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士道娘化小说:斩杀通假字(《愚公移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2:02
 我是彻底地不相信所谓的什么“通假字”的!对于“通假字”,在起初刚接触它的时候,我就多少有些半信半疑的。后来,我对它的怀疑越来越强烈。到了今天,我已经是彻底地不相信它了!读者诸君,您还相信“通假字”吗?我猜:您对它多多少少也会有些怀疑的,只不过是因为它毕竟是咱们汉字学中的“国粹”级的大概念了,不免地还真让您有点儿左右为难的了!正如曹操所言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俗话说:不破不立!但我看,更须强调:不立不破!因为“破”和“立”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立”。在这“破旧立新”其间,必然会有一个“旧”、“新”共存的过渡阶段,以便给人们留下充分地进行分析、比较、鉴别、选择的余地。这里,我将要对《愚公移山》中的几个被人们认定了的“通假字”痛下杀手了!您能原谅本人的“心狠手辣”吗?还请仁慈的您多多包涵了!

       一、“指”通“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直”字就有点儿太直白、太绝对化了,“指”比“直”反倒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儿。“指”表示了仅仅是笼统的“直”,比直接用“直”字更显得机巧、含蓄,不易受到爱刨根问底、爱钻牛角儿的人们的质疑和诘难。

       二、“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多数教材已界定为“古今字”了。本来吗,古时候“反”就包含有“返”的意思,后起的“返”字分担了古时“反”字中包含的“往返”的这一部分意思,让“反”字更专业地表达“相反”这一部分意思。“反”、“返”为古今字,这是确定无疑的了。

       三、“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把原文中的“惠”字换成了“慧”字,表面来看,解释得还挺不错的!是啊,“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嘲笑着愚公。可是,我们要是冷静地一深思,就会发现这话有点儿别扭!您想想看,假如说智叟真的会如此锋芒直露地嘲笑愚公的话,那他还能叫“智叟”吗?真的这样的话,“智叟”不仅不“智”,而且还让人们隐约地感觉到,他比“愚公”还有些“愚”了!不要忘了历来就有的古训:“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智叟要是果真懵懂地兜头就是“你太不聪明了!”那愚公还不被噎死啊!愚公不气得破口大骂,也不会再你对我答地下文不断了!

       咱们再回头来看看,原文的“惠”字真的一点儿也说不过去吗?曾经的理由是:《说文》中,“惠”,“仁爱也。”并且冠冕堂皇地说,作“仁爱”讲的“惠”在此显然是讲不通了!果真如此吗?《说文》中有好多含“水”旁的字,只是解释为“水也”、“水也”,这你该咋办?不会是它们可以通换着用,一律就只仅仅是“水”吧?要我看,我们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说文》中的某些字条说解。“惠”字并不仅仅只是作“仁爱”讲,更多的时候是作“实惠”的“惠”来讲的。在该文该句中,用“惠”字的“实惠”意来理解,远比“慧”字强得多。智叟站在愚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愚公分析、考察后,对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划算了!”是表达自己认为愚公移山的打算和行动,出力大而收获小甚至是无,那当然是不划算了。这样也不至于泯灭智叟之“智”,更不会误导人们联想到愚公真“愚”了!

       四、“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是有区别的。“无”表示“没有”,但仅仅只是“没有”;而“亡”则表示“曾经有,然后没有”。仔细分辩的话,是不难发现二者的微妙区别的。不错,河曲智叟不是说根本就“没有”应,而是“曾经”应过,后来到了理屈词穷时,“才没有”了应。“亡”字用得很对!并非通“无”。

       五、“厝”通“措”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您还记得本文的体裁类属吧!它可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神话故事啊!你还记得这些的话,事情就好办多了。把“厝”字换成“措”,真有点儿象是把众多的读者朋友们当原始的猴子耍了!因为它剥夺了您对神话故事的想象的余地,也剥夺了您对我国传世经典的美学方面的尽情享受的权利!换成个“措”字,僵硬地定格为一规二矩地“放置”了。而原文却是用了一个“厝”字,“厝”的本义是“砺石”,“砺石”就是大石头。既然是神话,我们为什么不能顺着作者列子的思路展开想象呢——“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就象此二子各自背着一块大石头,一块弄到了朔东,一块弄到了雍南。我们也不用管他是“扔”呀、“撂”呀、“甩”呀、“摔”呀什么的,读者只管去想象好了。这样,才不枉了尊贵的读者您看了一篇经典的神话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