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战士高达桑音乐:求是》: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分析及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49:41

聚变核武器爆炸场景[资料图片]
军控与裁军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涉及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并与现实的外交和军事斗争密切关联。近年来,军控与裁军对于国际安全的重大影响再次显现,深刻影响到大国关系乃至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总的来看,当前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大致可概括为:一股潮流、两大战场、三个焦点。
声势渐起的一股潮流:核裁军

美军洲际导弹上的W87核弹头[资料图片]

俄军核弹发射井[资料图片]
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退出《反导条约》及研发小型核武器等一系列举动,对国际核裁军进程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国际军控与裁军“向防扩散一边倒,核裁军备受冷落”的失衡局面。近期,随着美外交政策由单边主义向多边外交回摆,国际核裁军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
一是“无核武器世界”呼声再起。美前政要基辛格、舒尔茨、佩里和纳恩于2007、2008年两度撰文,重提建立无核世界的倡议,并提出相应的核裁军措施建议。因其特殊的政治影响力,该倡议在美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俄、英、法等国政府公开表态支持,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也分别表示当选后将积极考虑。
二是主要核国家相继做出核裁军姿态。2008年2月,美宣布已于2007年底提前实现将部署核弹头数量减半的目标,并将进一步落实核武器削减计划,减少对进攻性战略力量的依赖。俄宣布继续大幅削减核武库,减少核材料生产设施,关闭部分武器级钚生产堆。英高调宣布把核弹头裁减到少于160枚,还提出核裁军新倡议,声称愿意做国际“核裁军实验室”。法宣布裁减空基核武器的1/3,核弹头总数将少于300枚,不再有库存储备,其核武器也不瞄准任何国家。
三是多边核军控渐有起色。布什政府片面强调防扩散、弱化多边军控的政策,是国际社会启动“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简称“禁产条约”)谈判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的最大障碍。但美立场近已有所转变。2006年,美在日内瓦裁谈会散发“禁产条约”草案,力促启动该条约谈判。美对CTBT批约态度也有微妙变化。2008年初,美主动向该条约组织筹委会补交了会费,并建议加强条约核查机制;美国内舆论也转而倾向于支持批约,原先持反对立场的麦凯恩已表示将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奥巴马则称其当选后将推动美参议院批约。
战略角逐的两大战场:反导与外空

美反导系统作战示意图[资料图片]
一是反导之争。自布什政府上台后,美以对付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威胁”为由,不遗余力地向全球拓展反导体系,现已初步显现以美本土为中心、以欧洲和亚太地区为两翼的全球反导格局。此举旨在构筑攻防兼备的战略力量体系,削弱俄及其他潜在大国的战略反制能力,以确保美压倒性军事优势,实现“绝对安全”。围绕美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美俄展开了新一轮战略博弈,致使国际军控与裁军迭受冲击。
美东欧反导计划引起俄强烈反应。据分析,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可缩短美对俄洲际弹道导弹的预警时间,有效提高探测精度,从而削弱俄战略反制能力,进一步打破美俄战略平衡,并对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俄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外交上,通过威胁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简称《欧常裁条约》)和《中导条约》,并重新将核武器瞄准欧洲,迫使欧洲各国在与美展开反导合作时有所忌惮,借此遏止美在俄周边构建反导包围圈;军事上,以突破美反导体系为重点,发展“RS-24”和“白杨-M”等新型导弹核武器,以保持对美的有效威慑。
《欧常裁条约》首当其冲。该条约是二战后北约与华约签署的首个常规裁军条约,在国际军控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曾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军控与裁军发展,并成为后续多项条约及机制的“范本”,还被视为冷战后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基石。2007年12月12日,经俄国家杜马批准,俄总统签署的暂停履约命令正式生效。此举进一步加剧了俄与美欧间的信任危机,将对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及欧洲乃至全球战略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中导条约》前景莫测。该条约是首个关于彻底销毁一整类核武器的裁军条约,虽其销毁数量仅占美苏核武库的3%—4%,但却为缓和冷战氛围及日后达成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暂停执行《欧常裁条约》后,俄多次表示,如果美在反导问题上执意而为,俄可能被迫退出《中导条约》,恢复生产并部署中导。这意味着美俄核裁军可能发生逆转甚至倒退。自美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后,《中导条约》是目前核裁军领域为数不多、且依然生效的基础性条约之一。随着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莫斯科条约》将于2009、2012年到期,美俄核裁军进程面临搁浅,《中导条约》的存废将关系重大,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爱国者-3导弹是美反导体系中的主力兵器[资料图片]

捷克民众用蜡烛摆成象征和平的标志,抗议美在捷部署反导系统[资料图片]
二是外空之争。近年来,外空探索与开发日趋活跃,各国尤其是空间大国对外空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加大,外空已成为拓展国家利益、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外空的军事地位空前提高,已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此背景下,外空军事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空武器化的危险迫在眉睫,国际安全格局面临严重冲击。
大国外空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特点,大国战略角逐不断向外空、极地等“新高地”延伸。随着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外空竞争更趋激烈。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制定外空政策文件,明确发展思路;设立外空专门领导机构,整合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军用空间系统建设,以抢占战略制高点。近两年,欧盟、俄、日、印、美等国先后提出各自的探月计划,掀起了新一轮外空竞赛。美还与英、法、加、德、意、日、印、俄等八国签署了探月合作协定。
反卫星武器技术发展备受国际关注。近年来,包括军用卫星在内的天基系统已成为各国经济、民生和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美俄等国加大了反卫星武器技术研发力度,技术水平与实战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2月21日,美使用海基反导拦截弹,成功摧毁1颗失控卫星,标志着美反卫星武器技术取得新进展。美执意奉行排他性和进攻性的外空战略,坚持发展包括反卫星武器在内的天基进攻性武器技术,亦将进一步刺激有关国家把发展反卫星武器技术作为威慑反制手段,进而对全球军事力量平衡及国际安全格局造成新的冲击。

前苏联天基武器想象图[资料图片]
外空军控谈判面临新的机遇。面对日益明显的外空武器化趋势,国际社会普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为此,美政府内部及智库进行了对策研讨,考虑调整美以往阻挠联大和裁谈会讨论外空议题的僵硬立场,并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展现灵活性,缓解其在外空武器化等问题上面临的压力。欧盟也多次修改并散发“空间物体行为准则”草案,谋求通过建立信任措施,增大国际空间活动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中、俄则主张谈判制定有关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法律文书,并于2008年2月在裁谈会散发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由于空间资产的安全问题涉及各方切身利益,制订空间行为准则、建立信任和透明措施等,将是国际社会近期推动并有望实现的目标。
走势各异的三个焦点:朝核、伊核与美印核合作
1.朝鲜核问题:曙光乍现,暗流涌动。

朝鲜“劳动”型短程导弹[资料图片]
现阶段,朝核问题的解决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一是朝弃核进程出现重要进展。朝已正式提交核申报清单,并炸毁宁边核反应堆的冷却塔,为各方规划下一阶段行动奠定了基础。二是美朝关系改善取得一定成果。美已宣布启动将朝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并停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相关程序,使两国关系有望从营造氛围走向一定改善。三是六方会谈的作用有所扩展。该机制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并进一步得到认同,今后将可能向地区性安全机制方向发展。
朝核问题得以摆脱前一阶段的困境,连续取得进展,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首先,布什政府为留下“外交遗产”,急于推动取得成果。其次,朝为改善外部环境,积极顺势而为。最后,中国作为六方会谈主席国居中斡旋、因势利导,韩等各方乐观其成、从旁策应。
朝核问题解决进程的不断深入,有助于维护现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朝“退约拥核”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但是,半岛无核化进程的发展也必将触及本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安全问题,各方利益角逐不会停止。朝核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近期,美朝围绕验证问题的斗争进一步加剧:为抗议美迟迟未将其从“支恐国家”名单中删除,朝已开始重建宁边核设施。此番较量的实质是争夺下一阶段行动主导权,预示着朝核问题的解决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伊朗核问题:总体紧张,前景堪忧。

以色列“绿松”反导雷达[资料图片]
在美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三项对伊制裁决议。但伊拒不执行,并不断推进核研发进程,与美等西方大国就铀浓缩这一焦点问题展开激烈斗争与较量,总体形势复杂、紧张。目前,随着伊调整斗争策略以及美受内外因素制约,伊核问题已有所降温,形势发展进入一个充满变数的相对缓和阶段。然而,伊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之间的政治较量,双方的战略利益严重冲突,其调和转圜的空间非常有限。今后,伊在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的同时,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合作。
但是,美阻伊拥核的根本政策不会改变,亦不排除对伊动武的可能,双方将继续围绕铀浓缩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欧盟、俄等大国将继续发挥各自影响。以色列相关举措也对事态发展至关重要,其政策动向相当微妙。伊核问题总体上仍将处于僵持局面,并继续成为国际及地区重大热点,对地区安全与稳定造成一定冲击。
3.美印民用核合作:强势推进,志在必得。

印度“烈火-3”弹道导弹[资料图片]
2007年8月,美国与印度政府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执行文本。根据协议,印度可在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获得美核技术、装置及燃料,但前提是印承诺将民用和军用核设施分开,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措施。近期,在美政府支持下,印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特殊的保障监督安排,待其与核供应国集团确定核原料供应,并经美国会审议批准后,即可落实协议内容。尽管印反对党和左派政党以该协议影响印核政策的独立性为由强烈反对,但从长远来看,基于两国发展“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共同利益需求,美印核合作势在必行。
美执意与游离于核不扩散机制外并已拥核的印度开展核合作,客观上为其扩充核武库创造条件,将进一步破坏南亚地区脆弱的战略平衡,加剧印巴的核军备竞赛。此举再次暴露了美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不仅对本已脆弱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造成了严重冲击,还给解决伊核、朝核问题的国际努力带来了消极影响。(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刘超费 肖俊)
相关资料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68年7月达成并开放签署,1970年3月生效。现有190个成员国。中国于1992年3月加入。该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自生效以来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核裁军进程以及促进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1996年9月达成并开放签署。该条约禁止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及任何其它核爆炸,有助于防止核武器扩散和推动核裁军进程,是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条约现有178国签约,144国批约。在条约生效所必需的44国中,已有35国批约。美、中两个核国家已于1996年签约,但尚未批约;伊朗、以色列、埃及、印度尼西亚均已签约,但未批约;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三国迄未签约。

日向联大提交要求美俄大幅度核裁军议案
议案对今年5月《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谈判破裂以及9月联大特别首脑会议的《成果文件》中没有写入核裁军问题表示“遗憾”。该议案的核裁军要求超过了2002年美俄签署的《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中把战略核弹头削减至三分之一的内容。[详细内容]
透视国际新格局下的核态势:核扩散暗潮涌动
冷战结束以后,主要依靠核武器的威慑力来维持“恐怖的和平”的局面己大为改变;然而,笼罩在全人类头上的核阴云并未散去。在当今国际新格局下,世界核态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令人关注。[详细内容]
各国分歧大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议程难产
第7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即将结束一般性辩论转入实质性议题讨论,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大会迟迟难以就会议议程达成一致。后经各方妥协,会议终于在11日晚勉强就实际议程达成共识。表面上看,会议议程久拖不决缘于埃及猝然出手,使议程草案未获通过,但实质原因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方在核裁军、防扩散、和平利用核能和安全保证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