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的经典台词: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的具体过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43:21
关于[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的具体过程(二)]的字幕:
  • 好,我们上一次讲的是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历史进程”。这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讲的最主体的部分。在这个大问题中,我们已经讲过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 “民族融合的基本规律及中国远古民族融合的背景”第二个问题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融合的具体过程”,那么这个具体过程,我们要详细讲,我们就把这个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时期,
  • 第三个阶段就是战国时期,那么历史再往下发展,就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了,那么我们上一次讲的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我们重点讲了两点,第一点,他在地方行政方面,那么他实行的政策是政治上绥靖,就是绥靖政策,
  • 他的做法是封诸侯,建藩卫,就是分封诸侯,那么分封诸侯实行的政策,因为诸侯所在地,大部分都是民族地区,那么他实行的政策是政治上绥靖,就是绥靖政策,就是主要就是要治安,要保证社会的稳定。
  • 第二点是文化包容,就是文化包容政策。就是他不光推行华夏文化,很重要的他要重视当地的民族文化,要对他实行包容,只要是有积极意义,习惯于当地民族的生活,他都加以保留,那么这就是民族包容政策,
  • 那么在中央,那就是朝廷了,这一方面文献记载很少,我们上次就举了个例子,就是说在中央,他设置了一些礼仪部门,这些礼仪部门,除了周朝国家本身,他要祭祀天,祭祀祖宗,
  • 要朝廷大礼,都有一定的礼仪规格,如果要是其他的民族的头头,到这来也要很好的招待,也要讲究礼仪,不是马马虎虎的,我上次举例子,他要做四周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让他们感觉到
  • 到了周朝的朝廷感觉到宽松,那么是不是光给这些民族头人看呢?不是,那么周朝的他们的国王,和他们的贵族也喜欢看,这种搞好民族关系的做法,以前我也讲过,叫“谐和万邦”,那么书籍上也有记载说是,
  •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就是对于四夷,蛮夷戎狄招待得好,关系处得好,他们都喜欢来朝拜你,来也和你搞好关系。那么关于这一方面,这是为我们中国远古时期,民族的融合,在政策上做了些很好的
  • 决定和实践,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后来的民族融合,还是属于背景的史实,那么真正的民族融合,关键时间是在春秋时期,所以我们今天讲第二个问题,就是春秋时期要比较详细地讲一下,为什么呢?
  • 这是汉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那么春秋时期,我要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检验民族融合的四条标准”。那么什么叫民族融合,那么民族融合不能笼统地讲,要具体讲,
  • 那么具体有一二三,我要讲的是四条,有四条标准,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标准,其他的标准也有,但是不重要,这四条是主要的这是第一点,等一会我讲。第二点,就是“四大统一的民族杂居区的形成”,在春秋时代,
  • 形成了四个大的政治上统一,但是是民族杂居,那就是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很多民族杂居在一起,那么政治上统一,民族杂居,那么就可以由于政治的原因,由于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的原因,就会逐步地融合,那么我先要讲的,
  • 它是四个大区,这等一会我讲,但是我们过去讲历史不讲这个,因为过去讲历史,不重视民族融合的过程,那么民族融合,这是近二十来年,特别重视的一个学术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不光是中国本身重视,外国也重视,
  • 特别是外国有人歪曲,我们要正确地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回答,那么就是过去常讲,不讲民族问题讲什么呢?讲春秋时代,所谓“大国争霸”,就是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这些大国互相打仗,大国争霸,这是事实,但是仅仅那么看,
  • 那就太肤浅了,这里边有民族背景。民族背景说到家,大国争霸就是民族之间争霸,它是在一定时期的民族之间,软实、硬实力的较量,它是个武力斗争吗?那么过去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
  • 春秋那些战争都是不义的,你杀我,我杀你,都是这个样,那么这孟子看的也是一种现象,因为那个时代,孟子也不能看地更多,但是我们也说“春秋无义战”,这不行,春秋战争有义战,不是“无义战”,他说最大的意义,在中国民族融合过程中,
  • 有积极的一面,这个应该看到,但是是不是积极的一面,战争就好呢?这不一定,这要具体分析,那么第四点,我要讲“四夷华夏化举例”,打的结果,或是民族之间交流的结果,周边的比较落后的民族,比如蛮夷戎狄,
  • 他们逐步地接受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说,他们逐步地在“华夏化”,所以到了战国特别是到了秦朝统一,为什么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所有的过去的民族,
  • 他们曾经称过“蛮夷戎狄”的,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再说自己是“蛮夷戎狄”,而以华夏自居,为什么呢?“华夏化”了,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较量,虽然在过去战争时期,华夏族常常被打败,而是实力比较强盛,武力比较强盛的是蛮夷戎狄,
  • 特别是楚国,叫南蛮了,还有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也是属于荆蛮,那细分起来,当然还有其他的吴是属于荆蛮,越是不是属于越人,这个在学术上有争论,但是总体来(说),在打仗的时候,中原常常不敌蛮夷戎狄,
  • 为了要生存下去,中原华夏族各国联合起来,那么共同来抗击“蛮夷戎狄”,那蛮夷戎狄往中原推进放慢了,实际上没把蛮夷戎狄打败,那是一个实力的较量,可是,华夏族的文化很高,四周的民族接受了华夏文化,
  • 这是软实力的较量,那么结果在这方面,他们都变成华夏族了,这是一个华夏族,“华夏化”的过程,是有大事有小事了,我要举几个例子,我要讲的春秋时代要讲这四个问题。现在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 “检验民族融合的
  • 四条标准”。四条标准是什么?这里首先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那么什么叫民族?什么叫民族?那么现在,民族概念在很多的人实际上是不清楚的,你比如我们说,现在的民族,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中国,五十六个,你比如有汉族,蒙古族,
  • 满族,新疆维吾尔族,广西有壮族,还有回族等等很多民族,除了汉族之外,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这是民族,那有的时候我们又说,中华民族,那这就不是一个民族么,“中华民族”,那不是包括着五十六个民族吗?那么这是,就是现在我们的国家的民族的代表名称
  • 就是“中华民族”,这是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是有的,那就是多民族国家,它可以自己用一个民族名称来概括全部民族,那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可以都说我们是中华民族,那就是民族的概念,是不是不统一?这个我可以具体地说一下,
  • 原来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这个名称,有“民”,一般的说来是老百姓,也叫庶民,这就是人民,广大群众叫“民”,那么“族”,常常和血缘关系联在一起,那么宗族,家族,部族,常常是和血缘关系联在一起,那么总而言之,
  • “民”和“族”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研究历史,说中国古代有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民族,商朝是不是,商朝是民族,周朝,周朝是民族,什么哪个朝代 ?或哪一部分算民族,那么“民族”这个概念怎么来的呢?这是在学术界今天用的,那么如果要是详细地来说,
  • 最早欧洲,曾经说,叫“nation”,“Nation”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血缘关系,有经济关系,各种关系形成的一部分人,那么他们一个共同体,这叫nation,日本,近代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他学习西洋,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 那么西洋的nation是什么呢?日本人把这个名词翻译到日本,用了中国的汉字,就用了“民”和“族”,用了这个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词,叫民族,就是欧洲的nation,日本用了叫“民族”,那么日本用是用了汉字,那么后来中国也学习日本,
  • 也学习欧洲遇到了有一群人,这个人们的共同体,就有血缘关系,也有地缘关系,也有各种关系,他们是长期在一起,这个团体叫什么?中国历史上没这个名词,日本人已经翻译了,叫民族,那中国觉得这个很好,那么中国人也可以也说,因为用的是汉字,那么也可以来解决中国这一个人群的
  • 名称的概念,那么,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民国初年,把这一个民族这个词,介绍到中国来,介绍到中国来这个名词很有用,所以中国人在研究古代,也用了这个名词,这是“民族”这个词的由来。那么“民族”这个词是这样来的,
  • 可是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什么叫广义呢?我们在学术上叫古代有那么一个共同体,在黄河中游文化相当,生活也密切,那么这个团体叫什么呢?那么叫华夏族,那么这是一个概念,那么到了后来,
  • 秦始皇统一以后,汉朝统治了四百年,这个共同体越来越大,在黄河流域伸延至到了长江流域,这一个共同体,语言差不多,文化也相同,那么生活也差不多,关系比较密切,这叫个什么呢?“汉族”,那么“汉族”一直叫到现在,
  • 那么这样的名称,那就是比较广义,有原始民族,有古代民族,有近代民族,有现代民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的使用,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上常常说,你比如说,英国民族,法兰西民族,这都是广义的,那么还有一种意义,
  • 就是狭义的,比较严格,这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研究资本主义民族形成的,狭义的民族,有四条标准,第一条标准,共同的语言,他们说话是相同的,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是在同一个地区,不管地区大小范围是连在一起的,第二个标准,第三个标准,
  • 共同的经济生活,什么叫共同经济生活,你比如像农业相当发展,工业也相当发展,这个经济生活,把大家连在一起,由于交通的方便,生活的需要,那么逐步地在生活上互相依靠,这叫共同的经济生活,那么再就是,
  • 反映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那么这个话太长了,也就是说的他的思想信仰,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叫反映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有的人翻译呢,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那么就是说,他的思想信仰基本上相同,这是四大标准,
  • 这四大标准是哪里来呢?是研究资本主义民族的时候,用形成的四条标准,你比如研究英国,那么英国是不是一个民族,那么如果说是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话,是不是符合这四条标准,那当然因为这些民族它也有个形成的过程了,即便是形成为资本主义民族,
  • 他也有一些落后的民族融进去,有这些特点。那么法国,法兰西民族,是不是也是这个样,俄罗斯民族是不是也是这个样,这是资本主义民族的四条标准。谁大力倡导呢?列宁,斯大林,他们都有著作就是说的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为民族,
  • 那么民族以前的族,也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等等的叫什么呢?在过去苏联的学者,叫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严格地说不叫民族,应该叫部族,那么再往前,是不是还有更落后的,你比如像部落,氏族,那都是有各种名称。
  • 这是在过去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就知道列宁斯大林,他有专门的著作讲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是不是非常科学,不一定,为什么呢?你比如像中国,说中国资本主义以前是个部族,不是个民族,
  • 首先是中国什么时候进入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就不清楚,因为我们中国原来是封建社会,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个民族,难道中国就没有民族吗?这就有了问题了,那么我们从秦始皇统一以后,汉朝发展了四百年,那么大的一个共同体,
  •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长江,长城以内,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反映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儒家思想几乎统治了,为广大的长江黄河流域的居民区都是相信儒家学说的,那么这就叫做部族吗?
  • 那么我们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史学家,叫范文澜,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就写了文章,就讲中国的汉族,从秦始皇统一以后,经过汉朝的发展,就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基础,中国两千年以来的汉族,就是民族,不是部族。
  • 这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那就是说列宁、斯大林他所讲的基本上是对的,但是他讲的是资本主义民族,那么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那么范文澜讲的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范文澜讲的是对的,那么这就是,说明了狭义的民族,
  • 是有讨论的空间的,那么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讲的是,用的民族的概念,一般的说起来是广义的,但是对于汉族来说,汉民族形成,从秦始皇统一以后,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反映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都是文献有记载的,
  • 共同的语言,秦始皇统一文字,那么是一大功绩,到了中国长江、黄河、粤江广大地区讲汉话,用汉字统一了,到现在来说十亿以上的人口,那么共同的地域,那么长江、黄河、粤江,广大流域,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
  • 秦汉以后都是封建经济,那不说鸦片战争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那么这也是共同经济生活,反映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就是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在文化领域,起了主导的作用,它以至于影响到政治思想,那么所以范文澜的说法
  • 是正确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讲的这四条标准,那么这四条标准,我们归纳起来,虽然列宁、斯大林,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我们说是,不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不重要,不是,这四条标准是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直在逐步形成,逐步明朗化的四条标准,
  •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更明朗,形成了标准逐一检验资本主义各个民族,但是研究别的时期的民族,是重要参考,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是春秋时代是汉民族形成的早期,奠定基础的时期,应该接踵于这四条标准,
  •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这四条标准要讲清楚,不是说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我们说这四条标准,在逐步明朗化,这是第一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四大统一的民族杂居区的形成”,
  • 那么这四大统一的民族杂居区,是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就常讲,我在这主要的讲,古人是怎么说的,那么我们也是承认的。第一条讲的是齐国,韩非子这是战国末年的大学者,是法家,《韩非子》这个书里边的一篇叫《有度》,
  • 它说:“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齐桓公,就是齐国,就是山东北部的姜太公曾经封的那个大国,这个国后来越来越大,到了齐桓公时候,这是春秋前期的重要人物,他已经“并国”把周围的小国(兼并),所谓小国,不一定是个国,
  • 也可能是个部落,也可能是几个部落连在一起叫部落联盟等等的,反正总而言之,也是一个一个小团体,一个小团体,一个小集体,一个小集体的一个政治单位,就叫做“国”,“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那么“启地三千里”怎么算呢?反正齐桓公,用现在的估计,占领了山东的大部分,今天山东大部分,
  • 那么这一个大部分,包括着很多的民族,你比如像齐桓公本身他们的祖先算华夏族,他的周围全是东夷之人,东夷不是一个民族,是个笼统的名称,东夷可能分为若干部分,有人说叫九夷,那就是分得很多了,还有戎人,狄人,就是夷狄的狄,
  • 那么他们都统一在齐桓公齐国之内,那么这是不是一个政治上统一,民族是多民族的地区,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地区我就说晋国,晋国,大家都知道是在现在山西,黄河以东的山西,山东、山西的山西了,
  • 当时晋文公的父亲,叫晋献公,《韩非子》有一篇叫《难二》,困难的难,《难二》,就讲 “献公”,就是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他吞并了的国家,合并到他那国家里边,十七个,也是大大小小的,另外,“服国”,附属于他的“三十八”,
  • 那就是他原来是在山西的汾水流域,汾水很小了,可是他这个时候,已经占领了山西的大部分,以至于到了河北的西部,北边过了太原,也是一个大的民族地区,但是政治上统一的,那么作为民族来说,那是很复杂的,
  • 这是个戎狄人的地区,山区里边全是戎人,狄人,那么都合并进去了,这是晋国,现在我们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