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贺铁炮名人:《诸子喻山水》的原文、译文、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9:12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译文、启示

《诸子喻山水》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本文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6.徐子:名辟,孟子弟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便停止不前;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倒入,我便继续前进。”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厌烦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河水,日夜不停 。”   徐辟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便像这样的,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根源,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分析   三则短文,作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孔子侧重于“为山”之“为”,突出人的主观意愿。堆山几乎成功,因不能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反之,哪怕只在地上到下一筐土,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堆山成功。   韩非子侧重于“不立好恶”,“不择小助”,突出泰山之所以高,江海之所以富的原因。由此阐述了国君应具有恢弘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才能不偏不倚,公众无私,上下同心,功成名就。   管子侧重于不辞细流,不辞土石,突出海之所以大,山之所以高的原因。由此阐述了量的积累,既是明主广聚百姓之道,也是士修身成圣之道。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6. 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

  1.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拒绝,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人 古义:通“餍”满足,今义:讨厌。   12.何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为无本 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古义:名声,实际;今义:见闻,感情。   17.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之 古义:改变,今义:容易。   27.水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仲尼亟称(对)   何取水也 (从)   游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   故几(与)   天下莫柔弱( 比)   2.而   盈科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不争 (表转折,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   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   4.   苟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水,游圣人之门难(被)   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 (成为)   5.   上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知者(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低处)   8. 厌   明主不( 同“餍”满足)   士不(厌倦)   9. 乐   知者(爱好)   知者(快乐)   10.舍   以道为舍 (归宿)   昼夜 (停留,止息)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成王)   5. 以其善(处……下游 )   6. 君子之于道也 志—(n,志向)(v,有志向)   7.居善(安于卑下)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以……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活跃的思维)   2. 故声过情 ( wèn 名声)   3. 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对....好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2. 日月有明 (光辉)   3. 上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4. 水之形避而趋下 (高处)   5.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6. 故能成其圣 圣—(adj,神圣,圣明)(n,圣人的境界)   7. 太山不立好恶 (好恶之心)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就难以被(其他)的议论所(吸引)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打仗根据敌人(变化)取得胜利   4.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6.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状语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6. 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7.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4.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了,能站着等待。   5.何取于水也?   请问他对于水取的是哪一点呢?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启示

  第一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   第四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第五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六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七则(上善若水) 体现“贵柔”的思想主张 人应不争。   第八则(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参考资料:上南中学周立敦老师的课件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   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