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兔recovery卡刷:中国近代机制币工艺的设备和制作流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3:04:15
        中国近代机械化造币,始于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广东钱局,1889年开铸“龙洋”。随后,各省纷纷设局仿造,全国共建立了20多家造币厂。是1920年开始建设,1933年投产的上海造币厂,统一了全国的铸币。
        首先,上海造币厂首任总技师克利福德·赫威特先生的办公室一角(见图一)。赫威特先生1869年8月1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任全美国造币厂总工程师,是造币设备立式光边机和银币自动校准机的发明者。1920年应北洋政府邀请,经当时的美国总统哈定批准,作为政府特派的造币技术专家,负责上海造币厂设计及建造。1933年,中央造币厂开工铸造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船洋”图稿,也是他的杰作。图片是总技师办公室一角的模拟场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的国家造币厂“中央造币厂”。旧时造币厂的厂房,从原料库到成品库多建成一个“回”字的形状,为保证货币生产的安全,整个过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展厅内展出了一扇重8吨的保险库门,是厂内原财政部库房的库门,配有20根门栓和两套密码门锁。造币厂的生产车间原配备有三扇各重13吨的保险库门,分别安装在生银库(原料)、银条库(中转)和银元(成品)库。金银币生产的原料是贵金属,称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称重都由天平来完成,各工序间配备了不同规格的天平。展台上的一台万两天平(见图二),每次可称重300公斤,精度为0.01盎司(约0.3克)。 浇铸,是将配完料的金属熔化后,注入浇铸模,铸成条片。早期熔炉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后改用柴油和煤气。每炉一次最大熔银量150公斤,展出的100号坩埚(可熔银100公斤),另有部分手工浇铸工具、浇铸模,墙上照片是三十年代的工作照片。


      浇铸后的条片,经过碾片机轧制成铸币所需要的标准厚度。碾片机又称轧片机或轧机,分粗轧和精轧。银条经过8道轧制工序后,由原长560毫米被碾成长2500毫米的银片。因轧制后的银片过长,不便于再加工,需经剪刀机分段后通过精轧工序,轧制到硬币所需的标准厚度。展出的轧机是一台精轧机(见图三)电机功率为50马力(约37KW),速度为每分钟150英尺(约57米)。
 

,供印制硬币用的坯饼由冲床(见图四)完成。


标准厚度的条片通过专用冲床上的自动进料轧辊进入冲模,冲下坯饼,展出的冲床每分钟冲180枚。边屑由自动裁切成短片,过秤后退回熔炼处。 银材经过冷轧加工后,变得脆而硬,不利于压制花纹,需经烘饼炉退火后恢复原有软度,烘饼的温度达到700摄氏度。烘饼后坯饼的表面被氧化,去除氧化层需经酸溶液洗饼。展厅内有展示当年烘、洗及加热甩干设备的工作照。
印花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坯饼光边。光边机(见图五),又称轧边机。坯饼通过光边机的转盘和月牙形边板间的凹槽,使边缘凸起,便于压印时花纹成型,可降低流通时对花纹的磨损。展出的光边机每分钟可加工银元550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