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隐婚:老公不太坏 -:整脊正骨手法(五)/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9:09

整脊正骨手法(五)/转帖

 

  脊柱的复位手法有很多种,临床上因专家的经验不同而方法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在摇、推、旋转法、扳按法和冲压法等的基础上进行演变,或综合运用,以稳妥、安全,且能达到复位为准则。如果一次复位成功,就不必要再行重复。如因各种原因复位不完全或复位后易再错位,则需隔日或每日进行1次,3~5次为一疗程。脊柱复位手法一般应采用卧位式(无体重垂直压力且肌肉易于放松),少数手法也可取坐位式。现将各段脊柱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分述如下。

  因颈椎的结构较复杂,其活动度亦较其它部分为大,所以,对直接作用于颈椎的整复手法来说,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危害。这就要求在应用时一定谨慎从事,初学者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下面简要地介绍颈椎部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

  (1)卧位仰头摇: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稍加有限度的顿挫力,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咯登)声。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坐位仰头摇:患者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后仰。医生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置其枕后两侧,以整个掌指面托扶住枕后方,此时亦可稍加一个向上牵引头颈的作用力。接着保持这一状态,轻柔而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颈数次,待感到患者颈肩放松后,突然进行一下快速、有限的地旋转摇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应当注意,此手法直接作用于上段颈椎,甚至达到颈椎6个节段,如若旋转摇动时的幅度超过其生理活动的范围,将会发生,因此应当认真体会颈椎旋转的范围。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另外,当棘突偏歪主要在右侧方时,应当站其右侧斜后方,以右手托下颌,左手扶枕,进行向右侧方的旋转运动;当向左旋时,医生应站其左侧斜后方,左右手变换,以左手托下颌进行操作。假如定位更加明确,欲直接作用于环枢椎时,则可改用下法:以棘突右偏为例,医生站其右侧斜后方,左手拇指抵住第2颈椎棘突的右侧方,其余四指置于左侧枕下方,以整个掌指托扶住枕下,右手掌面托住下颌,然后向右侧旋转摇动。具体操作过程同前一手法,只是在摇动时左手拇指有一向对侧推动棘突的力。

  (1)卧位低头摇: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作圆心,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5次。

  (2)坐位低头摇:患者正坐,颈肩放松,头略前屈。医生站其身后,一手掌前置托住其下颌,另一手托住其枕后下,接着双手协同用力,使头颈作向左或向右的被动旋转,转动的速度要慢,幅度要在生理范围之内。当感到患者头颈放松,其注意力已不在头颈时,旋即进行一个快速而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运动。若有错位,且复位成功,此时多可听到弹响声。应当注意:此手法若用于整复右侧棘突偏歪,则以右手托其下颌作向右的旋转,反之,则以左手操作为主;其次,当快速旋转时,一定要体会手下阻力明显时的旋转角度,以便在此角度上再进行一个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再者,当患者头颈旋转时,应使其低头的角度始终不变,亦不可有左右的侧弯现象,这样,才会有头颈部一致而有规律地旋转活动,否则,对于眩晕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产生危害。

  3、定位摇:此法是在低头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多用于2~6颈椎的棘突偏歪。其基本要求同低头摇。其特别之处在于头颈前屈、旋转的角度和术者抵棘突处的感觉很难掌握。要恰当地把握时机,术者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具体操作如下:

  (2)坐位定点摇:患者取座位,术者站其身后,右手拇指抵住棘突左偏的侧方,而其余四指扶住颈枕部,以便稳定头颈,左手掌指面托扶住下颌;接着曲度腰枕治疗仪效果及适用范围,一边使头颈前屈,下颌内含,一边向左侧缓慢旋转、晃动头颈。当旋转至一定角度,可以感到右手拇指下有明显地棘突移动感,保持住这一头颈前屈的角度,然后再重新旋转、晃动头颈,当感觉到患者放松时,猛然使颈作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同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时,多有弹响声和拇指下棘突的移动感。

  4、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前推后拉的摇动。“定点”处的手要配合用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损伤。

  1、侧卧推: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反张的颈轴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挟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后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患者正坐,双手可扶膝,颈肩放松。医生站其后方,左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右手掌指面扶按在头部右侧方前半部分;接着右手缓缓地使患者头部向前后及左右方向晃动,待晃动至一定的角度,感觉到左手拇指下有明显阻力时,稍停顿片刻,随即两手相对协同用力,推动头颈及拇指下棘突。在操作中,以左手拇指推动棘突转向对侧,以达到整复棘突偏歪之效。右手推动头颈的作用力较小,幅度变化亦不明显,主要起稳定头颈的作用。整复过程中常有弹响声和拇指下棘突的滑动感。当颈椎棘突的偏歪发生在第3至第6节段时,亦可采用下述方式。以颈棘突右偏为例,医生以右手掌指面扶住右侧头部,左手拇指面抵在左侧相对高起的横突上,接着,其余的操作步骤同前一手法。

  本法多用于下颈段(C3~C7)和上胸段(T1~T4)。以C7棘突右偏为例,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其后,医者左手掌指紧贴在患者左侧头部,指尖向上,右手大拇指端顶在向右偏歪的第7颈椎棘突旁,左手掌着力缓慢将患者头向右侧按压,做被动侧屈运动,此时注意右手拇指感觉。左手掌在令患者做侧屈运动时,可配合右手拇指感觉,调整其侧屈的角度。当右手拇指触顶的棘突有失稳感时,左手掌可突然加大侧屈角度5°左右,同时右手拇指用力向左侧顶推偏歪棘突。如此操作大多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该法如用于T1~T4,操作时必须让颈椎略向后仰(背伸),并在后仰侧屈的同时,以右手拇指寻找偏歪棘突的失稳感,具体方法同上。一般T4比T3的后仰角度略大些,T3比T2的后仰角度略大些,T1后仰角度最小,但后仰角度最大不要超过其生理角度。该法要求两手协调配合,用力较大,但不可使用。

  (1)卧位成角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头平齐床沿。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掌托住患者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勿需用力顶推)。在手力牵引下,令患者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另一手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双手调整屈颈度数,使屈曲成角点落于患椎(指下可感到受力支点),稍用力顿挫旋转,即可听到“咯噔”声音,拇指下亦有关节滑动到位感觉,此时复位即告成功。各患椎可按同法逐一复位。其成角度数:上段(C1~2)略低头0°~15°;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下段(C6、7~T1)中度屈颈35°~60°。

  (2)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此法多用于1~7颈椎棘突偏歪。以C2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正坐位,术者立其后方,左手掌紧贴右侧后枕部,5指自然展开,拇指尖对着右耳方向,其余4指对着头顶部,5指要紧贴头部,这时稳定头颈的方向和角度很重要;右手掌托住左侧面颊及颏部,患者头略向后仰10°左右,并使患者头颈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其目的是让颈椎旋转力点集中在C2上,此时医者双手同时向相反方向顿挫用力,要求双手配合协调,同时着力,抖动的弧度不可过大,不能使用。这时若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说明手法成功。

  不同节段颈椎坐位定点整复,其头颈部屈伸的角度也不同。如何掌握好屈伸的角度是该手法成功的关键。调整C1需后仰20°左右,C2需后仰10°左右,C3需颈前屈20°左右,C4需颈前屈40°左右,C6需颈前屈50°左右,C7需颈前屈60°左右。以上度数仅供参考。

  (3)端坐压头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位,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首先用单拇指触诊法摸清偏歪的颈椎棘突(定点),医生左手拇指的桡侧面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让病人头颈部前屈35°,再向左侧偏45°,医生右手掌托病人左面颊及颏部。助手压住病人右颞顶部,按复位的需要向下压头颅。施手法时医生右手掌向上用力,使头颈沿矢状轴旋转45°;与此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侧(或左前外方向)水平方向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可听见一弹响声,同时觉指下之棘突向左滑动。然后,让病人头颅处于中立位,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手法完毕。

  (1)掌托下颌端提旋转复位法:此法多用于老年人血管硬化者;棘突偏歪较小者;脊间韧带较松弛者;颈曲明显反张或后凸畸形者;颈部活动明显受限者。患者取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向颈部旋转受的一侧主动旋至最大角度。术者一手拇指顶推高起之棘突,余四指扶住颈部;另一手掌心托住下颏,五指握拿住下颌骨(或术者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施术时抱头之手向直上方牵提,并向受限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一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顶推棘突高隆处(若手法熟练,棘突偏歪病人用该法复正时,拇指可向对侧水平方向顶推棘突),此时多可听到弹响声,指下可感到棘突轻度滑移。操作完毕后,使患者头颈部回到中立位,若单拇指触诊已感觉正常,则宣告手法操作成功。

  (2)肘托下颌旋提复位法:该法多用于中段颈椎(C3~C5)。以C3棘突右偏为例,患者坐位,颈前屈20°左右,医者立后方,用右手肘窝部托住其下颏部曲度腰枕治疗仪治愈腰突总有效率达到99,左手掌紧扶其枕部,按前屈角度,医者两手扶托患者头部,并令其被动缓慢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左右手突然着力,作向上直线提拔,要求提拔的力量较大(一般需15~30kg),但提拔时不必加大旋转角度,也不可小于提拔前旋转的角度。

  (3)定位端提旋转复位法:多用于环枢椎半脱位和颈椎2~4棘突的偏歪。以棘突左偏为例,患者坐于低凳上,颈肩放松。医生站其左后方,以右手拇指抵住棘突左偏的侧方,左侧臂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其枕部;接着左肘臂在身体的带动下逐渐向上用力端提,使其头颈向上拔伸,同时将头颈向左侧方旋转;在牵引下持续片刻,待其适应而能放松时,增大头颈的旋转角度,图解:曲度腰枕治疗仪安装程序及操作过。同时右手拇指向右侧方推动棘突,推动时的作用力要灵巧、缓慢而有力,并与左肘臂的旋转运动相协调,绝不可强力推动。此手法要求患者充分放松,操作时头颈部的拔伸、旋转动作和棘突的推动动作要协调一致,不得进行生硬的操作,如此才能使手法的整复作用奏效,使颈椎的牵引力逐渐增加,否则易造为的紧张状态。

  曲度腰枕治疗仪效果定位、定点调整法:患者坐位,以左侧C3触痛为例,颈前屈约10~15,然后向左侧屈10~15,医者站于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掌放于患者前额部,双手协调调整屈颈的角度,使成角落于患椎的触痛点,右手向左下方瞬间旋转用力,常可听到复位声或手下有移动感,若无响声切不可加大角度和力度,追求响声,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术后放松颈肩部肌肉以缓解整脊后的不适感。

  在该手法的使用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上颈椎(枕-寰-枢复合体),下颈椎(C5-T1),中颈椎(C2-C5)三部分的功能,解剖特点以运动的性能,因而在手法的选择中更是充分考虑到整个颈椎的生理特点。分三种情形(以C2左侧,C5右侧为阳性点为例):

  1、生理曲度正常者:调整C2端坐位,令患者低头在30度左右为最佳,医者身体略偏于左侧,距患者前后距离为10cm,夹角约45度,左手拇指置于C2关节突附近,右手掌心置于前额中部或右侧面颊部,瞬间右手向左手拇指施旋转,侧板之力,同时左手拇指向右手方向施对抗力,可听见“喀嚓”清脆之声,说明复位成功。

  3、生理曲度略:C2低头在5度左右,在行使手法前,注意患者轻轻抬头,寻找力点后,瞬间完成复位手法,C5:左上方旋转10度左右。

  (注:此手法必须要求患者双手感觉合二为一,有一定的手力功底方可施术!)

  1、侧向扳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摆式错位。病人取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紧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托起作侧屈运动(先屈向健侧,后患侧)。当扳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动点”处的手作一扳按闪动,此时若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术者拇指下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则复位即告成功。此法亦可改用仰卧位。对第6颈椎至第2胸椎侧摆式错位者,可把“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只有在侧摆角度较大时才易成功。

  2、挎角扳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取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使其处于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微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使其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项或额部,先扳向健侧前外侧45°方位,后斜向外侧45°方位,如此挎角扳动按压关节面,重复3~5次即可整复。

  3、仰卧位关节疏理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前,双手自患者大椎穴处并行滑拉至颈枕部,如此3遍,接着用单手提捏颈部肌肉10次左右。然后换另一只手,多可使颈部肌肉放松(切忌用力过大),此时:医者一手握于颈枕部,用食指找出阳性点(即病理反应点),双手轮次查找3遍,辩清虚实,用中指定点。另一手放于下颌,嘱患者头部向定点方转动,当力线传导于定点处,双手配合找准病变部位最佳交力点,随后以枕部之手为主力,下颌之手为辅力。旋转5~10度,达到合力点,或定点之手可触移动之感即告手法完毕,每周3次,10次一疗程。

  4、自体重力悬引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后正方,双手拇指与脊柱呈45度角放于患椎两侧,嘱患者头部稍后仰,其余四指托于下颌,调控所需之力点,双手同时用力,缓缓上提至患椎部出现下坠力(此处应密切观察患者适应性),同时双手配合使颈部左、右微旋(应根据病人耐受情况掌握角度、力度等),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0秒,中间1分钟左右可重复一次,然后用提捏法放松肩背部肌肉;双掌根自肩峰处向脊柱方做拢筋式滑行,可连续3次,即告手法完毕,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

  上法必须慎重应用,切忌、暴、猛。应因人、因病、因时、因症灵活掌握手法的力度、角度、速度,在治疗阶段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戒烟、戒酒,避“风、寒、湿”,避免高、硬枕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感染性疾病。

  此法是我国学者胡进江教授依据学说和“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而设计的治疗各类型颈椎病的基本手法,又称定向正骨法。即:松、矫、疏、反、推五步。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其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且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具体操作如下:

  1、松解加宽颈椎各间隙,激活感传:在测定标准颈部足太阳膀胱线和各椎体棘突间隙压力大小、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软硬度症状后,患者取坐位,颈部及放松,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使颈椎曲度顺势向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自然伸直沿胸腹两侧稍内下垂,双手5指轻轻伸直略分开,手掌放于大腿内上侧。术者站和患者后方,双手4指略伸直合拢,轻稳按压在靠近患者颈部的双肩上,双手拇指指尖从患者第2~3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线(棘突与横突中央)向上用力(约5kg)均匀滑行推动,当滑行推动到第7颈椎下缘与第1胸椎上缘间隙时,术者双手4指顺势离开肩部,较轻稳地围绕患者颈椎两侧皮肤,食指在上,带领其它3指略弯曲,滑动至患者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围绕患者颈两侧呈近似圆柱形,轻稳地将头颈固定,在上述制定确定同时,即可用双手掌和手指的聚合力量,相对柔缓地逐渐加力均匀、缓慢地顺势沿下颌两侧将头颅向正上方托起,此时术者双手4指朝上托颅,使患者枕后部与术者胸前部。上中央靠拢贴紧,双上肢以肘至腕关节近端为支撑点,平稳均匀地按压在患者几乎整个肩上部,形成一个医患上肢、和头颈相互围绕紧密依贴的稳固牢靠的三角共同体(为安全有效用大力增宽椎间隙,松解周围各软组织奠定了基础)。在此同时术者以双肘远端为支点向下均匀压患者双肩第七颈椎以下肢体(压力+患者除头颈以外的几乎整个体重重量)。同时术者用双手掌和手指相对柔缓地用均匀力量围绕患者颈两侧、沿下颌两侧顺势将头颅向上托起(此时上托下拉的力量总和约是患者自身体重的重量),这种相互力量定向效应,迅速促使颈椎各间隙数秒内,在手法上托力和自身重量下拉力作用下,被牵引拉宽,术者双手拇指指尖在此基础上即刻从第7颈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两侧起始,沿足太阳膀胱向上提、压、按、拔而滑行,每当滑行到压痛点、病灶区或随机出现的异常感觉区时,可适当瞬间增强滑压的定向力,矫正颈椎及软组织错位,要不停顿地连续均匀地提、压、按、滑动至第1颈椎(寰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或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然后缓慢减力减压放松,此时双手4指指尖略分开沿患者耳周围上、后、下按压滑动到枕大和枕小神经出颅区颈两侧、前中后斜角肌群,双手拇指指尖略分开并排平稳按压在颅颈交界后中央督脉线上,与双手4指指尖同步地沿颈后两侧向下连续滑行至颈胸肩结合部,此时将手势改为双手4指紧紧平排并拢伸展,分别均匀地按压在患者双肩顶部及周围,当术者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滑行到患者两侧肩胛骨内上角与斜方肌伸展区及其它4指指尖伸展至患者两侧锁骨上窝区域的同时,术者双手5指同时在患者肩上前后两侧用力抓握收缩,将患者肩胛内上角至锁骨中部各类软组织轻稳抓握托起后再放回原位,此时术者双上肢较快地外旋转将手势,变换成拇指指尖在患者肩前,按压在肩关节前中点上,其它4指指尖按压在肩关节后中点上,曲度腰枕治疗仪效果。用力抓提双肩几乎整个肩关节中线以上的软组织。然后术者双上肢同样较快地内旋转,形成拇指指尖在后按压在患者三角肌远端后缘,其它4指指尖水平按压在三角肌远端前缘(肱骨中间),用手抓握该处相连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等软组织,将其松解疏畅。然后术者再同样地将双上肢外旋转,形成拇指指尖在前按握在患者肘关节中点前曲池上期它4指指尖按握在肘关节相对应的后区,几乎将双侧整个肘关节外后区用手指包裹住,用力抓握该处的多类软组织,将其松解疏畅。这种自颈至肘连续不断地一正一反一上一下旋转定向手法,确似“螺旋形”上下左右翻滚式活动,是一气呵成的,时间约5~8秒,这样就可从不同方向形成多个角度的效应,去松解消除因颈椎不稳牵拉刺激导致的颈、肩及上肢各软组织的痉挛不畅病理反效应。

  2、矫正颈椎后凸,回缩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在完成上述治疗后,颈椎各间隙相对增宽,椎间盘突出等症相对获得整复和改善,各颈椎两侧、中间及周围软组织也相应得到松解,为有效矫正颈椎后凸和继续回缩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创造了条件。此时患者继续取坐位,颈部及放松,自然挺胸收腹平视前方,双手掌放于大腿内上方。术者站在患者胸前方,双手拇指指尖轻轻在患者双眉中间印堂交替上下按摩3~5次后,同时分别分离沿左右眉上区轻轻推滑至太阳穴平稳按压,将头颅固定(左手拇指尖固定患者右太阳穴、右手拇指尖则固定左侧太阳穴),防止其摇动,同时双手4指尖并紧排列,平稳地按压在患者第1胸椎以上和各下颈椎棘突两侧约0.5mm处,手指尖将颈后斜方肌和后斜角肌等软组织尽量分开,使双手4指尖尽量靠近下颈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上下并拢排列整齐,当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术后即可均匀地将双上肢肘以上拢靠,贴红自身胸两侧使双上肢形成固定稳定的姿式,双手拇指尖在固定患者两侧太阳穴防止头颈摇动同时,用力向上提升头颅(提力约2.5kg似头颅的重量),以减轻或消除头颅对颈椎的压力,在此同时其它并拢的4指指尖,沿第7颈椎棘突两侧下缘和第1胸椎棘突上缘两侧相对柔缓地、逐渐用力均匀地顺势把颈椎后以上各组织向上托起,此时颈椎各间隙在手法上提力和自身重力下拉力作用下被牵引拉宽放松,双手4指尖即刻从第7颈椎棘突至横突中央下缘起始,沿足太阳膀胱经向上提升压按滑动,当滑动到颈椎后凸处或压痛点及异常感觉区域时,可适当增强双手4指指尖棘突两侧的滑压推行的定向力,这种定向力是随着4指指尖先后滑压按行经过颈椎病灶区、不停顿地连续不断地均匀地至第1颈椎(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或足少阳胆经的风池处,然后缓慢减压放松,手指离开患者头颈部。整个手向消除颈椎曲度变直后凸的治疗过程多在5~10秒内完成,尤其是“托颅提颈、舒骨理筋、矫正曲度、固定稳定”整个手法是一气呵成,操作者没有丝毫的喘息时间。在动态中适力将颈椎中段和椎间盘突出部位间隙向食道方向推进,在滑行推进中,颈椎曲度就会向颈前弯曲,椎体间隙相应朝向食道方向,就会增宽,同时手指推滑产生的冲击波推动作用,椎体间隙增宽产生的回吸力作用,就会促使突出的髓核向椎体间隙回缩,减轻或消除神压而使疼痛等症状缓解。病情较重者(每日症状发作1次以上),每3天治疗1次(中间休息一天),病情较轻者(每数日发作1次),每5天(中间休息3天)治疗1次,每21天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后让患者间隔休息1~3天,主要是让颈椎和周围软组织在重新组合理顺条件下,有一定的体整康复时间,以防日后复发。术者在整个诊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病情,注意手法轻重适度,缓和有力,以柔代刚,特别是在患者头颈减力下落将要完成时,术者手指要全部协调配合一致,平稳柔和地固定其头颅落放到本体生理曲度或接近生理曲度。此法是疗效提高的重点操作。操作时忌用推拉扭旋头颅,以防脊髓撞伤而休克。

  3、疏筋护椎,调解颈部韧带的不协:在完成上述2项治疗后,患者各颈椎相邻间隙及排列曲度获得改善,但周围较重要的数条韧带还处于不协和的状态需要调解。此时,嘱患者继续取坐位,颈部及自然放松,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双手掌放大腿内上方,术者站立在患者背后方,左手掌面朝向患者右颈侧,拇指尖朝下,自患者头颈交界第1颈椎右侧约0.5mm处是足太阳膀胱经天柱穴处,直线向下沿膀胱经推滑达同侧右肩胛骨内上角时,4指伸直排列靠拢旋转过来,食指在上,贴敷围绕在患者几乎整个左侧颈部将其固定,此时拇指尖离开右肩胛骨内上角,向上挠起位于颈后左上侧,嘱患者头颈同时水平向左侧旋转60~80°。此时患者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等数条肌肉韧带都清楚地显示出来,术者除拇指外,其它4指略分开,指尖呈抓物状向掌侧弯,4指尖分别按压在患者右侧颈上各条肌肉韧带上,当感觉到所触及到的肌肉韧带硬度时,择选1条最缰硬的肌肉韧带,其它3指尖迅速向触及到最硬肌肉韧带的指尖靠拢,帮助其1个指尖均匀地沿肌肉韧带引走线向下推压滑动至胸交界较深部缓慢离开,患者头颈又恢复到正常角度,眼视前方。然后用同样的手法不同的方向,调解患者左侧颈部的最缰硬的1条肌肉韧带。临床数千名病例显示,只要把颈椎周围最缰硬的1条肌肉韧带调解到正常形态和力度,其它韧带一般都能随之获得影响而自行调解,这种抓其一点一线一条而带动周围全局的调解效应,常有效的简单治疗方法,不需去进行全颈肌肉韧带进行调解而推拿按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过度治疗)损伤。有趣的病例显示,如伴有。“落枕”症状,醒后突然颈痛不能左右转头颈和低头仰头受限患者,多数只要及时接受该方法1次治疗,缰硬的肌肉韧带就可能获得调解而症状随之消失而痊愈。

  4、反手增强作用力,激活足太阳膀胱经显传:在完成上述3项治疗后,患者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功能相应状得改善,但颈椎病程较长(半年以上)或急性病重患者常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整个脊椎周围的稳定性,即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传统俗语说法,更重要的是较重的颈椎病会引起及器官的不同病状反应,如临床上常见的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颈性血压升高、下降和颈性心率及胃肠道、生殖系统症状。因此要综合(中两医)治疗颈椎病,力争根治避免反复发作。常用的简单方法如下:嘱患者继续坐位,挺胸收腹平视前方,双手掌指放在大腿内上方。术者站立在患者背后,双手拇指尖按压在患者相对应的两侧肩胛骨内上角,双手4指分别按压在锁骨中间后上方肩膀部,上下按摩3~5次后,双手4指尖并拢靠齐形成直线,呈半空式握拳状态,尽力使用双肩、肘、腕关节的外旋力量使双手掌心朝外前,使双手4指尖呈垂直线势,分别按压往患者双肩胛骨内上角内上方的胸椎顶端棘突两侧足太阳膀胱线上,同时双手拇指迅速离开双侧肩胛骨内上角,转移到上胸两侧,按压在斜方肌上,起稳定和协同4指尖按压线的作用。此时术者双脚尖蹬地将托起,前胸尽力靠近患者后胸背部,分别综合利用双上肢、、腰腹部的力量,推动双手4指尖沿着整个胸、腰、骶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线连续不断地均匀平稳地按压滑行至双大腿外侧。

  5、推力增强刺激,激活督脉反弹传:在完成激活足太阳膀胱经后术者转向患者背后左侧,右手伸指掌心朝向患者胸椎上端中央,尽力使用拇指内至掌心的大鱼际肌高峰点按压在督脉线上,左手掌贴敷按压抓住患者左肩关节上将其肢体固定,此时开始连续不断地均匀平稳地沿胸、腰、骶椎中央的督脉线按压滑动推行至尾椎部。在右手中指尖达后缘长强时,以指尖代针向内上钩起,刺激督脉向上反弹感传,此时患者常有提肛缩肾的自然动感。推行过程中,嘱患者同时做挺胸、收腹似“伸懒腰”姿式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激活督脉感传)约3秒。经近万例患者治疗观察,约95%患者在手指按压推滑脊柱两侧1~3分钟内,出现明显的两条或数条红线(皮肤血管充血带),沿足太阳膀胱线伸深(手指尖推行区),有趣的是这条沿线行走的充血线状带的形成,在患者收缩拉紧胸腰后的肌肉时推行显示最明显,充分放松后则浅淡,这条沿线推行导致的充血红线,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浅淡的,一般都会在5分钟左右自然消退,与日常刮砂和撞碰皮肤形成的充血带需数天才能消退的过程有很大区别。另外多数患者反映,在激发线时,所刺激的区域肌肉稍紧张些效果好,完全放松时则效果差。根据这些现象,近5年来,我们在手向正骨激活感传线过程中,尽量使患者机体其它部位放松,刺激线的地方则适当收紧,就象音乐界拉二胡、弹钢琴一样,使各条琴弦有松有紧地发出不同音调,协奏出悦耳的音调。结果这样的治疗方法,使疗效提高了。初步分析,线可能在适度松紧的条件下,传导功能和调节机体效应会提高,是否这样?尚需进一步探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专家祝总骧教授,80年代初就发现线有高亢震声产生。

  胸椎在解剖结构上较为稳定,活动度很小,这就给我们的脊椎复位带来了困难。在复位手法操作中,要熟练掌握技巧,把握好整复的时机。因胸椎后关节呈冠状面,胸肋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与胸椎后关节相联结,胸椎椎间盘前后等高,且较薄,加上胸廓的作用,故胸椎不易作旋转动作。胸椎棘突细长并向下方呈叠瓦状,故在定位时棘突与椎骨约差一个节段。手法复位施治时应注意这些生理特点。在复位操作前,需要在复位的棘突处施行一定时间的揉、按和滚等放松手法,放松局部的肌肉组织,为复位作准备。在颈胸交界处及上、中胸椎段者,多选用坐位推或卧位冲压法,在中、下位者,多选用旋转复或定位摇。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根据个人习惯采用不同的手法。下面我们介绍胸椎段复位的一些常用基本手法。

  2、坐位后伸推顶法:适用于单纯凸出者。病人正坐位,医生坐于病人后方,摸准后凸棘突后,以右(左)手掌心窝顶住后凸棘突,嘱病人尽量后伸,使上身重量尽量落在医生手掌上。左(右)手从病人胸前伸过,握拿其前臂,借病人后伸之力,向后上方提拔,待病人后伸到最大限度,右(左)手掌朝关节突关节方向推顶棘突,此时若有一弹响声,则示复位成功。

  3、卧位掌指推:适用于任何一个胸椎的错位。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下垫一薄枕,薄枕应置于将要整复的部位。医生站其右侧方,左手拇指或中指面平放于棘突偏歪的右侧约0.5寸,右手掌跟部按压于拇指或中指上,并向棘突旁推动拇指或中指。待推动至极限时,稍侯片刻,接着双手同时用力向左侧快速推动棘突。此刻多有指下棘突的滑动感或弹响声。此手法亦可变通为:以左手或右手掌跟部,或是以肘尖部抵压住棘突右侧旁,向对侧推按,以便整复错动部位。应当注意:在具体应用中,可待患者咳嗽或深呼气至一定程度后,施之最佳。另外,推动棘突前,应首先有一个向下的按压力,以便稳定推动棘突的力量,而且推动时要快、猛、短,即用力要猛、速度要快、幅度要小。否则,会产生指下或肘下的滑动感,甚至擦伤皮肤或皮下组织。

  4、卧位扳肩推:多用于胸椎3~9的错位。患者俯卧或卧于高枕上,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的一侧,以一手掌跟部抵压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固定不动,另一手扳拉住对侧肩部,向偏歪侧的斜上方拉起肩部。待扳拉肩至掌跟下棘突处有明显阻力时,即扳拉肩的力度已传导至此处时,停止用力。接着嘱患者肩背放松或缓慢深呼吸,当感到患者能够松弛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手用力扳拉肩部,另一手掌跟向对侧快速推动棘突。此法以把握患者放松状态的时机为最重要。此法亦可变换为:医生仍站立在患者棘突偏歪的一侧,一手掌跟抵压住棘突偏歪侧,另一手扳拉住同一侧的肩部,或者是医生站于对侧,一手扳拉偏歪侧的肩部,另一手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其余手法同前。

  5、端提膝顶推复:以患者T5向左偏歪为例,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外展上举、屈肘、五指交叉环抱于后颈部;医生立其后,双手从患者腋下向前穿出,屈肘,掌心向上握其前臂,并用膝关节髌骨顶在患椎上。随患者吸气,顺势向上端提,至呼气最深时,再稍施向后牵拉之力,同时术者膝部稍稍向前上方使顶椎之力。此时若听到弹响声,复位即告成功。

  1、俯卧冲压法: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也常用于胸椎错位。本手法缺乏准确的“定点”力,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性,冲压时注意力点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的棘突上,以免造成新的损害。可以分以下三种方法:

  (1)俯卧下压冲击法:以颈7棘突偏右,胸1棘突偏左为例。病人俯卧于软枕上,双手自然分放于床两侧,头面转向右侧(若错位椎体棘突偏左时,头面俯卧向左侧)。术者立于床头,左掌根部按于颈7棘突右方,右手掌根部于1~3胸椎棘突上左方,令病人呼吸。当其呼气约1/2时,双手同时用一冲击压力下按,由于病人头姿及术者左右手作用力有旋转推压作用,故能使后突且旋转错位的关节复位。

  (2)俯卧双向冲压法:患者俯卧于一高低适中的枕上,腰背成轻微的驼背状,医生站立其侧方,两臂交叉,掌根分置于胸椎前凹棘突上、下邻近的棘突上,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医生两手掌跟分别作向颈、向腰方向按压,然后同时向下压,即双手相向,上下快速推动,可反复操作1~3次。对于有多个棘突左右偏歪者,操作时,医生站侧方,两手掌根分置于棘突偏左和偏右处,然后两手掌根部同时用力,沉稳地向对侧推动棘突,可反复操作2~4次。

  (3)俯卧单向冲压法:适用于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平卧于薄枕上,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后棘突上(如向右侧摆者,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双手用力方向偏左前方),嘱其作深呼吸。呼气时,术者用有限度的冲压力,重复2~4次。

  2、仰卧抱胸曲屈冲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令患者双手交叉用力紧抱对侧肩部,颈椎尽力向前屈曲,并使胸廓也尽量前屈,充分胸椎;术者左手前臂穿过患者颈部,用肘窝夹持患者颈部后侧,并将患者胸段抱起,让患椎离床面约拳高,左手握空拳从患者左侧插入患椎下一节胸椎下,如胸椎棘突向左偏歪,空拳就移向左侧,如胸椎棘突向右偏歪,空拳就移向右侧,拳心向上,术者用右臂的前部紧贴于患者两交叉的手臂上,并以身体的重量向下,同时合并向上(向患者头部方向)用力推压,使之产生杆杠力,当力传导至右手空拳处时,可听到右手上方胸椎关节复位的弹响声。

  3、双掌对应旋压法:以T6棘突右偏歪为例,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左右侧均可。以左侧为例,术者右手掌根按压右侧患椎上,指尖指向患者头部方向,术者左手呈相反方向,对应地按在患椎对侧同节段胸椎旁,指尖指向患者脚部方向,令患者做深呼吸。待患者呼气将尽时,双手掌同时作对应旋转顿挫之力(即右手掌向下压的同时有一个向头部方向推旋之力,而左手掌在向下压时有一个向脚部方向的推旋之力),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

  4、俯卧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嘱患者背部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右掌根置于T7棘突右旁,左手掌根置于T6棘突左旁,配合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适度的冲压力。由于双手用力方向不同,使T6、T7受到旋转力而复位。术者紧接着转体,将左手定点下移于T7棘突右旁,右手移至T8棘突左旁,重复上述复位动作。如此将各椎间调整达到全部复位为止。

  适用于棘突偏歪者。以棘突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在患者前面,双腿夹住患者左腿,且双手向下压住患者的左大腿,使其稳定不动。医生正坐病人之后,右手从病人胸前向左伸,抓握病人左肩上方,右肘部卡住病人右肩部。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之棘突。按需要嘱病人作前屈、右侧弯及旋转动作,待脊柱旋转力传到拇指时,左手拇指协同用力,把棘突向左上方顶,立即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且常伴有弹响声,此响声示复位。

  同下述腰椎定位摇。多用于第8~12胸椎,有时亦用于胸椎5~7的棘突偏歪。在操作中,可以变换为:医生一手拇指抵压住棘突偏歪旁,另一手自患者胸前方穿过,扳拉住对侧的肩部,其余过程同腰椎定位摇。另外,要求患者的颈肩部尽量放松,头颈前屈。在操作中,患者腰背部前屈的角度不要太大,应以旋转为主。

  1、俯卧定向捶:此法比冲压法安全、柔和,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患者俯卧,肩背放松,术者右手握拳,左手食指或中指置于偏歪的棘突旁,用拳捶于食指而震动其错位棘突。亦可用器械(或用一特制指形小棒)代替手法捶正,以配合背部拍打法进行。脊椎失稳较重者,应配合练保健功,如此能巩固疗效。

  2、牵引推按捶:适用于混合式错位者。完成第一步放松手法后,嘱患者双手抓住单杠或横木(无此装置者可在门框上或由助手将患者背起),使身体悬吊起来呈自然牵引状,术者用掌按压推动错位胸椎和肋骨隆起处,或以拳捶正之。术毕,将患者缓慢放下。不能让患者自行跳下,以免发生新的创伤。其他复位法可腰椎及颈椎复位法。例如摇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转复位法、提肩侧摆推等。

  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术者站于患者头端,以T4椎为例,术后右手掌根按压压痛点,左手放置对侧,平行,双手指顺势十字交叉,缓缓向脊柱中心斜向45度夹角挤合用力,当感到在有之力时,瞬间双手发合力,力至交叉合力点时,常听到有弹响声,手法告毕,痛点消失。

  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术者站于治疗床一侧,以T6为侧,术者屈肘一手掌心置于病灶点之上,另一手与其十字重叠,以掌心为轴心逐渐施力时,顺势施压,内旋或外旋,同时让患者最大限度呼气,常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手法结束。

  患者取坐位,双上肢上举,环抱,十指交叉,手背紧贴颈椎后侧,术者站立于其后侧,一侧下肥屈髋屈膝,以膝关节(胫骨小关节凸起部)顶推胸椎病灶棘突处,双手放置于肩关节部,也可双手从腋穿过,至肩关节前部,掌心向内侧,膝关节部施顶推之力,双上肢施牵拉之力,相互交结,即可闻及,小关节复位弹响声,手法告毕。

  患者取站立位,双上肢屈肘上举,十指交叉抱于颈后,两肢分开,同肩等宽,术者站立于患者之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穿出向前,双手置于患者颈部后端,十指交叉,置于患者手之上,令患者呼气呈深时术者肘部向上顺势,施端牵之力,同时术者交叉之手向前下压颈,随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手法成功。

  患者取仰卧位,于治疗床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端,自然放松,双下肢屈膝、屈髋、两足心相贴,助手双手按压于双膝内侧,进行固定。术者立于顶端,双手下穿于腋下,扣放于胸前,左右旋转脊柱(掌握其活动范围,做到心中有数),当旋转角度至病位时,可感到产生力之感,同时向上行引牵之力,也可闻及弹响声,示手法成功。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头端,双手呈握拳状,食指屈曲,使第二指间形成平面,置于胸椎棘突两端,病灶之上,令患者做深呼吸数次,并随呼吸节律调整用力轻重,在呼气最大限度时双手作用力,用于食指第二指骨平面之上,旋以突发寸力,向下垂直按压,可听到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且可感到手下有滑动之感,示手法成功。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一侧,以T8为例,术者一手掌根(小鱼际根部),另一手拇指放于对侧,棘突稍上或稍下端,余四指呈扇形,紧贴于皮肤,双手同时缓慢向对侧,斜向60度夹角用力呈最大限度时,稍加交错用力,即时可出现弹响复位之声,手下有明显滑动之感,随即压痛点消失,手法完毕。

  患者取坐位(1)双手于胸前屈肘,分别交叉抱肩,头顶前屈,含胸拔背,术者站立其后,一手掌抓握患者一侧肘部,另一手掌根推其同侧肩胛部(定线、定点、定力),交错均衡施力,同时进行,此时可听到多个弹响声,手法告毕。(2)令患者头顶后仰,肩背后仰伸,重心位于病位之时,稍加旋转寸力,手法即可完成。

  患者取俯卧位,两手置于身体两侧,放于床上,术者站于患侧,令患者对侧下肢屈膝屈髋,一手抓握其膝部向内侧30~45度呈上提位,另一手掌根部,推按其患椎之棘突,施以拉提(下肢)压推病灶,相反方向之力,逐渐发力交会于患部,瞬间发力,如闻弹响声,即告手法成功。

  注:该套脊诊整脊技术,是以诊疗、调整脊柱的微小关节移位为主要治疗目的的特色治疗手法,根据病情需要,在生物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拨千金”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病理,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以上整脊“十法”具有准确轻巧安全,无痛、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要求施术者在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因人、因病、因症。随症选法、法症相应,正如《医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方可事半功倍。同时应严格筛选整脊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切忌施术,在治疗中真正体现出手法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方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