ボクの弥生さん动画2:关于中医火热论之:六淫致病论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9:43

关于中医火热论之:六淫致病论初识  

几千年来的中医文化,代代相传,使中国的老百姓,有了一定的中医常识,如夏天煮点绿豆汤,可以解热消暑,到了冬天,多吃点牛羊肉,可以增加体内热能,达到御寒的目的。

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是靠食物通过脾胃运化,产生的热能及各脏腑相互协调,相互抑制完成的。脾胃之精,经心火而化,复为血液下藏于肝。正常的机体热能,可认为是正常的机体之火。这种火称之为少火。少火是温和的火,少火生气,气则生于肾水,能使气分强大。

医家唐宗海说:“火者心所主,化生血液,以濡润周身”。维持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统一,其间运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也,保持机体正常机能。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没有过盛的火, 虽多吃点牛羊肉,多喝点烈酒,在机体允许情况下,多余的热能,会消耗掉,不会出现病态火,一般多年轻人。反之就会因上火引起各种疾病,一搬多老年体弱者。

医家刘河间(刘完素)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湿暑燥火。”

1】风邪化火:风为阳邪,其性主动,向上向外,善行数变,是春天的主气。有阳热散发作用,无处不到。常与其余五气结合混同出现。如风与寒邪合,为风寒;风与暑邪合,为风暑;风与湿邪合,为风湿;风与燥邪合,为风燥;风与火邪合,为风火等。

风邪致病最广,前人有:“风为百病之长,而无定体”的说法。

医家刘完素(刘河间)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刘完素认为:“六气都从火化,风本生热,风病都兼热,热极生风”。

风性主病,有内风外风之别:

外风常有外感风邪袭表犯肺。风邪症见:恶风自汗,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声重等;风温病可见:两眼直视,头项强直,中风,破伤风,风疹等。四肢痛而走窜,多为外风。其特点,是发病急,消退快,其疼痛症见游走不定;

风从内生,主责之肝,多为肝阳上亢,肝火内盛,阴血损耗所致,多见脑病症状。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常见眩晕,四肢抽蓄,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

2】寒邪化火: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如伤寒后期(风寒感冒后期),寒火交加,出现舌绛心烦,咽痛不寐证,此由寒邪化火。寒邪伤于肌表,叫做伤寒。

寒为阴邪,其性主阴,主收引(收缩),主凝滞,主痛,主肿,主发热,主清澈(痰稀小便清长)。

寒邪致病特征:如寒邪束表,卫气不宣,邪正相争,发热恶寒。拘急而痛。如寒甚阳虚,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故见浮肿。寒邪多伤形体。形体外伤多肿;热邪多伤气分,气分内伤多痛。故先痛而后肿的是由气伤形;先肿而后痛的是由形伤气。喜怒七情多伤气,寒暑六淫多伤形体。

外寒症见:怕冷无汗,发热轻,头痛,口不渴,手足厥冷,身寒四肢关节酸痛,面色苍白,气冷息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滑,脉浮紧或脉迟等。

内寒症见:久病体虚者,懒言气短,腹泻,口淡无味,恶心,喜暖怕冷,喜热饮等;寒症多属机体热能不足,可见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无汗发热恶寒,拘急疼痛,头疼身疼,舌绛心烦等;

内寒则寒从内生,直中脏腑,是机体脏腑阳气不足(阳虚)引起的。若寒邪在表,见恶寒发热,头痛体疼,无汗,脉紧,叫寒客于人;若寒邪入络,则筋骨疼痛;若寒邪侵袭肠胃,则肠鸣飧泻,腹痛。

医家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医家刘完素说:“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透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肌,吐利腥秽,屈伸不利,厥逆禁固(指禁止坚固,而运动不利,)皆属于寒。刘完素认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

3】湿邪化火:湿为长夏之气,一种重浊阴邪。阴寒则凝滞,其性重浊粘滞难移,致病一时不易去除。湿邪易伤阳气,能阻郁人体气机流畅,使气机不能正常运化。而见气滞证。湿邪常与其它邪气共同致病。若湿兼寒,为寒湿;兼风为风湿;兼热为湿热;兼暑则为暑湿。

医家刘完素认为:“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说明湿是从热化生的。他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悱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干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如湿自外来,则肌表经络之病为多,多因外伤露雾,或汗出粘衣,常水中作业,涉水淋雨,或居处卑湿而起。症见:鼻塞,面黄而喘,或寒热自汗,肢体困倦,或关节疼痛,肢节浮肿等。

如内湿多因饮酒,嚐茶成癖,或多食生冷瓜果,甜食之物,及脾阳失运,而湿自内生。湿在内,多引起赃腑疾病,或胸痞呕恶,或腕腹痞胀,或黄疸泻泄等;湿在下,则足跗浮肿,或淋浊带下等。

湿阻病,重在分清寒热,即为寒湿和湿热两种。

其共性:

腕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

不同点:

寒湿证:身空而恶寒,腕腹痞闷,喜揉按,口淡无味或甜,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腕痞似痛,不喜揉按,口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湿不宜过发汗,发汗多耗伤津液。若热重于湿,以清热利小便为主;若湿热两盛,治宜清利湿热。

医家李东垣云:“阳气升发,湿邪自能运化”。“ 土旺则能胜湿,土气坚凝,则水湿自澄。”

4 燥气化火:燥为秋天主气,其性干燥,主要为内热伤阴,熏灼津液肺阴,燥病症见:如咽喉干燥,肿疼唇口发干,口渴,鼻干燥,眼睛干,涩痛,干咳,痰不多,或痰中带血,咳嗽吐红,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少,舌红无津,舌苔薄黄等。

燥病分外燥内燥二种:

外燥是机体不适应外界环境(包括气候温度)燥热而生病。外燥则皮肤皱揭,肤痒爪枯,口唇干裂;内燥则内热伤阴,灼伤肺金,津液不足,咽喉干疼咳嗽,或吐红及黄热痰等。

内燥病因,多由精血内耗,体内津液不足,过服温燥之剂,或大病汗吐下太过,津液损耗所致。

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如深秋感病者,多为凉燥。

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咳漱无汗,鼻塞等。

温燥症见:秋时过热,久晴无雨,感病者,多为温燥,咳逆胸痛,痰中带血及上气鼻干等。

燥在上,则鼻燥咽干口渴;燥在中,则烦渴消渴善肌;燥在下,则大便燥结难行。

其治法: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上燥救津;中燥増液;下燥滋血。是为大法。

5】暑邪化火:暑,夏季的主气,暑为阳邪,暑邪纯属外因,而无内因。暑性炎热升散,暑病特点:暑气通于心,暑热最易耗伤元气,气津两伤,暑多挟湿。常见暑病有:伤暑,中暑,暑湿三项。暑病不只指热病,范围较广:如头痛身热,口渴自汗,脉洪而虚,为暑热本病;若盛暑时日,卒然昏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泻或喘满口渴,脉洪濡或滑而数,此为夏季中暑。用大剂六一散;若见面赤心中烦热,大汗口渴不止,为暑邪化热所致;若暑化为虐,则见寒热往来,或但热无寒;若夏月饮冷,阳气为阴寒所迫,皮肤蒸热恶寒,头重或腹痛,呕吐泻泄,此为暑用中寒,也叫阴暑;若暑邪内犯肠道,则化为痢,症带下赤白,里急后重,此为暑与湿合,叫暑湿;若伏天受暑,不即为病,秋后出现寒热,类似虐疾,伴有腕闷口渴,午后较甚,入暮更剧,此为伏暑。

医家王节斋说:“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即治暑病加湿的治疗原则。

“古方选注”云:清暑在于消湿去热。。。。

6】火邪致病:如平时尿黄便秘,牙疼,目赤,口舌肿烂,都会脱口而出:有热了,上火了。这里所说的热与火就是病态火,病态火有虚实之分。中医所说火和热,是指病状而言,火与热程度不同,热轻火重,常相提并论。温盛为热,火由热生,热极化火,火热之盛为毒。所谓解毒,即是解热。火性炎热,燔烁脏腑,消灼津液,为害甚烈。火包括了各种热,发热,内热及由热产生的神志疾患,昏闷,抽搐及疮疡等。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 ,气为阳,热为阳,阳为气,阳为热,,热盛为火,气盛为火。医家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者是气虚”。中医认为,一切外感五气之邪,风寒湿燥暑,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化火。即六淫之邪,也称六气,均是外因致病的病因,邪是致病原因的概称。医家刘完素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湿暑燥火”。并提出六气都从火化的论点。

 保健八句言:遇事心放宽。头病治当先。生活要规律。饮食须清淡。四季防感冒。运动不可耽。六邪要去掉。烟酒抛一边。(六邪也叫六淫,指风寒湿暑燥火。正常情况下叫六气。)。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E-mail:x889912@sohu.com.      1402866422@qq.com.

   20101026。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