顺的徒弟,这时的老师肯定是竹筒倒豆子,倾囊相授,绝无保留的。这时的徒弟再不如师父,那就不是师父的问题了,因为师父真没有把东西带到土里去的必要。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徒弟没下苦功。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这样的话:徒弟不必不如师父,师父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page]

 
 
    那天老师和我讲,太极拳推手中的劲道其实就是围绕适度二字来把捏的。太极拳讲“无过无不及”,其实讲的就是一个适度。别人进一尺,你化了半尺不叫适度;别人退一步,你才跟上半步也不叫适度。该还击十斤力,你才还击五斤,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效果没能最大化,也不叫适度。
    如何才能更适度呢?主动了,肯定就难于适度,因为主动往往容易导致自己的劲道僵硬,高手推手的瞬间虚实的变化相当快,硬上的结果只能为人所致,被别人听了劲而将你打出去。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要练松柔的原因。越是松柔越是象水一样,就越能和对方合上。因为只有象水才能“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水永远是最贴外物的,最被动的,沾的最合适的。你来我就走,你走我就进,手上总是沾好了你,而且总是沾的适度,象是和你本来就是长在一起的,那就很难摆脱,很难对付了。
    有人说:我觉得我已经很松柔了,可是为什么还是被人打出去。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别人比你更松,因为松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而且,从来也没哪一个武术家会觉得自己已经松够了的,因为松是无止无尽的,松是武术家一生所求一生所练。
    还有人说:练松的没有练硬的好,看到很多练松的反而被那些没那么松的推的狼狈不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练松反而不对了吗?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还提出“练太极拳不应该彻底练松”。其实道理很简单,练松的被练硬的所制,说明练松的人的功夫还没练到家,松的不到家,一味的求松反而偏懈,结果被别人的硬手一下攻破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劲道用的是否适度的原因。别人手虽然硬,可是相对你的松懈的手,那就叫适度,反而正好能克制你,这和他练拳的大方向的对错无关,只是当时正好适度好用而已。再遇到真正会松的高手,他的硬劲还好用吗?肯定不管用了,要真管用,岂不连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真理都被推翻了?
    所以练太极拳不该怀疑练松。关键是你的松是否用的适度,其实这时用出来的东西就是劲道,练太极拳求的就是更加高明的劲道,推手时费尽心机去找别人的劲,其实就是在意不在力的体现。不用心思的瞎来,迟早被别人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