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解压文件出错:有多少对生物学知识的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1:56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时代,但是我们随时可见在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被误解和滥用。 

  1.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科学家通过解剖发现黄鼠狼主要吃老鼠、麻雀、蝗虫和蜈蚣等,而只有在食物确实只有鸡时才吃鸡充饥。《庄子·秋水》中就有“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此“狌”即为黄鼠狼。它确实是捕鼠能手,对人类的贡献远远超过危害。我们应该为其正名。 

  2.狡猾的狐狸 狐狸这种叫法是不科学的,狐和狸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平时所叫的狐狸在生物学上应该是狐,嗅觉灵敏,动作敏捷。狸也叫貉,“似狐而小,身肥而短”,也就是要比狐显得肥胖,耳朵、四肢和尾巴都短。另外,狸并不狡猾,因此通常会成为狐的替罪羊。
 
     3.学名 很多人认为学名就是教科书上正统的名字。比如搜狐网转载西安晚报消息有“娃娃鱼,学名大鲵”这么一句;一些专业书刊也偶有如此,像《动物谋生术》第152页称变色龙学名是避役。其实学名专指拉丁名,即瑞典自然学家林奈确立的双名法为每种生物起的惟一名字。
 
     4.螟蛉继子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人们一直认为蜾蠃取螟蛉,好好养着,以成其子。事实并非如此,新华词典有如下解释:“蜾蠃捕螟蛉,产卵于其体内,以作为幼虫的食物。”看来蜾蠃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心。 

     5.松鹤延年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鹤栖息在松树上,以作为长寿的象征,美其名曰“松鹤延年”。实际上画家的原始素材并不是鹤而是鹭。据《普通动物学》鹤营巢于地面,从不上树。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纯粹是《战国策》杜撰的一个寓言。假如鹬碰到岸边微张两壳的蚌,只需用大锥一样的喙狠狠往里一啄,就把蚌的神经系统弄瘫,蚌根本来不及关闭硬壳 ,又如何钳住鹬的喙?鹬美餐一顿后振翅而去,渔翁赶到时也就只能能捡到两片蚌壳。

  7.路遇大熊,躺下装死 在人们印象中熊总是最笨的动物。在野外遇到熊,躺下装死就行。其实不然,熊的感觉器官相当灵敏,单从体温或心跳就能判断出眼前是个活人。而且肉食动物在食物匮乏时均会吃动物尸体,熊也不例外。因此,假如不是真的因紧张而昏厥,千万不要躺下装死,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8.高枕无忧 其实枕头过高一方面可能因颈部肌肉长时间紧张而扭伤,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脑部缺氧。相反假如把脚枕得高一些可以将白天因长期站立而积留在脚部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有利于健康。

  9.忠贞的鸳鸯 我们总是将其视为爱情的象征,以为它们终身不离不弃,终身相伴。《古今注·鸟兽》有“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其实这只是人们平时看见的现象而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事实上,鸳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成对生活的,配偶更非终生不变。一方死后另一方也会另寻新欢。

  10.影视歌三栖明星  当下相当流行的“歌而优则演”, 这应该是对两栖动物概念引用和引申时发生的错误。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的一类脊椎动物。而并不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11.杀菌香皂 电视里不断有广告宣称某某香皂具有非常强的杀菌成份,可以保障家人24小时的安全,而且还有令人不得不信服的“对照实验”。暂且不去讨论香皂有没有杀菌效果,我只想说我们的免疫系统真的这么脆弱?健康完整的皮肤、鼻毛、黏膜、黏液等都有阻挡和排除病原体的作用。据某可靠实验,皮肤能够在2小时内将涂在其表面的有毒链球菌消灭90%以上。因为体表腺体分泌的乳酸、脂肪酸都有杀菌作用,洗多了是不是反而会把这些杀菌物质洗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皮肤表面还有正常菌群对某些病菌有抑制作用。就像为了治疗某种疾病使用抗生素导致一些正常菌群的死亡而引发另一些疾病一样,杀菌香皂把这些有益菌杀死,结果会怎样呢? 
  这也许是商家故意设置的情境,好卖香皂,可是卖洗手液又说香皂交叉感染,好笑吧。
 
  12.关于无糖食品 因为有了糖尿病,所以无糖食品,什么无糖八宝粥,无糖月饼都有。说是可以减少糖的摄入量,其实都是徒有虚名,厂家、商家宣称的无糖食品就是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加糖就行,原料管不着,而且他们喜欢给消费者灌输一个错误的概念──淀粉不是糖,也正好符合普通人群的看法──于是就有了无糖月饼,难道月饼是水做的?连一点面粉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