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电影女主演是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0:55

王家大院

2010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与著名的绵山、资寿寺、“灵石”、韩信岭、石膏山、灵空山等景点构成“V”型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不顾年迈,两次专程到王家大院考察研究,他称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北方民居》一书。

 

目录

 

概况

建筑艺术

文化

楹联匾额

王氏家族史略

民居艺术馆

旅游指南

 

概况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明万历年间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十六年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成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

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

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

红门堡居中为“龙”,

高家崖堡居东为“凤”,

西堡子(崇宁堡)居西为“虎”。

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

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

东南堡为“龟”,

下南堡为“麟”。

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

步入大院以前,最吸引人的是《王家大院导游平面示意图》。全图显示王家大院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和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至于王家大院的其它建筑群和实际分布因为没有被划入图中,不知道的人,以为这就是王家大院的全部。

 

高家崖:

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

高家崖(东大院)由十七世纪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是一座“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

高家崖建筑群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

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

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

西南部是大偏院。

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

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

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

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

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

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宽3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

主院前的大通道长127,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

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是王家第17世孙王汝聪的敦厚宅,以及王汝聪之弟王汝成的凝瑞宅。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每院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

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

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

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如今,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红门堡(西大院),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红门堡与高家崖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

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南北长180。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

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

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

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字。

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

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

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设立在红门堡内的还有书画馆、珍宝馆、拙居茶馆、王家醋坊、豆腐坊和“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已向游人开放。

 

崇宁堡: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

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包括孝义祠与孝义坊。

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

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

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

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

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门窗等处的木刻件,屋檐、照壁、兽吻、神龛、石鼓、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雄伟气势建筑特点,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文化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尉健行、王兆国、任建新等时任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余秋雨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感叹道:“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成为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年初,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 “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06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15日,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楹联匾额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如同院内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品一样,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启人联想,为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

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令人叫绝。

其书写,有行书、隶书、篆体、章草。

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

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

“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警示个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就日瞻云”,夸示谒见帝王之荣耀等等。

多少年来,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作为文化的象征,它们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了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了作为,有了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种士大夫气质,不断铸造着家族的兴盛发达。

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

如今,虽人去楼空,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王氏家族史略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

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

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

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

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据现可考文字表明以下修建时间;

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

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

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

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

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

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

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

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

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还有2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纪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族人中,有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

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

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00吊铜钱卖出。

抗日战争前,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

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钦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顿收家业,举家南迁,流落他乡

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

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

 

民居艺术馆

 

1997年8月18日建馆。

现在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及王氏宗祠等。

馆藏文物以明清家俱、书画为重要收藏。馆内又分五馆,包括:

明清家俱博物馆在高家崖,按王家当年居住的不同等级,不同情调,不同用途与规格,恢复原貌;

书画馆,面积210平方米,11个展室;

中华王氏博物馆,面积3500平方米,26个展室,姓氏与王氏渊源、始祖、传承、迁徙、分布、人物、业绩、谱谍、艺文等内容;

三雕艺术馆,石雕、砖雕和木雕。

 

旅游指南

 

最佳旅游时间:

这里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干燥,冬夏温差大,冬季风沙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交通方式:

王家大院距山西省会太原140公里。

每日早8时至晚8时,介休市内每半小时有公交(3元/人)开往王家大院,灵石城内每10分钟有公交(1元/人)开往王家大院。

 

风味饮食:

餐饮特色以面食为主,和山西大多数地方一样,一早一晚常以小米稀粥、馒头、烧饼为主;中午则是各色面食,如打卤面、炸酱面、搓鱼儿等,调面的菜码齐全,味道适口。在明清一条街上可以品尝到平遥的当地风味小吃。

 

购物指南:

山西特产以汾酒、竹叶青最为有名。

还有清徐老陈醋、五台山“台蘑”、大同黄花、恒山黄芪、稷山板枣、平陆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猕猴桃、清除葡萄、上党“ 党参”、晋城红果、代县辣椒、“沁州黄”小米、晋祠大米、洪洞甲鱼、运城黄河鲤鱼、高平丝绸、平阳木板年画、平遥推光漆具等。

 

开放分类

 

旅游 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寿寺 平遥古城 曹家大院 绵山风景区 渠家大院

绵山 乔家大院 碛口古镇 常家庄园 莫高窟

吕梁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