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种植技术视频:阅读力与学习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4:52
阅读是人体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信息,并向大脑传输外部信息。大家知道电脑录入信息,其实阅读是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录入。阅读处在学习力诸多环节的最前端,所以,阅读力是学习力的基石。如果没有阅读力,学习力就失去了基础,将变成“空中楼阁”。
  阅读是人体的机能。人体感觉器官能够感知、摄取外部信息资料,并将感知的信息资料传输大脑,供给大脑联想、思考、记忆、储存。所以,人体各种感觉器官也可以称之为“阅读器官”。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力就是一个人用各种感觉器官摄入信息的能力。耳朵摄入声音信息,鼻子摄入气体信息,嘴巴摄入味觉信息,双手摄入质地信息,皮肤摄入温度信息。当然,最主要的阅读器官是眼睛。眼睛不仅可以摄入文字、符号,也可以摄入色彩图像,特别是可以摄入事物动态画面。
  根据摄入信息的特征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所谓“有字书”,是指以文字或者图画符号记载的可以编码的信息(包括多媒体阅读器,即“无纸书”)。“有字书”记载的信息是先前经验的理性抽象,并经过系统整理的编码知识。对于阅读者来说,“有字书”记载的是间接知识、第二手信息。与读“有字书”相对应的是读“无字书”。读“无字书”就是阅读者现场观察、亲身体验正在进行中的生动事物,多种阅读器官同时运作,在有机联系的事物中感受综合信息,在动态发展的事物辨识复杂关系。“无字书”向阅读者展示的是直接知识、第一手信息。一个人读“有字书”越多,间接知识和二手信息越多,其规范性知识越多,理性思辨能力越强。一个人游历越广,经历越丰富,直接知识和一手信息越多,其知识“动感”性强,用起来“灵活通便”。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获取力量的根本途径。知识在书中(有字书+无字书),阅读就是从书中获取知识。知识的多少与阅读的多少直接相关。犹太人最信奉阅读的力量。把蜂蜜涂在书本上,孩子一生下来,就让孩子舔书本。取意为“读书有蜜”。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只有5本。读书给犹太人带来丰厚的回报: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人。毛泽东是20世纪高山仰止的伟人。他的一生,堪称书迷、书痴、书狂。他真读、真学、真用、真思考,读有所学,学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在读书中,同古人对话,与时空连线,由知识而智慧,智慧而治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也是读书生涯。毛泽东的文韬武略是读“有字书”+读“无字书”所结出的智慧奇葩。读书使他拥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洒脱,“问苍茫大海,谁主沉浮?”的豪迈,“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优雅,“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坚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心壮志。阅读使山沟里的农家子弟跃升为世界级的领袖。与其说是知识改变命运,还不如说是学习改变命运,阅读改变命运。
  “阅读”是人生基本功。“阅读”并不是单向被动感知,而是双向互动感知。一方面,感觉器官向大脑传输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大脑向感觉器官下达感知指令。据此,可以将感知分为有意感知和无意感知。一般所说的阅读力是有意感知的能力。所谓读懂读不懂,读懂了多少?有人擅长读书,有人擅长读事,有人擅长读人,似乎都是从不同角度说阅读力。因此,阅读力需要借助于注意力、意志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提升阅读力需要综合提升注意力、意志力、想象力、思考力、记忆力。所以,提升阅读力是“一连串复杂事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提升阅读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逐步成长、逐渐增强的过程,切不可单打一,也不可急于求成。“学会阅读”,提升阅读力,是“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阅读”就是“授人以渔”。用最简练的话说,就是要围绕“两本书”(即“有字书”+“无字书”),做到“三读”(亦即读文、读事、读人)。“三读”尽在“两本书”。读“有字书”需要“破万卷书”,读“无字书”需要“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增加学识,“行万里路”以增加见识和胆识。
  读好“有字书”。一个人所拥有的学识,大部分来自第二信息,也就是第二信号(见《想象力与学习力》),通过阅读获取前人体验、间接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各种资讯爆炸式增长,传播速度加快、力度加强,扩大第二信号源是学习成长的主要路径。读好有字书要更多地增加阅读,汲取间接经验,扩大第二信号源,获取做人做事基本素质。如何破万卷,读好有字书?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学会“出入法”很有教益。“入书法”主张读书要“见得亲切”,“知古人用心处”。就是说,要注重领会精神实质,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把薄书读厚。读书不可只图热闹,囫囵吞枣,贪多求快,甚至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更不能抓住书中只言片语,自以为是。“出书法”主张读书不仅是学习,最终是要领会精神,灵活应用,用得透脱,把厚书读薄,增长能力,不可“死在言下”。就是说,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读死书,不顾客观实际,蹈常袭故,死守教条。要防止言必称书,死报本本,不考虑客观情况,不分析时间、地点和条件,奉信“字字句句必须照办”。不可以做“书呆子”,乐于死在他人言下。“出入法”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认真领会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探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然,提高有字阅读力的方法和技巧远远不止此。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改正阅读习惯、选择正确阅读方式、调节阅读速度等等,都是在实际阅读中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读好“无字书”。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大千世界是一个蕴涵丰富、魅力无尽、虽百读而不能穷尽其智慧的大课堂。如果说读有字书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知识储藏,扩展人们的理论和思维视野,那么读无字书则能够为人们锻造决胜人生的快斧利刃。读无字书,行万里路,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在与外部环境的对接中激发新的更强的人生动力,更多地增加人生阅历,汲取直接体验,扩大第一信号源(见《想象力与学习力》),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吸纳更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势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内省力与学习力》一文,作者曾提到人有“第三只眼睛”。一双肉眼是“心灵窗户”,具有外向性,用于观察外部世界,却无法审视内心世界。肉眼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洞察力”。第三只眼是指人的“心眼”,并非长在心上,而是“天眼”,智慧之眼,所以称之为“慧眼”、“心灵天使”,慧眼具有内向性,用于审视内心世界、心灵的世界。慧眼审察内心世界的能力,这就是“内省力”。内省力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读无字书,行万里路,需要洞察力,擦亮一双肉眼,才能将外部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知识和信息。读无字书,行万里路,需要内省给力,闭上肉眼,开启“第三只眼睛”,保持清净环境和清醒意识,倾听内心世界、心灵殿堂的声音,检索与梳理经由肉眼摄取的知识和信息,盘点与核算心灵帐户盈亏,审视和校验意志力、情绪力,并使其切合心灵发展健康的需要。行万里,读好无字书,不但要善于用好一双肉眼,长知识、长见识、长胆识,观察外部世界,洞悉外部世界,而且要善于用好第三只眼睛,长智慧、长计谋、长心眼,审视心灵深处,洞悉心灵世界。
  读有字书不易,读无字书更难。外部世界精彩纷呈,一双肉眼应接不暇。一些人常年马不停蹄,终日忙忙碌碌,但却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忙坏了一双肉眼,却没有开启慧眼。物质富余,精神亏损。聪明的人,能够在肉眼与慧眼之间合理使用,该入则入,该出则出,入得来,出的去,并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将破万卷与行万里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事业腾飞和人生幸福的两翼,博览深读,读好有字书,读懂书里书外、书前书后那些深厚的底蕴、悠久的渊源和深刻的内涵,读有所得,融会贯通;做有心人,读好无字书,读懂事里事外、事前事后那些内在关联、必然规律和核心本质,读有所用,独创见解。在孜孜不倦、聪慧敏锐的阅读中中自我建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读书之风不可衰。一个组织,读书之风不可无。一个人,读书习惯不可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所拥有的不仅是13亿勤劳的双手,更重要的是拥有13亿颗脑袋。中华民族全面崛起依赖勤劳的双手,更依靠聪明的脑袋。当下的中国奇迹是“中国制造”,是由勤劳的双手创造的伟大奇迹。未来的中国奇迹是“中国创造”,一定是由聪明的脑袋创造的更加伟大的奇迹。当前,中国崛起最紧迫任务是实施脑袋聪明工程。其先导是,大兴阅读之风,由提升阅读力,进而提升学习力,再进而提升创造力,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引领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