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人gif:被美化的私塾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55:54
陕西汉中的7位家长集资百万兴办了一所国学私塾,目前,私塾只有投资家长和老师的13名学生,暂未对外招生。在苏州,海南,上海等地,也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现代私塾”,受到不满现行教育体制的学生家长青睐。家长的期待,私塾真的担得起吗?[详细]
 
私塾与官学并行,多由地方大户、善人办校,是传统农业社会产物
提起私塾,也许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起鲁迅文章里的“三味书屋”。这所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和其他私塾一样,其实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往往需要靠地方上的大户、善人去举办。在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兴办学堂,最初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读书,才推己及人。作为中国古代家庭、宗族或者教师个人设立的教学场所,私塾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
私塾有多种称谓: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私塾的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以儿童为主的私塾主要教授蒙学,以成人为主的私塾则主要教授经学。由于历代君主都认为教育子女是家长的职责,官府并不干预私塾的开办,这也促成了私塾的兴盛。[详细]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
私塾兴衰与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紧密相关,1905年清朝废科举,私塾教育走向衰落
私塾的兴衰,与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紧密相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尚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
私塾所用的教材十分单一,学生们只学语文,而且多采用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再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一般的私塾也都十分重视八股文的习作,私塾其实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预备班。1905年,清朝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兴办现代学校,而私塾学校则同时开始走向了衰落。因为私塾教育的目的是应对策试,中举上榜,“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科举废除了,私塾教育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详细]
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社会化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催生现代教育,私塾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走向衰亡
清末民初,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制度引入之后,私塾教育的缺点和局限性就日益显露,已经符合不了社会化和专业化对教育的需求,从而走向了衰亡。在教育范围方面,私塾的经济支撑一般来自古代的乡绅阶层,除了地主和富农子弟,一般贫苦农民的孩子很少能获得私塾教育的机会。这固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其实是与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普适性原则相背离的。
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私塾教育以德育为荣,擅长文史熏陶,但面对现代科学知识和学科体系,则显得无从应对,无能为力。在教育方式上,死记硬背、动辄体罚最为人诟病,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个性发展。而从教育的社会效果方面看,以“八股取仕”为依托的私塾教育尤其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品格”,哪怕仅仅是全面发展也无法做到。[详细]
 
私塾教育强调“诵读经书”,教育理念同样压抑个性不注重个人发展
私塾的兴起与衰落,都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即使弃开这点不谈,单单从私塾的教学本身说起,其实它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美好”。无论是在古代私塾,还是近年来各地兴起的现代私塾,所用的教材都十分单一,局限在中国传统经典,学生们只学语文,不学数理化,也不学音乐体育,每天只是“诵读经书”。即使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也不过是看学生的背诵进度而“施教”。
不少家长之所以把孩子从学校领回来,送进现代私塾,主要是出于对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满,认为传统教育“注重学生考试能力”“压抑个性”。但私塾教育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可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上海的“孟母堂”被誉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语文教材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孩子们每天的主要功课就是背诵中外经典。在成都现代私塾等大多数的私塾学校里,“诵经”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详细]
上海孟母堂全日制私塾内,一名学生在背诵课文,12名孩子在此接受所谓“颠覆性教育”。
私塾教育动辄体罚,人为将孩子限制在封闭环境,不利于融入社会
除了教材和教学内容陈腐,教学方法不良的问题同样存在。有论者将大师培养归功于私塾教育,认为私塾的“封建”“落后”并没有阻碍陈寅恪、鲁迅、钱穆等大师的出现,但不容忽略的是,历朝历代又有多少酸腐秀才是私塾教育的“产物”?私塾教育推崇死记硬背,且老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动辄体罚,这种模式下,少数大师只是侥幸没被毁掉的个例,更多的只能批量生产出缺乏独立思维的背书匠。
私塾教育另一个令人诟病之处,在于它人为地将孩子与社会割裂开来。相对于学校教育,私塾是更加封闭的环境,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当下社会合作、竞争是主流。从小缺乏开放和有利于交流的环境,一旦离开私塾,成年后的孩子在融入社会时可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详细]
 
私塾教育资源稀缺费用高,上海孟母堂平均一个月学费三千多
即使在教学上不存在问题,用私塾教育取代现行教育体制,同样面临着推广覆盖的问题。一方面,这些现代私塾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远远难以比足公立学校,连民办学校的规范要求也无法达到。能给孩子提供的软硬件设备都远远不及学校。另一方面,在我们批评“想上好学校,拼爹、拼钱、拼命”的现状时,不可否认,当代私塾的费用更远远高于一般学校,上海孟母堂每月三千多的学费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调查显示,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选择“在家上学”,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经济能力,也需要考虑孩子的个人资质。因而它的影响面也是受限的,难以广泛推广。目前的私塾教育,也只是集中出现在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份。 [详细]
现代私塾里“诵经”是主要教学内容
私塾教育违背《义务教育法》,美国法律也规定“在家上学”需完成相应课程和考试
仅就目前而言,私塾教育仍未获得法律的认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于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有明确的规定。而私塾多采取寄宿制,学生无法分身同时接受普通学校的教育,私塾教授的内容也与通行的教学大纲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这又造成了学生从私塾出来以后面临无人认可的窘境,私塾教育如何与社会实现对接的问题依然无解。 英美国家“儿童在家上学”的现象被很多私塾学校视作发达国家先进范例,但仅以美国为例,儿童在家上学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萌芽,直到1993年秋季才最终在50个州实现合法化,对于家长任教资格、学生考试、政府监督和公共设施使用方面,不同的州也有各自规定。有些州有“家庭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在家上学也必须完成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和考试。作为合法的教育体制,“在家上学”的学生只要通过规定考试,就能获得相同文凭。缺乏法律的认可,中国私塾教育的教师质量,授课水平等都会有很大的变数。[详细]
 
教育弊端需从改善现行体制入手,鼓吹旧社会的私塾教育是开历史倒车
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理应受到鼓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私塾教育的出现也是教学积弊的一个衍生品。但因此而承认其现实可操作性,甚至对古代私塾教育产生怀旧式的回忆,试图推动私塾教育回潮取代现行学校制度,则是倒退之举。
现代文明中,科学精神是必备的素养。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医学,这些学科的飞速发展是以“诵经教学”的私塾教育为代表的传统理念所不能企及的。现代教育方式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之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也许会一定程度上流于“工业化”式地培养人才,但至少保证了绝大部分人受教育的权利。改变,应该从完善和健全现行教育制度下手,而非赋予私塾如此重任。 [详细]
因为对当下干瘪无味的现代教育不满,只好以私塾教育的方式怀念过去。
推崇私塾教育其实是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使然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消极的心态叫“鸵鸟心态”,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安全了。面对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时,不思改进,而将希望投射在过时了的私塾教育上,其实是另外一种鸵鸟心态。学生同样对应试教育不满,但在课余时间,家长操心报的各种补习班不是更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吗?一个正确的做法也许是在教育子女时做好榜样言传身教,而不是将孩子从一个教学机构扔进另外一个教学机构,而自己则两手一摊置身事外。 [详细]
盲目将孩子送入私塾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尽管问题也不少,仍然是经过实践证明,相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仅仅因为对现行体制不满,而将希望寄托在未经现实考验,历来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与科举制度共兴衰的私塾教育上,不仅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深圳39岁的张浩说:“如果我小的时候就知道读经典的话,我的人生肯定有重大改变。”一位刘姓的家长说:“如果孩子能够满腹经纶,就会安贫乐道,而不会去担心将来有无工作的问题。”这些都是媒体报道上的家长所言,为此,真不得不替上私塾的小孩子们捏一把汗。 [详细]
现代教育固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但至少保证了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怀念旧社会”的美好想象,将落后刻板的私塾教育视作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典范吹捧,是在走回头路,开历史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