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先序遍历:走进罗丹博物馆(组图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7:50

 

走进罗丹博物馆(组图1)

2008年12月08日16:31 来源:人民网—图说中国
   在巴黎塞纳河南面,经过一排庄严的政府办公楼,便来到了幽静的梵伦纳小路(RUE DE VARENNE)。这里没有皇家御道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喧闹的汽笛声。而这条小路的77号,便是闻名世界的罗丹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20世纪的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COIS-AUGUSTE-RENE RODIN)的数千件雕塑作品,包括《思想者》、《吻》、《地狱之门》、《上帝之手》等。此外,馆内还藏有罗丹的许多插图、铜版画、素描以及罗丹本人收藏的艺术品。
  博物馆简史
  罗丹博物馆所在的地方最初是比隆酒店(HOTEL DE BIJON),它原是暴发户ABRAHARN PEYCENC DE MORAS的产业,而设计师却是后来设计尚提伊城堡(CHATEAU DE CHANTILLY)豪华马厩的著名建筑师JEAN AUBERT。后来,这栋建筑几经转手,一度还成为俄罗斯大使馆。1911年,法国政府收回这处房产。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底,罗丹去世,而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
  如今,罗丹博物馆成为法国继卢浮宫、凡尔赛宫之后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为50万人次,超过毕加索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罗丹博物馆除了室内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参观者还可以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
  藏品
  罗丹博物馆收藏了6600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铜、大理石、瓷等材料制品。巴黎的展馆内展示的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吻》(LE BAISER)和《思想者》(LE PENSEUR);而许多表现罗丹最初创意的石膏模子则保存在默东(MOUDON)。
  室内展馆分为两层。底层有9个展厅。1号厅里陈列的是罗丹年轻时的作品;2号厅主要是装饰类雕塑作品,如《少妇与孩子》(JEUNE FEMME ET ENFANT》;3号厅是他的“青铜时代”代表作;4号厅里有《上帝之手》(LA MAIN DE DIEU)、《吻》等杰作; 5号厅里有 《教堂》(LA CATHEDRALE)、《行路人》(L'HOMME QUI MARCHE);6号厅是罗丹的情人克洛代尔(CAMILLE CLAUDEL)的作品,包括《成熟年代》(L'AGE MUR);7号厅里有《夏娃》(EVA);8号厅里展示的都是女性的雕像;9号厅内是绘画作品展示。楼道上也有罗丹不少的杰作。一层有7个展厅。10号厅里有著名的《地狱之门》(LA PORTE D'ENFER)的第3遍草稿作;11号厅里有《斑蝶》(IRIS);12号厅里是一些研究资料;13号厅里是一些石膏和大理石模子;14号展厅里有凡高的油画《堂居伊老爹》(LE PERE TANGUY);15号展厅里有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雕像作品。16号展厅放的是舞女的素描。
  除了室内展馆外,花园里也有很多罗丹的雕塑及复制品。著名的《地狱之门》和《思想者》就在一进门的庭院里。 

 




 在拍片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关注主景更要关注那些看景物的人



   
  

罗丹的花园极尽的美丽,坐在这里真不想往外走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室内展品区。



《巴尔扎克》(雕塑,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日本神奈川县雕刻美术馆藏) 罗丹(法国)
    一天深夜,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罗丹却没有丝毫倦意,他眯缝着眼睛上下打量起来.是啊,四年来,他为之呕心沥血地构思,也不知做了多少次修改的巴尔扎克的全身像,今天要完工了,他怎么能不兴奋异常呢?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后退了几步,悠然地欣赏起自己的杰作.这是一件用绘画性技巧雕塑的作品.罗丹为了充分表现19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巴尔扎克,把他塑成披着头发,裹着睡衣,昂着闭唇,凝视远方,两手交叉胸前的文豪形象,浪漫的造型更显出了这位文坛大师的豁达。
    罗丹望着雕塑,激动得不能自己,随即叫醒自己的一个学生到他的工作室,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视线从雕塑的全身落到了雕像的那合在胸前的双手时,不禁高喊了起来:“太好了,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顿时变得不安起来,于是他又拖来了两个学生,他们的反映全和第一个学生一样,异口同声地赞美那双手:“简直像活的一般。”几个学生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一席话竟引起了老师的焦虑。罗丹不声不响,用手拍着脑门,在工作室里来回踱个不停。突然,他操起身后的一把大斧,冲向雕像,没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罗丹已经砍断那双“奇妙而完美”的双手。几个学生一下子惊呆了:这时,耳边响起了罗丹急促的声音:“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们砍掉!”
    工作室里变得出奇的宁静,罗丹恢复了往日的神情,只见他挥了挥手,对三个学生郑重地说:“记住!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罗丹的雕塑原型都放在室内区,跟我慢慢来看。。。。

著名的思想者,围观的人极多,我转悠了半天,找了一个最佳的时机偷拍到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展览会上,有具与真人一般大小的男子形体雕塑《青铜时代》很是引人注目。它的形体与真人的肌肉结构非常相似。于是有人在上面挂了块牌子,上面涂写着“本铜像按模特肉体浇铸而成”的字,嘲笑它的作者罗丹不是艺术家而是浇铸工匠。
罗丹当然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他提出书面抗议,可没人相信他能塑造如此逼真的人体塑像。
多年后,巴黎第十五区的炉窑街一间雕塑工作室里,来了五位神情严峻的绅士。他们奉命当场考查罗丹的雕塑水准。因为罗丹的《青铜时代》要求参加法国艺术展览,展览主办者以同样理由拒绝了。被考察的罗丹留着胡须,三十多岁模样,眼睛或许是因为近视,看上去并不很有神,但那对眉头却聚敛如弓,似乎他的意志全部集结在此。罗丹在五位考官的不相信神色中,轻松地随手抓起一团黏土。室内没有任何模特儿,可没过多久,一具正在大步走的男性形体塑像就被罗丹完成了,只是没来得及雕塑头部。那塑像的肌肉感同样是逼真得惊人。五位巴黎有声望的艺术家考官先是惊讶,然后赞赏,甚至敬佩地相互用眼光交换一下意见。谎言不攻自破。
终于,《青铜时代》1880年在巴黎展出,罗丹也由此一举成名。为了补偿他被损害的名誉,法国政府委托他雕塑即将动工建造的法国装饰美术馆的青铜大门。从此直到1917年,罗丹二十七年的时间和精力,绝大部分都花在这项艺术的创作中。罗丹自小喜爱美术,曾花很大功夫临摹大师名画。只因为贫穷买不起油画颜料他才改学雕塑。他画过许多裸体人物习作,因此对人体肌肉骨架结构了如指掌,同时他又读了维吉尔、但丁等人的经典著作,从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他决定将装饰美术馆青铜大门的雕塑,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主题,命名为《地狱之门》。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遭遇,被他精心构思的一组组雕塑形象地表现出来,反映生活在情感痛苦与欢乐中的人间百态。那每一组人物雕塑,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寓意深邃的故事,如《三个影子》、《痛苦》、《逃逸的爱神》、《夏娃》、《亚当》、《当年的美人奥尔米爱》、《思想者》等。
此外,罗丹又完成了《加来义民》、《雨果》、《巴尔扎克》等雕像。
罗丹的雕塑艺术,已超越了形似阶段,追求用神态与形体表达思想。他敏锐的艺术感悟与非凡的表现方式,时常超越常规,因此成为那些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思想的艺术保守人士横加攻击的目标。
《思想者》是一具比一般人体大的男性形体像。这个裸体的男性托着腮,显出沉思的模样,却被一些人攻击说是“妖怪”、“猿人”。为了支持罗丹的艺术创造,罗丹的朋友们凑钱购下《思想者》,赠送给巴黎,要求将它陈列在巴黎市内的公共广场。谁知《思想者》的石膏像陈列的第二天夜里,就被一些人砸碎了。于是当浇铸的《思想者》铜像正式陈列时,法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宪兵保护它免遭破坏。
罗丹非常敬仰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他说:“《人间喜剧》是我的《圣经》,巴尔扎克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描绘。”为了创作《巴尔扎克》雕像,罗丹先后雕塑了二十来个巴尔扎克像,甚至特地找了个形体与巴尔扎克相似的人做模特儿。在不断比较、思索后,罗丹才正式动手塑造一个比一般人体大一倍的《巴尔扎克》。最初完成的《巴尔扎克》像有一双生动的手,罗丹对此很满意,他召集几个自己赏识的学生到场,听听他们的意见。罗丹问:“你满意这双手吗?”
他的学生布尔德尔说:“不。老师,我感到这双手过分有力,过于生动……”
罗丹猛然明白了。他毅然砸掉自己花不少时间精心雕塑的这双手。因为它喧宾夺主,阻碍人们去观察、感悟《巴尔扎克》整体的涵义。
但是,一具高扬着蓬散的头发,形象粗犷,披着长袍,却没有手的巴尔扎克像,在那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巴黎的文学家协会主席皮斯内对此大发雷霆:“这叫我感到恶心!巴尔扎克连手都没有,他难道用脚趾写书吗?”
有人附和说:“这不是巴尔扎克,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
保守的人们拒绝接受《巴尔扎克》,
巴黎市政府同样拒绝在市内任何地方安置《巴尔扎克》。
罗丹退还了文学家协会的一万法郎预付制作费,也拒绝一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筹集三万法郎买下《巴尔扎克》的好意安排,他将塑像拉到巴黎城郊自己别墅的花园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德军进攻到离罗丹别墅不远的地方,奉政府公告不得不撤离的罗丹在离家前夕,特地赶到别墅来看《巴尔扎克》,他深情地说:“这具雕像太大了,眼下根本不可能运走。但愿战火后它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罗丹的《巴尔扎克》一反传统的将文学家塑成温文尔雅绅士的习惯。他认为粗犷、不修边幅的巴尔扎克,才是目光犀利、精神强健、毫不畏惧地敢于在《人间喜剧》中解剖社会丑恶病态的文学大师。他说:“我的《巴尔扎克》,他的动态和他的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罗丹死于1917年11月。他的墓前,按照他的遗嘱,竖着《思想者》塑像。
《巴尔扎克》后来被日本神奈川雕刻美术馆珍藏。而罗丹的思想,给石膏、黏土、青铜等材料铸造的雕塑注入了灵魂。这些作品都已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人们从中可以思索和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 


 走进罗丹博物馆(组图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