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枪英雄怎么卡红枪:昏庸皇帝文化巨匠宋徽宗赵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0:56
昏庸皇帝文化巨匠宋徽宗赵佶——开封23朝帝王简介之十五韩鹏 

宋徽宗赵佶

    赵佶,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自幼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十八岁时即位,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八年)让位于儿子宋钦宗,在位二十六年,后号称君太上皇帝。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个儿子,宋哲宗赵煦的弟弟,大宋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一位亡国的太上皇。宋朝灭亡后被俘押往金国,病死,终年五十四岁。史称北宋徽宗。葬于永固陵(今浙江绍兴东南);永佑陵(今河南巩义西南)为衣冠冢。     宋徽宗赵佶历来被视为荒淫腐朽皇帝的典型。赵佶时代,北宋王朝已走过它辉煌灿烂的历程,正处于新旧两党斗争异常激烈的严峻时期,国势日薄西山。宋徽宗赵佶侥幸获得宋神宗皇后向氏的支持而即位。即位之初,他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意欲调和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其后,以继承父亲宋神宗赵顼的政策为由,重用以蔡京为首的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时称“六贼”。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将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定为“祜奸党”,定章惇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他兴“党狱”,变乱法度。他穷奢极欲,大肆搜刮江南奇花异石,用船运往都城开封,称“花石纲”。赵佶好大喜功,遣使约金国攻打辽国,以取燕京,致使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靖康之难中为金人俘虏北去,转瞬之间由皇帝沦为阶下囚。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赵煦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新任皇帝只能从宋哲宗赵煦的兄弟中选择。宋神宗赵顼共有十四个儿子,在世的有包括时任端王的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宋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宋朝的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宋哲宗赵煦去世的当天,宋神宗赵顼的皇后、时为皇太后的向氏垂帘听政。她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宋哲宗的同母弟弟简王赵似为帝。不料,向氏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为帝。向氏又不同意,因为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氏看中的恰恰是赵佶。     赵佶并非皇太后向氏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氏坚持立赵佶为帝,大概可能与赵佶在向氏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皇太后向氏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氏偏爱他。宋哲宗赵煦病重期间,向氏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     表面上看,向氏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对端王赵佶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皇太后向氏却不以为然。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皇太后向氏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氏、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      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亲宋神宗赵顼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回宫后就有人报告生下了赵佶的消息。又有人传说,赵佶之母 “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皇太后向氏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王诜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娶宋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及定州(今河北定州)观察使、利州(今四川广元)防御使。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竟然助长她们多次顶撞公主。宋神宗赵顼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由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天下午,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对赵佶仅仅赏赐高俅自己有意见,也跟赵佶讨赏。赵佶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当上皇帝以后,赵佶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赵佶十七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封王氏为皇后。皇后王氏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赵佶,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赵佶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皇太后向氏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赵佶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皇太后向氏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赵佶好感,时间一长,向氏有所觉察,待赵佶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赵佶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赵佶处理奏章。因此,赵佶更偏爱郑氏。赵佶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后,赵佶于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册封郑氏为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七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在世时,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赵佶。赵佶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赵佶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赵佶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赵佶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在赵佶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赵佶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赵佶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赵佶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赵佶,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赵佶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在赵佶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赵佶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赵佶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赵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也多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赵佶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赵佶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赵佶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大臣王黼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赵佶的意思,他们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今湖南郴州)。      章惇其人在宋史上名声并不好,但他对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评价,可以说是识人之语。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果真以他的实际行动为章惇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脚。章惇能预测到后果,却无法制止轻佻的端王当皇帝,这未免不是大宋王朝的不幸。      在对外交往方面,宋徽宗赵佶也一样信任蔡京、童贯等“贼”人。在蔡京、童贯把国内搞得混乱无比之时,又极力怂恿赵佶收复燕云十六州。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割给辽国的燕云地区一直是历代帝王的梦想。赵佶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业,以建立自己的“不朽功勋”。      早在北宋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九月),赵佶派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童贯出使辽国,以窥探虚实,返程途经燕京时,结识了燕人马植。此人“本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可见品行恶劣,但他声称有灭辽的良策,深得童贯器重。童贯将他带回开封,马植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在童贯的举荐下,李良嗣向赵佶全面介绍了辽国危机和金国的崛起,建议宋金联合共灭辽国。在李良嗣看来,辽国肯定会灭亡,宋朝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兵收复中原王朝以前丧失的疆土。     赵佶大喜,当即赐李良嗣国姓赵,改名赵良嗣,授以官职。赵佶虚荣心极强,认为如果侥幸灭亡了辽国,不仅列祖列宗梦寐以求的燕云之地可以收复,自己也会以彪炳千秋的一代明君而载入史册。从此,宋朝便开始了联金灭辽、光复燕云之举。      对宋徽宗赵佶这种投机取巧的愚蠢做法,朝廷内外许多有见识的大臣都不以为然,只有童贯、王黼、蔡攸等一帮奸臣异想天开,竭力支持。公元1118年(北宋重和元年)春天,赵佶派遣特使马政等人自登州(今山东半岛一带)渡海至金国,策划灭亡辽国之事。随后金国也派使者到宋朝,研究攻打辽国之事,双方展开了秘密外交。在几经往返之后,双方就共同出兵攻打辽国事宜基本达成一致,规定:金国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北宋负责攻取辽国的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灭亡辽国后,燕云之地归宋朝,宋朝把过去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其后不久,宋徽宗赵佶得知辽国已经获悉宋金盟约之事,非常后悔,担心遭到辽国的报复,便轻率地下令扣留金国使者,迟迟不履行出兵攻打辽国的协议,为后来金国毁约败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间,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下辽朝的中京、西京,辽国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中,辽国的失败灭亡已成定局。在这种形势下,赵佶才匆忙命童贯带领十五万大军以巡边为名向燕京进发,打算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批人马一到燕京便遭到辽将耶律大石所部的袭击,大败而归。      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六月),辽国燕王耶律淳死,宋徽宗赵佶见有机可乘,再命童贯、蔡攸出兵。此时,辽国涿州知州郭药师相继归降宋朝,打开了通向燕京之路。虽然宋军一度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展开肉搏战,但因后援未至,被迫撤退。赵佶亲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惨败告终。      北宋朝廷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弱点给金国以可乘之机。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春,金国太祖对宋徽宗赵佶派来的使者态度强硬傲慢,并责问赵良嗣,当初宋金两国联合攻打辽国,为什么“到燕京城下,并不见(宋军)一人一骑”。赵良嗣无言以对。谈到土地问题时,金国太祖背弃前约,坚持只将当初议定的后晋石敬瑭割给辽朝的燕京地区归还宋国,不同意将营州(今辽宁朝阳)、平州(治所在今河北滦南县东北部的马城村)、滦州(归平州治理,今河北滦南)还给宋朝,他辩称此三地是后唐刘仁恭献给契丹人的,并非后晋时期割让的。金国态度强硬,宋朝使者报告给了赵佶,赵佶也毫无办法。      几经交涉,金国最终才答应将后晋割给辽国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归还宋朝,条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给辽的岁币四十万两(匹)如数转给金外,另添每年一百万缗的燕京“代税钱”。所谓“代税钱”,是指金国规定的由宋朝缴纳燕京地区的租税,实际上是一种赔款。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四月),宋徽宗赵佶派童贯、蔡攸代表宋朝前去接收燕京地区。金兵撤退时,将燕京一带的人口、金帛一并掠走,留下几座空城送给了宋朝。童贯、蔡攸等人接收燕京后还朝,上了一道阿谀奉承宋朝的奏章,称燕京地区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王师,焚香以颂圣德。宋徽宗赵佶闻之大喜,即令班师。      收复燕云后,宋徽宗赵佶分外得意,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尚书右丞王安中作“复燕云碑”,树立在延寿寺中以纪念这一丰功伟业,并对参与此次战争的一帮宠臣加官晋爵。朝廷上下都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殊不知末日即将降临。     赵佶生活穷奢极侈,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他和奸臣“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他建立了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派宠臣朱勔设立苏杭应奉局,四处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 用船运送至开封,以营造延福宫,修筑“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园林,名为“艮岳”,将北宋王朝历年积蓄的财富很快挥霍一空。     “花石纲”又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谁家只要有一花一石被看中,朱勔就带领差役闯入民户,用黄纸一盖,标明这是皇上所爱之物,不得损坏,然后拆门毁墙地搬运花石,用船队运送开封。有一次,船运一块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强征了几千民夫摇船拉纤,遇到桥梁太低或城墙水门太小,朱勔就下令拆桥毁门。有的花石体积太大,河道不能运,朱勔就下令由海道运送,常常船翻人亡。人民在此残害之下,痛苦不堪。在位期间,爆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赵佶又派兵进行了血腥镇压。他信奉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十月十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开封城内屠狗。     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国在俘虏了辽天祚帝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原辽国涿州知州郭药师引导下,直取开封。宋徽宗赵佶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已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可怎奈金兵长驱直入,逼近开封。赵佶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来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十二月,宋徽宗赵佶宣布退位,让位于儿子宋钦宗赵桓收拾残局,自称“太上皇”,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向南逃往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第二年四月,围攻开封的金兵被李刚击退北返,宋钦宗为稳住皇位和国内局势,才将赵佶接回京城。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攻破开封,金帝废宋太上皇赵佶与宋钦宗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三月底),金国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金国,开封城中的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为此事发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   据说,在金军攻破开封,搜刮皇宫内的财物时,赵佶听到财宝等被掳掠竟毫不在乎,但当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时,才仰天长叹几声。赵佶在被押送金国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又被命令与儿子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国太祖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太宗完颜晟向祖先献俘。尔后,赵佶又被金太宗完颜晟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昌图),后被转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囚禁。     囚禁期间,赵佶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      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七月),赵佶派臣子曹勋从金国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宋高宗)快来援救父母。”赵佶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赵佶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宋高宗赵构“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赵佶被囚禁了九年。公元1135年(南宋绍兴五年四月),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他在位二十五年,又在金国受囚辱九年,终年五十四岁。有传说,金国熙宗完颜亶将他葬于东京路广宁(今辽宁北镇),但一般都认为葬于五国城。     因宋徽宗死在金国,又是俘虏,当然不可能按中原皇帝的规模进行安葬,只能按金国的习俗葬之。《金史·初兴风土》载:“死者埋之,而无棺椁。”据考古发掘证实,到了赵佶去世时,金代已有土葬与火葬相结合的葬式。尸体火化后,将骨灰及随葬品装入木棺下葬,再在墓穴内将木棺、骨灰和随葬品一同焚烧。有野史说赵佶及皇后郑死时皆用生绢裹尸直接埋于土中。正因为赵佶死时是按金俗火化的,或者虽未火化,但由于不留封土,找不到遗骨,才在后来宋徽宗赵佶灵枢回归南宋时出现空棺之谜。     公元1142 年(南宋绍兴十二年三月),南宋和金国议和,条件是:南宋每年向金国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水为界,南宋帝向金帝称臣,金朝册封南宋高宗赵构为帝。金国同意送回宋徽宗赵佶、郑太后、宋高宗赵构妻邢皇后(死于公元1139 年、南宋绍兴九年)的梓宫,同时准许宋徽宗赵佶的妃子、南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归南宋。     公元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三月),韦太后连同装有宋徽宗、郑太后、邢皇后的十余辆牛车踏上了回归之路,直到八月方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十月,南宋以隆重的仪式将宋徽宗赵佶暂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东南),名曰永固陵,立庙号徽宗。赵佶于公元1135 年(南宋绍兴五年)死在五国城,至公元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十月)灵柩归回南宋,葬会稽,相隔七年。公元1171 年(南宋乾道七年三月)金人葬宋钦宗赵桓于永安(今河南巩义西南)宋陵时,同时为宋徽宗赵佶修建了一个衣冠冢,即永佑陵。     依上述记载,宋徽宗赵佶的葬于三处:一处是最初所下葬的五国城,尸骨按金人习俗火化入葬,尸骨留在了五国城。赵佶真正意义上的尸骨和墓地还是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且已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由于宋徽宗赵佶已死近千年,也因为金人认为宋徽宗赵佶的灵柩已经迁走,就没有保存当年埋葬墓地的具体位置,因此已无法考据。     一处在浙江绍兴宝山南宋陵区的永固陵。据元人陶宗仪(号南村)所撰的《辍耕录》载,公元1285 年(元朝至元二十三年),住在杭州的一位姓杨的江南和尚在盗掘南宋诸帝陵墓时,发现宋徽宗赵佶棺内只有一根朽木。从此,赵佶空棺之说流传了下来。其实金国同意归还宋徽宗赵佶灵柩,是因死去的宋徽宗已没有使用价值,而当初在筹办宋徽宗入葬时,已按金国的习俗将其火化,尸骨无存。迁葬南宋时,因骨灰不存,在新棺中装入的实为原灵柩的朽木。到达南宋后也没有再开棺验尸,或者宋高宗赵构本来就知道宋徽宗赵佶已遭火化,棺材里面装的仅仅是原来灵柩的棺木而已,但为了宣扬自己的忠孝,也为了安抚民心,不便对外张扬,仍然隆重地将其下葬了。结果在一百四十三年后,江南和尚盗掘时露了馅。     另外一处在河南巩义西南的永佑陵,他是金国人为宋徽宗赵佶修建的一座衣冠冢。     早在宋徽宗赵佶被俘押往金国途中,他曾看见一片杏花,于是悲从中来,赋《宴山亭》词一首:“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曾被近代国学大师、学术巨子王国维称为“血书”,相思极苦,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读。不免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和李煜在艺术上都颇有成就,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在政治上都是昏聩之君、亡国之君,连最后结局也大致一样: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囚禁中毒死于开封,宋徽宗赵佶被金国囚禁中病死五国城。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两人的个性、经历,可谓相似至极,也令后人生出无限感慨。      尽管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可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而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的。宋徽宗赵佶天资聪明,从小就对书画情有独钟,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成为知名度极高的艺术家。即位前,赵佶经常和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大年(赵令穰)以及书画名流黄庭坚、吴元瑜等人交往。这些人都是当时颇有成就的书画高手,对赵佶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赵佶“能书擅画,名重当朝”,评价之高,不难想象赵佶的书画成就达到了何等水平。  

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多方收集历代名书佳画,临摹不辍,技艺大进,成为当之无愧的画坛巨匠。其绘画注重写生,以精致、逼真著称,其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尤精于花鸟。宋代鉴赏之家邓椿在《画继》中称赞他的画“冠绝古今之美”,这种看法还是客观公允的。现存宋徽宗赵佶的画比较多,其代表作有两幅:一是《芙蓉锦鸡图》,绢本,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锦鸡却在注视着翻飞的蝴蝶,三种景象连在一起,构成了兴致盎然的整体效果。多年前,故宫博物院曾制作了十件仿真精品,每件价格高达人民币五十余万元。二是《写生珍禽图》,它是已知宋徽宗赵佶的作品中没有任何争议的精品,是赵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幅作品本身的艺术、文物和收藏价值非常高,2002年被人以二千五百三十余万人民币拍走。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书法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书法在学唐代薛稷、薛曜、褚遂良风格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自成一家,称“瘦金体”。其笔势瘦硬挺拔,字体修长匀称。他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赵佶尤精于楷书、草书,狂草也别具一格,意趣天成,自然洒脱,如疾风骤雨,似惊涛骇浪,较楷书更为出色。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赵佶瘦金体书法作品

    “瘦金体”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金错刀”交相辉映,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赵佶流传至今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比较多,代表作有:草书《千字文》,作于公元1120年(北宋政和二年),当时赵佶四十一岁。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一气呵成,颇为壮观,丝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纨扇七言诗》,上写有“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十四个字,其笔法婉转秀丽,连贯如龙蛇,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      宋徽宗赵佶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精品,还积极推动北宋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对翰林书画院的重视。宋初以来,供职于书画院之人与其他部门相比地位颇低,就连服饰也与其他部门同等官员不同。赵佶不仅建立、健全了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还相应地提高了画院的政治地位。公元1104年(北宋崇宁三年),赵佶下令设立了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画学,后并入翰林书画院。画学专业分道佛、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科目,教授《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课程。画院也有严格的考试,每次都由赵佶以古人诗句亲自命题,诸如“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等等,精巧别致,颇具魅力和想像空间。      赵佶还经常亲临画院指导。据《画继》记载,公元1119年2月——1125年(北宋宣和年间),赵佶建成龙德宫,特命宣和年间画院里的高手实地画龙德宫的墙壁和屏风。画完后,赵佶前去检查,唯独一幅“斜枝月季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问这是谁的作品,随从告诉他是新进画院的一少年所作。赵佶听了很高兴,不但赏赐红衣料给这位少年,还连连称好,其他人都莫名其妙,遂向赵佶请教。赵佶指出:“月季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随着四季、早晚的变化,花蕊、花叶完全不同。这幅画中,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候开放的,花蕊、花叶一点不差,故厚赏之。”众画师不信,找来画作者一问,画作者说:“此画画的正是春季正午盛开之花。”大家莫不叹服赵佶对这幅画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与极具鉴赏力的评判。可见赵佶观察景物之真之切。     还有一次,宫中宣和殿前的荔枝树结了果,赵佶特来观赏,恰好见一孔雀飞到树下,赵佶龙颜大悦,立即召画家描绘。画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刻画,精彩纷呈,其中有几幅画的是孔雀正在登上藤墩,赵佶观后说:“画得不对。”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几天过后,赵佶再次把画家们召来询问,但他们仍然不知所以。赵佶说:“你们虽画得不错,可惜都画错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而你们却画成了先抬右脚。”起初画师们不信,反复观察后,果如赵佶所言。这时画家们才猛然醒悟,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赵佶观察生活之细腻。故此他的传世作品《芙蓉锦鸡》、《池圹秋晚》、《四禽》及《雪江归棹》等画,都可称为珍品。     宋徽宗赵佶亲自出题,指导画师,还曾留下了“踏春归来马蹄香”的佳话。说是有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独有一青年画匠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面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赵佶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说:“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     赵佶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北宋王朝京都开封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赵佶。赵佶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赵佶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由于宋徽宗赵佶的不懈努力,画院和画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方面培养了诸如张希颜、孟应之、赵宣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另一方面开创了北宋绘画的新境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学术界有“北宋绘画,实为中国最完美绘画”的美誉,这与宋徽宗赵佶酷爱并重视艺术而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直接关系。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不仅礼遇画院,还广泛收集古代金石书画,珍视藏书。北宋末年,金人攻陷汴京后,掳去宋徽宗的乘舆、嫔妃,他都未尝动色,当索要他馆藏的书画时,“上听之喟然”。由此可见,赵佶最看重的身外之物只是书画。宣和年间,赵佶令人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墨迹编写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并刻了著名的《大观帖》。这些对丰富绘画理论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历代帝王中嗜好收藏书画并参与创作者不乏其人,但没有一人像赵佶那样将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如此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在治国理政上没有多少令人称道之处,但也许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便酷爱书法,最终也成为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像赵佶、赵构这样的父子皆称为皇帝、大书法家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寥若晨星。因此,宋徽宗赵佶治国固然不得要领,甚至一无是处,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他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都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宋徽宗赵佶崇奉道教,做了不少好事。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8年10月)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对研究道教历史和经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赵佶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李师师

    后人议论宋徽宗赵佶较多的,恐怕是他与李师师的关系问题。说起李师师,各种传说较多。据传,李师师是开封人,原本是开封城内东二厢永庆坊梁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刚生下女儿就去世了,王寅只好用米汤代替奶水来喂养它,这才活了下来。这姑娘生下后就不会哭啼。当时的开封有一种风俗,如父母钟爱自己的儿女,就一定要将其舍身给佛寺。王寅宠爱女儿,三岁时将她寄名宝光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与佛有缘,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师师是个美人坯子,将其买来细心培养,从此师师改姓李。李蕴教其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了开封城里的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赵佶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一见到李师师,赵佶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赵佶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赵佶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赵佶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赵佶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赵佶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因怕此事影响面扩大,最后还是将他贬到琼州(今海南五指山)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赵佶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赵佶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赵佶因为身体没全好,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填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可是,等到宋徽宗赵佶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赵佶问是谁作的词,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赵佶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没有几天就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了开封。     李师师为周邦彦送行。周邦彦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送给李师师。李师师就唱给宋徽宗赵佶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赵佶也觉得对周邦彦处理的太过严厉了,就又把他招了回来,封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     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八年),金军发兵进攻中原,宋徽宗赵佶被惊吓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后虽有好转,却因害怕与金军交战,便下诏禅位给太子、宋钦宗赵桓。赵桓尊宋徽宗赵佶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宋徽宗与宋钦宗终于在靖康之难中成了俘虏。自宋徽宗赵佶得病之后,李师师便下落不明。一直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她的下落有两种版本:《三朝北盟会编》说她被驱逐之后,接着又被抄家。而《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抄家是难免的,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宋军作军饷。不管如何,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样的,即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权势倾天的李师师后来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而“靖康之耻”后李师师的下落,也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李师师是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记载说,金人攻破开封后,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他的主帅挞懒去寻找李师师,但是寻找多日也没有找到。后来在伪楚帝张邦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清朝人士黄廷鉴《琳琅秘室丛书》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认为这一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小说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宋之在《皇帝与妓女》一书中认为“外传的作者所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以讽世”。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认为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都认为是作者借李师师讽世。     一种说法是李师师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墨庄漫录》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绹、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一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唱柳耆乡‘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师师被俘北上。称李师师在开封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等书皆从其说。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早已当上了女道士,自然不在此列。     纵观以上种种说法,似乎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开封失陷前,李师师已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说她匿于民间,流落于江浙,是有可能。总之,小说家为润饰其作,点缀人物,各取所需,所以所取李师师的归宿种种不一。追根朔源,主要由于李师师是与亡国君主有关系的女子。皇帝与妓女,贵贱悬殊,其情事也必涉及国事,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     至于宋徽宗赵佶究竟有没有如《水浒传》里说的那样从地道爬上李师师的软床,一直就是众说纷纭。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说,那是小说家言,本不可信。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则说,赵佶真的嫖过李师师。《大宋宣和遗事》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而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罗忼烈先生经过考证,在《两小山斋论文集》中说,李师师的年龄要比宋徽宗赵佶大整整二十岁,两人恋情纯属捕风捉影。     其实,宋徽宗赵佶究竟与李师师的关系如何,已经并不重要,因为宋徽宗赵佶早已被历史认定为“昏庸皇帝,文化巨匠”而载入了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