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年刊:澳門經濟的衰退與復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9:24

澳門經濟的衰退與復興


  鴉片戰爭以來,香港興起而逐漸取代了澳門,澳門作爲國際自由港的地位一落千丈。澳門地處海島,自然資源貧乏,原有港口航道淺,日漸淤積,無法適應現代鐵殼大輪船的要求,再加上葡萄牙海上勢力的衰退與英帝國主義逐漸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澳門不得不把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擁有維多利亞深水港的英國殖民地——香港。
  澳門原來沒有機場,旅客都要到香港機場乘機,四十至六十年代有一架水上飛機往返於香港、澳門,後來有直升飛機,但載客量小,對外旅客來往主要靠兩地之間的班次繁多的各類客輪。澳門沒有鐵路,對外唯一的公路通過關閘進入內地,維系着澳門與珠海、與祖國內地的往來。澳門內港雖有2000多米岸綫,34個碼頭,但趁潮祇能進一、二千噸的小輪船,年吞吐量逾百萬噸,進出口貨物大部分要盤到香港去中轉,少量通過澳門—廣州、澳門—江門以及澳門到大陸沿海各港口的24條航綫運輸。澳門到福建泉州、龍溪也有航綫,但每年祇有幾次不定期的往來。新建成九澳深水港也祇有五千噸級泊位。澳門的這種交通狀况使澳門不能不長期在經濟上依附於香港,無怪乎香港人把澳門稱作“澳門街”。
  隨着澳門經濟的發展,澳門正着力改變交通閉塞的狀况。塡海修建的耗資73億元的澳門國際機場已於1995年11月正式通航,主跑道長3360米,可供波音747等大型客機起降,通往北京、臺北、廈門、葡萄牙以及世界各地的航綫正逐步開通。九澳深水港在進一步建設,新的更大泊位的深水港工程正在論證之中。在內地,廣州—珠海高速公路在建,廣州—珠海鐵路已列入19962000年的第九個五年計劃,可延伸至澳門;珠江口連接澳門、珠海、深圳、香港的跨海大橋計劃正加緊協調中。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澳門的對外交通狀况將有根本性的改觀,爲澳門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原來澳門的工業十分落後,直至本世紀50年代初,有一定地位的還祇有食品加工、鞭炮、神香、火柴等少數手工作坊,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五十年代初美國操縱聯合國對華禁運,也對香港、澳門實行貿易管制,致使澳門出口額由1950年的549萬元銳減到1954年的92萬元,不少手工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直至1957年葡萄牙政府允許澳門產品免稅進入葡萄牙所屬地區,才推動了澳門工業的復蘇。澳門開始興辦起一些半機械化的小工廠,如膠鞋廠、五金廠、紡織製衣廠、搪瓷廠、彩瓷廠、手袋廠、家具廠等,產品種類較多,但規模有限,主要銷往葡萄牙及非洲葡屬地區。
  澳門工業起飛於六十年代,紡織服裝業和毛紡織業是帶動澳門出口加工工業成長的兩大支柱。50-60年代香港逐漸繁榮起來,也帶動了澳門經濟的起飛。繼服裝、毛紡兩個行業的興起,玩具、電器、皮革、食品、塑膠等工業也發展起來,小工廠如雨後春笋般湧現,產品主要銷往歐共體、美國、香港和祖國大陸。旅遊業60 年代初逐漸繁榮起來,繼而房地產業和金融業也逐漸興盛起來。
  1974年葡萄牙民主革命成功後,宣佈放棄殖民主義政策,宣佈澳門爲其管轄下的一個“特殊地區”,允許澳門有內部自治權。從此,澳門政府大力推行自由經濟政策,即對外開放,自由貿易,外匯可自由進出,人員可自由往來,絕大部分貨物可免稅進口,出口一般不徵關稅。同時簡化稅制,純利稅率僅15%,以利於企業發展。政府對工商企業的經濟運作持不干預態度,但制定法律保障市場的自由競爭。再加上澳門地價、樓價、工資都較低,對外來投資者有相當的吸引力。歐美等西方國家又對澳門的工業品出口開放市場,實行優惠,提高了澳門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澳門經濟向出口導向型發展。上述因素推動了澳門經濟的起飛,從1971年至1981年的十年間,澳門國民生產總値每年平均增長16.9%,成爲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1979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同年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葡萄牙政府聲明澳門主權屬於中國,中國政府則對澳門的回歸推出“一國兩制”的政策,並在澳門毗鄰的珠海興辦了經濟特區。祖國大陸經濟的變革,珠江三角洲經濟的騰飛,珠海經濟特區的崛起,又都爲澳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提供了經濟腹地。1987年中葡政府簽訂中葡聯合聲明,確認1999年12月20日澳門將回歸祖國。《澳門基本法》的制定和中葡兩國政府的合作,爲澳門的平穩過渡奠定了基礎。
  隨着澳門經濟的起飛,其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澳門由一個主要靠賭博業支持的消費城市,逐漸發展成工業崛起,旅遊博彩業興旺,建築業、金融業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和旅遊城市。1995 年澳門人均國民生產總値達15840美元,在遠東地區僅次於日本、新加坡、香港和文萊。

二、澳門的出口加工工業


  澳門的工業是外向型工業,產品大部分外銷,其中70%左右是紡織品(服裝與毛紡品)。50-60年代澳門出口以葡萄牙及其非洲屬地爲主要市場,七十年代中期澳門利用歐美提供的特惠稅(GSP)等優惠貿易條件,利用1974年1月1日生效的屬於“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多種纖維紡織品協定”賦予澳門的配額,逐@漸開拓了歐共體和美國的市場,開始了澳門工業的騰飛期。七十年代緬甸、柬埔寨幾萬華僑移居澳門,八十年代大陸十幾萬人移居澳門,爲澳門勞動密集型工業的成長輸入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香港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也是推動澳門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少澳門企業是香港商人來澳門興辦的。八十年代澳門出口加工工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引進了大量現代化設備,適逢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勞動力比澳門更低廉,不少工廠、車間和工序遷往內地,形成許多前店後作坊和總廠在澳門、分廠在內地的新局面,內地爲澳門提供低成本的原料、零配件、半成品,又進一步加快了澳門出口加工工業的發展。近十年來,歐共體和美國輪流居澳門出口的第一、二位,二者佔澳門出口總額的七成左右。九十年代獨聯體、東歐等新市場有所開發。
  澳門紡織服裝業起步於50年代,當時還是手剪腳踏式的裁縫作坊。六十年代引進電動縫紉機,員工人數逾萬人,八十年代更引進發達國家的各種先進的設備,逐漸趕上世界服裝行業的先進水平,員工人數達三萬多人,居澳門工業之首,形成了織佈、縫紉、印染、漂洗以及機綉、拉鏈、鈕扣等配套齊全的工業體系,還出現了一些僱員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澳門成衣銷往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歐洲和美國的銷量佔八成以上。八十年代末,澳門服裝業的增長勢頭減緩。
  澳門毛紡織業原也是家庭小作坊,第一家較現代化的毛針織廠始創於1964年。七十年代在出口配額的保護下毛紡業迅速發展,廠家達數十家。80年代已成爲設備先進、產品高中檔化的澳門第二大產業,行業員工逾萬人,其中最大的一個廠家員工3000 多人。80年代末毛紡織業成長滯緩,一度還被玩具製造業超過。
  在上述兩個行業之後的是玩具業、電子電器業、機器設備製造業、皮革業、手袋製造業、人造花業、造船修船業等。玩具業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曾火爆一時,後因成本上升,大廠家陸續遷往泰國、毛里求斯等地。電子工業八十年代中期曾在澳門工業出口總値中佔第四位,一度發展到30多家,生產收音機、錄音機等,終因缺乏開發人才,產品積壓,資金周轉困難而衰落下去。
  縱觀澳門的出口加工工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生活消費品製造業,技術水平不高,少量的大企業與大量的中小企業並存,以中小企業爲主體。出口市場高度集中,多數行業隨歐美經濟的景氣程度而波動。資金、技術、管理、進出口運輸、供應與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高度依附於香港,原料、半成品、前工序加工、勞動力則相當程度依賴大陸。西方的優惠和配額制的保障是澳門出口加工工業的兩個保護傘,服裝和毛紡業就是在這兩個保護傘下壯大起來的。
  九十年代以來,澳門出口加工工業呈停滯甚至下降的趨勢,一度在澳門區內國民生產總値中居首位的出口加工工業,又讓位給旅遊博彩業而屈居第二。工業停滯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祖國大陸、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增長迅速,與澳門相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均有顯著成長,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又大都比澳門低廉,以致澳門企業相繼遷往大陸內地和泰國等地。澳門面臨產業的升級和替代,必然要有一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過渡期。
  二是澳門的地域、人口有限,袖珍經濟較難開展社會化的分工與協作,工業門類欠缺,企業關聯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較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規模經濟。
  三是澳門受交通條件的制約,進出口貨物要在香港中轉,中轉費用高昂,徒增運輸成本和中轉時間。澳門自身的進出口貿易欠發達,外貿商號小而分散,缺乏外貿人才和英語人才。澳門政府規定的轉口貿易手續較繁瑣,不利於轉口貿易的開展。
  四是長期作爲消費城市的澳門,工業發展的時間不長,缺乏科技人才,尤其缺乏具有產品開發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大量適應新興產業要求的有知識的專業化的勞動力。澳門的敎育尤其是高、中等專業敎育也還沒能適應澳門工業轉型的要求。
  五是澳門的金融資本尙未形成規模,尙未形成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相融合的財團。銀行資本本身也不夠強大,日本、歐共體、美國的大跨國銀行進入澳門的還不多,因而較難爲澳門工業的轉型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工業資本分散,也尙未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公司。
  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澳門工業發展有其有利條件:祖國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爲澳門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澳門多年經營的基礎設施如機場、深水港、供水工程等將發揮作用;澳門工業的多年發展已經爲澳門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澳門基本法》將保障澳門的平穩過渡,澳人治澳將更能爲自己籌劃前途,工作將更有效率;澳門與歐共體的特殊關係將有利於澳門與歐洲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繫,葡澳共建的“歐共體資訊中心”將爲澳門提供充足的信息;澳門政府重視工業的轉型和發展,最近成立了澳門生產力曁科技轉移中心,旨在協助企業獲得市場和產品的信息,幫助企業獲得新技術,幫助企業改善管理品質,幫助企業取得國際證書,如ISO 9000品質證書、ISO14000環保證書、食品和藥品安全證書等。這些證書的獲得對突破一些國家的非關稅壁壘意義重大。
  但另一方面,隨着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逐步減稅,澳門所享有的特惠將逐漸降低其特殊的保護作用;按烏拉圭回合的協議,多種纖維紡織品協議將在十年內分三步取消,屆時配額所提供的保障將不復存在;隨着澳門人均國民生產總値的提高,澳門工資水平也將提高,勞動密集型工業的優勢將進一步喪失;十年之內,靠澳門的敎育爲澳門自身培養工業轉型所需要的人才還有一定的難度。
  澳門出口加工工業面臨轉型與新的抉擇。

三、澳門的旅遊博彩業


  賭博在澳門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鴉片戰爭後澳門衰落,賭博業應運而生,由於香港當局1872年起嚴格禁賭,淸朝政府也在廣東禁賭,賭徒流聚澳門,澳門的賭博業得以長期興盛。當時澳門的賭博還爲了引誘華工入澳,騙其賭輸後賣身出洋,是苦力人販的一種手段。1937年澳門開設專營賭場,賭場稅入成爲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源泉。1961年葡萄牙政府頒發法令,將澳門博彩業合法化。1962年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取得澳門博彩業的獨家專營權,使澳門博彩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西方二十多種賭博方式如輪盤、二十一點、老虎機等相繼傳入澳門,又大大改進了歷史上有過的賽馬、賽狗、彩票等博彩形式,澳門成了亞洲著名的賭城,被稱爲東方的“蒙的卡羅”。
  博彩業帶動了澳門旅遊業迅猛發展,澳門遊客1965年破100 萬人次大關,1973年破200萬,1979年破300萬,1982年破400 萬,1987年破500萬,1991年破600萬。遊客中香港人佔大多數,其次是日本、英國、美國和東南亞各國的遊客。澳門賭場與美國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相比,其建築、設施和繁華程度都遠爲遜色,但來澳門的賭徒所下的賭注卻大得驚人,堪稱豪賭,極少數人在幾臺“百家樂”賭臺上豪賭帶給澳門賭場的收入,竟佔賭場總收入近半數。
  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經濟最大的支柱。每年幾百萬遊客帶動了澳門的旅館業、餐飲業、旅客運輸業、娛樂業、珠寶金飾業、禮品業以至各類商業,據估計澳門人約有三分之一賴此爲生,政府的各項開支、大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相當一部分來源於賭場。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後,實行“一國兩制”,澳門仍將按原來的方式生活,賭照開,馬照跑,旅遊博彩也仍將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旣然澳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旣然社會對博彩業有一定的客觀需求,大可不必對博彩業作過多褒貶,盡管澳門的所有旗杆上即將升起五星紅旗。澳門必須保持它在亞洲旅遊博彩業中的獨特地位,必須花大力氣改善旅遊設施,必須花大力氣建設新的旅遊景點,也必須花大力氣將澳門建設成象拉斯維加斯那樣的集旅遊、博彩、休閑、娛樂、購物爲一體的世界名城。

四、澳門的房地產業和建築業


  澳門的房地產隨澳門經濟的復興而起步,但房地產業大起大落,潮起時波瀾壯闊,生意滔滔,市道如脫繮的野馬急劇奔馳,土木大興;潮落時市道蕭條,無人問津,削價抛售之聲不絕於耳,建築工大批失業。1966年末-1968年、1973-1974年、1981年下半年1984年、1989年下半年-1991年上半年、1994年下半年至今,是澳門房地產業的幾個蕭條期,在此之外的則是復蘇與騰飛期。
  澳門房地產業的大起大落是由國內、國際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1966年的蕭條源於國內的“文化大革命”及於此有關的澳門“12.3”事件,1973年與1981年的蕭條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相關聯,1989年蕭條與國內的“6.4”事件有關,1994年後的滑坡則受國內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隨着國內經濟實力的強盛以及1999年澳門回歸的臨近,澳門房地產業的興衰將更主要地取決於國內經濟的波動。
  1995年底,澳門待售的住宅共有3萬餘套,消化這批住宅估計至少要二、三年時間。目前澳門房地產業處於蕭條期,巨額資金被鎖定在出不了手的地塊、樓宇中,這也是澳門當前經濟疲軟的一個重要因素。房地產業的下一輪啓動將取決於國內宏觀調控的到位和新經濟周期的起飛,並將與1997年的香港回歸和1999年的澳門回歸聯繫在一起。
  建築業緊隨房地產業而發展,1992年澳門有建築公司170家,其中澳門公司佔70%,中資和外資各佔15%。持牌建築商從私人或政府取得工程合約後,再將工程分解給各專業施工隊伍進行施工。澳門政府頒佈有《都市建築總章程》,對樓距、防火、停車場、施工安全、施工衛生等作了嚴格的規定,驗樓由政府工務運輸司組織驗樓委員會驗收。
  澳門建築材料奇缺,鋼材、磚、石灰、沙、碎石、瓷磚、潔具等都依靠進口,唯有一座水泥廠,年廠近20萬噸,大部分水泥可自給。

五、澳門的金融保險業


  澳門的金融業方興未艾,已成爲與房地產業同樣重要的第三產業。澳門原來祇有葡萄牙的大西洋銀行設在澳門的分行,成立於1902年,並作爲澳門貨幣的發鈔銀行,其餘金融機構則祇有錢莊、銀號。1970年葡萄牙發佈銀行法,香港等地的銀行紛紛來澳門注冊設立分行,澳門的一些較大的錢莊銀號也轉而注冊爲銀行,其中包括1978年9月27日獲準注冊的後來成爲廈門國際銀行分支機構的澳門國際銀行。1982年澳門政府頒佈新銀行法,又促使更多的跨國銀行來澳門注冊。1986年9月24日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在澳注冊,前身爲中資的南通銀行,是澳門金融實力最雄厚的銀行,1995年11月中國銀行開始參與澳門發鈔。澳門現共有23家銀行,分支行總計120餘間,僱員約3200人。
  澳門作爲自由港,理應成爲國際金融機構的落腳點,但由於近在咫尺的香港已經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股市和各類交易所已經設在香港,澳門沒能充當金融中心的角色,世界上的主要跨國銀行在澳門設立分行的還不多,設了分行的跨國銀行在澳門的業務量也不大。當今世界金融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幾家日本大銀行都還沒進入澳門,在澳門金融業中具主導地位的還是中資或中資爲主的中國銀行、澳門國際銀行、大豐銀行等,以及葡萄牙的大西洋銀行、葡國第一銀行等在澳門的分行。
  澳門貨幣爲澳元,但澳門市場上港幣大量流通,流通貨幣量中港幣佔一半以上,澳門幣祇佔四分之一左右。一般商業交易和服務收費均兩幣兼收,標價通常用澳幣,有些長期習慣於用港幣結算的行業則採取雙標價。
  澳門保險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原爲葡人興辦。隨着澳門經濟的復興,保險業也發展迅速,世界各國的著名保險公司紛紛進入澳門設立分支機構,總數已超20間,現資產和業務量最大的是中國保險公司。
  澳門沒有股票交易所,但恆生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代客買賣股票,近年來澳門參與股票交易的人數和交易量都不斷增加。

六、對澳門經濟的展望


  澳門經濟是個“迷你”型袖珍經濟,在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擠着40餘萬人口,每年接待六、七百萬遊客,且主要活動集中在7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上。而澳門人卻硬是在如此局限的條件下,創造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値1萬5千多美元的奇迹,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澳門經濟已進入一個十分關鍵的轉型階段,這個階段又和澳門回歸祖國的過渡時期絞合在一起。澳門如何在中葡雙方合作完成平穩過渡的同時,也逐步完成澳門經濟的轉型,使澳門以新的姿態邁入二十一世紀。
  縱觀各個中等發達的國家,在類似於澳門現在的發展階段,無不有一個產業替代的過程,即逐漸把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經濟水平更低一些的國家和地區,逐步發展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澳門也離不開這個規律。因此,當前澳門出現一些產業或一些生產工序遷往祖國內地、遷往東南亞、南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正常現象。預計這一過程還將繼續,中低檔服裝業和中低檔毛紡織業在未來十年裡也將逐步離開,留下的將祇是附加値高的高檔或一部分中檔的名牌產品。其它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將出現類似的情况。
  澳門產品在國際貿易中享有優惠,但這些優惠必須遵照產品的原產地原則,即對不同的商品要求有不同的價値比例的工序必須在澳門完成,才能享受出口優惠。例如,歐共體要求從澳門出口的電視機應有70%的價値增殖在澳門完成,而自行車祇要求30%在澳門完成。因而,澳門轉移出去的企業,如果沒有一定的工序留在澳門,將不享受澳門產品的配額和關稅優惠。
  爲了使澳門經濟順利過渡,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澳門必須解決經濟轉型的幾個關鍵問題:
  1、推進澳門的產業更替,現有的工業如可留下高檔名牌和特優產品,逐漸把低附加値低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內地或其他國家和地區。國際貿易中享有優惠和配額的產品,可根據原產地原則,酌情將一定的工序留在澳門,在澳門與內地之間組織協作生產,擴大出口。逐步建立澳門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鑒於澳門港口條件差,可立足機場發展適合空運的價高量輕產品,電子、精密儀器儀表、藥品、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等均可選擇,信息時代尤以電子工業爲首選。
  2、澳門缺技術,缺人才,可鼓勵學生到從內地或海外深造,可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人才,但引進內地科技人才、吸引內地大中專畢業生到澳就業,是澳門發展的最佳選擇。澳門可重新審議移民法,象重視投資移民一樣重視技術移民,輸入勞務也應重視技術勞務的輸入,並鼓勵內地高技術企業移植澳門。
  3、澳門雖小,兩個離島卻未充分開發,尙有潛力擴大澳門的經濟規模,過渡期內應以離島建設爲重點,可將澳門人口發展到70~80萬,以提高城市經濟的聚集效應。十字門東側可大片塡海,將兩離島合一,作爲澳門的高科技工業區。
  4、金融業的發展是澳門進一步騰飛的關鍵。利用自由港的優越條件,吸引大跨國銀行來澳門落戶,逐漸使澳門成爲僅次於香港、新加坡的離岸金融中心。尤其要大力吸引日本的銀行來澳門,把正在“重返亞洲”的日本拉到澳門以利於澳門的經濟轉型。
  5、澳門即將回歸祖國,澳門的未來將更加與內地戚戚相關。澳門要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協作,同時也更加強與香港、臺灣的協作,求得中國經濟圈的共同發展。
  6、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推動商業、外貿、服務業尤其是國際服務業的發展。要簡化澳門的進出口法規,大力普及英語,創造國際城市的氛圍。要把澳門辦成購物天堂,辦成信息中心,辦成文化交流中心。在香港回歸而澳門尙未回歸的三年多時間裡,澳門可替代香港的某些功能,借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