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石led双光透镜多少钱:斩杀通假字(《鸿门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3:23
我是从来都不相信所谓的什么“通假字”的!我认为“通假字”是由于后人误解了前人而得出了的一个荒唐而可笑的谬论。是人们无意间泼向了古代贤哲们的一盆脏水!往则往矣,既往不究。但是,假如说到了科学与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它仍然是执迷不悟、不思悔改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们是否是有点故意在搞恶做剧的味道啦!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些一番别有用心的什么隐秘意思了!因此说,我们完全有义务、有责任、有必要来铲除、来斩杀掉这些镶嵌在汉字肌体上的固瘤顽疾——“通假字”!本篇将专对《鸿门宴》中的几个通假字,开始狠下杀手了——

    一、“距”通“据”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距”关改换成“拒”关,当然容易讲得通了!但是,在古人的文章中,有必要换字解释吗?司马迁的文章还需要时不时地请人来修改润色吗?究竟是他老人家在写文章,还是后来的人在帮他写的呢?别说换成一个“据”字能讲的通,能讲得通的字还多着呢!比如:举、巨、居、具、剧、锯、聚、矩、狙、踞……等等,你只要想硬着头皮解,没有解不通的!我们还是诚实一点儿,来考虑一下作者本人的心思用意吧!这里,我替司马老先生先谢谢大家啦!据专家们研究,“距”的本义是指公鸡鸡爪后面突出的像脚趾的部分。而“距”在此用的就是这个本义,借用其“远而支”之意。“距关”,就是“使关如距”,是在说请大王项羽考虑派大将去把守边关,或进一步加强边关的防守,而不是让大王直接去“据关”。这正是古代名家大家琢字行文的洗练之处!这一句话是鲰生说劝大王项羽的,大王何其人也!再借给鲰生十个豹子胆,他也不敢让大王亲自去“居”、“踞”或“据”关吧!一个“距”字何其生动准确啊!惟妙惟肖,细致入微。鲰生的小心翼翼、大王的狂傲暴躁,一个“距”字使其隐约可见。鲰生假使说像个楞头青一样用了个“据”字,恐怕是话虽潇洒地说完了,头也干脆地落地了!

    二、“内”通“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纳”比“内”会更好一些吗?比比看,“纳”总让人感觉到有一点隐忍的味道;而“内”在此看成是它的使动用法的话,就是“使……入内”,则大王项羽的高傲自大、冷漠无情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既如此,那你还非得改吗?!

    三、“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

    “邀”,也太离谱了吧!你搞没搞清楚,是谁在跟谁说话,他所说的话又是传的谁的话?沛公刘帮那可是有帝王之志的啊!在封建的古代中国,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之森严,你不会不知道吧!你还以为高祖刘帮是现代的国家领导啊,见了工人农民说不定也会握握手的吗?古代的封建皇帝让他爹干啥,也不会轻易用一个“邀”字的,况草民项伯乎?!我看,还是继续用“要”吧!皇上(即便是未来的)能礼贤下士地“让……进来”面圣,就已经让他受宠若惊地像喝了半斤五粮液似的,飘飘然了……

    四、“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和“背”到底有没有区别呢?司马大师究竟是不认“倍”还是不认“背”?可是,就在本文中前面不远的地方,就用了一个“背”字(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啊!难道说修辞手法运用得老练了,连单个的文字也要“避复”了吗?这也太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了吧!那究竟沛公想向项王说明个什么意思呢?咱们一块来分析分析吧!范增说项羽曰:“……急击勿失!”这是在劝项羽赶快去打刘帮,为什么这么急呢?简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是因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这你明白了吧,范增、项羽他们并不怕刘帮“贪于财货,好美姬。”而是怕他“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啊!因为这样可以成“天子之气也!”奥!我可总算是弄明白了——原来,项王不是怕沛公“背德”,而实在是怕沛公“倍德”啊!因为沛公一旦“倍德”,就多了份“帝王之气”,就是说项王又冒出一个竞争对手!那可是要命的事啊!记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差一点儿就瘫坐地上,多么象是如出一辙啊!咱们还是发发善心吧!让人家刘帮快速而准确地“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吧!一旦捎错了信,害了刘帮不说,恐怕历史也得改写了!

    五、“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实在是太简单了!再细讲就没多大的意思了。“蚤”,即“无日之早”。

    六、“+”(左谷右耳,打不出来)通“隙”       令将军与臣有+(音西)。

    “隙”指小的缝隙,而“+”(左谷右耳)中有“谷”,表示巨大的裂痕。是的,项王对刘帮差一点开了杀戒,你说这误会还能小吗?司马公用字很对!咱们就别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