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官场多少:劝易中天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6:16
说明:本人喜欢从事纯学术性的研究,无意做一般性的探讨。没想到今天打开博客,突然看到数万访问量和很多评论,真是大吃一惊。这是好几个月前写的一篇博文,当时易先生的诸子百家还没开讲,只是隐约感到,诸子百家与《三国》不同,历史性与哲学思想应当占有重要地位。而以前的许多讲述都是像讲故事一样,如果这样来讲百家就不大可能抓住中华文化的精髓。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篇随意写的博文不是针对易先生的,而是针对对华夏文化的自我解读的。看到这么多人点击和评论,本想把它删了,但这对不住读者。因此,还是留在这里吧。既然有很多网友关注此事,也在这里谈一点对华夏文化的一点拙见。我认为要把诸子百家讲清楚,至少需要讲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 华夏文化的哲学思想需要讲清楚。哲学思想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像许多观念那样,把大众化的儒家思想看做中华文化的核心,甚至有人干脆把儒家文化等同于华夏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与“博”在哪里?其根本的就在于我们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可能就只能讲到了华夏文化的皮毛。
2. 诸子百家思想的演变过程需要讲清楚。诸子百家都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比如,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就与孔子本人和当时的思想就有很大差别。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实荀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就与孔子的思想相距很远。
3. 百家思想的互渗透需要讲清楚。我们过去很多只讲到了百家的对立,而没有讲到其相互渗透。比如,大家知道荀子是儒家三巨头之一,但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实施者。难道这只是巧合吗?其实荀子的思想已经包含有丰富的法家思想了。因此,百家思想最终是相互关联和有机混成的。这些关联和混成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在本人的拙著《人类历史科学原理》中曾提出法家思想是骨骼,道家思想是灵魂,儒家思想是血肉,而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见解新颖,值得探讨。
由于当时写这篇博文只是随便写的,很多地方不严谨,有些遗憾。真没想到有几万人来点击了,想改一下,但这不尊重事实,还是这样吧。此外,就这篇博文本身而言也不是真的想不让易先生讲,而是希望更加深入和准确地来讲诸子百家。
附记:
由于当时易先生还没有开讲,所以只是一种推测。现在已经讲了,我只听了两集,觉得当时的判断还是基本正确的。其核心的还是对百家思想过于简单化(简单与深刻不在于讲述方式,而在于内容)。比如:他认为法家思想就是献给统治者"一把杀人的刀",这就太片面了。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为新兴的封建政体提供的一整套依法治国的思想和政治构架。韩非的《主道》从道家思想出发,引申出如何当君主,《二柄》讲“赏”与“罚”的关系。二柄就明确无误地指出是”两把刀”,而不是一把刀。一把是铁做的刀,一把是糖做的刀。其实刀也不是主要的,而“制度”才是主要的。加上荀子建立规范的“礼法制度”的思想,就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构架。由此可见,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制度”,遵守制度,并做出贡献的给予奖赏,违反封建制度的就给予惩罚。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不正是这样的吗?
又如,易先生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权谋,老子很会“装”。其实研究老子的人都知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首先讲“天道”,再从天道演绎到“人道”。也即,老子从天地运行的原理来演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诸子百家之中唯有老子的思想不仅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包括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具有逻辑结构。道家思想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所以,刘泽话教授说,如果离开了道家思想,中国文化要散架。本人的拙著《人类历史科学原理》也正是希望用现代的前沿科学——进化科学来完成从“天”的运行规律到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演绎。
众多网友说得好,百家讲坛就是要让大家争鸣,以便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说实在的,易先生讲《品三国》我还比较欣赏,特别是在吃午饭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听《品三国》作为饭食佐料很有滋味。最近看到报道他要讲诸子百家,确实浮现出了许多疑问:他会怎么讲呢?能够讲透诸子百家吗?这可不比三国呀?两千多年来争鸣者如过江之鲫,有真知灼见者寥寥无几,说绝一点,真的还没有出现。就其原因,中华文明浩荡几千年,绝对不可能通过肢解的方式找到其精髓。如果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特性不了解,要想真正解读中华文明的精髓,就只能是瞎子摸象,各抒己见而已。
当然,各抒己见也未尝不可。几千年来各路诸侯不都在各抒己见吗?其中不也有闪光的精华吗?因此,从一般概念上奉劝易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是没有道理的。事实胜于雄辩,以事实说话才能见真功夫。
今天早上打开电视机,正看见易先生意气风发地在为他的讲坛做宣传式的开场白。我听了几句话,觉得有些见解需要商榷。其意大致是:
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道家是。。。。(由于开始没有注意,记不清楚了),法家是阐述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儒家是形成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云云。
中华文化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真的是在百花时代吗?百花时代的确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时代,但说她是源头,就犯了基本错误。众所周知,文化是与整个人类历史演变相随的。有人类就有了文化。达尔文进化论指出,人是从猿演变而来,猿人至今已有400多万年历史了,中华猿人也有200多万年,怎么能说华夏文化的源头就在春秋呢?即使从中国古代文明而言,伏羲作的洛书、河图已有9万多年历史了(伏羲的时代可参阅《中国历史年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制),农耕文明已有1万多年历史,即使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第一部专著《易经》也有3000多年历史,这就更不能说中华文化的源头就在百花时代。如果以这种心态来讲中华文化,肯定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亵渎,并造成谬种流传的恶果。
我想说的是,文化演绎是连续传承的,而不是从某一瞬间诞生的。要追溯其源头可以无限向前追忆,比如,战国、春秋、三皇五帝、伏羲、原始人、猿人、动物、生命起源、太阳系,甚至宇宙起源等等。因此,普里高津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向前追忆,越来越模糊,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向后追忆,越来越渺茫,不知道我们将向何处而去。我们讲述历史只是尽可能地复归当时的原貌。
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并不是源头,她与之前的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过去,我们总把这时期的文化思想看做是华夏文化源头,包括简单认为孔子是儒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鼻祖(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错),而割裂了他们的思想与先前思想的联系,这就大错了。比如,孔子复周礼,显然周礼就是他的思想基础;《易经》是老子思想的来源,这也没有被许多人看到。总之,既然要讲文化传承应当把文化的这些特征阐述清楚。
第二,中国的百家真的是完全对立吗?这是更大的误解。其实在任何一个时期,当时和之前的所有人对文化都有贡献。文化恰恰就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人文要素的综合体。它们之间息息相关,彼此制约、彼此促进、彼此吸收,最终混成为华夏文化,这其中的相互关系微妙微俏。对这些关系要阐述清楚需要很多时间。这里仅举道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的渗入来说明问题。
道家对法家思想的渗透: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韩非主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 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 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 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故 经 之 以 五 事 校 之 以 计, 而 索 其 情*: 一 曰 道, 二 曰 天, 三 曰 地, 四 曰 将, 五 曰 法。 道 者, 令 民 与 上同 意 也, 故 可 以 与 之 死, 可 以 与 之 生, 而 不 畏 危也。”(《孙子兵法》)
由此可见,诸子百家的思想是相互渗透的。这既与文化传承的基本原理相符,也与历史事实相符。如果易先生硬要严格把它们分割开来,就即使它有天才的表演,也逃脱不了落入低级思想的命运。
易先生把儒家思想看做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承认中华文化是由诸子百家思想混成的,那么就很难说那一家是核心价值。就正如我们人是由心、肝、肺、脑等系统混成的,难道可以说人的核心价值就是肝,或者肺吗?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并不能起到骨架作用。这一点希望易先生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