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怎么折:百花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3:10
  赏读小土豆所赋“百花谱”上卷五十唱,从春秋、两汉、唐、宋、元、明、清到现代,洋洋洒洒,字字珠玑,由衷感叹,吟咏不已。
  最可贵者,小土豆君着眼于常人之异,以反传统封建旧势力的立场,另辟蹊径,咏出了不同凡响的绝唱。
  为表示对小土豆认真执着治学态度的敬意和促进文学艺术的完整性,特选佩插图五十帧,整理制作后已经随小土豆原文附之。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我国以往撰写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文学作品颇巨。但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的浮躁中,人们无论长幼,全都笼罩于一心向钱看的趋势氛围下,人们没有了静心读史的闲情雅致。尤其是年轻人,几乎完全融化于高速运转的现代文化,已经不屑于蹋下心来研读历史和传统文化。
  可就在这么一个充满浮躁前提的今天,生于七O后的奇女子——小土豆,却能不受任何世俗干扰,专心著书习文,勤耕不辍,把个连年长人都未必能掌握多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习运用得如此娴熟。真属难能可贵。面对这一份勤奋与执着,着实令堂堂七尺男儿汗颜!
  先不说这些诗词歌赋与论述的文学、艺术性和评注观点,只从作品所涉及面之广来看,要想写出点真东西,不下一番苦功夫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顺着小土豆为大家导引的读史新思想、新思路延展开去,只要你静下心来,仔细读,认真想,一定会有新的收获。闲话少说,咱继续品读去也!
  闲云野鹤 2008-9-14
  《百花谱序诗》
  男儿昔有凌烟阁,红粉宁无起凤楼;
  撷取华英编绣谱,漫天花雨志千秋.
  1. 《妇好》
  漫云女子不英雄 朱雀飞腾凛凛风
  万乘军中升斧钺 荷戈原是铁芙蓉
  妇好,谥号母辛,姓氏不详,是中国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众多妻子之一,名“好”,“妇” 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武丁在位期间对周边国家、部族进行过一系列的战争,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带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经统领13,000人的大军,这在当时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部队。此外妇好还担任祭祀,经常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武丁对妇好很宠信,并册封给她封地。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曾经占卜,测算妇好怀孕的是男胎还是女胎。
  妇好先于武丁去世。妇好墓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被发现,出土1928件文物。
  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是其中之一。武丁手下的妻子兼女将除了妇好外还有好几个,有一位名妇邢, 也曾多次领兵远征。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朱雀, 是南方的守护神, 亦是四大神兽中唯一属性雌性的.
  斧钺, 是天子授以生杀大权的象征
  2.妲己
  血流浮杵作长河 两族争雄杀戮多
  仁义之师原假面 何关妲己乱朝歌
  (武王伐纣, 自称是以仁义之师伐不仁, 战于牧野, 『血流浮杵, 赤地千里』, 孟子为尊者讳, 谓以至仁伐不仁, 此必不可信. 然孟轲非生于商周之世, 何以断此不可信, 更何以断独此不可信? 此不可信, 酒池肉林, 炮烙酷刑, 比干剖心就必可信? ) 商、周之战, 本来就是关系两个部族的生存权 血流浮杵, 赤地千里, 根本就是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 成王败寇, 历史的解释权往往在征服者手中! 胜利者把一切罪名与”不仁”都推到失败者身上, 又将失败原因推到女子身上,! 此种掩耳盗铃, 作贼喊贼的行为, 历代皆然)
  3.褒姒
  千秋史册枉蒙羞 眉蹙皆因不自由
  未表功高存故国 却书烽火戏诸侯
  (褒姒. 史上无正名, 褒国美女 姒, 是二女共事一夫中之较幼者, 周幽王征褒人 败之, 褒人献姒而降, 甚获宠, 然姒不惯笑, 周王采虢国石父烽火召诸侯之计以博美人一笑, 却失信于诸侯, 最后终引致西周灭亡. 史家每称褒姒一笑倾国, 然褒姒本非周人, 入周实有功于褒族, 周亡之责岂在伊人?)
  4. 《孟姜女》 (百花谱)
  未畏途长情更长 燕山九月已飘霜
  送衣万里愁新妇 淌泪千行哭杞良
  枕藉役夫营国祚 纵横白骨作金汤?
  千秋霸业黄梁梦 滴水覆舟始孟姜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孟为长子或长女;姜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称呼。按传说,她是秦国始皇时期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尸体已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八百里,以滴血于枯骨堆里认找到了丈夫的尸体,秦始皇欲纳孟姜女为妾,孟姜女要求秦始皇先祭拜范杞良,既拜, 孟姜女捧夫尸骨在今孟姜女庙庙址所在投海自尽!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否真有并事到现时仍难以确定, 可是传说中包含了广大人民对暴政的愤恨,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而第一滴亡秦之水在孟姜女哭夫时已开始累积.
  5.虞姬
  美人伏剑更英雄 一曲终时命亦终
  子弟八千存过半 霸王或已过江东
  (英雄者, 非在于力敌万人, 亦非在于甚可叱咤风云. 能为义殉生, 因爱伏剑, 洒脱磊落, 死不蹙眉, 虽为女子, 亦足称英雄. 项羽自许天下无敌, 兵败谓非战之罪, 突围至江边而又因”无面目见父老”而不渡, 忸怩作态, 有何英雄?)
  6.《荀灌娘》
  议来良策拯孤城 胆气何愁贼势横
  少艾亦堪鞍战马 未笄犹合请长缨
  将军兵发襄阳路 稚女名传细柳营
  不让木兰空寂寞 千秋并辔雪蹄轻
  荀灌娘生于晋代, 父亲荀崧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
  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
  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 情况非常危急。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内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可是宛城中只有荀灌娘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 援兵既至, 荀崧于是引兵出击, 内外夹攻, 大获全胜.
  前有荀灌娘, 后有木兰, 都是中华女儿的骄傲。
  7.《祝英台》
  千百年来第一花 上虞芳魄尚招些
  易钗得遂黉宫梦 共榻无亏璞玉华
  暗许心倾应有信 焉容花落任谁家
  震天一哭投孤冢 更胜西湖油璧车
  梁祝的故事, 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必介绍了, 要补充的是祝英台是东晋时上虞人, 她到杭州求学时只十四岁, 求学三年后因母病回家, 亦只十七岁. 年纪虽小, 却敢爱敢恨, 能忠于诺, 专于情, 在生死一线之际奋身一跃, 气胆不让巾帼英雄, 是千百年来反抗父系霸权包办婚姻的第一人, 因此, 把她选为百花之首是理所当然的. 群芳皆零落, 我自向清风. 是否真的化了蝶, 倒是其次了.
  8.《木兰》
  黄河黑水赤燕山 白草飞蓬月半弯
  旦夕干戈倾热血 十年戎马老朱颜
  长驱却恨单于遁 远戌难期壮士还
  谁要虚名留百世 但祈生入雁门关
  传说中的木兰都是女中英雄, 代父徙军, 战功彪炳, 然塞外十年, 青春如水, 在有幸凯旋之前, 孤身在边塞的木兰会是怀怎样的心境? 军帐中的啜泣又有谁人能听到? 我敬木兰的孝, 佩服她的勇, 却怜她那花季的青春白白荒耗在黄沙岁月之中. 最后能『对镜点花黄』, 她仍是较幸运的, 只是花谢又花开, 人呢?
  9.《莫愁》
  一影纤纤在水中 清波依旧照愁容
  素妆伫立心如雪 更胜巫山玉女峰
  南京城水西街有南京第一湖美誉的莫愁湖。
  莫愁湖, 原名石城湖.
  莫愁, 河南洛阳人; 勤劳、善良、聪明、美丽。 因家境贫寒,无钱处理父亲丧事,便忍痛含悲卖身葬父。时值南京的巨贾卢员外经商路过那里,便买下了莫愁女。她在忍耐中,默默地吞咽下别愁离苦。她跟卢员外来到南京,嫁给卢员外的15岁儿子为妻。后来生一子。不久,边疆发生了战争,她丈夫从军奔赴边关。不料一去数年,音信皆无。她终日里担心戍边的丈夫,思念远在中原的母亲! 她在忍耐中默默地把愁苦吞咽了。这位天性善良的女子还时时为他人排忧解难。她经常用自己积蓄的钱财接济乡邻,深受乡邻的爱戴。却被卢员外诬陷她偷窃,莫愁女不堪遭此凌辱,便投身石城湖死了,后人为了怀念她,将石城湖连同卢家花园一并称为莫愁湖。
  10.《张丽华》
  北师枉夺金陵气 不斩蛮奴斩丽华
  堕庙岂关倾国色 新朝不唱后庭花
  陈后主妄言金陵有王气而不加强守备, 终于国亡身虏, 贻笑后世. 可是高颎入建康, 不杀奸佞任蛮奴而斩一弱女子, 谓不留妖孽, 孰知隋亡更速, 亦徒为笑柄. 复替南朝第一美人张贵妃被枉杀不值
  .
  11.《上官婉儿》
  序: 上官婉儿曾与同平章事崔湜有染, 韦后之乱中, 湜附太子李隆基, 婉儿见杀于纛下时湜无一言以救, 既斩又不敢为婉儿收尸殓葬, 论者不耻其寡情. 然小土豆心想婉儿久历大唐宫帏中腥风血雨, 成者为王败为贼, 伏诛时大概也不会对崔湜有任何的幻想, 一代才女, 生得璀璨, 死得刚烈, 又何需藉往日床笫之情而望苟免?
  阙下花容敛 刀前艳血凉
  风怜拂发乱 蝶悼绕裙忙
  入幕偷香客 斩关催命郎
  凄然唯一笑 何必怨平章
  上官婉儿, 武则天朝时才女, 曾与同平章事崔湜有染, 韦后之乱中, 湜附太子李隆基, 婉儿见杀于纛下时湜无一言以救, 既斩又不敢为婉儿收尸殓葬, 论者不耻其寡情. 然小土豆心想婉儿久历大唐宫帏中腥风血雨, 成者为王败为贼, 伏诛时大概也不会对崔湜有任何的幻想, 一代才女, 生得璀璨, 死得刚烈, 又何需藉往日床笫之情而望苟免?
  12.《文成公主》
  险径参天藏道难 辇舆颠簸倦珠颜
  玉河满注长安泪 宝镜飞沉日月山
  唇齿相依同祉福 蕃唐一体共危艰
  宫花许誓高原老 不再奢思望赐环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赤岭。(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脉),文成公主在峰顶翘首西望故乡长安,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的日月宝镜细看,镜中顿时显现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但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便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便把赤岭改名日月山。
  赐环: 环, 与赐还谐音
  13.《鱼玄机》
  女冠深衣暗带香 湘裙舞袖点花黄
  凌烟路断难抒志 北里风流莫笑娼
  素爱独行无惧色 早知难得有心郎
  幼薇花落长安市 谁代招魂旧教坊
  鱼玄机(844年-868年,一说约871年),字幼微,一字惠兰,晚唐长安女诗人。有才思。补阙李亿纳为妻。为李亿元配不容,遂从冠帔于咸宜观。后因犯清规而流入教坊, 艳名四播, 与名士如温庭筠等唱酬甚欢。 后以笞杀侍女绿翘事, 被京兆温璋判了斩刑。今编诗一卷. 其诗作见于《全唐诗》,现存有五十首之多。
  玄机杀人是不对的, 可是依唐律, 主人杀婢, 罪不致死, 温璋是矫法杀人, 用意是打撃他认为作风不良的才女, 更属可恨.
  14.《杜丽娘》
  旖旎风流杏满天 牡丹亭外倚春眠
  故穿曲径怜香客 偶卧花间降谪仙
  爱到浓时生可死 情能真处缺还圆
  有朝再越阴阳界 不在梅边在柳边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几经曲折后, 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此剧缠绵动人, 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为情生可以死,死亦可复生, 打破封建婚姻的虚伪, 是极品的浪漫望义巨作, 难怪人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而事实上两人亦分别在东西半球生存于同一年代, 而且在同一年(1616年)离世.
  15.《陈圆圆》三首
  慷慨陈辞重泰山 冲冠一怒辱红颜
  金阶叩首朝清帝 尚向吴王骂献关?
  上国神兵三百万 兴亡只系一娇娃?
  君王不把干城毁 岂用煤山泣晚霞.
  从来祸国是红妆 谁责男儿不自强
  三桂献关因爱妾 闯王为啥破宫墙?
  16.《鹧鸪天---李香君》
  靠倚秦淮艳帜张 满城蜂蝶恣轻狂
  可怜一阙圆圆曲 岂独征人尽望乡
  家国泪 载兴亡 一江烟雨痛凝霜
  南朝梦断桃花扇 唯见垂杨吊媚香
  李香君,秣陵教坊名妓。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
  李香君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刚十六岁。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他原本是明天启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阮胡子大怒,侯方域只好逃亡。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又引起许多人非议。
  关于李香君有三种结局:一种是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只好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
  17.《杜凤扬》
  白鹤桥头又月盈 照怜巾帼困危城
  哀军力战三湘勇 孤堡犹当十万兵
  断翅纵难归大理 腥红无悔洒昆明
  汗青岂独男儿事 长奠芳魂有落英
  杜凤扬,杜文秀长女,童年随父起义,在枪林火药中成长,她从战争学战争,艰苦锻炼成为连敌人也不得不低头称为「知兵善战,为「贼」所推服」的女英雄。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恁般了得,直可与太平天国第一位少年英雄英王陈玉成媲美。
  太平天国丁荣十七年(清同治六年)冬,杜文秀从大理派大军东征昆明,克复州县二十城,进围昆明城。杜文秀恐嵩、寻人心不固,又虑各将不相下,特命凤扬到寻、甸监军。时凤扬年十九岁。杜凤扬这位杰出的女青年统帅「号称三、四十万」的大军,出现在滇东战场上!
  当时两方的争夺战不在昆明城下,而在于东战场上。富民县为嵩、寻守军后路,戊辰十八年(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富民县城失守,后路被截断。在这个险恶形势下,凤扬从寻甸州统军出击,她骑匹青马,头上缠着白套头,风弛电卷地奔赴各战场指挥,把敌人各个击破。战门到十二月十六日,清军各路都败退,其中云贵总督刘岳昭果后全军久经战阵,号称湘军中的精锐,也全军溃败。围困昆明部队闻胜,十七夜,出兵进攻昆明城。昆明震动。清廷革刘岳昭职。凤扬临变不惊,指挥若定,把危亡转而为大胜,扭转了形势,以少年女子指挥军事做到这种地步,可说是一件奇迹。
  凤扬既大败清军,即分路进攻马龙州,沾益州、邑市等处,蔡廷栋统率全部精锐进昆明,以阻截清军粮道,与围城部队联合围困昆明。
  敌人飞调各路军队会集昆明。杨荣等率领这枝回民起义军仅二万人,清军人数远过此数,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故既至十里铺、小偏桥,与江右馆驻军仅隔六、七里,竟不能联合,而力战冲击清军粮道都被打退,自己的粮道反给敌人截断。未攻克大板桥敌营,就冒险绕山路进昆明,不但没有留退路,且给敌人得从大板桥夹击其后。双方在昆明城外从二月二十一日起至三月十三日,鏖战二十三天。回民起义军粮米久缺,既困于饥,复疲于战,苦战至四月初十日,敌人挖地道,用火攻,营垒被烧,从十里铺、小偏桥至长坡六十馀里,营垒二百馀座尽陷,战士冲出,夺路向昆明城北马村一带飞奔,敌人层层截杀,全军覆败。
  清军乘胜进攻杨林,夺取嵩明州,夏历五月初二日攻陷杨林,直抵嵩明州城,城内军火粮薪件件缺乏,势不能守。李芳园诈降,向清军攻城主将杨玉科请降。杨玉科知是假的,却将计就计,与他盟誓,命刻期迎清军入城。杨玉科假作答应。召部将两人各授计策,带几十个部兵,同李芳园、马兴堂回城。时凤扬在城上观察动静,望见清军已将扼要的碉堡占踞,又见李芳园、马兴堂带清将等数十人来,知李芳园反为敌所骗,即闭城门准入,列炮下击。李芳园受伤,不知所措。杨玉科收买李芳园左右入城,假托李芳园令,密传其部下,使在城内应,他当重赏,否则即杀李芳园。去后,杨玉科督清军攻城。凤扬内外受敌,不能支,要冲奔寻甸,去路已为杨玉科截断,力竭城陷。
  据时人记载,「李芳园由嵩明拥杜文秀女入城,意在内外勾结,徐图大举」。清云南巡抚岑毓英向清廷奏报也说李芳园「欲就中取事,暗图省城」,「其党羽均已剃发暗中混入省城,难于稽察,恐再延时日,贼党渐集,为害匪轻」,即将李芳园杀害。管禁凤扬与其夫蔡廷栋于云南提督叛徒马如龙公馆,企图利用凤扬招降杜文秀。第二年八月十五日,凤扬乘隙偕夫蔡廷栋潜逃。蔡廷栋得走脱归大理。凤扬无法出城,躲在豆菜巷老百姓家里。她驻军寻甸州时,曾到昆明西山麓一带视察军务,深得老百姓爱戴。她的部下执行起义军回、汉、彝一体的民族平等政策,替老百姓栽秧、种包栗、割稻子,群众无不赞扬。所以豆菜巷的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把她藏起来。最后是被马如龙的帮凶们搜查出来的,给岑毓英杀害于昆明白鹤桥。照昆明的传统习惯,处决人都是在城西北隅。清朝的官儿们知道百姓爱戴凤扬,顾虑走得太远,发生意外,就抄近路从马如龙公馆所在地端仕街转湾,走白鹤桥,反而向东南角杀人。
  18.《林昭》
  当年烈血染篮桥 似海深仇尚未消 无耻愚民私帝主 有心窃国伪红朝
  可怜将士埋忠骨 徒让枭雄植毒苗 独对虎狼施冷眼 丹心如雪效林昭
  林昭(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苏州人,林昭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公开支持北京大學学生張元勛的大字報“是时候了”而被劃為右派,后因「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反革命罪」在1960年起被长期关押於上海提篮桥监狱,在獄中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書寫了二十万字的血書與日記,控訴了中国当局的对她残酷政治迫害和压迫,表達自己追求人权,自由和平等的信念和追求。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当局在上海秘密枪决,当局从未正式公布过判处林昭死刑的罪名。 5月1日,公安人员来到林昭母亲家,索取5分钱子弹费.
  林昭父亲在女儿被捕一個月后服药自杀。林昭母亲则精神失常,后因醫院拒絕醫治,1975年在上海外灘自殺(據《蘇州市志》第三冊1222頁)。林昭弟弟彭恩华,2004年8月3日逝世于美国Sandy, Utah, 享年59岁。林昭的妹妹彭令范1980年後移居美国。
  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布林昭以精神病為由平反為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另在1980年12月在北京舉行追悼會,但其檔案仍被絕密封存五十年。2004年,林昭骨灰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與北大部分師生集資立碑並被安葬在苏州的安息公墓
  19.《秋瑾》
  (与友人合作)(步文征明虎丘即事韵)
  长对苏堤汉玉磻 凛然霜气罩朱颜
  百年孤寂横磨剑 几度阴晴放鹤山
  国运迄今仍起伏 忠魂何日再回还
  三潭空印千秋月 谁记轩亭血尚斑
  注: 秋瑾墓位于杭州西湖孤山, 面向苏堤, 背倚孤山, 山上有纪念宋林和靖之放鹤亭. 墓上有白汉玉鉴湖女侠持剑远望像.
  20.《小凤仙》
  身在风尘怀远志 感时忧国止男儿?
  且将栖凤沉香枕 暂作潜龙闭蛰枝
  确信高飞终有日 亦知重会再难期
  将军拔剑南天起 愿化长风绕战旗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小凤仙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相传在蔡锷病逝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后,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有挽联: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另有挽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以红拂自居, 亦称恰当.
  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
  末联取材自电影《知音》曲词
  21.《妈祖》
  洪波千里水茫茫 一叶孤舟十尺樯
  犯险只求今夕饱 谋生且把破帆张
  家贫愧欠三牲礼 意正诚参一柱香
  毋令妻儿穿望眼 矜怜渔客渡慈航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
  相传妈祖俗姓林,生于福建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沿海各省分,并向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等地传布。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妈祖信仰更向海外传播。此外,随着大量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例如日本长崎、横滨、澳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在台湾有一则有趣的妈祖传说。谓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渔船。
  22.《白素贞》
  谁主浮沈定正邪 钱塘心债怎生赊
  拯夫岂畏偷仙草 执法无情镇白蛇
  伪善秃驴诚可怒 寡恩呆汉更堪嗟
  锁澜桥外雷峰塔 争忍依然夕照斜
  《白蛇传》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初为明代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封塔」:
  宋绍兴年间,杭州有一位药店的主管「许宣」(后民间改为「许仙」),在西湖遇见千年修练白蛇幻化的美妇人白娘子及青鱼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伞,一同在船上避雨。下船后许仙把雨伞借给白娘子,次日如约到白家取伞,两人想见,渐生爱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为夫妇。
  婚后,白娘子佐夫赠医施药, 却因影响金山寺主持法海出售治病方生意, 惹来妒恨, 法海各许仙挑擭, 说白娘子是妖怪化身, 并设陷使白娘子现出真形, 许仙被吓死.
  白娘子为救夫, 不惜冒险往峨嵋山盗灵芝仙草,回来时许仙已回阳并被法海骗走, 白娘子为了救回许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斗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贯金山寺。但因为身怀六甲,力敌不能,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白蛇初无名,后来被贯于「白素贞」之名。
  另有传说, 谓青青得以逃脱,修练有成,再回金山,斗赢法海,法海无处可逃,身穿着黄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后来许仙夫妇终于能团圆,而法海却只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现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黄色的。    (此说甚妙, 想是世人不值法海所为而以此泄愤), 又有说是白素贞之子许仕林高中后祭母, 雷峰塔倒, 母子得以团圆。
  23.《窦蛾》
  焉患嫌贫不笑娼 含辛茹苦亦平常
  母亡父弃失祜恃 夫死婆贪枉断肠
  未怨人间多冷酷 原知天道是苍桑
  白绫一丈沈冤血 换得霏霏六月霜
  窦娥, 三岁母亡, 七岁时父亲将她卖给蔡家作童养媳; 长大成亲两年后丈夫身亡, 窦娥本一心伺候婆婆, 谁料大祸天降, 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她婆媳同他们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婆, 不料毒死自己的父亲。张驴儿以“公休”要胁窦娥“私休” ———顺了他的淫欲, 窦娥不愿。到官府衙门, 张驴儿恶人先告状。为保护蔡婆婆不受刑讯, 窦娥委屈地承认是自己毒死张驴儿之父, 被判死刑。面对死亡, 坚贞的窦娥发下了这三桩誓愿: 1行刑时血溅白绫一丈;2六月天下雪;3次地大旱三年。此后, 竟一一实现。两年后, 做了大官的窦娥之父窦天章, 巡视楚地, 窦娥冤魂告状, 冤案得以昭雪。
  穷与贪是万恶之源, 亦是人间悲剧的催化剂.
  窦蛾能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以德报怨, 宁含冤受斩刑来保护曾陷害她的婆婆, 人格光辉. 唯一让人有点不赞同的是她第三个誓愿: 次地大旱三年. 不过, 亦不能深责她, 若非如此, 沈冤难雪.
  直接害窦蛾者, 是张氏父子, 间接的是她的父亲, 她的婆婆, 庸官, 社会的不公,政治的黑暗.
  关汉卿能为一草根女子立言, 侠气千秋, 确是可敬.
  24.《穆桂英》
  簪樱门阀立天波 巾帼英雌亦荷戈
  素手引缰飞汗马 胭脂和血洗铜驼
  暗垂清泪收夫骨 强挽欢颜奏凯歌
  夜半香闺衾枕冷 倩谁偎倚数星河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宗保战死后, 穆桂英挂先锋印率十二寡妇西征,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
  一直以来, 杨门女将都是中华女儿引以为傲的象征, 人皆咏其中勇, 可是, 又有谁会想到卸下征衣的未亡人的凄楚? 年年征战, 杨家将肝脑涂地, 换来的是一个懦弱朝廷的苟安, 『阵前将士半死生, 美人宫内犹歌舞』, 『燕云十六收无计, 岁币茶丝又入辽』, 岂不可叹?
  25.《红娘》
  敏聪堪引线 手巧合穿针
  鄙恶人无信 编排鸟共林
  当仁能不让 仗义为多金?
  可笑痴呆子 焉明侠女心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原出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进入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梗概: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 大义凛然, 在这一刻, 她的形象已盖过小生与花旦而成了全剧的主心骨了.
  最后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
  婢女亦能是侠女, 关键在于她是否有一”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侠心. 拔刀者以武止武, 红娘却以聪明、胆色、以及同情心成人之美, 更令人喜爱.
  26.(李清照) 《调寄浪淘沙》
  独对楚江东 劫后飘蓬 汴京来雨杂腥风. 玉马锦衣遗道左 似鸟惊弓
  西子尚描容 避说兵锋 临安巷陌遍离宫. 天子无愁臣畏死 老尽英雄
  李清照 (1084年-约1156年),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的长女,善文学。1101年与长她三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病故,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3],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
  她曾咏项羽, 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 可从侧面看到她对南宋君臣不知进取的嘴脸.
  27.《大小二乔》
  淡对曹瞒铜雀吟 吴宫一样夜深沈
  孙郎公瑾春秋梦 绮阁樊笼寂寞心
  冀北雄师临赤壁 江东红粉对弦琴
  凯旋声里英雄颂 尽盖千年怨女音
  大乔小乔:三国时乔公之二女,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二人皆美艳,贤德有才。唐杜牧写曹操曾觊觎大小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苏东坡亦留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令二姝留芳。
  当然,这两对伉俪郎才女貌,孙策年方二十,周瑜不过二十四,正是少年得志,英姿勃发。周瑜还知情识趣,精于音律,当时流传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那时吴宫中的乐姬们常常故意弹错,想引得周郎的回眸与青睐。结果就变成整个宫殿里,到处都是跑调的丝竹之声,把孙策苦恼得要死。
  可惜,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小乔运气好一些,和周瑜情深恩爱,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幸福生活。可惜周瑜三十六岁上就病死了。小乔三十岁,便孤苦伶仃地过着寂寞生活。
  美人配英雄, 英雄是主体, 美入的命运从不在她们的手中, 只是胜方的战利品, 大乔、二乔是否真的因被配英3而感到幸福? 没有人知道, 当然, 亦不会有人问. 曹操若胜了, 二乔若不被东吴人来个宁为玉碎, 煮鹤焚琴, 就是铜雀春深. 吴宫与铜雀台之间, 又有什么分别?
  28.《扈三娘》
  能战佳人踏雪骢 一场春梦恨千重
  迷离青眼心谁属 历劫红颜念早空
  手里双刀分日月 阵前单骑论雌雄
  睦州城外梨花落 还我纯真血雨中
  扈三娘,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原为扈家庄之女将,长得十分漂亮, 武艺高强,使一对日月双刀,有「一丈青」之称号。宋江攻打祝家庄时,梁山攻打祝家庄,扈三娘便于阵前俘获了梁山的王英,后来被林冲所擒,便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第一女将。后来,宋江硬把三娘嫁予最不济的『矮脚虎』王英。征方腊时,丈夫王英战死,扈三娘前往接应时亦阵亡。作者在书中写道: 『可怜能战佳人, 到此一场春梦』。
  短短十二字, 就结束了梁山第一女将的一生, 令人惋惜中不无气愤.
  『水浒传』中充满了仇女心态, 在作者笔下的女性几乎没一个好人, 扈三娘是他笔下较出色的一个, 却是一个『哑』美人, 全书中只有一句发言. 以她的条件, 应有资格许配如林冲的人物, 可是却安排她下嫁好色鬼王英. 也许, 在那一刻, 她的心已死了. 在睦州阵亡, 对她来说, 也是一个解脱.
  她一家死在李逵之手, 身负血海深仇, 却又要与仇人一起相处, 心中的痛苦又有谁明白? 她也许是梁山上最寂寞的人.
  29.《女娲》
  大悲宏愿辟洪荒 引矢张弓射烈阳
  炼石补遗凭素手 拈泥孕众正伦常
  莫输男子乾坤断 复振蛾眉天地强
  太古温柔方本色 牡鸡何故盗晨光
  女娲又称为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传说她是人首蛇身的女神,用泥土造了人。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在水族的传说中,手女娲造人之后, 又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 后来发觉太多了, 人活不下去, 就用弓箭把各九个射下来, 只剩下一阴一阳, 有趣的是传说中: 太阳是母的, 月亮才是老公公. 这与现代的母系是最原始社会起源相吻合. 事实上, 『姓』字是女+ 生, 生是象形, 是万物孕育, 而一女子守护其旁, 以繁衍世代.
  一向以来, 男性霸权说『牝鸡司晨』是倒置的行为, 看来, 倒置自然的应该是那公鸡才对.
  30.《花蕊夫人》
  宫词旖旎香盈纸 虎穴横眉羞甲士
  去国飘零帝苑花 一言已足留青史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在蜀亡后入宋, 被问及孟昶如何失国时, 她吟出了大气的一首:
  《述国亡诗》受人称道。诗云: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又有说她与(宋太宗)赵光义有隙, 后来在狩猎中死于赵光义箭下。 不过, 五代时称『花蕊』的不止一人, 可能是张冠李戴, 未得核实。
  传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31《卫夫人》
  千钧弩发阵如云 江左风流出右军
  一帖兰亭倾帝主 三分笔力自钗裙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是东晋女书法家,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自魏晋以来,四世书法传家。卫夫人家学渊源,自幼聪慧好学,酷爱书法,擅长隶书,更得笔法于大书法家钟繇,深得其「古隶」及「汉隶」笔法,又能熔钟、卫之法于一炉,独树一帜,故被称做「卫夫人体」。 其师钟繇称卫夫人的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足见其书法清婉灵动。
  日后成为书圣之书法家王羲之传少年时曾拜在她的门下。
  另传她曾着有《笔阵图》, 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32《甄宓》
  一生多舛不逢时 帝主多疑浪蝶痴
  长发披颜糠塞口 尚临洛水会陈思?
  甄氏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的妻子。 父亲甄逸,曾任上蔡县令;母亲张氏,乃常山大美女。甄家祖上曾做过东汉的太保,称得上是河北望族。
  甄氏遗传到母亲姣好外貌,加上能写一手好诗,不多久就传遍了整个河北家乡。
  红颜薄命,河北袁绍久闻甄氏的美,替次子袁熙向甄家提亲。甄家虽是地方望族,但因惧怕袁绍强大军力与权威,只好同意这门亲事。 婚后的甄氏与袁熙相处得还不错,也算过了一段和谐的夫妻生活。可惜后来袁绍病逝,曹操趁机打败袁军,并将袁家三兄弟都处死。甄氏还来不及替死去的丈夫悲伤,马上就被曹丕强抢去,美其名是保护甄氏,实质上是强占。
  曹氏父子对甄氏都情有独锺。据说曹操知道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得到美人,感到相当扼腕,只好摇头叹息说:「此次入城攻打袁军,正是为了要得到甄氏啊。」
  二十三岁的甄氏最后只得无奈答应嫁给了十八岁的曹丕。她为曹家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成为魏明帝的曹叡。曹丕虽然娶到甄氏为妻,但其实并没有好好珍惜她。 有的说曹丕的弟弟曹植对甄氏有爱慕情愫,引发曹丕的不快,所以刻意冷落甄氏;也有的说曹丕生性多疑,对曾是敌手(袁家)的媳妇的甄氏当然不会信任与喜爱, 册立皇后时,他并没有选择甄氏,却想要立郭贵妃为皇后。,郭贵妃因立后一事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怀疑甄氏要与她争夺后位,在曹丕面前进谗言说甄氏因被冷落,所以对皇帝多所毁谤满。曹丕一听信以为真,于是下诏赐甄氏死。甄氏就这样被迫服毒自杀了。 据说她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数年之后,甄氏的儿子曹叡继承皇位,才追封她为「文昭皇后」。
  由于曹植曾作「洛神赋」,后世遂将甄氏与洛神做联想,更加使人对两人之间若有似无的感情,感到扑朔迷离。「洛神赋」内容描写曹植在途经洛河畔休息时,梦见一位美女,气质超凡脱俗,原来是洛水之神。两人一见倾心,女子献上一颗明珠作为信物,而曹植亦还赠以玉佩。醒来后,曹植作「洛神赋」以为纪念。人们推测梦中洛神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的化身。
  甄氏受曹家迫害至深, 孟德贪、丕狠、子健(陈思王)懦弱, 她一生受尽痛苦, 死时次凄惨更是历代后妃所罕见, 又岂是一篇《洛神赋》所可清洗? 曹植以此念佳人, 恐怕只是一种补偿心理, 加上自作多情罢了.
  33.《卓文君》
  当年一阙求凰曲 赢得临邛淑女心
  不亢不卑言八十 长门赋让白头吟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
  后来,汉武帝即位,司马相如受皇帝赏识,拜官加爵,春风得意。由于武帝下诏,所以司马相如必须与卓文君暂别,一晃就是五年。这五年当中,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但也渐沉迷逸乐,乃至有了要纳茂陵女子为妾的想法,因此对卓文君更加疏远冷淡。
  卓文君毕竟不是一般女子,她对丈夫的无情无义虽然痛心,但也理智的表达了她的不认同、不接受,并表示将与另结新欢的丈夫诀别。她回了一封信给司马相如,这就是后世流传的一首楚调曲〈白头吟〉。另外附上了一封诀别书〉
  司马相如读了信之后,想起两人当初的夫妻恩情,便打消纳妾的念头。坚强而又聪慧的卓文君不哭不闹,以一首〈白头吟〉外加〈诀别书〉,就化解了一场婚姻危机。
  至于长门赋: 相传皇后陈娇被废到长门宫以后,相当哀怨,怀念以前与武帝恩爱的日子,也很希望再得到宠幸,就以千金做为酬劳,请当时最负盛名的司马相如为她作一篇赋,冀望武帝知道这篇赋以后,可以恢复旧情。《昭明文选》说,陈皇后因这篇赋而复幸,但这跟事实完全相反,这篇赋并没有达到成效。 近千言的〈长门赋〉只在文学史上留名,表达了陈娇哀怨的情感。
  长门赋近千言, 白头吟只八十字, 前者徒劳而后者竟全功。看来, 才女的笔比司马才子还要高一线呢.
  附:
  卓文君《白头吟》(八十字)
  皓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 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 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 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 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 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 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 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34.《赵一荻》
  少帅风流赵四狂 穷山恶水伴张郎
  千秋功过人评说 同倚寒窗望沈阳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日 ) 女,又名绮霞, 排名第四。出生于香港,国民政府将领张学良红颜知己,后为第二任妻子。1928年(一说1927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天津,私奔。 后得张元配接纳长伴少帅左右。
  张学良]]1928年冬「东北易帜」,1936年12月12日兵谏蒋介石,张妻于凤至和赵一荻多有襄助。1940年,于凤至因于患癌,前往美国治病,赵留下陪伴少帅左右。
  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未获蒋介石同意。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1964年,于凤至为成全二人答应与张解除婚约,张于是和赵四小姐以基督教仪式结婚。 赵一荻于2000年逝世后一年, 张学良亦病逝夏威夷. 他终生没有回到他日夕萦念的东北老家.
  张少帅于9.18时被讥为不抵抗将军, 马君武有诗云: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朱五, 是指朱湄筠,朱湄筠是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第五个女儿,是张学良的秘书长朱光沐的妻子;“蝴蝶”是指电影明星蝴蝶。
  少帅年轻是用情不专, 是难以推卸的, 虽然”蝴蝶”就曾出面辟谣, 说和张少帅连一面也缘悭, 更不要说共舞了. 之后的”兵谏”, 震惊中外, 有云是救国祆民, 亦有持不同论见者. 然半身被囚仍能坦然, 少帅是不凡的. 而长伴他身旁的赵四不离不弃, 更是难能可贵…将军、夫人, 走好.
  35.《潘金莲》
  千秋背负是污名 谁为卿卿抱不平
  仆婢几同驽马价 俗夫焉解玉笙声
  男儿尚有梁山路 弱女长枷节妇贞
  血溅堂前犹冷笑 从来不悔是多情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其实不算一个太坏的女人. 她一生的悲剧其实都是当时社会不公平迫成的. 潘金莲杀夫不该, 可是, 梁山英雄中滥杀无辜的大有人在, 何以男子多杀人, 可以上梁山, 更被人奉为好汉, 女子被迫杀一人灭口, 不单要人头落地, 更背负千古骂名?
  金莲一生渴望的只是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 在当奴婢时她没有屈服于主人的淫威, 后来被武松拒绝再投西门庆怀抱, 终于踏上不归路, 她的错就错在所遇到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人. 故主是淫虫, 武大乘人之危, 武松不解温柔, 只懂血债血偿而不问是非因由, 西门庆是登途浪子, 这样就铸成了她的悲剧. 不过, 我想她这样的命运仍胜于一生因礼教而跟定了她觉呕心的武大. 侬本多情, 只是她遇到的都不是人而已.
  36.《梁红玉》
  金山崖下列艨艟 樯橹浮沈凛凛风
  十万北师狼牙锐 八千孤旅战旗红
  英雌擂鼓摧寒胆 猛士弹弦奏炳功
  力挽狂澜安社稷 山河半壁保玲珑
  梁红玉, 南宋名将韩世忠妻, 本属军藉, 父兄因兵败被杀而成营妓, 后遇韩世忠, 惺惺相惜结成佳偶. 建炎四年, 十万金兵南侵后北归, 韩世忠率部八千阻击于镇江, 对战中梁红玉亲在金山擂战鼓助威, 宋军士气大振, 金人败入黄天荡, 被困四十八天后始得脱, 从此金兵不敢轻言南下, 临安小朝廷才得以喘安.
  南宋君臣不知振作, 终未能北伐中原, 恢复河山, 这是令人痛心的, 不过这已不是身为军人的责任了, 只能怪当政者的懦弱无能.
  梁红玉一役名成, 亦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鼓手了.
  37《朱淑真》
  断肠人对断肠词 院落春深静悄时
  独对独酬还独卧 相随相怼不相知
  海棠亭畔朱楼锁 红杏梢头日影迟
  案上花笺渲绛色 省留侬泪洗胭脂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亦有说是浙江海宁人)。能画,通音律。嫁人后因其夫不好文学, 难得知音落落寡欢而卒。 词多幽怨。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此诗第三、五、六句皆摘自朱淑真之《断肠词》。
  38.《阮玲玉》
  默默风情效笑颦, 人言可畏不由身
  长街廿万怜香客, 敢问知侬有几人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中山南朗左步头村人,生于上海。中国默片时代(1920—1930年代)最著名女演员之一。阮玲玉25岁的悲剧性早殒使她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标志。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工周淑贞。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 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有人赞誉她为中国的嘉宝、褒曼.
  阮玲玉在拍摄《国风》后,于1935年3月8日半夜两点钟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最后抢救无效[
  阮生前留下「人言可畏」遗书,年仅25岁。国内外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观众均表哀痛和惋惜,各方唁电、挽联不可胜数, 公祭时有约20万民众到场吊唁,送葬队伍长达3里
  39.《柳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 青山如是看端详
  恨遗国士南楼梦 藉落探花半野堂
  谁说南朝无热血 应知春水有余香
  百年孤寂秦淮雨 犹洒河东艳海棠
  柳如是(1618-1664),本名爱柳,如是是她的字,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1]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人。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被辗转贩卖,真实姓氏也无从得知。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尤其是与陈子龙的一段情愫,两人长居松江南楼,赋诗作对。后陈子龙元配张氏带人闹上南楼。柳如是悲切离去。 (陈子龙后来抗清殉国)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的柳如结识原朝廷礼部侍郎、二十八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 十三年(1640年)与钱再相遇,钱并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金刚经》「如是我闻」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水,诗酒作伴。柳如是遂决定下嫁此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钱谦益大喜过望,于次年迎娶柳如是。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清军南下, 南京降, 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拉住。后来柳如是与钱长期从事秘密反清活动。顺治四年(1647),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柳如是四处奔走后救出了丈夫。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钱氏家族为家产之事自缢身亡作为抗争,年仅四十六岁。有《湖上草》、《戊寅卓》等诗集传世。
  40《精卫》
  力微尚鼓单飞翼 日暮仍争一点光
  天纵无情心志在 人间正道不苍桑
  据传说, 炎帝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一次有东海游泳时溺毙了. 她的精魄就化成了一只小鸟, 名叫”精卫”. 她愤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亦为了将来不会再有像她如此年轻的孩子会遭没顶之灾, 于是, 立下宏誓, 要填平东海. 从此, 牠不断把西山的土石树枝衔到东海投下, 这小鸟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精卫!”声音很凄厉, 一年复一年, 牠无休无止的和大海作战, 永不言悔. 这种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战斗精神, 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有一说精卫鸟为了代代延续这斗争, 与海燕结成伴侣, 生下的小鸟雄的是海燕, 雌的就是小精卫..
  41.《萧红》
  血泪濡濡生死场 萧萧风里诉苍凉
  腥红刺目悲失语 黩黑惊心恸国殇
  敌寇枪尖成俎肉 男权刃下作羔羊
  呼兰河畔招魂日 浴火重生起凤凰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萧红一生情路坎坷, 最先是紧追而至, 先乱后弃的未婚夫汪殿甲, 接着的是”拯救”她的萧军, 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亦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孤独的死在战乱中的香港一个临时医院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25日黄昏,葬于香港浅水湾,后因墓地遭破坏,部分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部分却埋于香港中半山区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一棵树底。
  萧红的杰作是《呼兰河传》, 可是她成名之作却是以沦陷东北为背景的《生死场》. 在小说中的女性面对两墙战争: 一是日本侵略者, 二是她们的男性同胞. 前者摧残生命, 后者践踏她的心灵.
  《生死场》是以黑、红二色作封面的, 它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萧红, 一个极不平凡的平凡人. 她和她笔下的女性悲惨命运决不是什么”红颜薄命”, 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所受到的迫压的受害者的缩影.
  就正如她的诗所说的: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萧红
  42. 《林徽因》
  信步康桥四悄然 浑忘今夕是何年
  一溪碧水萦云住 三圣回廊枕石眠
  笑语唏嘘同是幻 良知痴爱总难全
  春风绿遍英伦岸 又见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祖籍福建长乐,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妻子。现代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
  她在桥桥时与徐志摩的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感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林徽因的诗如其人:充满灵秀之气。较少人知道的是她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在1955年病逝, 令人惋惜, 可是亦是她的幸运. 如她再过一、二年仍在世, 恐怕难逃一劫。
  年前曾访康桥, 风景美而人文气息浓, 当年徐、林之恋, 信非偶然。
  三圣: 是指Trinity College
  附:
  林徽因诗作《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清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一诗, 大部份人认为是林徽因为儿子梁从诫所写.
  43.《张志新》
  忍见华冠配沐猴 疯狂岁月几时休
  未因卑位忘忧国 敢撼强权作逆流
  囹圄六年犹不屈 屠场一语竟难求
  他朝万马争鸣日 已历黄花第几秋
  张志新(1930年12月5日-1975年4月4日),女,天津人, 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因批评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极左而著名的持异议人士。她的监禁生涯从1969年到1975年一共持续了六年,直至被残酷处死。在行刑前被割断她的发声管, 使她不能喊口号. 她之后被平反,追认为烈士。
  44《李素贞》
  独闯枪林炮雨中, 三军犹忆战袍红.
  孤城争说英雌勇, 归马徒悲烈女忠.
  青史有亏司马笔, 轶闻无愧董狐风
  国殇焉用分男女, 侠骨凭谁辨异同
  按裘毓麐着之《清代轶闻》卷六有记清军中女将名李素贞者:
  李方伯孟群有妹名素贞者, 知书工骑, 熟孙吴兵法, 于天文占验之学, 靡不穷究. 父兄旨奇之. 咸丰四五年, 方伯以知府奉楚抚胡文忠公檄督师讨贼. 招女至军中, 女戎装往, 代为画策决胜, 累建奇勋. 杀贼逾万. 方伯尝剿贼失利, 被围十余里. 他将皆不能救. 女怒马独出于鎗林炮雨中, 手斩数十人, 护方伯归, 甲裳均赤, 辞众万目注视, 惊为天神. 后胡中丞攻汉阳, 女与方伯谋夜袭, 孤军深入, 中伏, 救兵不至, 遂血战而死. 年二十耳. 报至, 举军皆哭. 后二载, 方伯亦于安徽战殁. 女子从戎, 百战捐躯, 军兴二十年所仅见者也. 陈子壮有诗吊之曰:
  百骑连翩袭敌营, 红妆血战独捐生
  汉阳若举褒忠祀, 先拜英雄李素贞.
  然如此英雌忠烈, 在清史中未见提及, 同是死于国难而男女有别, 为之不平.
  45.《容妃》
  千重禁苑锁幽香 回子营空合断肠
  梦里驼铃清似昔 楼前新月冷如霜
  但能故地芳华老 岂惧黄沙万里狂
  宝月楼高堪极目 群山尽处是吾乡
  容妃,又称香妃,霍卓氏(又作和卓氏),名伊帕尔罕(1734年-1788年)中国清朝乾隆帝的一个妃子,维吾尔族,传说她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故称「香妃」。她出身于南疆;原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妃妾(一说为女儿)。乾隆1十五年大将军兆惠奉旨领军十万与天山南麓路小和卓霍集占决战,霍集占败逃,兆惠将香妃俘虏送北京,被纳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于西内建宝月楼居之,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这是为了减少她思乡之苦。 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新疆回部,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但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这个问题目前学界看法不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五十五岁,葬清东陵。
  相关传说
  关于香妃的事迹有很多民间的传说。现在在喀什有香妃墓、。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惜已谐墓盗, 难以确定容妃真正埋香之所。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以香妃传说为本,创作出“香香公主”(喀丝丽)这一人物。
  容妃虽受宠, 然长处深宫, 又怎会不思念天山以南的故乡? 乾隆挖尽心思去建一个”小西域”, 亦于事无补. 可能, 如她能真的像在”书剑”中为心爱的人牺牲性命, 更胜过在绵绵思乡岁月中渡过一生.
  46.《沙天香》
  孤军慷慨勤王志 一笑从容马革眠
  莫叹无人收艳骨 香魂长驻艳阳天
  沙天香是明末西藏人,她是回将霍集占的妻子。曾力促霍拥兵自立,建立巴图汗王国。清兵来攻时,她亲自上阵,并作一诗以鼓舞士气;
  边塞男儿重武功,剑光如电气如虹;
  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
  诗只是一般, 却不掩英气.
  后来兵败被俘,在北京被杀。传说她的身体有异香,因此世人称她为香妃, 亦是因为这原因, 有人把她和容妃混淆了. 她是明末人, 不可能在乾隆朝被俘嘛.
  47《张巡爱妾》
  惨照孤城月一弯 将军死节战旗残
  忍听星夜鸣饥马 暗倚颓垣洗玉鞍
  昂首拒成城下虏 捐躯甘作釜中餐
  王师再现长安路 宜植梅花代牡丹
  张巡, 大唐名将, 安禄山父子反, 陷洛阳、潼关, 巡先破敌于雍丘, 后与许远合兵一得六千人, 退守睢阳。 睢阳城是兵家要地, 睢阳陷则江淮不保, 关系重大。 巡屡出奇兵破敌。 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以十三万兵力强攻, 张巡以孤军坚守至十月, 城中粮尽, 遣部将南霁云突围向贺兰进明请援, 不果, 南霁云惯而奔返睢阳与张巡死守。 城中鸟鼠俱尽, 再煮弓、甲为食。
  巡爱妾霍氏曰:“城陷则妾必死,尸烂于地为蝼蚁所食,甚无益也。不如变无益为有益,妾请以身为粮,延军士数刻之命,以待救。”
  张巡遂杀妾以飨军(一说巡妾自刎), 众军感其诚, 死战, 城中妇女老弱亦效之, 无一人降, 及至城破, 张巡与众将兵俱不屈而死。 七日后, 唐军收复睢阳, 十日光复洛阳, 江淮免了一场浩劫。
  张巡英勇事迹流于青史, 文天祥正气歌中亦有: 『为张睢阳齿』句, 因张巡每次出战嚼齿皆碎, 被俘时贼问何故, 张巡答道答:“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 遂被害。 爱妾霍氏以身飨军, 亦垂青史。
  亦有清代王士祯尝谓巡妾被杀飨军, 过于残忍, 文中代霍氏言: “君为忠臣,我则何罪,而杀以飨士?” 这是另一类的见解。
  牡丹, 是大唐兴盛时的代表花卉, 取其瑰丽, 可是世人皆爱牡丹, 骄奢之风不止, 终酿天宝之乱, 张巡于逆境不屈膝, 爱妾能明大义, 堪比寒梅傲雪, 故云。
  48.《沈善宝》
  为存雅咏拾遗珠 我辈吟哦道不孤
  毋让秀词归寂寂 且凭青眼品瑕瑜
  沈善宝, 字湘佩, 清.嘉庆13年生(1808). 卒于同治元年(1862), 着有《鸿雪楼初集》四卷及《名媛诗话》十五卷, 后者纪事上涉唐、宋、下及咸丰中叶, 重点介绍咸丰年间清代才媛生活及文学创作, 是中国以女性角度全面为保留女性诗作的第一部诗话.
  沈本身亦能诗善词, 受学于母亲, 按她在卷六中所写, 母亲的诗才远在她之上, 惜多不存世. 其中有残卷诗云: 『偶寄青斋去 深怜道路难 星霜亲鬓短 风雷客衣单. 尔负奇男志 吾将孝子看 得逢乔木荫 乡思暂宜宽』清丽幽雅若此.
  往时才女, 有志难伸, 能为诗者亦往往不传, 字字皆心泪所成. 一部诗话, 令不少闺秀呕心呖血之作不至湮没, 功德无量.
  附:
  《满江红》(渡扬子江)  清. 沈善宝
  滚滚银涛,写不尽、心头热血。
  问当年、金山战鼓,红颜勋业。
  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江淹笔。
  算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望北固,秋烟碧;指浮玉,秋阳出。
  把蓬窗倚遍,唾壶敲缺。
  游子征衫搀泪雨,高堂短发飞霜雪。
  问苍苍、生我欲何为?生磨折!
  49《李师师》
  勾栏春满野花香 艳压群芳胜凤凰
  绮阁门开迎帝主 牙床帏软匿周郎
  媚能惑众原佳话 貌足倾城是祸殃?
  敢问仓皇辞庙日 一朝文武在何方?
  李师师, 传为北宋汴梁名妓, 艳冠京华. 连皇帝赵佶亦是她裙下之臣. 抛下了三宫六苑偷偷的寻芳猎艳, 她却爱慕才子周邦彦. 据说有天皇帝到来, 周邦彦走避不及, 唯有匿于床底, 并填了一首《少年游.感旧》: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事后被皇帝知道盛怒下逐周出京城, 全凭李师师一曲『兰陵王』使赵佶回心转意, 召回周邦彦, 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
  后来, 金兵南下破汴京, 赵佶父子成了阶下囚被押返金邦. 最后死于五国城.
  李师师的下落有很多说法, 有说她老死江湖, 亦有说她被献给金兵元帅挞懒, 李师师不屈以金钗刺喉, 不死, 愤而把钗吞下, 香消玉殒.
  赵佶荒淫, 亡国咎由自取, 可是仍有人认为李师师亦需负一部份责任, 这是老掉牙的『红颜祸水』论. 其实当日金人兵临城下, 宋军仍不下十万, 竟无一可勤王者. 食君之禄而不能分君之忧, 反而把罪名推向一勾栏女流, 徒令识者不耻.
  如李师师真的以身殉国, 就更比那些文臣武将可敬百倍了.
  身为一妓, 而同时在绮阁中藏下当今天子和不世才子, 李师师亦可算独步天下了.
  50.《薛素素》
  绮阁幽兰园里竹 坐窗一日几回看
  岂矜松墨长青意 为解朱楼镇日寒
  弦劲堪追先弹急 砚红空挽落花残
  一朝春去娇颜老 更与谁人共倚栏
  薛素素,名薛五,明朝吴都名妓(今苏州),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隆庆、万历年间。薛素素容颜娟美。“少游燕中,与五陵年少挟弹出郊,连骑遨游,观者如堵。”(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诗文、书画、箫、弈、马术无所不通,胡应麟《甲乙剩言》称她“画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又善驰马挟弹,能以两弹先后发,使后弹击前弹碎于空中”。薛素素嫁过多人,曾嫁《万历野获编》作者、名士沈德符为妾,后又嫁作吴门豪富。
  薛素素脂砚曾被脂砚斋珍藏。右上篆“红颜素心”四字,盒盖内刻细暗花纹薛素素肖像,为仇十洲之女仇珠所画。砚下边刻隶书小字“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据此得知《红楼梦》评论者脂砚斋命名缘起薛素素脂砚。这方脂砚后为端方收藏,转辗被近代收藏家张伯驹重金为吉林省博物馆购得。 有《兰竹图》,为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薛素素画,横涂竖抹三二笔,以写意为主,兰花竹叶墨撇长捺一笔挥就,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几百年过去,美人尘土,薛素素留下她的脂砚,留下她的《兰竹图》。《兰竹图》上说“坐窗一日几回看”
  《上卷终》
  51.《杜丽》
  败寇成王凡辈见 精神抖擞下一金
  当年洒落乌江泪 不及佳人奋战心
  杜丽, 中国射击队队员, 雅典奥运会中为中国得到第一面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 杜丽又担任首战, 因压力过大, 痛失金牌, 仅位于第五位. 当时她承受的责难就差一点压垮了她. 可是她不放弃自己, 四天后在50米三姿步枪再夺下金牌, 并打破奥运纪录, 这全是因为她有顽强的斗志, 相比项羽一败即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女儿不但不让须眉, 而且过之.
  杜丽不单是好运动员, 且淡泊名利, 雅典夺金后, 婉拒成名企业代言人及名贵奖品(豪宅一所), 只专心运动. 更令人敬佩.
  52.《栾菊杰》
  人生五十趋迟暮, 我志经年倍火红.
  筪里战衣重抖擞, 扬眉出鞘剑生风.
  栾菊杰, 中国第一位在奥运场上摘下金牌的女剑手,
  今年的京奥, 五十岁的栾菊杰又重披战衣, 并且在全无支持下(加拿大政府只资助已取得出赛资格的运动员, 栾菊杰退役多年, 必须重新建立战绩方可取得资格; 她做到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 从排名全美洲四百跃升为第二!)以个人坚毅争取到代表加拿大奥运队代表资格(栾菊杰己是加拿大公民), 首战告捷, 胜了比好排名更高的突尼西亚选手. 虽然她最后落败, 无缘夺奖牌, 已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而她也圆了一生的梦: 在祖国的奥运场上比赛!
  英雄, 不一定要赢得金牌; 能努力以赴, 投入激情, 已可今生无悔!
  向『东方第一剑』栾姐姐致敬.
  53《宜芳公主》
  未许边尘扰大唐, 将军不用用红妆
  明宫彻夜霓裳曲, 驿馆深宵落寞墙
  奚鼓森森寒胆色, 狼旗猎猎衅天香
  哀声休到长生殿, 好让君王卧醉乡.
  从来对王昭君不具什么好感, 她自怨落雁之容不得承恩于帝主而要出塞和番, 试问是否长得次一点的女孩子就应该欣然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了? 和番, 本身就是一个可耻的蠢政策. 如果国富兵强, 又何须依赖和番. 如国防不振, 公主只是可怜的牺牲品. 而所谓『公主』, 都是宗室之女, 临时封为公主, 这是慷他人之慨了.
  唐诗中有一首据说是在天实四年被远嫁奚王的宜芳公主的诗, 是她在出嫁途中在虚池驿停留时写在墙上的.
  『出嫁辞乡国 由来此别悲 圣恩愁远道 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 边隅粉黛残 妾心何所断 他日望长安.』
  据说, 这是在天实四年被远嫁奚王的宜芳公主的诗:在出嫁途中在虚池驿停留时写在墙上的.
  这诗道尽被迫离别故国的少女心声, 尤其是最后一句『他日望长安』, 更令人心酸. 而宜芳公主最后亦不得返长安. 三月出嫁, 九月奚族叛唐 杀公主以祭旗. 与她相比, 王昭君的命运已不算太坏了.
  诗人李山甫说得好: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天下男儿, 看到这诗, 宁不汗颜?
  54.《钱绣芸》
  擎天高阁立清秋 书去余香尚未休
  几度重门长闭锁 一弯新月自勾留
  未成芸草驱鱼蠹 甘化流萤照旧楼
  夜夜松风如诉泣 知君与我本朋俦
  女子可为爱而婚, 可为家族而婚, 可为名利而婚. 然此诗中主角钱绣芸相信是天下为爱书而嫁的第一人.
  据余秋雨先生所著之『摩挲大地』中记载: 宁波天一阁, 原为明嘉靖年间进士范钦因嗜藏书而建. 范钦殁后子孙继承守书遗志. 范去世二百年后, 凌波知府有一钱姓内侄女酷爱诗书, 这位少女听说天一藏书宏富, 两百多年不蛀, 全靠夹在书页中的芸草. 她只想做一枚芸草, 夹在书本之间, 于是, 她天天以丝线绣刺芸草, 把自己的名字亦改成了”绣芸”.
  父母看她如此着迷, 就请知府作媒, 把女儿嫁入了范家. 绣芸小姐以为终可以一偿进入天一阁心愿了, 即使不能看书, 亦可看看芸草吧. 那知范家家规森严, 等闲不得开阁, 妇女更绝对禁足. 爱书的绣芸最后抑郁而终, 临死前请求丈夫把她葬在天一阁附近, 爱书如此, 虽近于痴, 其情仍可悯. 足令天下爱书者一哭.
  天一阁藏书后来屡遭浩劫, 书去楼存, 芳魂犹在否?
  55《李娃》
  平康曲巷烟花宅, 五姓高门及第楣.
  难信奇葩能易俗, 重修永好更添疑.
  向来寒阀分鸿堑, 鲜见蟾宫植柳枝
  花好月圆衣带锦, 传中谁解李娃悲.
  《李娃传》是唐人传奇中一部小说。主角郑元和是常州刺史荥阳公之子,一日游曲江池,邂逅名妓李娃,一见钟情。后来郑元和钱花完了,被鸨母逐出,流落为歌郎。其父郑儋发现,又把他打个半死,逐出家门,沦为行乞营生。 终于昏倒在妓院门口,李娃把他救回并帮助他勤奋向学,苦读中第,获封为成都参事,父子因而和好。李娃受封为「汧国夫人」,一向被人传为千古美谈.
  可是唐代门阀之见甚深, 即天子不能制, 况一北里女子? 郑生终不得功名, 李娃或尚可与情郎厮守终身, 一旦他平步青云, 即使他有心念情, 社会及阶级压力又岂会容忍这对深严门阀制度的挑战? 父宥皇恩, 恐是寒门士子的悲呓与主观奢望心灵寄托吧了..
  李娃可敬处不在她的成功, 而在她的故事其实是在字里行间批判这不公平的俗世. 封诰无凭, 平康有节; 北里倡家比起一些玉食锦衣者更多三分傲骨!
  56.《王朝云》
  红颜白发两相知 颠沛相随莫笑痴
  眼底从来轻富贵 肚中无一合时宜
  毕生功业何需论 廿载恩情足自持
  南岭松岗明月夜 六如亭畔听苏诗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在宴饮时看到了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先后迁官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相随。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 朝云为东坡诞下一子.
  章惇为宰相,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苏东坡有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后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纪念,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本不识字, 后来在东坡教导下始能诵佛经, 两人年龄相距二十多年, 红颜白发, 却不离不弃, 居士得一知己如此, 应足矣.
  57.《陈端生》
  挑灯夜读再生缘, 细味行间字字酸。
  才女不眠遗卷厚, 闺人未悔数更寒。
  闻书瘦竹风侵急, 感泪横塘月半残。
  孤寂百年芳魄苦, 知音何处慰形单。
  陈端生(1751—约1796)弹词女作家。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嫁淮南范秋塘
  。着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即孟丽君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故事。
  其夫范秋塘以科场案(一说继母控忤逆)谪戍。端生在家奉侍母亲,撰《再生缘》弹。后范遇赦归,未至家而陈卒。《再生缘》共20卷,陈写至17卷,未竟而卒,余3卷由另一女作家梁德绳续稿。最后由女作家侯芝整理为80回本。有道光二年(1822)宝仁堂刊本,其后又有多种刊本、石印本和铅印本。此作经改编为苏州弹词书目,有一定影响
  。
  陈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于北京。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58. 《金韵梅》
  历劫孤鸿恋旧林, 回春妙药苦追寻;
  西风东渐呈新艺, 细末精研藉热忱.
  五塔阶前稀吊客, 伽蓝深处有清音,
  残碑湮没仁风在, 桃李盈门抵万金.
  金韵梅(又称金雅妹)(《天津通志?科学技术志》中又作金雅梅),宁波人,生于1864年。她父亲是当地教会的牧师,在三岁时父母染疫双亡,被宁波长老会的McCartee博士夫妇收养为义女。1870年,McCartee到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助理事务,17岁的金韵梅随之成为中国第一位留日女学生。 在此基础上,1881年又赴美国攻读医学,是为中国第一位留美女学生。她于1885年以头名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的金韵梅,继续在美研究实习,先后供职于费城、华盛顿和纽约等地的医院,曾在《纽约医学杂志》上发表过题为《组织学的显微摄影》的文章,是她在利用显微镜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关注。   1888年,金女士归国,先在厦门从事于教会系统的医务工作。翌年因患疟疾赴日本治疗,1905年回国到成都。清政府从1906年2月开始倡兴女学,得此机缘,金韵梅于1907年被任命为北洋女医院院长。1907年,金韵梅出任天津北洋女医院院长。她把医院办得井然有序,受到患者的信任,北洋女医院成为天津的名牌医院。次年,金韵梅又在天津创办护士学校,初名北洋女医学堂。学堂主要招收直隶地区贫困人家的女子入学学习。金韵梅亲自执鞭任教,出任学堂总教习,潜心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所办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产科、看护科及通用药理、卫生科学。金韵梅认为“医学一门,固在乎诵习研究,尤重于临症实习”。因此,学堂在教学方式上仿行西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英国女医生卫淑贞担任实习教习,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担任该校校长的8年中,金韵梅医生将在国外学到的近代医学科学知识,和她行医20多年所取得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断技术,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其弟子为数众多,桃李满园。
  1934年金医生因肺炎不治而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今在北京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馆可见其墓碑。
  她生逢乱世,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不幸成为孤儿,但她又是幸运的,被好心人收养,留学美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本可以借此避开近代中国的纷乱,但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养她的祖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为了千百万经受苦难的中国同胞。 她先后在厦门、广州、成都等地开设私人诊所,由于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对病人态度和蔼可亲,故深受病人欢迎,前去求诊者络绎不绝。金韵梅在中国各地行医20年,为解除病人痛苦,救死扶伤做出不少贡献,成为一名深受人们欢迎和崇敬的女医生,在我国医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金韵梅作为我国最早的留美女大学生,回国后积极传播西方近代医学知识,创办北洋女医学堂,悉心培养医护人才,无疑对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在近代社会转型期间,金韵梅作为一名时代新女性,投身职业教育,不管其成就如何,本身就体现了妇女作为人的近代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对晚清的妇女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59.《毛皇后》
  千秋犹悼玉梨魂, 力尽弓残血染裙,
  无视身囚羞国贼, 拼教玉碎唤风云;
  女儿红化英雄木, 帝苑花眠战士坟,
  岂独严颜不畏死, 断头还有女将军.
  毛皇后(369年-389年)是前秦高帝苻登 (苻坚之族孙)之妻。苻坚在淝水被晋军以击败。 前秦瓦解,羌人姚苌在385年擒杀苻坚,自立为帝,建立后秦,与在386年称帝的苻登展开了多年激战。
  毛皇后是将门之女,其父是前秦镇守上邽的毛兴。毛皇后美而勇,自幼习武,善骑射。苻姚之战时她统军驻守苻登辎重粮草集中的大界营。姚苌派子姚祟率军绕道偷袭大界营。苻登发觉,引军邀击。姚军在苻登和毛皇后夹击下大败,被俘斩二万余人。
  苻登有勇少谋,得胜后率大军不断领兵进击。 姚苌见有隙可乘亲率铁骑三万,再次偷袭大界营。留守的毛皇后兵少,且在夜间被袭,竟被攻入。毛后率壮士和女侍卫力战,张弓发箭,射死姚军无数。终因寡不敌众,力竭马蹶被擒。
  姚苌见她美貌出众,大为心动,欲纳她为妃,她骂道:「姚苌无道,前害天子(指苻坚),今辱皇后(指她自己),皇天后土,宁不鉴照!」誓死不从。姚苌见她坚贞不屈,知无法使她就范,最后只能将她推出斩首。
  她应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最早奋战后死于兵事的女战士。 三国时严颜因不怕死对张飞骂道: 『只有断头将军, 没有投降将军!』而名留青史.可是严颜始于没有被杀, 最后亦因『感其诚』而建, 毛皇后之刚勇, 实有过之。 以一如花美女, 甘受刀斧之刑而不惧不悔, 而世人知之者不多, 是如何不公平?
  60.《吴妃》
  将军奇策耀千秋, 教阵君前祸女流
  擂鼓整军明斧钺, 宣威设陷借人头.
  宫花有泪吴钩冷, 国士无双楚地忧,
  百战封侯犹不齿, 草菅人命用阳谋
  孙武, 春秋战国时齐人, 投效吴王献十三篇孙子兵法, 奇正虚实妙论如神, 反更助吴破楚, 战史留名, 不愧是东方兵圣. 然取信君主之初, 以教习女兵为名, 诱斩吴妃以立军威, 虽曰工令五申, 亦难令人心服. 况宫娃素无战士之习, 又非在危难之间, 岂能一旦成军即纪律森严而不视为嬉戏? 向吴王借妃领军一刻, 已有斩妃以立威之心, 言: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这是以他人之血染红自己的顶戴, 非真英雄. 何况吴王痛失爱妃, 当时因有求于孙武不发难, 终会忆逆批龙麟之恨, 此孙武功业难永之伏线. 世人但云孙武能治兵, 却不明白『赢了战役, 输了战争』的道理, 历代以来, 名将死于君主猜疑的比浴血战场, 马革裹尸的多出以倍数计. 孙武知兵而不知人, 可谓能医而不自医者.
  吴妃违令, 故当罪责; 然以一禁苑之花, 迫之一旦执戟, 是强人所难, 易地而处, 吴姬令孙将军于绣阁中穿针引线, 不工者斩, 又如何?
  61.《陈壁娘》
  高水落潮阳岸, 惨淡金瓯止一隅..
  故剑浣弹鞍瘦马, 征袍换替代罗襦.
  临歧早订三生约, 掠阵当捐六尺躯.
  敢以丹心昭日月, 何需冢上插茱萸.
  陈壁娘,南宋人, 自幼勤敏好学,不仅精通诗书礼乐,而且练就一身武艺。后嫁与饶平都统(宋时管军事的地方官员)张达为妻. 蒙古铁蹄破骑安, 张世杰、陆秀夫护宋帝赵罡、卫王赵晏(后为帝)从福州入泉州,过厦门、出大担、来潮开;途经饶平东里一带海域。陈壁娘深晓民族大义,劝丈夫率兵护帝渡海过南澳、下崖州,自己亦穿上战衣在饶平率义军与入侵的元兵展开了战斗. 夫妇二人分别的地方后来就称作「辞郎洲」. 在战斗的间隙中,她挥笔写下了《平元曲》,寄与在红螺山战斗的张达将军,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报国的忠心。后来宋兵败于崖州,张达不幸殉难,陈壁娘在海州坚持战斗,最后亦战死殉国。
  附: 平元曲:
  三年消息无鸿便,飓尺凭谁寄春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寇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愿学明妃献胡虏。
  元人未知肯我许,我能管瑟又能舞,
  几回闻难几濒死,未审张郎能再睹。
  62(苏小小)
  无猜两小写同心, 不羡朱门作宠禽.
  卧看六桥烟水意, 更凭清雨正琴音.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是南北朝的南齐时期,生活在钱塘的著名歌妓,能诗善琴, 艳名冠绝亦朝. 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她的《同心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写得清丽脱俗. 气韵夺人。
  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 但是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以她的美色呈,蔑视着世俗精丽的高墙。
  她不守贞节只守美。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
  她死后葬于西湖畔对着苏堤上美丽的六桥(跨虹桥, 东浦桥, 压堤桥, 望山桥, 锁澜桥及映波桥). 有说苏小小死后芳魂不散, 不时仍在西泠桥附近出现.
  有人说: 梁祝、白蛇传、苏小小是中国民间最美的传说.
  历来在苏小小墓旁题诗的人很多, 墓址小亭上有名联十二, 分别是:
      桃花流水沓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 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 六朝金粉尚留坏土垄中。
      千载芳名留古迹 六朝韵事着西泠。
      湖山此地曾埋玉 风月其人可铸金
      花须柳眼浑无赖 落絮游丝亦友情
      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 户上寄萍踪雪印依然
      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红颜本暂时
      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呜咽千古憾
      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
      花光月影宜相照 玉骨冰肌未始寒
      十载青衫频吊古 一坏黄土永埋香
  63《芸娘》
  荆裙何患我天真, 潇洒风流逾俗藩;
  正为浮生原一梦, 焉容春梦了无痕
  文如淡水收残稿, 贫亦甘饴守拙园
  百代兴亡皆过客, 翻书犹见杏花喧.
  沈复(1763年—遂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着有《浮生六记》。六记中最感人的是女主人芸娘(陈芸), 贤良聪慧,心灵手巧 柔中带刚, 甘于守贫而与丈夫得清贫之趣, 甚至最后因未能得心仪之女子憨园为丈夫之妾而死, 皆见其真性情. 千古以来, 祝英台为心仪之男子不惜轻生, 陈芸为心仪之女子而一病不起, 皆用情至深者. 浮生若梦, 有梦如此, 又何患焉?
  《浮生六记》着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考据证实为后人伪作。
  64.《会稽女子》
  一寸柔肠一段灰, 三篇诗稿十分哀.
  且题驿壁留春住, 省识梨花带雨来.
  篱下寄人唯仰息, 闺中无日不惊雷.
  伤心最是同零落, 忍助西风把叶裁?
  钱穆斋全集第二卷中有一诗说及这会稽女子的. 诗云:
  红粉谁人省识真? 试临青镜已伤神. 还愁着眼难分别, 取次先过妬妇津.
  (清)钱曾笺注曰: 会稽女子, 莫详其姓氏, 过新嘉驿, 题诗墙头, 其自序云:
  余生长会稽,幼攻书史;年方及笄,适于燕客。嗟林下之风致,事负腹之将军。加以河东狮子,日吼数声,今早薄言往诉,逢玻之怒,鞭棰乱下,辱等奴婢。余气溢填胸,几不能起。嗟乎!余笼中人耳,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是以忍死须臾,候同类睡熟,窃至后庭,以泪和墨,题三诗于壁上,并叙出外,庶知音读之,悲予生之不辰,则予死且不朽。
  银红衫子半蒙尘,一盏孤灯伴此身。
  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四时春。
  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恨悠悠。
  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后人作话头。
  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
  此时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父权欺压女流, 已属可恨, 况同为女子, 竟不相容如此! 或说断宠争风, 亦父(夫)权制度所致, 然现今社会, 女子打压同性往往较男性之欺凌更甚, 亦属可悲.
  古往今来, 多少女子婚嫁无权自择, 嫁得愚夫者, 则本身虽有才如朱淑真亦湮没更不幸者,委身为妾, 夫权之外如遇主妻为妬妇者, 更惨不堪言. 会稽女子无名, 实则千万如此不幸女性之代言人. 今亦为之代言, 以诉不平.
  又, 钱牧斋诗中所说的妬妇津, 位于临清, 传说有妬妇因夫好咏《洛神赋》而醋意大生, 竟自沉而死. 死后亦为水神. 凡有妇人渡此津者, 皆坏衣毁妆, 然后敢渡, 否则风波暴发. 丑妇则虽妆而渡, 无妨, 因神亦不妬. 当然, 鲜有人甘被视为丑者, 故不论妍丑, 至此皆毁衣妆, 亦一谑也
  65.《唐琬》
  久病临风怯绮罗, 壁前人已泪滂沱。
  檐沿旧燕新巢立, 梦里惊鸿孤影过。
  残柳丝长遗败絮, 伤心桥短奈银河。
  卖花深巷珠帘隔, 莫理余香剩几多。
  唐琬,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他的表妹,陆游母舅唐诚的女儿,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
  陆游二十岁(公元1144年 ,绍兴十四年)与唐琬结合。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琬。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王氏女为妻。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
  1155年 (绍兴二十五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词。据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伤心欲绝,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细看两首《钗头凤》, 前者属放翁所填应无疑问, 唯唐琬当时已适赵士程, 夫夫对她很好, 好似不会公开把心中的幽怨题壁而令丈夫难堪, 其中恐怕有炒作之嫌。
  两首钗头凤分别如下: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66.《谢道蕴》
  因风柳絮胜吴盐, 错配王郎误镜奁.
  引凤有心追弄玉, 随鸦无奈遇江淹.
  痛嗟眼底人天壤, 当解心头味苦甜.
  林下风神闺阁憾, 虚名何足自沾沾.
  谢道韫(又作谢道蕴)(生卒年不详)东晋时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八岁时, 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蕴回答说:「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又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因此对这个侄女大加赞赏。
  一次大雪纷飞, 谢安想考考谢家晚辈的才学, 起了: 『飘飘大雪何所似』, 讥道蕴的堂兄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谢道蕴却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受到谢安的称许。的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 当时, 她只是十四岁。
  她嫁给王凝之时, 其实是很不愿意的, 因而有: 『不意天壤之间, 乃有王郎』的愤词. 相比她来说, 王凝之实在亦相差太远了.
  世说新语中有说: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竟以为请道士借鬼兵可足守, 结果是城破, 逃出被抓被杀,谢道蕴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蕴及其族人。
  谢道韫遗下的诗不多, 其中一首是《登(泰)山》: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字, 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 云构发自然; 气象尔何物, 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 可以尽天年.
  三字经云: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慧, 尔男子, 当自警.”
  以一女子之才而去警戒入学少年勤奋, 可见她的影响力了.
  可是, 以一代才女, 却配上一个如此窝囊的丈夫, 即使千秋传名, 又如何能补偿她难觅知音的内心失落和痛苦?
  67《三毛》
  伤心最是少年游, 不许人间见白头。
  故梦落花犹似雪, 异乡新月尚如钩?
  当先引吭充鸣铎, 自古弹冠有沐猴。
  放下温柔存纸背, 悠然天地一沙鸥。       ,
  三毛, 生于1943年3月26日于壬重庆, 后移居台湾, 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她原名陈懋平。 英文名是 Echo, 三毛是笔名,也因她喜欢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之故。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幼年跟着父母迁到台湾后, 曾就读于北一女中,却因为忧郁症而休学。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1981年回国回国,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73年,在非洲沙漠小镇与西班牙人荷西结婚;婚后定居于撤哈拉的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创作出许多充满异国特色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 《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哭泣的骆驼》。1979年,荷西在海中潜水时遇意外丧生。
  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 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台湾政府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得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官员的愤怒。
  1991年1 月4日,正住院治病的三毛被发现在病房内用丝袜上吊自杀死亡,得年48岁。但外界一直流传她其实是被谋杀的言论。
  她至今最后一本出版的书名叫《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2001年)
  68.《张爱玲》
  早知身是客, 不意坠红尘
  迷悟三生约, 苍凉十八春
  花开花落处, 网外网中人.
  何患炉香烬, 重归洛水滨.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 月8日,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 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 张爱玲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 都是清末名臣。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女中 ,改名爱玲。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后辍学回到上海。这之后直到1945年的四年间,张爱玲在沦陷区的上海大放异彩,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1943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并于1944年 8月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因通敌罪名匿名逃亡。她与胡兰成在1947年离婚。
  1948年,长篇小说《十八春》发表(后来改名为《半生缘》)。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迁居到香港, 并于1955年赴美国定居,结识了剧作家赖达,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年,赖雅去世, 七年后, 张爱玲居洛杉矶, 并于1995年逝世。 林式同遵照其遗愿, 将她的遗体火化后把骨灰撒在太平洋。
  69.《珍妃》
  谁人浅笑暖深宫, 未上胭脂脸半红。
  夷镜明眸留秀魄, 梅花篆字溢春风。
  奴颜处处天真少, 俪影双双抱负同,
  禁苑森严难纵马, 踏轮聊可代青骢。
  珍妃(1876年2 月27日-1900年8 月15) 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1889年, 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 地位仅次于皇后, 皇贵妃, 贵妃。
  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有说她可以两手各执一笔写出绢秀梅花篆字, 于是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又有说因珍妃爱乘先行车, 光绪遂命人把御花园中的门栏锯去以便她来往自如。(亦有说那是为溥仪锯去的)
  珍妃因得罪慈禧而被杀, 是不争事实。 不过, 对于她被杀的真正原因有不同说法: 有说是因支持光绪变法, 有说是因她屡犯宫禁, 参与卖官, 且斗胆出言顶撞慈禧, 于是在八国联军入京时借口『带走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不肯死。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
  这里不打算太深入为她的历史地位定位, 而是希望捕捉年轻皇帝对这十来岁少女入宫时带来的那一股清新的感动。
  70.《秦十公主》
  锦衣玉食宠阿房, 岂料萧墙起祸殃.
  钗履杂陈遗紫阙, 牛车鱼贯出咸阳
  军门鲜见梨花雨, 缰索犹沾帝女香
  莫怨天心何太狠, 长平血冢更苍凉.
  秦灭六国, 一统天下. 始皇帝十二年后崩于沙丘, 赵高与李斯矫诏迫太子扶苏自尽, 拥立比羸政更残暴的胡亥为二世. 为巩固帝位, 杀大臣蒙毅等, 公子十二人斩于咸阳, 十公主磔于杜. 磔, 即车裂之刑. 可怜帝女十人, 竟被诬谋反而尽被惨杀, 她们一生锦衣肉食, 何曾想到自己的下场竟悲惨如此.
  然秦以暴力得天下, 更以暴力治天下, 迷信暴力的结果是引来更大的暴力. 长平一役, 白起既胜而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 这已埋下了亡秦的种子. 最后, 秦亦逃不了被人以暴力埋葬的命运.
  胡亥母亲是谁, 待考. 有说她是楚国的公主. 若如此,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他本人也就算上了半户, 这就更是历史无情的吊诡了.
  十位公主被处决的地方在杜. 秦制度中有: 『兵甲之符, 右在君, 左在杜.』 兵符合才可调动兵马, 杜, 应是当时的军事中心, 大概是秦的总参谋本部.
  十公主在史上只留下寥寥数笔掩盖了震天的哀号, 虽然血液中有家族的罪孽, 她们本身亦是无辜的, 错就只错生在帝王家. 因此把她们纳入《百花谱》中以安魂.
  71.《浔阳琵琶女郎》
  绝唱琵琶得再闻 浔阳江月几番新
  抹弦低诉秋娘恨 悲吭如招北里春
  沦落天涯舟上客 载沈香海座中人
  沾巾一掬风尘泪 隔世何妨作比邻
  少年时读《琵琶行》, 只觉其名句迭出, 描绘生动, 及稍长, 始受感动. 然浔阳江中送客之情境, 只能凭空想象. 及至近日于志莲净院香海轩得闻台湾王心心老师南管清音, 一曲琵琶行沁入肺腑, 满座凄然, 抚琵琶者之技、之哀, 如一一亲见, 唱至『钿头银箆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栏杆…』 座上己多人掩脸痛泣.
  白乐天以《长恨歌》名满天下, 笔者却觉《长恨歌》远不及《琵琶行》之真挚感人. 秋江琵琶恨,千古同一哭. 即使白居易只留下一首《琵琶行》, 能为这女子记下这一夜拨弦, 已可不朽. 琵琶女得一知音, 即或未至无憾, 亦不枉一生了.
  晚唐至今已逾千年, 有云: 天涯若比邻. 其实能作比邻的又岂止于当代天涯? 古今齐物, 天地同泣, 一曲既终, 久萦于怀, 以记.
  附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闲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景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鎗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往近湓城地底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日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晰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72.《明代宫女》
  明肌胜雪脸芙蓉 囚锁深宫第几重
  孤影侵池愁日暮 薄霜凝瓦又秋冬
  他朝葬骨唯枯井 岁岁招魂托老松
  痛问谁人无父母 嗟乎素手未屠龙
  历代被选入宫之宫女, 除了少数”幸运”被皇帝宠幸而母凭子贵者外, 过的都是悲惨的一生: 『白头宫女说开元』已是很不错的结局.
  明朝宫女, 更是其中最悲惨的. 挑选的都是十来岁的女孩, 中选者不过一百, 可算是数十万中取一的大美女, 这些不幸者一旦入宫就失去自由, 住所简陋, 终生苦役, 与父母是生离死别了, 生病无依, 自生自灭. 死后不得墓葬, 焚尸后余灰尽倾一枯井, 后来有一贵嫔捐钱买一民田, 宫女们才可望有一埋棺之地, 有说宫女临死前都遗言不要埋地过深, 以祈早日转世过一次似人的日子.
  明宫女更悲惨的命运, 皇帝一死, 就会要妃嫔宫人殉葬. 朱元璋死后殉葬者单是妃嫔就己有四十人, 宫女的命运就更不问而知. 朱瞻基死了, 一名入宫仅二十天的郭爱被下令殉葬, 含泪写下一首绝命词:“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失吾亲而归兮,不足较也;惭余之不孝也,心凄凄而莫能已兮,则可悼也。”用她青春的血控诉暴政!
  嘉靖时曾有宫女十数人, 因不堪虐待而合力图绞杀皇帝, 可惜事终不成而全部被凌迟处死. 其实这样灭绝人性的暴君, 死不足惜! 崇祯朱由检最后吊死煤山, 说是向民谢罪, 有明一代多是昏暴之君, 被屈死的宫人无数, 他的一死又如何抵偿近三百年的残酷不仁, 传他手刃自己女儿时说: 你为什么要降生在帝王的家中,遭受这样的亡国受辱、生离死别的痛苦?!” 他的女儿是宝, 那么千百宫人谁无父母? 至死不悟如此, 猪狗不如! 明不亡, 就是没有天理了!
  73.《陈意映》 (离亭燕)
  意映卿卿如晤 门外四更通鼓 窗外疏梅筛月影 念携手相栖所
  一纸隔阴阳 巾短情长心苦
  意映卿卿如晤 摧折未亡肝腑 忍看黄花开满路 痛问招魂何处
  巷口夕阳寒 更那堪黄昏雨
  陈意映, 即林觉民先生的夫人. 她出身名门,与陈宝琛同宗。1905年,17岁的陈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居于杨桥巷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新婚燕尔的甜蜜,却被笼罩中国的苦难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 林觉民爱妻深、爱国更深. 家国难以并全之中, 他选择了舍生之道, 以鲜血唤醒国魂. 黄花岗一役虽未竟全功, 已敲响了清廷的丧钟. 他在起义前的《与妻诀别书》, 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震撼鼓舞了中国人的心灵.
  有夫如此, 无憾. 然人非草木, 林觉民就义之后, 陈意映无日不以泪洗脸, 她可能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女人. 陈意映在丈夫牺牲后两年就郁郁而终, 这对她而言, 可能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附林觉民先生《与妻诀别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恓性吾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廓,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认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爱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曰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巳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巳。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曰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认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恓性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曰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摸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74.《风入松》  (何海莹)
  谁言戏子最无情 一阙送卿卿 白绫三尺坚贞意 雁丘约 零落春樱 俗眼何需反顾 唱随共觅酆城
  红颜白发两分明 牙板代心声 三年戏假情真处 梨园侣 句句叮咛 彼岸花开聊作 瑶台吉帐相迎
  在报章首页看到报导在广州二十三岁花旦何海莹在亦师亦恋人之名伶白云峰先生出殡前夕悬梁殉情一事. 白云峰先生终年六十二,
  红颜白发虽不被双方家人所谅, 仍无惧世俗眼光走在一起, 这是需要何等的真爱大勇? 恋人撒手人寰, 女方毅然相随, 遗书只望能与白先生共葬一穴. 虽或云不珍惜生命, 然今世能至此者, 稀矣. 念元好问之《摸鱼儿.过雁丘》 信然.
  奈河桥岸本凄迷, 真爱, 却足以令亡川变色.
  75.唐.平阳公主》
  素车白马出长安 羽葆麾幢映日寒
  闭塞尚传娘子勇 掩棺难辨战衣残
  昭陵道上幡犹立 玄武门前血己干
  别苑孤清垂暮处 谁人绕膝效承欢
  平阳公主, 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 亦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 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李渊起兵时她应是二十来岁, 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相当规模的起义军, 使唐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隋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据说平阳公主军纪严明,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
  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克长安。
  武德四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
  旧唐书中说: 『六年,薨。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
  那是说, 以旌旗, 军乐队开路, 以佩剑的皇家近卫护送, 是以最高军礼举殡了, 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举殡的公主 (平阳公主亦是少有的能有自己幕府的公主, 另一位是后来的太平公主), 加上她死亡蒙有神秘色彩, 因此有人推测她是战殁的.她死亡时间亦与当时驻地方面的一场大战时间吻合.
  平阳公主死后, 谧”昭” , 应是葬于昭陵(唐初公主多陪葬昭陵). 其后发生玄亚门之变, 高祖被移至大安宫, 而且遭到儿子李世民的冷淡对待. 倘平阳公主不是早薨(她是公主, 没有继承权, 应不会卷入帝位之争), 想李渊应不会如此落寞吧.
  76.《王光香老师》
  光芒万丈汶川魂 取义捐生护草根
  临难往来争跑跑 扶危进出冒昏昏
  微躯且作承梁柱 芳魄甘殉废土墩
  身教何需千万语 绵绵春雨念师恩
  王光香老师 (?-12.5.2008) 是江油武都镇五通村幼儿园女教师
  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们正在香甜的午睡中。房屋突然猛烈摇晃起来,52岁的女教师王光香立刻明白发生地震了, 大声叫醒熟睡的孩子:“小朋友们!快钻到床下去!” 可是, 情况越来越不妙, 30多个孩子如何带领他们走出去? 电光火石之间已不容她多想, 她一手抱一个孩子,急速冲下楼。下楼梯时,碎石开始哗哗地落下,当她跑到楼下,三层高的教学楼1/3的墙体轰然倒下,浓浓的烟雾中裹挟着一片孩子的哭声。没有多想,王光香又一次冲进了岌岌可危的教学楼,不断往返将孩子们往楼下转移。
  第一次,第二次,……第六次,当她第七次冲进教室,抱起了两个女孩,准备返身逃离时,“轰——”一声巨响,墙体顷刻崩塌,砸了下来。在这一刻,王光香第一反应是用自己身体挡住垮塌的墙壁,用生命挽救抱在怀中的两个孩子。
  救援队在废墟的缝隙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王光香老师,蜷曲着身体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她怀里的两个女孩,都安然无恙。她一共救了二十七名学生。
  但是王老师却永远合上了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收入微薄的幼儿园教师, 以生命作教材, 告诉我们什么是”爱”. 地震来时, 她跑了, 不过不是跑出来, 而是一次一次的跑进去! 她的身教比一切”大”学问更真实、更有力。
  当然, 大地震中亦有其它为数很多尽责及作出牺牲的老师, 当中有男有女, 他/她们同样伟大, 同样值得我们永远记念. 这里藉向王老师的致敬, 向所有尽责的老师们说声: 谢谢, 老师!
  77.《杨惠敏》
  半坠危城玉石焚 苏州河畔战方殷
  大言三月亡华论 不屈四行抗日军
  背水哀兵谋一搏 传旗稚女荷千斤
  虎狼环伺中华志 白日青天耀彩云
  1937年7 月7 日, 日军侵华全面展开, 8 月13日松沪战役爆发, 日寇奢言三月亡华, 却遭到中国军奋力抗战, 到了10月, 中央军因损失重大而转移, 为了要掩护大军撤出阵地, 命第88师第52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率第1营死守苏州河畔之四行仓库. 战斗于10月26日展开, 守军四百余, 为保密实力而对外发布共八百人, 因此被称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租界之旁, 因此这一战是中日两军在国际视点下较量. 10月28夜, 因守军中要求一面国旗振奋士气, 二十二岁的女童军杨惠敏请缨把国旗缠身在枪林弹雨下强渡苏州河, 最后不负所托, 把青天白日旗送到谢晋元手中. 国旗隔天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大大的鼓舞振奋了守军士气与隔岸观战的民众,并获得当时驻扎在租界内的世界各国媒体之赞扬, 日本人最初称『三月亡华』, 可是一个小小的四行仓库就把拥有压倒性兵力及火力的日军阻截了整整四天, 一直守到11月1 日才奉命撤入租界. 『三月亡华论』再一次破产, 中国军民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
  杨惠敏后来移居台湾后私生活惹来不少微言. 可是, 无论这些是真是假, 1937年10月28日的晚上, 她替中国人打了漂亮的一仗. 这是她一生中的亮点, 是中国女童军史的亮点, 亦是中国人不屈精神的亮点.
  1937年7 月7 日, 日军侵华全面展开, 8 月13日松沪战役爆发, 日寇奢言三月亡华, 却遭到中国军奋力抗战, 到了10月, 中央军因损失重大而转移, 为了要掩护大军撤出阵地, 命第88师第52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率第1营死守苏州河畔之四行仓库. 战斗于10月26日展开, 守军四百余, 为保密实力而对外发布共八百人, 因此被称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租界之旁, 因此这一战是中日两军在国际视点下较量. 10月28夜, 因守军中要求一面国旗振奋士气, 二十二岁的女童军杨惠敏请缨把国旗缠身在枪林弹雨下强渡苏州河, 最后不负所托, 把青天白日旗送到谢晋元手中. 国旗隔天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大大的鼓舞振奋了守军士气与隔岸观战的民众,并获得当时驻扎在租界内的世界各国媒体之赞扬, 日本人最初称『三月亡华』, 可是一个小小的四行仓库就把拥有压倒性兵力及火力的日军阻截了整整四天, 一直守到11月1 日才奉命撤入租界. 『三月亡华论』再一次破产, 中国军民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
  杨惠敏后来移居台湾后私生活惹来不少微言. 可是, 无论这些是真是假, 1937年10月28日的晚上, 她替中国人打了漂亮的一仗. 这是她一生中的亮点, 是中国女童军史的亮点, 亦是中国人不屈精神的亮点.
  78.《向警予》
  不屑樊笼作馆娃 宁倾热血报中华
  他乡远去寻真理 故土重来育幼芽
  梦碎同盟终水月 情深旧侣未黄花
  横眉冷向豺狼笑 可见风前半熟瓜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4日出生,土家族,湖南溆浦人。**早期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1918年参加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在**的二大、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四大后增补为中央局委员。是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1923年领导上海丝厂和烟厂的女工罢工。1925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坚持斗争,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卖在汉口法租界被捕,虽被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被国民党处决时年仅32岁。
  向警予在长沙上学期间已关心国事,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定后,她和长沙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演讲,唤起同胞们救国救民的热情。
  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她四处奔波,克服重重困难,得到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并担任校长,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规模不断扩大,由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发展到八个班300多人,培养了不少人才。
  1918年, 她来到北京,拜访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并结识了蔡和森,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翌年12月她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5月,志同道合的向警予和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 1921年, 法国借故驱逐中国留学生, 向警予亦随稍国, 于1922年加入**. 1925年 国民党清共, ,向警予置生死于度外,继续留在武汉湖北省委机关工作,编辑党刊《长江》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面对酷刑,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5月1日(亦有云是6 日),向警予英勇就义,
  据称: 向警予在家乡溆浦县城任校长时,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并想娶她为妻, 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拒绝了当将军夫人. 她与蔡和森的结合成革命伴侣, 当时成为佳话, 『向蔡联盟』不单是两人的爱情结晶, 亦是两人理想事业的同盟, 虽然后来两人分开了, 两人的友谊与战友的关系丝毫没有动摇, 向警予牺牲后, 蔡发表了悲切的悼文, 而他本人于1931年亦殉身革命事业.
  向警予和蔡和森生了一子一女, 据说向警予在临刑前亲吻了子女的照片, 除了是一个勇敢的革命工作者外 她亦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 向警予和她母亲的关系亦极好, 是她事业最大的精神支柱. 她爱母亲、子女, 却更爱广大受压迫者的母亲和她们的子女. 就是为了这种大爱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1981年7月1日, 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向警予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其故居)正式昭开放.
  据称: 向警予在家乡溆浦县城任校长时,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并想娶她为妻, 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拒绝了当将军夫人.
  79.《邓丽君》
  莺声软语息干戈 抚愈伤痕问几多
  小邓芳名凌老邓 爱河情调接黄河
  卅年海峡分营垒 一水天涯怨奈何
  此日与君皆白首 未言经已泪滂沱
  邓丽君 (1953-1995), 一个有中国人的地方几乎无人不晓的名字. 她的柔美歌声一度在两岸三地风行, 在某一程度上, 化戾气为祥和, 成了两岸数十年剑拔弩张形势转向缓和的催化剂, 有说小邓之名曾比老邓(邓小平)更为人熟悉. 相信从来没有一个歌者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 她于1995年的猝然离世, 令人惋惜. 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邓丽君本名邓丽筠, 是取材于清代小说孟丽筠. 因在国语中”筠”与”君”近音, 于是定名为『丽君』. 她的著名小曲: 小城故事,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何日君再来, 但愿人长久, 泪的小雨等直到今天仍广受欢迎.
  两岸一步一步结束敌对, 使分隔多年的家庭得以重聚, 当年青春正茂的不少已成白发苍苍, 能不令人伤感 但这些已是较幸运的, 总算是团圆了.
  祈望这一类悲剧永不会重演.
  注: 爱河, 在台湾高雄市
  80.《马皇后》
  福到人间气象新 仁心沐得万家春
  宠专帝苑非关美 莲出淤泥不患贫
  一语能平天子怒 千秋犹记再生恩
  慈悲普泽黎民颂 大美何需效笑颦
  马皇后, 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皇后, 本是宿州人,父母早亡, 因父亲与郭子兴善, 遂认作为义父。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帐下后,屡立战功,郭子兴便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为妻。
  马氏随朱元璋征战数十年,夫妻共患难,感情深厚。朱元璋自立为帝的同一天(洪武年,公元1368年),册封为皇后,也同时封她所生的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于朱元璋还是郭子兴下属时,曾被郭子兴所猜疑,于粮荒时不得粮食,马皇后偷窃炊饼,藏于怀中送给朱元璋吃, 由于炊饼很热,以至马皇后胸前的肉竟被荡焦,而以这样的方法,朱元璋得以温饱,但马皇后自己却时常不得宿饱。 后来二人贵盛时,朱元璋将之比作「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每对群臣称述皇后贤慧,可比唐长孙皇后。 朱元璋于内室中将此话向马皇后说时,马皇后却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趁机向朱元璋进谏,可见其贤慧。
  马氏被册为后,却没有半点儿暴发户的脸孔,反而节俭严谨,也不许寻找马氏远支族人继承马公爵位,限制外戚们弄权祸国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杀多疑,马皇后仁慈善良,常谏劝,挽救了不少大臣们的性命。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卧病。八月,病情逐渐变重,丙戌日薨,享年五十一岁。九月入葬孝陵。朱元璋十分悲痛,不止一次当众恸哭,而且从此再未继立皇后。
  民间亦对马皇后十分敬仰. 据说有一次, 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今日南京)某街上赏花灯,看见其中一幅画,画了一个骑在马上,怀里抱着大西瓜的妇人,而且她也是赤着大脚,于是他勃然大怒,认为这又是用来讥讽马皇后出身寒微,所以非教训那个画家不可,于是他吩咐侍从走到挂画的那条街,在各户门上都贴上一个倒转的福字,作为标记,准备大开杀戒。朱元璋回宫后,马皇后见他面露不悦之色,便询问侍从,她得知大祸是由她而起的,禁不住向皇帝求情,但朱元璋怨恨难消,她唯有暗中再派侍从在全应天府各家各户的大门上依样贴上倒转的福字,使标记难分真假。翌日,朱元璋派侍从捉人时都被全府倒转的福字弄得胡涂了,朱元璋知道马皇后仁慈爱民,加上过了一夜,他的怒气亦平息了,于是也不再追究。当全府居民一觉醒来,发现大门上的挥春都变了样,便知道昨晚曾然有大事发生,不过大家却能平安无事,因此都认为必定倒转的福字所赐,自此之后,每逢过年时,便贴上一个倒转福字以保平安了。
  马皇后的故事很多, 在这里引述一些: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殿前开国务办公会议,动不动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发起脾气来,别人常要掉脑袋。他太过刚愎自用,许多事情不调查,也不研究,盛怒之下就会大开杀戒。马皇后虽然做了不少教化工作,可就是感化不了他。他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从不改变他的思考方法和处事原则。对此,马皇后只能尽最大努力,想着办法劝他。好在马皇后的话他还能听入耳,因此也救了不少性命。
  有一次,一名叫郭景祥的封疆大吏镇守和州,有人揭发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后来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
  明朝将领攻克了元朝的首都后,把缴获的金宝美玉送回南京。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马皇后却在一边泼凉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不能保住国家,我想,大概真正的帝王们另有其它宝物吧?”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说:“我懂了,皇后的意思是人才是宝。”马皇后接着说:“陛下说得对。
  我与陛下从贫贱出身而能有今天,我常担心骄横纵恣由奢侈而生,国家危亡皆细小之处而起,所以希望广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马皇后接着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皇帝一听,真是至理名言呀,马上叫来女史录入史册。
  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她还是进谏不止。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后知道朱元璋的坏脾气,害怕治不好而连累医生,竟坚持不肯服药。弥留之际,朱元璋问她还有什么话讲。她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史书上还说,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朱元璋是个暴君, 幸而有这样的好妻子, 总算减了一些罪孽.
  据说, 马皇后长得不美, 可是如此仁心, 皮毛之相又焉可同日而语? 她的美丽比什么大美人都更矜贵。
  81.《贞节牌坊下的女人》
  层层汉玉迭成坊 新鬼年年接旧亡
  人命未如贞节重 亲情焉及义名强
  白绫催死谋封诰 辣手埋香市表彰
  虎不食儿声惨惨 何堪人性更冰凉
  读谢重光先生的《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述及宋理学提倡所谓『饿死事小, 失节事』, 明、清腐儒, 更以此为借口压仰妇女, 更以得朝廷封赠节孝、贞烈者为炫耀. 节孝者: 夫死而不改嫁, 贞烈者: 夫死而殉, 又或抗暴而亡. 变态者更云: 丈夫死得愈早, 家里愈穷, 女子便节得愈好; 而烈者死得愈惨, 就愈显其烈! 甚至抗暴未及受辱, 然后自戕的, 亦引人非议!
  于是天下节烈牌坊并起, 而妇女界受涂毒益甚. 自宋以来, 单是汀州及所辖各悬, 已有节孝者572人, 贞烈者89人! 嘉应一州, 烈女136人, 以礼教之名杀人, 莫过于此.
  清代俞正燮有诗:
  闽风生女多不举 长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无端女亦亡 鸩酒在樽绳在梁
  女儿贪生奈逼死 断肠曲怨填胸臆
  族人欢笑女儿死 请旌藉以传姓氏
  三尺华表朝树门 夜闻新鬼求还魂
  这是何等无情不合理的世界!!!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些『贞节牌坊』的基石其实是用无数妇女的冤魂迭成的!
  附录: 有关贞节牌坊的一些资料:
  牌坊是封建社会皇帝给有贡献的人立的一种碑,用来记载这个人的功绩。贞节牌坊是为了表扬妇女的贞洁而立,比如长期孀居并且为教育或社会有一定贡献的妇女。
  中国在汉、唐时,妇女所受的压迫与剥削远较后世为轻,唐代妇女能成群结伙地骑马外出郊游,能穿半裸装,男女交往较为自由,有些女子追求爱情也比较大胆,女子离婚也不受歧视。但是,自宋代中期推行程、朱理学以后,妇女就越来越受压迫,被封建礼教压得不能翻身,从而成为男子发泄性欲的工具、生儿育女的工具和家务劳动的工具了。
  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后,在女子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和工具以后,妻子要为丈夫尽许多义务,第一个义务是为丈夫生儿育女,第二个义务是为丈夫恪守贞操。当然还有其它许多义务,但是这两个义务是最重要的,又是互有联系的。
  在原始时代群婚杂交的情况下,当然谈不上什么贞操。在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妻子变成丈夫的私有财产,既然是私有财产,当然不许别人来染指。但是更重要的是,丈夫为了能把自己的私有财产传给确是出自自己血统的子女,所以对妻子的贞操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否则,自己的财产岂不是落入“野种”、“他姓” 之手了?
  自古以来,直至现代,贞操总是对女子而言的,这是男子作为统治者对女子的要求,而女子作为被统治者来要求的。男子拈花惹草,至多被认为是“失德”,这不叫“失贞”,甚至还被认为是风流韵事。而女子一旦“失身”,不论是出自什么原因,那就不得了,即使是被施暴,自己毫无过错,也永远是“不干净的女人”,“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贞操是个比较笼统的名词,其内涵大致可分为婚前、婚后两种,而婚后方面又区分为夫在、夫死两种情况。其含义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任何男子性交,或是一辈子只和丈夫一个人性交,这才叫保持了贞操,如果私通、再嫁、被施暴等,都叫“失贞”。女子在婚前要“守童贞”,婚后夫在时要“守贞”,夫死要“守节”。
  中国古代对女子贞操的重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巡视各地,在一些地方立碑刻石,刻上一些自我歌颂和昭示天下的话,如泰山刻石、琅刻石、会稽刻石等,在这几处都提到了女子的贞节问题。例如会稽刻石云: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见《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七年事。 )
  可是在汉、唐两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的贞操要求并不严格,女子再嫁,社会上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有唐一代,公主再嫁的有23人,有的甚至结婚三次,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交往也比较自由。因此,后世的道学先生才骂这个时代是“脏唐烂汉”。
  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在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下,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极力地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近思录》有一段记载说: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即程颐)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一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就成了一句至理名言,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
  自宋代中期以来,直至明、清,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宋代中期以后有这样大的变化,是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和全盛的时期,统治阶级强大而有信心,民众的生活相对地比较稳定,所以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控制相对地宽松,不太压制人们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宋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当时民变蜂起,民不聊生,徽、钦二帝被掳,更显露出统治阶级内部的虚弱。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十分害怕民众为自由、幸福而斗争,所以千方百计地加以压制,因为当时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不自由、不幸福的,如果允许他们追求自由、幸福,无异于鼓励他们造反。
  因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被称为“天理”),不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这被称为“人欲”);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穿了就是宁可饿死,也不能破坏封建的伦常秩序。
  封建的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七八百年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他们采取的方法,一是叫人编许多“女子读物”以毒害女子的思想,如《内训》、《训女宝箴》、《古令列女传》、《闺范入》、《母训》等,在此以前还有《女四书》、《女诫》等;二是采《大明会典》卷七十八:《族表门?大明令》取许多奖励的形式,如立贞节牌坊、烈女祠,甚至以“诰命”褒奖“相夫教子”或“立节完孤”的女子。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族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
  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对于女子的贞节不仅是倡导的问题,而且对“失贞”的女子要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沉河、火烧甚至凌迟处死等酷刑。清乾隆时,山西有个姓李的人,是个“隐宫”者,即无性功能,他的妻子陈氏不安于室,常常逃回娘家。有一天,她的父亲陈维善亲自把她送到婿家,然后回去,可是走到半路,女儿又跑口来了。陈维善气得不得了,就活活地把女儿缢死,自己也上吊死了。这类事在封建社会并不少见。
  封建社会中的父亲为什么这样残酷呢?这是因为如果女儿丧失贞节,是奇耻大辱,全家都抬不起头来;相反,如果女儿恪守贞节,则光宗耀祖。清代学者方苞写过一篇《康列女传》,康烈女是个商人的女儿,许配给贫家之子张京,还没过门张京就死了,康烈女却以张氏媳自居,上吊自杀殉夫。
  张家原来是个破落之家,张京的父亲品行又不好,本来人们是看不起他们的,但是由于康烈女这一死,张家马上身价百倍,在京师出了名。正因为这样,所以都要以女子做牺牲品。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所谓“烈女”、“节妇”越来越多,什么“以身殉夫”、“守节终身”的事比比皆是。
  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当时全国人口不多,加以还有不少女子未被记载,这个数宇是很惊人的。
  寡妇守节是十分痛苦的。
  寡妇守节,多数当然是思想受了毒害、麻痹后的“自愿”,但有很大的迫于环境、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在内。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个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这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
  清人沈起凤撰写的《谐锋》卷九有《节妇死时箴》一则,叙述:荆溪某氏,年十七,适仕族某,半载而寡,遗腹生一子,氏抚孤守节;年八十岁,孙曾林立。临终召孙曾辈媳妇,环侍床下,曰:“吾有一言,尔等敬听……尔等作我家妇,尽得偕老白头,因家门之福;倘不幸青年寡居,自量可守则守之,否则上告尊长,竟行改醮,亦是大方便事”。众愕然,以为昏髦之乱命。氏笑曰:“尔等以我言为非耶?守寡两字,唯言之矣;我是此中过来人,请为尔等达往事。……我居寡时,年十八;因生在名门,嫁于宦族,而又一块肉累腹中,不敢复萌他想;然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翁有表甥某,自姑苏来访,下榻外馆;我于屏后觑其貌美,不觉心动;夜伺翁姑熟睡,欲往奔之。移灯出户,俯首肾惭。回身复入.而心猿难制,又移灯而出;终以此事可耻,长叹而回。如是者数次。后决然意去,闻灶下婢喃喃私语,屏气回房,置灯桌上。倦而假寤,梦入外馆,某正读书灯下,相见各道衷曲;已而携手入帏,一人趺坐帐中,首蓬面血,拍枕大哭,视之,亡夫也,大喊而醒。时桌上灯荧荧作青碧色,谯楼正交三鼓,儿索乳啼絮被中。始而骇,中而悲,继而大悔;一种儿女之情,不知销归何处。自此洗心涤虑,始为良家节妇。向使灶下不过人声,帐中绝无恶梦,能保得一身洁白,不贻地下人羞哉?因此知守寡之难,勿勉强而行之也。” 命其子书此,垂为家法。含笑而逝。
  《谐铎》还说,这家人后来宗支蕃衍,代有节妇,间或也有改嫁的女子,但百余年来,家风都很好,没有伤风败俗的事发生。以上这段叙述说明了很多问题,把年轻守节妇女的性心理刻画得十分深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必须严加压抑,这几十年的守寡实在太痛苦了。许多人自身受了这种痛苦,到“十年媳妇熬成婆” 以后,却逼迫他人也走自己的老路;而这“荆溪某氏”可贵之处是“己所勿欲,勿施于人”,自身亲历这种痛苦,也不要后继者也经历同样的痛苦了,她那“勿勉强行之”的遗嘱既然是受害者经验之谈,也是人类性心理的真实写照。
  82.《王季玉老师》 (调寄 【满庭芳】)
  一点冰心 铿然傲骨 黉宫犹染余香
  革新风气 奔走为谁忙
  募筹何妨叫化 清贫守 布履荆裳
  育苗圃 讲坛羸影 尽显女儿强
  兴邦
  蕲竹节 宁教玉碎 国耻休忘
  四十年如昨 不懈分光
  赢得春风软雨 神州地 遍植芬芳
  平生意 只锺桃李 何患独无郎
  王季玉(1885~1967),为王鏊之后裔,王谢长达之女。毕业于景海女师,后去日本补习英语及数理,再去美国麻省蒙特豪里尤克学院专修文学。毕业后,又考入伊利诺大学,改攻生物学,获理科生物学硕士。
  归国后,为继承母志,婉辞各大学之聘,致力于办女子学校,她各方奔走,筹集经费,聘请教师,为创办振华女子中学竭尽全力。当年风气未开,振华女中,仅有五名学生,尚有一人中途辍学,但她办学意志毫不松懈。学生始逐年增加。由于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中有去欧美留学者,且因校风淳朴,故校誉远扬,负笈来学之女学生,络绎不绝。费孝通虽为男生,亦争取入振华女中,被破格录取。
  振华校址原设于十全街,后因学生日多,学校规模渐大,由季玉先生迁至严衙前,聘请名师,都慕名而来,不计报酬。季玉先生本人每月仅领取生活费二三十元,大部分工资存放学校,作为学校扩建及资助教职员工的生活困难之用。平时生活俭朴,其卧室仅可容膝,陈设简陋,服饰则布衣布鞋,甚至一补再补,挚友戏称其为“叫花子校长”。
  1937年,苏州沦陷,振华女中为拒绝敌伪接收而停办。当时季玉先生将图书80余箱运至东山,藏在农家复壁内。本人避居东山,易姓改名,始终未领“良民证”。抗日战争胜利后,即筹备复校,奔走募款,得以修缮校舍,并扩建科学馆。
  1949年,季玉去美国参加母校蒙特豪里尤克学院校庆,并领取名誉奖学金。会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听教育学,时已年逾花甲。
  当年4月,苏州解放,季玉先生立即启程归国,旅途中历尽艰难,绕道东北,返回苏州。
  回校后,鼓励学生参干、参军,支持抗美援朝,组织学生下乡治螟。各项活动,振华女中无不站在最前哨。又创办高级技术工读班,以解决贫寒学生生活、学费的困难。
  1958年,因年事过高,先后改在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杭州药物试验所工作,并担任江苏师范学院附中(即原振华女中)名誉校长。
  1967年3月14日,病逝于杭州。她终身未嫁,全心献身于教育事业。
  据吴学昭先生的《听杨绛谈往事》一书, 季玉先生在1963年以七十八高龄偷偷回苏州, 最后一次「望望振华」, 有人看见她抚着校门的石狮子潸然泪下. 四年后, 她就在杭州去世.
  王老师能不慕荣华, 终身走在教育最前哨, 且言教以外 更为难得是她的身教: 安贫, 无私, 爱国, 热忱. 有言: 古之君子,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王老师当之无愧. 今日执教鞭辈, 能如此者, 又有几人?
  83《八战士》
  牡丹江水映彤云 秀魄英风历久新
  寸土拱珍甘碎玉 孤军鼓勇拚焚琴
  青山有幸能栖凤 白玉无瑕合表仁
  拒作降民谋自福 乾坤清气满江滨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部队不幸被日军发现, 八名女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 毅然放弃渡河, 在冷云的率领下, 与日伪军长开血战, 吸着了敌军火力, 使主力部队安全脱险. 最后在弹尽援绝下坚拒日伪军劝降, 先毁枪枝, 再挽臂同沉于乌斯浑河, 壮烈牺征.
  八人中冷云年龄最长, 二十三岁, 最小的是王惠民, 才十三岁.
  位于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纪念碑』于1988年落成。
  【《百花谱》上、下卷完 】
  跋
  《百花谱》终于完成了, 一共八十三篇, 百人 (其中大、小二乔, 八战士, 十公主,一诗多人, 明代宫女, 贞节牌坊下的女人无实数, 作一人计), 一年来的苦战, 总算告一段落。
  百花谱得以完成, 不是小土豆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 多次心力交瘁时想过放弃, 或马虎了事, 是身边及网上很多的朋友给小土豆鼓励才有今天的成果。 特别要感谢的是陈善壎老师给我的启蒙和不断指导, 没有你, 百花谱不可能面世。 另外, 刘荒田老师, 文刀先生, 玉瑞先生,王晓滨大哥, 子雍先生, 阿花, 阿碧, 李明,白云姐姐,文广,
  Neko, 阿勇, 二嘎…还有很多很多的支持, 小土豆无法一一致谢, 可是永不会忘记。 《百花谱》是同样属于你们每一个人的。
  最后, 要向爸爸妈妈说一声: 谢谢。 谢谢你们对我的自幼熏陶。 爸爸, 我明白你要我背书是为了我好。
  今天是二月十四日(情人节), 谨以这《百花谱》献给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付出血、汗和泪水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杰出女儿们, 你们都是我们永远的「情人」。
  但愿以后天下更多快乐的情人, 不再需要有哀歌和烈士。
  小土豆
  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四日情人节于香江

自:悠悠书吧www.uu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