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模型笔刀选择:饮食知识〈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7:42

烹调酒使用的八个小窍门

 1、炒鸡蛋时,加点儿白酒,炒出的鸡蛋会更松软芳香。

  2、当红烧羊肉开锅时,倒入少许白酒,可去除膻味,并有助于将肉饨烂。

  3、洗鱼时弄破了苦胆,若立即用白酒洗刷,就不会有苦腥味了。

  4、在烹调脂肪较多的肉和鱼时,加一杯啤酒可去除油腻味。

  5、用油煎鱼时,向锅内喷上半小杯葡萄酒,能防止鱼皮粘锅。

  6、做菜时,如果醋放多了,加一点米酒就会调轻酸味。

  7、在冰冻过的鱼身上遍洒米酒,鱼很快会解冻,且不会有异味。

  8、如果面条结成团,喷一点米酒,面条就会散开。

 

 

 

怎样为菜肴添色

菜肴的配色有异色与顺色两种。异色就是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颜色不同但合理搭配布置,使整盘菜肴色菜调和,这种配色方法在一般菜肴烹任中普遍采用。譬如油爆虾,主料虾,配以葱段、姜,使整盘菜炒好后红、黄、绿相映,色彩鲜艳悦目。突出了红色的主料——虾,使人一看就产生强烈的食欲。顺色是菜肴的主、配料颜色相同或相近,使整个菜肴色调统一。譬如鸡油三白,用料是菜心、冬笋、鲜蘑菇均为近白色,炒好后整盘菜清爽醒目,使人见了坦然舒适。

    菜肴的配色还要考虑一盘与整席的关系。一色固然单调,但色彩太杂反会使人产生混杂之感。一般单盘菜看以两色、三色为好,两色以白绿、白黄、白红、黑黄相间为宜,使人看了舒服。如果以大红大绿相配,就往往使人缺乏美的感受了。三色一般以白绿红、白绿黄相间为宜,炒一盘豆芽,放一点葱与红椒丝,这与不放配料对食欲的诱发,给人美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整桌菜的颜色搭配,更应丰富,使人看了洁净而丰满。盘边和盘中央可点缀一点各色配料,桌子上可放几只小碟,小碟中放上色彩鲜艳、美味可口的调味酱菜,以点缀色彩。这样,使整盘和整桌的菜看组成一幅雅致的图案,使人既尝了美味的佳肴,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怎样使菜肴鲜香

为使菜肴“生香”,厨师常用下面五种技法。

1.借香 原料本身无香味,亦无异味,要烹制出香味,只有靠借香。如海参、鱿鱼、燕窝等诸多干货,在初加工时,历经油发、水煮、反复漂洗,虽本身营养丰富,但所具有的挥发性香味基质甚微,故均寡而无味。菜肴的香味便只有从其他原料或调味香料中去借。

    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用具有挥发性的辛香料炝锅;二是与禽、肉类(或其鲜汤)共同加热。具体操作时,厨师常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使香味更加浓郁。

2.合香 原料本身虽有香味基质,但含量不足或单一,则可与其他原料或调料合烹,此为“合香”。

    例如,烹制动物性原料,常要加入适量的植物性原料。这样做,不仅在营养互补方面很有益处,而且还可以使各种香味基质在加热过程中融溶、扬溢,散发出更丰富的复合香味。动物性原料中的肉鲜味挥发基质肌苷酸、谷氨酸等与植物性原料中的鲜味主体谷氨酸、一磷酸腺苷5’-乌苷酸等,在加热时一齐迅速分解,在挥发中产生凝集,形成具有复合香味的聚合团,也就我们所说的合香混合体。

3. 点香 某些原料在加热过程中,虽有香气味产生,但不够“冲”;或根据菜肴的要求,还略有欠缺,此时可加入适当的原料或调味料补缀,谓之“点香”。

    烹制菜肴,在出勺之前往往要滴点香油,加些香菜、葱末、姜未、胡椒粉,或在菜肴装盘后撒椒盐、油烹姜丝等,即是运用这些具有挥发性香味原料或调味品,通过瞬时加热,使其香味基质迅速挥发、溢出,达到既调“香”,又调味的目的。

4.裱香 有一些菜肴,需要特殊的浓烈香味覆盖其表,以特殊的风味引起食者的强烈食欲。这时常用裱香这一技法。

    熏肉、熏鸡、熏鱼等食品制作,运用不同的加热手段和熏料(也称裱香料)制作而成。常用的熏料:锯末(红松)、白糖、茶叶、大米、松柏枝、香樟树叶,在加热时产生大量的烟气。这些烟气中含有不同的香味挥发基质,如:酚类、醇类、有机酸、羰基化合物等。它们不仅能为食品带来独特的风味,而且还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使食品得以久存。

5.提香 通过一定的加热时间,使菜肴原料、调料中的含香基质充分溢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香味素,产生最理想的香味效应,即谓之“提香”。

    一般速成菜,由于原料和香辛调味的加热时间短,再加上原料托糊、上浆等原因,原料内部的香味素并未充分溢出。而烧、焖、扒、炖、熬等需较长时间加热的菜肴,则为充分利用香味素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肉类及部分香辛料,如: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调味料的加热时间,应控制在三小时以内。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各种香味物质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而溢出量增加,香味也更加浓郁,但超过三小时以后,其呈味、呈香物质的挥发则趋于减弱。

    所以,菜肴的提香,应视原料和调味料的质与量来决定“提香”的时间。

    生香的技法还有扬香、增香、扶香、正香等多种,与上述方法有一定差别,这里不做赘述。

 

怎样烹制菜肴滑嫩

当你在烹调菜肴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饭店里的炒肉片总要比家中炒得嫩?经油炸的花生米为什么会发脆?炸鱼块、桂花肉为什么会给人外脆里香鲜嫩的感觉?其实这一切都与水有关。

    菜梗饱满、叶片碧绿的青菜就鲜嫩适口,因其含水分多;鱼之所以比瘦肉嫩,是因为鱼含水分多(约85%,瘦肉含水在74%左右)。烹调也一样,菜炒得老嫩(尤其是荤菜),就看成熟后原料含水分多少,水分越多菜肴越嫩。

    饭店是采用“上浆”的方法来保存原料内部水分的。“上浆”就是在片、丁、丝等细小形状的荤料外表包裹上一层由淀粉和鸡蛋调成的浆糊。如用250克肉丝,可依次在肉丝中放入10克酒、5克盐。1克味精、一个鸡蛋、20克淀粉,。搅拌至肉丝表面有一层透明薄膜状的糊浆为好,将肉丝放到120C左右的油锅里,迅速滑散,视肉丝
变色,即可捞出待用。这样,淀粉受热凝结,隔断了肉丝内部水分流失的通道。

    牛肉由于纤维组织比较粗糙,内部水分又很容易流失,因此家中烹制炒牛肉片时,即使按一般方法上了浆,还会觉得老。而广东名菜蚝油牛肉片却滑嫩异常,其道理何在呢?原来牛肉片在上浆的时候加了小苏打粉,苏打粉使纤维组织膨松起来(加放苏打粉后,用手反复抓拌,十几分种后再加水),然后分多次加水,反复抓拌,让
水渗进牛肉内,再用淀粉包裹表面,封住水的去路,入油中滑熟后,牛肉片含有大量水分,十分滑嫩适口。一般250克牛肉片要放5克苏打粉,125克左右的水即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炒荤菜时注意保存原料水分,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原料“吃”进一定量的水,那么其鲜嫩程度一定不亚于饭店的炒菜。

    花生米内部含有蛋白,脂肪和水分,经油炸后,蛋白及脂肪的结构变膨松,水分蒸发,脱去水分的花生米就变得香脆了。

    菜肴含水分多就鲜嫩,脱去水分就香脆,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做出香脆和鲜嫩集于一体的菜肴来,炸鱼块、桂花肉等菜就是这样做的。先将鱼块或肉片裹上糊浆,因油炸时温度较高,通常在150~180C,所以淀粉浆衣就应该厚一点。250克鱼块均用淀粉60克。裹上糊浆的原料入油锅后,表面受到高于100C的温度,水分迅速气化,结成一层发脆的外壳,而内部的水分受糊壳保护未受损失,菜肴就变得外脆里嫩了。原料裹上糊浆,减少内部水分流失的同时,原料的各种营养成分也得到了保护。食之,既滑嫩又富有营养。

 

家庭做菜常用刀法

刀法就是烹调过程中,把做菜的原料用刀切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时的各种方法。

1.切

    切法是菜肴切制中最根本的刀法。切是刀身与原料呈垂直,有节奏地进刀,使原料均等断开的一些方法。

    在制做菜肴的切制中,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要求,可分为直切、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切等六种方法。

(l)直切 一般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操刀。切时,刀垂向下,既不向外推,也不向里拉,一刀一刀笔直地切下去。直切要求:第一,左右手要有节奏地配合;第二,左手中指关节抵住刀身向后移动,移动时要保持同等距离,不要忽快忽慢、偏宽偏窄,使切出的原料形状均匀,整齐;第三,右手操刀运用腕力,落刀要垂直,不偏里偏外;第四,右手操刀时,左手要按稳原料。

    采用直刀切法,一般用干脆性原料,如:青笋、鲜藕、萝卜、黄瓜、白菜、土豆等。

(2)推切 推切的刀法是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刀由后向前推,着力点在刀的后部,一切推到底,不再向回拉。推切主要用于质地较松散、用直刀切容易破裂或散开的原料,如:叉烧肉、熟鸡蛋等。

(3)拉切 拉刀切的刀法也是在施刀时,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刀由前向后拉。实际上是虚推实拉,主要以拉为主,着力点在刀的前部。拉切适用于韧性较强的原料,如:千张、海带、鲜肉等。

    推切与拉切都是运用手腕力量,动作也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推切由后向前,拉切由前向后。初学时,只有较熟练地掌握了直刀切法后,才能运用推切、拉切两种刀法。最好先从推切学,后再练拉切。

(4)锯切 也称推拉切。锯切刀法是推切和拉切刀法的结合,锯切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刀法。锯切刀法是刀与原料垂直,切时先将刀向前推,然后再向后拉。这样一推一拉像拉锯一样向下切把原料切断。锯切原料时要求:第一,刀运行的速度要慢,着力小而匀;第二,前后推拉刀面要笔直,不能偏里或偏外;第三,切时左手将原
料按稳,不能移动,否则会大小薄厚不匀;第四,要用腕力和左手中指合作,以控制原料形状和薄厚。

    锯切刀法一般用于把较厚无骨而有韧性的原料或质地松软的原料切成较薄的片形,如涮羊肉的肉片等。

(5)铡切 铡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右手握刀柄,左手握住刀背的前端,两手平衡用力压切;另一种是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按住刀背前端,左右两手交替用力摇动。铡切刀法要求:第一,刀要对准所切的部位,并使原料不能移动,下刀要准;第二,不管压切还是摇切都要迅速敏捷,用力均匀。

    铡切刀法一般用于处理带有软骨、细小骨或体小、形圆易滑的生料和熟料,如:鸡、鸭、鱼、蟹、花生米等。

(6)滚切 滚切刀法是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不断下切,每切一刀即将原料滚动一次。根据原料滚动的姿势和速度来决定切成片或块。一般情况是滚得快、切得慢,切出来的是块;滚得慢、切得快切出来的是片。这种滚切法可切出多样的块、片,如:滚刀块、菱角块、梳子块等。滚刀切法的要求是:左手滚动原料的斜度要掌握适中,右手要紧跟着原料滚动掌握一定的斜度切下去,保持大小薄厚等均匀。

    滚刀切法多用于圆形或椭圆形脆性蔬菜类原料,如:萝卜、青笋、黄瓜、茭白等。

(7)切制菜肴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切制原料粗细薄厚均匀,长短相等一致。否则原料生熟不一致。

    第二,凡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不论丝、条、丁、块、片、段,必须不连刀。

    第三,根据原料质地老嫩,纹路横竖,按不同烹调要求,采用不同的切法,如肉类原料,筋少、细嫩、易碎的肉,应顺纹路切,筋多、质老的要顶纹路切,质地一般的要斜路切。

    第四,注意主辅料形状的配合和原料的合理利用。一般是辅料服从主料,即:丝对丝,片对片,辅料的形状略小于主料。用料时要周密计划,量材使用,尽可能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细料细目,粗料巧用。

2.片

    片又称劈。片的刀技也是处理无骨韧性原料、软性原料,或者是煮熟回软的动物和植物性原料的刀法。就是用片刀把原料片成薄片。施刀时,一般都是将刀身放平,正着(或斜着)进行工作。由于原料性质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大体有推刀片、拉刀片、斜刀片。反刀片、锯刀片和抖刀片等六种技法。

(1)推刀片 推刀片是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刀身放平,使刀身和菜墩面呈近似平行状态,刀从原料的右侧片入,向左稳推,刀的前端贴墩子面,刀的后部略微抬高,以刀的高低来控制所要求的薄厚。左手按稳原料,但不要按的过重,在片原料时,以不移动为准。随着刀的片入,左手指可稍翘起,用掌心按住原料。推刀片多用于煮熟回软或脆性原料,如熟笋、玉兰片、豆腐干、肉冻等。

(2)拉刀片 拉刀片也要放平刀身,先将刀的后部片进原料,然后往回拉刀,一刀片下。拉刀片的要求基本与推刀片相同,只是刀口片进原料后运动方向相反。拉刀片多用于韧性原料,如鸡片、鱼片、虾片、肉片等。

(3)斜刀片 也称坡刀片、抹刀片。斜刀片通常用于质地松脆原料。其刀法是左手按稳原料的左端,右手持刀,刀背翘起,刀刃向左,角度略斜,片进原料,以原料表面靠近左手的部位向左下方移动。由于刀身斜角度片进原料,片成的块和片的面积,较其原料的横断面要大些,而且呈斜状。如海参片、鸡片、鱼片、熟肚片、腰子片等,均可采用这种刀法。斜刀片的要求是;把原料放稳在墩子巳,使其不致移动,左手按稳被压部位,与右手运动有节奏地配合,一刀挨一刀地切片下去。片的薄厚、大小以及斜度的掌握,主要依靠眼力注视两手动作和落刀的部位,同时,右手要牢牢地控制刀的运动方向。

(4)反刀片 这种方法与斜刀片的原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反刀片的刀背向里(向着身体),刀刃向外,利用刀刃的前半部工作,使刀身与菜墩子呈斜状。刀片进原料后,由里向外运动。反刀片一般适用于脆性易滑的原料。要求左手按稳原料,并以左手中指上部关节抵住刀身,右手的刀紧贴着左手中指关节片进原料。左手向后的每一移动,都要掌握同等距离,使其形状薄厚一致。

(5)锯刀片 锯刀片是推拉的综合刀技。施刀时,先推片,后拉片,使刀一往一返都在工作。是专片(无筋或少筋)瘦肉、通脊类原料的刀技。如鸡丝,肉丝,就是先用锯片刀技,片成大薄片,然后再切丝。

(6)抖刀片 抖刀片的刀法是将刀身放平,左手按稳原料,右手持刀,片进原料后,从右向左运动。运动时刀刃要上下抖动,而且要抖的均匀。抖刀片一般用手美化原料形状,适合于软性原料。这种刀技能把原料片成水波式的片状,然后再直切,就形成了美观的锯齿,如松花蛋片、豆腐干丝等。

3.剁

    剁又称斩,一般用于无骨原料。此方法是将原料斩成茸、泥或剁成末状的一种方法。根据原料数量来决定用双刀剁还是用单刀剁。数量多的用双刀,又叫做排剁(斩);数量少的用单刀。剁(斩)的要求是:两手持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近或太远,两刀前端的距离可以稍近些,刀根的距离可稍远些。剁是运用手腕的力量,从左到右,然后再从右到左,反复排剁(斩)。操作时两手交替使用,要有节奏地做到此起彼落。同时,要将原料不断地翻动。其次,排剁(斩)时,不要提刀过高,在剁前将刀放在清水中蘸一下,以防止茸末粘刀或飞溅。在斩茸时,为了达到细腻的效果,可配合用刀背砸。单刀剁是剁带骨的鸡、鸭、鱼、兔、排骨、猪蹄等原料,方法虽然简单,但落刀要准,力求均匀。形状的大小,一般以“骨牌块”较为适宜。

4.劈

    劈可分直刀劈和跟刀劈两种。

(1)直刀劈 用右手将刀柄握牢,将刀高高举起,对准原料要劈的部位,运用手臂的力量用力向下直劈。劈时臂、肘、腕用力要协调一致而有力,要求一刀劈断。如再劈第二刀往往不能劈在原来的刀口上,这样就会出现错刀,使原料不整齐,也易产生一些碎肉、碎骨。

    直刀劈法常用于带骨或质地坚硬的原料,如:火腿、咸猪肉、猪头、鱼头、猪排骨等。劈这些原料所用的墩或菜板一定要放牢放实。劈原料时,应将肉类的皮朝下,在肉面下刀;劈猪头、火腿、鱼头等原料时,左手要把所劈原料按稳,刀劈下时左手迅速离开,以防伤手。初学时,可用左手持一木棍,将原料按审;木棍的一端要离所劈的刀口远一些,防止刀劈在木棍上出现滑刀。劈原料要用刀刃的中部。

(2)跟刀劈 是将刀刃先嵌在原料要劈的部位内,如劈猪蹄,将猪蹄竖起,蹄趾朝上,将刀刃嵌入趾中,右手牢握刀柄,左手持猪蹄与刀同时高高举起,用力劈下,刀在劈下时左手离开。跟刀劈左右手要密切配合,左手握住原料,右手执刀,两手同时起落,而且刀刃要紧紧嵌在原料内部,要嵌牢嵌稳,这样在用力劈原料时刀与原料才不易脱落,劈出来的原料才符合规格要求。

5.拍

    拍刀法是将刀放平,用力拍击原料,使原料变碎和原料平滑等。如用拍可使蒜瓣、鲜姜至碎,也可用拍法使肉类不滑,肉质疏松。

6.剞

    剞刀,有雕之意,所以又称剞花刀。剞刀是采用几种切和片的技法,将原料表面划上深而不透的横竖各种刀纹。经过烹调后,可使原料卷曲成各种形状,如:麦穗、菊花、玉兰花、荔枝、核桃、鱼鳃、蓑衣、木梳背等形状。使原料易熟,并保持菜肴的鲜、嫩、脆,使调味品汁液易于挂在原料周围。对刀口深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原料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左右。操作方法分推刀剞、拉刀剞、直刀剞。

(1)推刀剞 推刀剞的技法与反刀片相似,以左手指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口向外,刀背向里,刀身紧贴左手中指上关节,片人原料三分之二左右。深度要相等,距离要均匀。

(2)拉刀剞 拉刀剞与斜刀片相似,以左手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身向外,刀刃向里,将刀剞入原料,由左上方向右下方拉三分之二左右。

(3)直刀剞 直刀剞与推刀切法相似,只是不能将原料切断而已。

    刀法在剞刀的应用上,可分为一般剞和花刀剞两种。一般剞只是在原料上剞上一排刀纹,如烹制整尾鱼时,即可用拉刀剞法。花刀剞是剞刀法最广泛的一种。所谓花刀,就是在原料上交叉地剞上各种花刀纹路,使原料经过烹调后,出现各种不同形状。但使用这一类原料,必须是韧性带脆无筋的原料,如:猪、羊、牛的腰子,以及猪肚子、鸡胗儿、鸭胗儿、鱿鱼等。

 

怎样配菜

配菜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也决定到成桌菜肴能否协调。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 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例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

平分秋色 配制无主、辅原料之分的菜肴时,各种原料在数量上应基本相当,互相衬托。例如“熘三样”、“爆双脆”、“烩什锦”等,即属这类。

2.质的搭配

同质相配 即菜肴的主辅料应软软相配(如“鲜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双脆”),韧韧相配(如“海带牛肉丝”),嫩嫩相配(如“芙蓉鸡片”)等等,这样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说,符合烹调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

荤素搭配 动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丝”、“豆腐烧鱼”、“滑馏里脊”配以适当的瓜片和玉兰片等。这种荤素搭配是中国菜的传统作法,无论从营养学还是食品学看,都有其科学道理。

贵多贱少 系指高档菜而言。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例如:“白扒猴头蘑”、“三丝鱼翅”等,可保持菜肴的高档性。

3.味的搭配

浓淡相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例如:三圆扒鸭(三圆即胡萝卜、青笋、土豆)等。

淡淡相配 此类菜以清淡取胜,例如:“烧双冬(冬菇、冬笋)”、“鲜蘑烧豆腐”等。

异香相配 主料、辅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鱼、肉的醇香与某些菜蔬的异样清香融和,便觉别有风味,例如:“芹黄炒鱼丝”、“芜爆里脊”、“青蒜炒肉片”等。

一味独用 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鳗、鳖、蟹,鲥鱼等。此外,如:北京烤鸭、广州烤乳猪等,都是一味独用的菜例。

4.色的搭配

    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具体配色的方法有:

顺色菜 组成菜肴的主料与辅料色泽基本一致。此类多为白色,所用调料,也是盐、味精和浅色的料酒、白酱油等。这类保持原料本色的菜肴,色泽嫩白,给人以清爽之感,食之亦利口。鱼翅、鱼骨、鱼肚等都适宜配顺色菜。

异色菜 这种将不同颜色的主料辅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极为普遍。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泽层次分明,应使主料与配料的颜色差异明显些,例如:以绿的青笋、黑的木耳配红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与玉色虾仁同烹等,色泽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5.形的搭配

    这里所说的“形”,是指经刀工处理后的菜肴主、辅原料之形状,其搭配方法有两种。

同形配 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烧牛肉”、“黄瓜炒肉片”等,分别是丁配丁、块配块、片配片。这样可使菜看产生一种整齐的美感。

异形配 主、辅原料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鱿鱼卷”主料鱿鱼呈简状蓑衣形,配料荔枝则为圆或半圆形。这类菜在形态上别具一种参差错落美。

 

怎样调味

调味是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

    如果把调味比作一部交响协奏曲,那么在正式演奏之前,演奏师须得先定音调。调味“定调”的根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因料调味 新鲜的鸡、鱼、虾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鲜味,调味不应过量,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诸如料酒、醋、糖、葱、姜、蒜等,以便减恶味增鲜味。

    本身无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参、鱼翅等,除必须加入鲜汤外,还应当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施以相应的调味品。

2.因菜调味 每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最后确定的。因此,投放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皆不可乱来。特别是对于多味菜看,必须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主、辅调料。有的菜以酸甜为主,有的以鲜香为主,还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这种一菜数味、变化多端的奥妙,皆在于调味技巧。

3.因时调味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这也与机体代谢状况有关。例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调味 烹调时,在保持地方菜肴风味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当概括。

5.调料优质 原料好而调料不佳或调料投放不当,都将影响菜肴风味。优质调料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烹制什么地方的菜肴,应当用该地的著名调料,这样才能使菜肴风味足俱。

    定好调门之后,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步完成,这就是我们称谓的“三部曲”:第一步,加热前调味,这可类比为前奏或序曲;第二部,加热中调味,这应是高潮;第三部,加热后调味,此为尾声。

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其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粉浆一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鸡、鸭、鱼、肉类菜肴也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确定其基本味。一些不可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看,更必须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坛子肉等,其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

加热中的调味,又称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叫作“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
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加热后的调味又称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盐或辣酱油等,涮品还要蘸以诸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的特定风味必不可少。

 

怎样用葱

葱是人们制作菜肴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不一定人人都用得恰到好处,例如“清炒鸡蛋”,将少量葱放油锅内煸炒之后,倒入调好味的蛋液翻炒几下出锅,即可收到鲜香滑嫩的效果;若把许多葱直接放入蛋液,再入油锅内翻炒,其结果不是蛋熟葱不熟,就是葱熟蛋已过火变老,色彩不明快,味道也欠佳。因此,以葱调味,要视菜肴的具体情况、葱的品种合理用葱。

1.要根据葱的特点使用葱

    家庭常用的葱有大葱、青葱,其辛辣香味较重,在菜肴中应用较广,既可作辅料又可当作调味品。大葱粗壮、肉嫩,便于加工成形,生、熟吃皆宜。把它加工成丝、末,可做凉菜的调料,增鲜之余,还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加工成段或其他形状,经油炸后与主料同烹,葱香味与主料鲜味溶为一体,十分诱人,如“大葱扒鸡”、“葱扒海参”即是用大葱调味。青葱经油煸炒之后,能够更加突出葱的香味,是烹制水产、动物内脏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可把它加工成丁、段、片、丝与主料同烹制,或拧成结与主料同炖,出锅时,弃葱取其葱香味。较嫩的青葱又称香葱,经沸油汆炸,香味扑鼻,色泽青翠,多用于凉拌菜或加工成形撒拌在成菜上,如“葱拌豆腐”、“葱油仔鸡”等。

2.根据主料的形状使用葱

    葱加工的形状应与主料保持一致,一般要稍小于主料,但也要视原料的烹调方法而灵活运用。例如“红烧鱼”、“干烧鱼”、“清蒸鱼”、“汆鱼丸”、“烧鱼汤”等,同是鱼肴,由于烹调方法不一样,对葱加工形状的要求也不一样。“红烧鱼”要求将葱切段与鱼同烧;“干烧鱼”要求将葱切末和配料保持一致;“清蒸鱼”只需把整葱摆在鱼上,待鱼熟拣去葱,只取葱香味;“汆鱼丸”要求把葱浸泡在水里,只取葱汁使用,以不影响鱼丸色泽;“烧鱼汤”时一般是把葱切段,油炸后与鱼同炖。经油炸过的葱,香味甚浓,可去除鱼腥味。汤烧好去葱段,其汤清亮不浑浊。

3.根据原料的需要使用葱

    水产、家禽、家畜的内脏和蛋类原料腥、膻异味较浓,烹制时葱是不可少的调料。豆类制品和根茎类原料,以葱调味能去除豆腥味、土气味。单一绿色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就不一定非用葱调味了。

    菜肴用葱很有学问,但使用葱时一定要注意用量适当,主次分明,不要“喧宾夺主”而影响本味。

 

怎样用姜

姜是许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调味品,这是家庭主妇人人皆知的。但怎样使用,却不是凡主妇必晓的。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菜肴增鲜添色,反之那就会弄巧成拙。主妇们在烹制时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做鱼圆时在鱼茸中掺加姜葱汁,再放其他调味品搅拌上劲,挤成鱼圆,可收到鲜香滑嫩、色泽洁白的效果。若把生姜剁成米粒状,拌入鱼茸里制成的鱼圆,吃在嘴里就会垫牙辣口,且色彩发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烧鱼前,应先将姜片投入少量油锅中煸炒炝锅,后下鱼煎烙两面,再加清水和各种调味品,鱼与姜同烧至熟。这样用姜不仅煎鱼时不粘锅,且可去膻解腥;若姜片与鱼同下或成熟后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调中要视菜肴的具体情况,合理、科学地用姜。

1.姜丝入菜 多作配料

    烹调常用姜有新姜、黄姜、老姜、浇姜等,按颜色又有红爪姜和黄瓜姜之分,其辛辣香味较重,在菜肴中应用较广,既可作调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是姜中上品;老姜,俗称姜母,即姜种,皮厚肉坚,味辛辣,但香气不如黄姜;浇姜,附有姜芽,可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至鲜美。

    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经刀工处理成丝状,如“姜丝肉”是取新姜与青红辣椒,切丝与瘦猪肉丝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独具一格。“三丝鱼卷”是将桂鱼肉切成大片,卷包笋丝、火腿丝、鸡脯肉丝成圆筒形,然后配以用浇姜腌渍的酱姜丝,还有葱丝、红辣椒丝,加酱油、糖、醋溜制即成。其味酸甜适口,外嫩里鲜。把新姜或黄姜加工成丝,还可做凉菜的配料,增鲜之余,兼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扬传统凉拌菜“拌干丝”,它是把每块大方豆腐干切成20片左右,再细切成比火柴棒还细的干丝,用沸水浸烫3次,挤去水分,放入盘中,上面再撒放生姜丝,浇上调味即可。干丝绵软清淡,姜丝鲜嫩辣香。

2.姜块(片)入菜去腥解膻

    作为调味品,生姜加工成块或片,多数出现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等烹调方法中,具有去除水产品、禽畜类的腥膻气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姜,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后要弃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炖鸡”,配以鸡蛋称清炖子母鸡,加入水发海参即为“珊瑚炖鸡”,缀以银耳球叫做“风吹牡丹”,佐以猪肠叫“游龙戏凤”,添上用鱼虾酿制的小鸡即为“百鸟朝凤”等。在制作中都不可不以姜片调味,否则就不会有鸡肉酥烂香鲜、配料细嫩、汤清味醇的特点。

    姜除在烹调加热中调味外,亦用于菜肴加热前,起浸渍调味的作用,如“油淋鸡”、“叉烧鱼”、“炸猪排”等,烹调时姜与原料不便同时加热,但这些原料异味难去,就必须在加热前,用姜片浸渍相当的时间,以消除其异味。浸渍时,同时还需加入适量的料酒、葱,效果会更佳。

3.姜米入菜起香增鲜

    姜在古代亦称“疆”,有“疆御百邪”之说。姜性温散寒邪,利用姜的这一特有功能,人们食用凉性菜肴,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之效,再配以姜米,互补互存,可以防止腹泻、杀菌消毒,也能促进消化。如“清蒸白鱼”、“芙蓉鲫鱼”、“清蒸蟹”、“醉虾”、“炝笋”等,都需浇上醋,加姜米,有些还需撒上胡椒粉,摆上香菜叶,与其同食。

    姜米在菜肴中亦可与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炖狮子头”,猪肉细切再用刀背砸后,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调料,制成狮子头,然后再清炖。生姜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经油煸炒后与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与主料鲜味溶于一体,十分诱人。“炒蟹粉”、“咕喀肉”等,姜米需先经油煸炒之后,待香味四溢,然后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块(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则多用于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鲜。

4.姜汁入菜色味双佳

    水产、家禽的内脏和蛋类原料腥、膻异味较浓,烹制时生姜是不可少的调料。有些菜肴可用姜丝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话称大菜)要用姜块(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鲜。但还有一部分菜肴不便与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姜汁是比较适宜的,如前面讲的制作鱼圆、虾圆、肉圆及将各种动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后制成的菜肴,就是用姜计去腥膻味的。

    制姜汁是将姜块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时间(一般还需要加入葱和适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姜汁了。

    生姜在烹调中用途很大,很有讲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来调味,如单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调味,势必会“喧宾夺主”,影响本味。

    俗说:“姜是老的辣”。烹调用姜不应选用新姜,最好是在窖中储存一个时期,使其肉质变老,味道变浓再用。

怎样用盐

食盐在烹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将食盐的咸味称为“百味之王”。食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烹调加盐时,既要考虑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时也要讲究用盐的时机是否正确。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最低浓度为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炖菜肴时一般应控制在1,5%~2%的范围内。团为这些菜肴食用时常和不含盐的主食一同食用,故而加盐量应该大些。

    食盐在烹调过程中常与其它调料一同使用,使用过程中几种调料之间必然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复合味。一般说,咸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咸味增强,加入醋量较多时,可使咸味减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盐,会使酸味增强,加入大量食盐后则使酸味减弱。咸味中加入砂糖,可使咸味减弱。甜味中加入微量咸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咸味中加入味精可使咸味缓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以增加味精的鲜度。此外,食盐有高渗透作用,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制作肉丸、鱼丸时,加盐搅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制成的鱼丸等柔嫩多计。在合面团时加点盐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弹性和韧性。发酵面团中加点盐还可起到调节面团发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馒头更松软可口。

    在烹调中如何掌握用盐,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烹调前加盐 即在原料加热前加盐,目的是使原料有一个基本咸味,并有收缩。在使用炸、爆、滑馏、滑炒等烹调方法时,都可结合上浆、挂糊,并加入一些盐。因为这类烹调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层浆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须在烹前加盐。另外有些菜在烹调过程中无法加盐,如荷叶粉蒸肉等,也必须在蒸前加盐。烧鱼时为使鱼肉不碎,也要先用盐或酱油擦一下。但这种加盐法用盐要少,距离烹调时间要短。

2.烹调中加盐 这是最主要的加盐方法,在运用炒、烧、煮、焖、煨、滑等技法烹调时,都要在烹调中加盐。而后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时加盐,减少盐对菜肴的渗透压,保持菜肴嫩松,养分不流失。

3.烹调后加盐 即加热完成以后加盐,以炸为主烹制的菜肴即此类。炸好后撒上花椒盐等调料。

 

怎样用酒

烹调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这是因为酒能解腥起香的缘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关键要让酒得以发挥。因此,须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 烹调中最合理的用酒时间,应该是在整个烧菜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比如煸炒肉丝,酒应当在煸炒刚完毕的时候放;又如红烧鱼,必须在鱼煎制完成后立即烹酒;再如炒虾仁,虾仁滑熟后,酒要先于其它作料入锅。绝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烧菜,酒一喷入,立即爆出响声,并随之冒出一股水汽,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2. 上浆挂糊时,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则就挥发不尽。

3. 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肴中有荤料,一定放酒。于是“榨菜肉丝汤”之类的菜也放了酒,结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坏,这是因为放在汤里的酒根本来不及挥发的缘故。所以,在用酒时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肴要强调酒味,例如葡汁鸡翅,选用10只鸡翅膀经油炸后加蕃茄酱、糖、盐一起焖烧至翅酥,随后加进红葡萄酒,着芡出锅装盒。这个菜把醇浓的葡萄酒香味作为菜肴最大的特点,既然这样,酒在出锅前放,减少挥发就变成合理了。

5. 用酒来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热,这样酒味就更浓郁了。

 

啤酒调味小窍门

啤酒除用于饮用外,还可用来对菜肴调味。具体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丝,用淀粉加啤酒调糊挂浆,炒出后格外鲜嫩,味尤佳。

2.烹制冻肉、排骨等菜肴,先用少量啤酒,腌渍10分钟左右,清水冲洗后烹制,可除腥味和异味。

3.烹制含脂肪较多的肉类、鱼类,加少许啤酒,有助脂肪溶解,产生脂化反应,使菜肴香而不腻。

4.清蒸鸡时先将鸡放入20~25%的啤酒中腌渍10~15分钟,然后取出蒸熟。格外鲜滑可口。

5.清蒸腥味较大的鱼类,用啤酒腌渍10~15分钟,熟后不仅腥味大减,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凉拌菜时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热烧开即取出冷却,加作料拌食,别有风味。

 

怎样用味精

味精是一种鲜味调料,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大部分是由淀粉发酵法制成的。其食用方法很广,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虽能提鲜,但如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食用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用高级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味精则只有一种鲜味,而它的鲜味和高汤的鲜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致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开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因为用晶体直接拌凉菜,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危害人体。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 70 C90 C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C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C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7.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火锅怎样配料

火锅汤鲜菜嫩,清香可口,是严冬季节和节假日深受人们欢迎的冬令时菜。吃火锅讲究配(涮)料、鲜汤和调料制作。火锅配料有荤菜和蔬菜,荤素搭配味道才更好。

    肉类、禽类、水产类,洗净,去骨,切成薄片,拌少量料酒后,分别摊放在盘中即成荤菜配料。如:鸡脯肉、肫、肚、猪肉、羊肉、火腿肉、蹄筋都可配成“四生”、“六生”或“八生”火锅料。海虾、海参、沙鱼皮、
鲜贝、目鱼、虾仁、鲜蛤、蛏子、鳗鱼、梭子蟹也都可配成“六生”或“八生”海味火锅料。此外,西式火腿、鱼圆、肉圆、蛋饺都可作配料。

    菠菜、粉丝、金针菇、胶菜、豆腐等都是很好的素菜火锅料。

    除荤、素火锅料外,火锅的风味还决定于鲜汤和调料。鲜汤最好用鸡汤或肉汤。为增加鲜味,还可加入火腿、虾米和味精。火锅调料可用蕃茄酱、芝麻辣酱、甜面酱,或专制的火锅调料,以供蘸食用。

    吃火锅要讲究卫生,火锅的配料(冰冻的要先解冻)要清洗干净,加工成薄片,太厚会外熟内生。火锅内汤水要多,放入锅内的配料宜少量多次,需待汤水烧开后下料,待水再开时取食。如果配料稍厚,入锅后的时间应适当长些。此外,生、熟食品不能混放,以防受寄生虫囊蚴或细菌的污染。

 

菜肴怎样挂糊

挂糊是我国烹调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行业习惯称“着衣”,即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挂上一层衣一样的粉糊。由于原料在油炸时温度比较高,即粉糊受热后会立即凝成一层保护层,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温的油接触。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营养成分也会因受保护而不致流失,制作的菜肴就能达到松、嫩、香、脆的目的。增加菜肴形与色的美观,增加营养价值。

    挂糊的种类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蛋清糊 也叫蛋白糊,用鸡蛋清和水淀粉调制而成。也有用鸡蛋和面粉、水调制的。还可加入适量的发酵粉助发。制作时蛋清不打发,只要均匀地搅拌在面粉、淀粉中即可,一般适用于软炸,如:软炸鱼条、软炸口蘑等。

2.蛋泡糊 也叫高丽糊或雪衣糊。将鸡蛋清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打,打至起泡,筷子在蛋清中直立不倒为止。然后加入干淀粉拌和成糊。用它挂糊制作的菜看,外观形态饱满,口感外松里嫩。一般用于特殊的松炸,如:高丽明虾、银鼠鱼条等。也可用于禽类和水果类,如:高丽鸡腿、炸羊尾、夹沙香蕉等。制作蛋泡糊,除打发技术外,还要注意加淀粉,否则糊易出水,菜难制成。

3.蛋黄糊 用鸡蛋黄加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制作的菜色泽金黄,一般适用于酥炸、炸熘等烹调方法。酥炸后食品外酥里鲜,食用时蘸调味品即可。

4.全蛋糊 用整只鸡蛋与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它制作简单,适用于炸制拔丝菜肴,成品金黄色,外松里嫩。

5.拍粉拖蛋糊 原料在挂糊前先拍上一层干淀粉或干面粉,然后再挂上一层糊。这是为了解决有些原料含水量或含油脂较多不易挂糊而采取的方法,如:软炸栗子、拔丝苹果、锅贴鱼片等。这样可以使原料挂糊均匀饱满,吃口香嫩。

6.拖蛋糊拍面包粉 先让原料均匀的挂上全蛋糊,然后在挂糊的表面上拍上一层面包粉或芝麻、杏仁、松子仁、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等,如:炸猪排、芝麻鱼排等,炸制出的菜肴特别香脆。

7.水粉糊 就是用淀粉与水拌制而成的,制作简单方便,应用广,多用于干炸、焦、熘、抓炒等烹调方法。制成的菜色金黄、外脆硬、内鲜嫩,如:干炸里脊、抓炒鱼块等。

8.发粉糊 先在面粉和淀粉中加入适量的发酵粉拌匀(面粉与淀粉比例为7:3),然后再加水调制。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温水,再用筷子搅到有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泡时为止。使用前在糊中滴几滴酒,以增加光滑度。适用于炸制拔丝菜,因菜里含水量高,用发粉糊炸后糊壳比较硬,不会导致水分外溢影响菜肴质量,外表饱满丰润光滑,色金黄,外脆里嫩。

9.脆糊 在发糊内加入17%的猪油或色拉油拌制而成,一般适用于酥炸、干炸的菜肴。制菜后具有酥脆、酥香、胀发饱满的特点。

10.高丽糊 又称发蛋糊,是由蛋白加工而成,既可作菜肴主料的挂糊,又可单独作为主料制作风味菜肴。制作发蛋糊的技术性比较高,在制作时要掌握以下操作要领。

    (1)打蛋的容器要使用汤盆,便于筷子在盆内搅打,容易使蛋糊打发,形成发蛋糊。容器一定要干净,无积水,无油污。

    (2)打蛋一定要用新鲜鸡蛋,蛋黄已碎的不能用,打蛋时只用蛋白,蛋黄蛋白要分清,不能有一点蛋黄掺在蛋白里。

    (3)打蛋的方法,一只汤盆内可打五只鸡蛋的蛋白,用两双竹筷握在一起搅打。打时要用力,先快后慢,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不能乱打。一手拿盆,一手拿筷,站立操作,3~5分钟就可以打成蛋糊,打到发蛋已经形成,用筷子在发蛋糊里一插,筷子能够直立时,说明发蛋糊已经成功。

    (4)发蛋糊打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菜肴加工要求加入不同的调料和辅料。如炸羊尾要在发蛋糊里加入一点干酵粉,又如鸡茸蛋要加入鸡脯末和肥膘末。加入调料和辅料时,不是将蛋糊倒进辅料,而是将调料和辅料加入蛋糊,边加入边搅拌。

    (5)配制好的发蛋糊不宜久留,要及时加热成熟。常用的成熟方法有熘、蒸两种。熘时油温不能超过三成,火候要用文火。油温过高时,要及时加入冷油或端离火口,如做鸡茸蛋就是用熘法:取炒锅擦干烧热,加入猪油700克左右,在文火上加热至三成。用调羹逐个投下鸡茸蛋糊,下锅要轻,将鸡茸蛋逐个翻身,待到颜色洁白发亮,手摸有实感时,即可捞起、另起油锅,加调料高汤,下五色柳丝,勾芡,蛋裹上柳丝即成。笼蒸成熟方法不易掌握,时间过短,又会外熟内生,蒸气过足,有可能蒸穿。可以用开水先来一下,初步成形后再用工具造型,然后上笼蒸熟。

    挂糊虽然是个简单的过程,但实际操作时并不简单,稍有差错,往往会造成“飞浆”,影响菜看的美观和口味。挂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把要挂糊的原料上的水分挤干,特别是经过冰冻的原料,挂糊时很容易渗出一部分水而导致脱浆,而且还要注意液体的调料也要尽量少放,否则会使浆料上不牢。

    其次要注意调味品加入的次序。一般地说,要先放入盐、味精和料酒,再将调料和原料一同使劲拌和,直至原料表面发粘,才可再放入其它调料。先放盐可以使咸味渗透到原料内部,同时使盐和原料中的蛋白质形成“水化层”,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少受或几乎不受损失。

 

怎样勾芡

勾芡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情况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润洁的特点。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

    勾芡用的淀粉,又叫团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调用的淀粉,主要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藕淀粉等。淀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热至60C时,则糊化成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

    绿豆淀粉是最佳的淀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绿豆水涨磨碎,沉淀而成,它的特点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洁白而有光泽。

    马铃薯淀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淀粉,是由马铃薯磨碎,揉洗、沉淀制成的,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小麦淀粉,是麦麸洗面筋后沉淀而成或用面粉制成,特点是色白,但光泽较差,质量不如马铃薯粉,勾芡后易沉淀。

    甘薯淀粉特点是吸水能力强,但粘性较差,无光泽,色暗红带黑,由鲜薯磨碎,揉洗,沉淀而成。

    此外还有玉米淀粉,菱、藕淀粉,荸荠淀粉等。

    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法的共同点是旺火速成,有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某些调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勾芡,使汁液浓稠并附于原料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

    勾芡一般用两种类型。一种是淀粉汁加调味品,俗称“对汁”,多用于火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调的菜肴。一种是单纯的淀粉汁,又叫“湿淀粉”,多用于一般的炒菜。浇汁也是勾芡的一种,又称为薄芡、琉璃芡,多用于煨、烧、扒及汤菜。根据烹调方法及菜肴特色,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于爆炒方法烹调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鱼香肉丝、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后,盘底基本不留卤汁。

2.糊交 一般用于熘、滑、焖、烩方法烹制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处是把菜肴的汤汁变成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较稀,一般用于大型或整体的菜肴,其作用是增加菜肴的滋味和光泽。一般是在菜肴装盘后,再将锅中卤汁加热勾芡,然后浇在菜肴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状态,食后盘内可剩余部分汁液。

4.奶汤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称薄芡。一般用于烩烧的菜肴,如:麻辣豆腐、虾仁锅巴等。目的是使菜肴汤汁加浓一点而达到色美味鲜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否则卤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达到增鲜、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肴汤汁要适当,汤汁过多或过少,会造成芡汁的过稀或过稠,从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四是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湿淀粉勾芡,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

    淀粉吸湿性强,还有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应注意保管,应防潮、防霉、防异味。一般以室温15C和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为宜。

    烹调中还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肴成熟时勾好芡以后,再淋入各种不同的调味油,使之溶合于芡内或附着于芡上。对菜肴起增香、提鲜、上色、发亮作用。使用时两者要结合好,要根据菜肴的口味和色泽要求,淋入不同颜色的食用油,如:鸡油(黄色)、辣椒油(红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时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后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过多过急,否则会出现泌油现象。由于烹调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熘、炒菜肴,多在成熟后边颠勺边淋入明油。干烧菜,菜是在出勺后,将勺内余汁调入油泻开,浇淋于菜肴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后,搅动颠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离。

 

怎样掌握火候

火候,是菜肴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烹调时,一方面要从燃烧烈度鉴别火力的大小,另一方面要根据原料性质掌握成熟时间的长短。两者统一,才能使菜肴烹调达到标准。一般地说,火力运用大小要根据原料性质来确定,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菜根据烹调要求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火力,如清炖牛肉就是先旺火,后小火;而汆鱼脯则是先小火,后中火;干烧鱼则是先旺火,再中火,后小火烧制。烹调中如何运用和掌握好火候呢,要注意以下诸因素的关系。

1.火候与原料的关系 菜肴原料多种多样,有老、有嫩、有硬、有软,烹调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如果在烹调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等都能缩短烹调时间。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少,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地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与传导方式的关系 在烹调中,火力传导是使烹调原料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传导方式是以辐射、传导、对流三种传热方式进行的。传热媒介又分无媒介传热和有媒介传热,如水、油、蒸气、盐、砂粒传热等。这些不同的传热方式直接影响着烹调中火候的运用。

3.火候与烹调技法的关系 烹调技法与火候运用密切相关。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根据菜肴的要求,每种烹调技法在运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烹调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运用好火候。下面举三种火候的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l)小火烹调的菜肴 如清炖牛肉,是以小火烧煮的。烹制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块,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杂质。这时牛肉的纤维是收缩阶段,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烧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过小火烧煮,使牛肉收缩的纤维逐渐伸展。当牛肉快熟时,再放入调料炖煮至熟,这样作出来的清炖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用旺火烧煮,牛肉就会出现外形不整齐现象。另外菜汤中还会有许多牛肉渣,造成肉汤浑浊,而且容易形成表面熟烂,里面仍然嚼不动。因此大块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

(2)中火适用于炸制菜 凡是外面挂糊的原料,在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逐渐加油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炸制时如果用旺火,原料会立即变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锅后会出现脱糊现象。有的菜如香酥鸡,则是采取旺火时将原料下锅,炸出一层较硬的外壳,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3)旺火适用于爆、炒、涮的菜肴 一般用旺火烹调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为主,如葱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主料煮老。再如葱爆羊肉,看起来很简单,但有的人作出来的葱爆肉,不是出很多汤,就是向老嚼不动。怎样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要用顶刀法将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烧热。炒锅置旺火上,下油烧至冒油烟,再下人肉炒至变色,立即下葱和调料焖炒片刻,见葱变色立即出锅。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则就会造成水多和嚼不动。

    但现在一般家用燃气灶,只能出小、中、大火,达不到旺火的要求。要利用中、小火炒出旺火烹制的菜肴,首先锅内的油量要适当加大,其次是加热时间要稍长一点,再有一次投放的原料要少些,这样便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怎样焯水

  焯水,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关键作用。

    焯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大部分蔬菜和带有腥膻气味的肉类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过焯水变得更加艳绿。苦瓜、萝卜等焯水后可减轻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类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水后都可减少异味。

    3.可以调整几种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正式烹调时间。由于原料性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经焯水后达到半熟,那么,炒熟肉片后,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锅。如果不经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调,会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软硬不一。

    4.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水锅焯水;另一种是冷水锅焯水。

    开水锅焯水,就是将锅内的水加热至滚开,然后将原料下锅。下锅后及时翻动,时间要短。要讲究色、脆、嫩,不要过火。这种方法多用于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莴笋等。焯水时要特别注意火候,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锅内后,水微开时即可捞出晾凉。不要用冷水冲,以免造成新的污染。

    冷水锅焯水,是将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水要没过原料,然后烧开,目的是使原料成熟,便于进一步加工。土豆、胡萝卜等因体积大,不易成熟,需要煮的时间长一些。有些动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页、牛肚领等,也是冷水下锅加热成熟后再进一步加工的。有些用于煮汤的动物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锅,在加热过程中使营养
物质逐渐溢出,使汤味鲜美,如用热水锅,则会造成蛋白质凝固。

 

怎样掌握油温

  烹制菜肴时,掌握好油温的火候十分重要。该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该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油的温度过高、过低对炒出来的菜的香味也有影响。特别是做油炸的菜肴,如油的温度过高,会使所炸的菜肴外焦里不熟;油的温度过低,所炸菜肴挂的浆、糊容易脱散,使菜肴不能酥脆。

    那么,应怎样掌握油温呢?一般炒菜,放油不太多,只要看锅冒烟,即可将菜下锅翻炒。炸菜肴时,锅内油多,又不好用温度计去测量油的温度,只能通过感观来进行判断。

    锅里的油加热后,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待沉入锅底,再浮上油面时,这时的油温大约是160°C,如果做拔丝菜,如拔丝山药、拔丝白薯、拔丝土豆,用这种油温的油炸比较合适。这时锅下的火应控制住,以能保持油温即可。

    油加热以后,把食物放入油中,沉在油的中间再浮上油面,这种油的温度大约是170°C左右。用这种温度的油炸香酥鸡、香酥鸭比较合适,炸出的鸡、鸭,外焦里嫩。炸时,锅下的火也要控制住。

    如果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不沉,这种油的温度大约达 190°C,比较适合炸各种含水分较少的菜肴,如:干炸带鱼、干炸黄鱼、干炸里脊等

 

烹调中怎样淋油

菜肴烹调成熟,在出勺之前,常常要淋一点油,淋油的主要作用是:

    1.增色 烹制扒三白,成品呈白色,如淋入几滴黄色鸡油,就能衬托出主料的洁白。又如梅花虾饼,淋入适量的番茄油,会使主料的色泽更加鲜红明快。

    2.增香 有些菜肴烹制完成后,淋入适量的调味油,可增加菜肴的香味,如红烧鲁鱼,出勺前要淋入麻油增香。而葱烧海参,出勺前淋入适量的葱油,会使葱香四溢,诱人食欲。

    3.增味 有些菜肴通过淋油,可以突出其特殊风味。如辣汁鸡丁,出勺前淋入红油(辣椒油),使成品咸辣适口。红油豆腐,也要淋入红油,否则就失去风味。

    4.增亮 用熘、爆、扒、烧、靠等方法烹制的菜肴,经勾芡后,淋入适量的调味油,可使菜肴表面的亮度增加,如干烧鱼作成后,将勺内余汁淋上麻油烧于主料上,其亮度犹如镜面一般,增加菜的美观。

    5.增滑 减少菜肴与炒勺的磨擦,增加润滑,便于大翻勺,使菜不散不碎,保持菜形美观。

    淋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淋油一定要在菜肴的芡汁成熟后再淋入,否则会使菜解芡,色泽发暗,并带有生粉味;

    淋油要适量,太多易使芡脱落;

    淋油要根据菜肴的色泽和口味要求,一般地说,白色、黄色和口味清淡的菜淋人鸡油,红色、黑色菜淋入麻油,辣味的菜要淋入红油。

 

怎样使油炸食品酥香松脆

油条、麻花、馓子、薄脆等油炸面食品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面点。它酥脆松香,甜咸适度,色泽金黄,很受人们喜爱。为什么自己做时,干干巴巴,又硬又涩,主要是没有掌握好原料及辅料的配比,或炸制不合理所造成的。

    这类食品是利用矾碱中和所起的化学反应,促使面团膨松。明矾即硫酸铝钾,经水解呈酸性;碱即碳酸钠,属碱性物质。这两种物质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絮状物氢氧化铝。油炸时,在高温作用下,矾碱中和反应更快,油的高温会蒸发掉面团中的水分。另外,在调制面团时掺入食盐,由于盐的渗透作用,把面团中蛋白质的一部分水渗出来,从而使面团变得更有韧性和延伸性。在上述物质和条件作用下,这类食品就达到酥香、松脆。

    氢氧化铝等絮状物俗称“矾花”。在调制面团时,“矾花”生成越多,油条类的质量就越好。怎样才能使“矾花”生成多呢?关键是掌握好矾碱的使用量。氢氧化铝是两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如果所施减量超过和明矾反应需要的碱量时,生成的则是铝碱,制品就会造成减大矾小,不膨松酥脆;如果所施碱量不够和明矾反应的碱量时,则会使矾花减少,影响制品质量。所以掌握矾碱用量的平衡,是这类制品的关键。根据经验,矾碱平衡用量的比例在2:1之间比较适宜。

    矾、碱分量要按不同季节投放,用水也要因不同季节使用温水或冷水。现例举油条的四季投料比例供参考。春秋季节面粉5千克,明矾120克,碱60克,食盐160克。夏季面粉5千克,明矾170克,碱85克,食盐180克,用冷水调制面团。冬季面粉5千克,明矾110克,碱55克,食盐150克,用温水调制面团。此外,还要注意所用的面粉筋力不宜太高,一般选用中等面筋力的标准粉为宜,或在普通粉中适量渗入些精粉也可。

 

怎样防止油炸食品产生酸辣味

炸过食品的油往往变得发黑、浓调、起沫,甚至会有一种酸味。这是由于在炸制食品中,油脂的热氧化作用形成的。这样油脂除有过氧化物及其分解的醛、酮类外,还会生成难溶的固体聚合物和某些盐类与水形成的凝胶物,长期食用还易致癌。怎样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呢?

1.选用油 最好选用干性油,奴:花生油、棕桐油等。这类油含大量的油酸,碘质低,比较稳定,油温即使超过200°C时,也不至氧化冒烟。而半干性油,如菜籽油、棉籽油、豆油等,容易在受热后产生热氧化现象,特别是豆油,还容易出现豆腥味。

2.控制油温 炸食品时不宜用急火,油温最好不要超过200°C,可多炸一些时间。

3.操作要快 不要烧空锅,这样食品中的水分不断蒸发,不但可以去掉油脂内一部分挥发物,还能在油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蒸气,起到隔离氧化的作用。

4.盖锅 在把食品放进油锅后,宜用锅盖略盖一下,这样油的热量少损失,也能减少油与空气的接触面,减少热氧化。

    有条件的可在油中加入极微量的甲基硅油,可有效地延缓油脂热氧化作用。

怎样做“炸菜”

“炸”是烹调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将加工好的食物原料投入油锅直接炸熟。炸制的菜肴,具有香、酥、脆、嫩等特点。用作炸制的原料,一般都是先经调味腌渍,上浆挂糊,然后下锅炸制。炸制成菜上桌时,一般还要带调味作料。

    炸有清炸、干炸、软炸、酥炸、脆炸、卷炸等不同方法。 清炸 原料不挂糊,用调料腌渍后,直接入油锅炸制。一般要经过两次炸制,要旺火热油。一次炸的时间要短,约八成熟即可取出,然后再下热油锅复炸一次。如果原料块形较大,炸制时间可以长一些,中间可改用慢火炸制,以使原料熟透。

干炸 是将原料用调料腌渍入味,然后再挂上干粉糊下油锅炸制。干炸一般开始用旺火热油,中途改用温火炸熟。成品里外酥透,颜色褐黄。

软炸 主要用于质嫩形小的原料,炸时用调料拌匀,再挂上蛋清糊,投入油锅中炸熟。一般分两次炸成,一次用温油炸至外皮糊凝结,色泽一致时捞出,二次用温油稍炸即可。

酥炸 是将经过加工处理成熟的原料,外面挂上全蛋糊,下油锅炸酥、酥炸的特点是:酥、香、肥、嫩,外酥里酥。

脆炸 将原料先用沸水浸烫,使外皮绷紧,然后抹上或拌上各种咸、鲜、香味调料,再挂上干厚糊浆。然后下油锅分2~3次炸成,第一次炸至九成熟捞出,第二次炸至表皮脆捞出,第三次再入油锅炸至固脆。脆炸的制品具有皮脆、肉嫩、滑香等特点。

卷炸 即将原料包上各种皮,挂糊后下油锅炸熟。皮子有豆腐衣、蛋衣,也有用鱼片、鸡片、肉片作皮子的。馅心有肉浆、鱼茸、鸡茸、虾茸等。特点是色形鲜艳,品味多样。

    下面介绍几种炸制菜的作法,以说明具体操作技法。

炸猪排

    炸猪排用的是大排骨。把猪排放入盆内,再把洋葱切成四块也放入盆中,加入较多的料酒、酱油腌渍,卤汁要没过大排骨,浸约一二小时,还要翻动几次,使大排入味。

    接着将一个鸡蛋打散,加点团粉和水,搅打成糊。取出浸好的排骨,用刀背拍砍几下,使大排内的筋断裂,在蛋糊内拖一下,放在面包渣中沾上渣,沾完一面,再沾另~面,使猪排全部滚上渣。

    锅置火上;放入大量的油,烧滚后下入猪排去炸,炸到两面深黄色,筷子戳得动时,即可盛盘,浇点辣酱油或蕃茄酱,味道香鲜。

    猪排也可以用少量的油煎,做成煎猪排。做法是先将猪排用调料浸过,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呈黄色。取出后另起锅,倒入煎好的猪排和卤水(浸猪排的汁),再加入少量水,锅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慢烧约半个小时,大排肉上用筷子能戳动时,加些白糖,待卤汁收干即可盛出。煎炸猪排,关键在于火候,火不能太旺,如太旺要离火,否则容易炸焦。

干炸丸子

    干炸丸子是一道家常普通菜,但做好却有一套较严格的要求,否则很难做出风味。做好这道菜肴,必须掌握好以下操作要点。

    (1)选料要严 严格按照三成瘦肉、七成肥肉的比例选料。猪肉400克,应配鸡蛋1个,湿淀粉100克。食用油100克(实耗75克),另有少许姜末、花椒面和盐。

    (2)加工要细 先将猪肉剁成米粒大小的丁,不要剁得太细,剁好后放在汤盘中,加入鸡蛋1个,再加入用水调成的湿团粉以及姜末、盐和适量的水,搅匀上劲成糊。加水时要分两次加足,糊的稀度以糊放在汤盘中,基本上能自摊成平面为好,不要过稠。湿团粉加入多少,可以用油炸一下测定,下锅后如丸子收缩变小,则团粉少,如迅速外涨,则团粉大。

    (3)油温要适当 炸制时要控制好油温,炒锅置火上,倒入食用油,当烧至六成熟时,将调好的原料用手挤成直径约3厘米的大九子,逐个下入油锅中略炸,由于调好的原料稀,下入的丸子基本成扁圆形。略炸之后即行捞出。待油温升至八成热时,再将丸子下入油锅复炸一次,直至丸子呈枣红色时,捞出沥净油,装在盘内,撒上花椒面即可。

 

怎样做“酥炸”菜

酥炸,就是在煮酥或蒸酥的原料外面,挂上酥糊或不挂糊,下油锅炸。酥炸的最大特点就是原料在油的高温下,表面很快凝成一层薄膜,保持原料中的营养和水分,并散发出菜香气味,形成了酥、香、肥、嫩的特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外焦里嫩,脆口香酥。为了保持这一特色,酥炸的菜肴大都是烹前调味,炸后上桌,带作料和面食,如:花椒盐、辣酱油、甜面酱等。

    酥炸以前,先将原料蒸酥或煮酥。蒸之前应先将原料用调料腌渍。腌渍方法根据加热的方法而异,如用蒸熟法,则用各种调料抹擦干腌;如用水煮成熟的,则在水煮过程中加入调味品入味;如香酥鸭,蒸前要用花椒和盐搓遍全身,擦匀,腌制时间2~3小时,入味即可。水煮的可在水中加入酱油、葱、姜、料酒等同煮。

    蒸、煮预制是酥炸的重要环节,预制的目的是为了使菜品酥烂。一般地说,原料组织粗老,体形厚大的宜用蒸法,反之宜用煮法。有的加调料用水煮到半熟,然后再上笼蒸烂,有的可直接上笼蒸烂。一般要蒸2~3小时,蒸至皮肉离骨即可。

    酥炸是形成菜品松脆特色的关键环节。炸前要挂糊,也有的抹上酱油再炸,以加深色泽。炸制时要控制好油温,一般分头炸、间炸、复炸三道序,也有的一次炸成。

    头炸油温较高,为180℃200℃,炸的时间要短,为半分钟至1分钟,目的是使外皮发挺,挥发水气。炸时要事先擦干水分,以免爆锅。

    间炸油温较低,约150℃,炸的时间较长,一般5分钟左右,目的在于炸透和上色,因此在炸的过程中,要将原料翻身。

    复炸时油温较高,为200℃以上,炸的时间最短,一般半分钟左右。目的在于把原料上的油逼出来,达到松脆的特点。

    炸好以后,改刀装盘,如鸡、鸭都要摆成原形,带椒盐、辣酱油、面酱等辅佐调料上桌。

    采用一次炸成的方法,使用的是起锅顿火法,即在炸制过程中靠几次起锅离火调节油温。方法是当油温升至五六成时(130℃170℃),下入原料。当油温升高时,将锅端离火口稍停一下,当油温下降至三四成时(即 90℃130℃),再把锅放到火上,待油温上升后再炸,这样顿火几次,直到原料炸成金黄色。

    下面以香酥鸡为例,说明具体做法。

    主料为肥嫩光鸡1只约1000克。配料为大葱、鲜姜各15克,花椒盐适量,八角1枚,丁香5克,味精5克,料酒10克,精盐适量,花生油1500克

    制作方法是将初步加工好的鸡洗净,剁去嘴尖、膀尖、脚爪,胸骨用手撕断,放入花椒盐、精盐适量,料酒10克,味精5克,大葱5克,鲜姜5克,腌透后擦干净。然后放入盘内,上盖白纱布,布上放大葱、鲜姜各10克,八角、丁香各5克,上笼蒸至酥烂,取出稍晾,擦干水分。

    炸制时锅内放花生油,待五六成热时下入,稍炸后即起锅顿火,油凉时重放火上,这样顿火几次,炸至金黄色时捞出装盘即可。

 

怎样做“熘”菜

“熘”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技法,在烹调中应用较广。熘菜是菜肴在烹制过程中,先用炸式滑油、蒸、煮的方法,使其加热成熟,然后调制卤汁,使卤汁与原料包裹而成。

    熘菜的关键是熘汁,熘汁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熘汁一般都是用淀粉、调味品和高汤勾对而成。在熘菜将熟时,用对好的卤汁泼入勺内,翻炒均匀。熘汁的多少与主料的数量多少有关。如果汁少料多,会使菜肴变得腻腻糊糊,汁交包裹不均。熘菜讲究汁卤,而且做法也不相同,这就形成了浇汁、卧汁、走马汁的三种
熘汁法。

1.浇汁 就是原料经过加工成熟后捞出,放入容器内,然后再将对好的熘汁炒熟后浇在原料上,用浇汁法勾对成的卤汁明油要大,使原料浇上汁后回软慢,打入的油要热,使油润而不腻,浇汁多适用于脆熘菜。但要注意勾对卤汁时淀粉、调料、高汤三者的比例要适当,掌握准确,使汁浇在原料上既不沉底,又能托住汁芡。

2.卧汁 就是把对好的卤汁倒入勺内炒熟,然后放入做熟的主料翻匀,使菜肴挂匀汁芡。卧汁的特点是汁芡紧紧地包裹住原料,食具盘边略有余油。勾对卧汁的关键是底油少明油大,炒汁时间不能过长。

3.走马汁 就是把将要成熟的原料放入勺内,边翻勺边淋入提前对好的汁卤。这是在熘菜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这种汁勾对时需要使水、油、芡三者的比例合理,尤其是淀粉的使用要适量,过稀过稠都会使菜肴失去光泽。

由于熘菜的熘汁工序不同,从而就形成了多种风味的熘菜技法。大体上有脆熘、软熘、滑烟三种。

1.脆熘 又称焦熘,这是首先将加工成形的原料挂上糊,再用旺油将主料炸至外焦里嫩,取出后装盘。然后坐锅将卤汁炒好,浇淋在原料上。它的特点是外焦里嫩,卤汁略宽。做好脆熘菜要掌握以下几点:

    (1)挂糊 脆熘一般采用水粉糊,因为水粉糊能使原料干酥香脆,它有与汁芡接触后回软慢的特点。

    (2)油炸 脆熘的炸是比重要的一个环节,炸时要采取旺火热油。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保持在七成热,而且要复炸2~3次。这样的炸制品才能外酥里嫩。时间长短应视原料而定。整条的鱼、鸡炸的时间要长一些,不能总在高温下炸制,以防外焦里不熟。要调正火力进行缓炸,以使原料熟透。改切成条、段的原料,炸的时间相应地要短一些。

    (3)调味 脆熘的口味变化较大,风味各异,有咸鲜味、咸酸味、咸辣味、酸辣味、糖醋味等等。要根据菜肴的要求调出各种口味的芡汁。一般地说,糖醋味应用较广泛,如浇汁鱼,鱼炸好以后出勺时,应将同时做好的糖醋汁与炸好的鱼同时上桌,现浇现吃,吱吱作响,鱼香四溢,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菜肴。

2.软熘 菜的软熘是采用质地鲜嫩或流体原料,先经过蒸熟、炸熟、汆熟、煮熟,再行调制芡汁的一种熘烹调方法。软熘菜的质感突出软嫩,味以清淡为主,色泽洁白、油润。软熘和软炒不同,软炒是以流体原料,直接投入勺内炒制,没有熘的过程。软熘在选料、刀工、浆糊、火候等方面比焦熘、滑熘更为精细严格。

    (1)选料 软熘必须选用质地软嫩、含水量多的鲜料。动物性原料质地软嫩与含水量成正比,与含脂肪量成反比。含水量多的质地就嫩,含脂肪少的含水量就多。因此鱼虾、鸡脯肉等含水量都在60%以上,适宜作软熘菜,猪里脊肉脂肪少,也适宜作软熘菜。应选用新鲜的原料,不新鲜和冷冻的原料都影响效果。

    (2)加工 软熘菜的刀工处理,一般都切成片状或茸状。片状原料先用调料卤至入味,再挂上蛋糊。蛋糊松软、色白、肉嫩。茸泥状的用蛋清加水稀释,再加淀粉和匀,再加盐,加盐后立即烹制,否则放长了会出水。

    (3)火候 软菜事先经过炸、汆、蒸、煮,要掌握好火候。水汆的勺要光滑,水烧开后端离火面,然后再把挂好糊的原料一片片放在水面,用手勺舀水浇注,待蛋糊凝结再浇另一面。如沸水烫,蛋糊就会裂开。原料熟后,装入盘内,再浇上芡汁,软熘菜就作成了。

3.滑熘 滑熘与脆熘差别很大,与软熘也不尽相同。它成菜滑润,主要表现在滑熘的预热方法很窄,一般都是采用温油滑。滑熘多用于质地细嫩松软的动物性原料,经切制、人味以后,用蛋清淀粉上浆。烹制时用热勺凉油,油量略大,在温油中将原料滑开,滑好后盛出。同时将卤汁对好,炝锅后倒入滑好的原料,再泼入对好的卤汁,颠翻均匀,特点是色泽洁白,滑润鲜嫩。

    焦熘是烹调技法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所制菜肴外焦里嫩,色泽金黄,脆香适口。但焦熘技术性很强,掌握不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好焦熘菜,要注意刀工、挂糊、油炸、调汁等几个环节。

    焦熘菜肴,都要经过刀工处理,而且要选好原料。焦熘鱼,必须在鱼身剞上花刀。焦熘肉片,最好选用猪腿肉,而且要剔除筋膜和油膘,改切成大薄片。

    焦熘菜是炸制菜,油炸是技术关键。炸前必须挂好糊。大多数焦熘菜都是挂厚糊,要根据原料性质,采取不同的糊类。油炸的一般要求外脆里嫩,也有要求内外都酥脆的。因而油炸的火候必须随着要求变化。糖醋鱼,要求外脆里嫩。油炸时开始旺火沸油,油温保持七成热,炸到鱼身发挺时,挤出后将油升温,至滚沸时,下入鱼再炸一下,以达到外脆里嫩的目的。又如焦熘肉片,要求硬脆,开始油温不能太高,因为原料下锅后,炸的时间较长,油温过高,容易产生焦糊不透。因此先要小火缓炸,最后再旺火大炸,炸到硬脆程度,即可捞出。

    焦熘菜炸好后,要调汁浇汁。调汁风味多样,但以糖醋味为主,其它还有鲜咸味、麻辣味、酸辣味等。做菜时要一只锅炸鱼,一只锅制汁。将汁调好后放人锅内,熬制好后立即浇在炸好的原料上。要使两者结合好。菜要趁热吃,变凉后就会发硬、发僵,失去脆酥嫩质感。

    现以焦熘肉段为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焦熘肉段”外焦里嫩,味美适口,且原料简单,制作方便。做好这个菜,必须掌握好加工烹调的各个环节。

    在选料上要选用猪的里脊肉、夹心肉、通脊肉等肉质细嫩的部位,不要用底板肉及前后肘子等筋络部位较多的肉质。否则就达不到外焦里嫩的要求,会失去焦熘的特有风味。因此选料应以“嫩”为主。

    在切制时,要顶着肉纹切,不要顺着肉纹切,使肌纤维的长度缩小到最低限度。要将肉切成4厘米长、1厘米宽和1厘米厚的肉段。

    在炸制前要上好浆,上浆时要调好糊,糊要调匀,不能过稠,表面不能有小疙瘩,不要有干淀粉粒,否则遇油容易产生爆炸现象。糊内要加入适量的盐,可以去除腥味,增加鲜味,促使菜肴香嫩。挂糊时要挂匀,给原料裹上一层保护膜,使之不直接与热油接触间接受热,以保持肉质的鲜嫩。另外淀粉遇高温产生糊精,形成一层硬
壳,使肉段内部水分不易挥发,保持营养成分。

    在烹制时要掌握好过油和勾芡技巧。过油时应使油温达到六七成熟,要根据火力强弱,肉量多少,下肉段快慢来灵活掌握。油温过低,过油时就会出现浸油现象,使肉段失去外焦脆、里软嫩的特点。过油时间也十分重要,应采取高油温,短时间的方法,不可将肉段炸制时间过久,使菜失去金黄色外观。勾芡时,可使用卧汁、泼汁两种方法。火力不强或大量制作时,可先将汁倒入锅内,成熟后再倒入主料,叫做卧汁。泼汁是将芡汁顺勺迅速泼下,使之在短时间内迅速成熟,使芡汁变做如不顺勺边泼人,则很容易使芡汁渗到肉段焦皮内,使炸脆的肉段回软,失去外焦里嫩的口感要求。此外炝锅时一定要加蒜、加醋,以增加香味,去除不良气味。

 

怎样做“爆”菜

“爆”菜是中国烹调技法的一种,“爆”制的菜肴以清、鲜、脆、嫩而闻名。爆的技法很多,有油爆、汆爆和爆炒等。现将爆菜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油爆 是爆菜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烹调时间短,操作迅速,成品清、脆、鲜、嫩,外观清爽。其操作方法一般是先将原料切好焯水,再经油冲,然后再用调料爆锅,加入原料及对好的汁水,翻炒后包芡,装盘即成。油爆海螺,将海螺洗净,用刀切成薄片,先入开水内略汆,再入九成热的油锅中一冲,捞出控净油分。另起油锅,用葱、蒜片爆锅,随即倒入醋、海螺肉,以及用盐、味精、清汤、麻油、湿淀粉、香菜梗对成的汁水,翻炒后包芡即成。

    做好油爆菜,一是要爆前上好浆。油爆时,使原料不直接与高温的油接触,油也不侵入原料内部,使原料达到味鲜、脆嫩、形美的目的。上浆时,要注意用浆比例,一般以500克原料用50克淀粉为宜,过多则口感滑腻,形态模糊,过少则原料包裹不全。另外要采取现爆现浆的作法,避免原料溢水。二是掌握好油爆的火候。油爆时使用旺火大油,一般掌握原料300克用油600克,油温在170℃230℃之间。原料在油锅中断生时间控制在6秒钟左右。断生后即捞出。然后再下油锅,下水调好的调味料和过油后的原料,用淀粉勾芡,下蒜葱,淋明油,即可出锅装盘。

2.爆炒 是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技法,它与油爆的区别在于油爆时原料多不挂糊,油温以八九成熟为宜。爆炒类一般都挂糊,经过上浆、过油、爆炒几个过程,油温以五六成熟为宜。菜肴特点是鲜、软、嫩、醇。如:爆炒肉片,做法是将猪里脊肉切成0.2厘米厚的薄片,用盐、味精喂好,然后加入蛋清、湿淀粉抓匀。勺内放油烧至五成热,将肉片下入滑至熟透,捞出控净油。另起油锅,用葱、蒜片爆锅,烹入醋,倒入肉片及用清汤、盐、香油、味精、湿淀粉、香菜梗对成的汁,翻炒后包芡即成。

    爆炒菜如细分,又可分为宫爆、酱爆、葱爆、芫爆、京爆等。

宫爆 配料讲究,有核桃仁、葱、玉兰片、香油、咸面酱、湿淀粉、糖、盐、味精、蒜片、清汤等。菜肴原料经上浆,油滑成熟后再炒面酱,然后再加调料、配料,下主料,勾芡起锅。

酱爆 与宫爆基本相同,只是不用咸面酱、核桃仁、白糖,而改用甜面酱。

葱爆 以葱作为主要配料,但主料、配料都要过油。作法与爆炒相同。

芫爆 与葱爆相同,只是去葱而改用芫荽,即香菜梗。

京爆 与爆炒相同,但原料挂蛋泡糊,要求菜肴色白似雪,糯软可口,汁少味清。

3.汆爆 包括水爆和汤爆,属汆的一种。

    水爆类原料不挂糊,不过油,不匀芡。原料用沸水汆透,再浇上对好的汤汁。但要掌握好水温和爆的时间。水爆肚,下料时要旺火沸水,如水不沸,即无法短时间内将肚爆熟成脆的。爆肚的最佳水温是95℃98℃,即接近沸点的水温。爆时,要掌握好水量与原料的比例,投料不能太多,太多会使水温迅速下降,达不到所要温度,一般是1000克水爆200克左右原料。还要掌握好烫爆时间,这要看原料的部位和老嫩。嫩的原料,一般需12秒左右。块大稍厚的原料,一般在15~18秒,最长不能超过20秒,否则就不能保证脆嫩的效果。

    汤爆是在水爆后增加一道制汤的工序。在爆的过程中,一锅爆料,一锅制汤,爆熟汤开,将汤浇入料碗内上桌。再有一种作法是将料爆至七八成熟,然后再放人汤内汆熟,吃时撇净浮沫,连同汤汁一并盛碗内。这类菜以清、鲜见长,原料质地一般都比较嫩。

    做好爆菜,一要选好原料,突出质鲜。这是做好爆菜的前提。二是根据原料确定爆法,对于脆、嫩见长的原料,应以油爆为好,使其经热油冲汆熟后保持其脆嫩特点。对于以软、鲜见长的肉类,禽类原料,应以爆炒法为好,使原料上浆挂糊后,更好地保持其内部水分,令其更加鲜嫩。三是要选用能突出主料味道的配料,采用微挂汁的上浆法,使菜肴制成后清新鲜爽,避免调味料喧宾夺主。

 

怎样做“炒”菜

  炒菜,就是炒锅烧热,加底油,用葱、姜末炝锅,再将加工成丝、片、块状的原料,直接用旺火热锅热油翻炒成熟。是家常应用最广泛的烹调方法。一般人都能做,但要炒得鲜嫩适度、清淡爽口并不容易。

    炒肉类菜肴,要求炒得鲜嫩可口。炒菜的火候,投料的顺序都有讲究。以炒猪肉片为例说明:猪肉洗净切片,炒锅上火烧热,加入底油,油热后,先将葱花与肉片一同下锅煸炒,见肉表面发白接近半熟时,先烹入少许醋拌炒,待醋味迅速蒸发,再加入姜汁搅拌入味。然后加酱油、少许水,水沸后,放入副料,最后勾交,淋少许明油出勺。炒蔬菜类菜肴,则可用热锅温油,先下鲜姜末,炸出香味后,再下切好的蔬菜,迅速翻炒,待蔬菜响声已过,质地变软时,再加酱油炒匀,再放入少许汤水、食盐、白糖、味精,炒匀后,勾芡并淋香油即可出勺。

    生炒类菜肴,多要求味道突出,因此烹调中用醋颇为关键。醋可以去异味,增清香,而且能促使蛋白质变性,使成菜更加鲜嫩。但用醋不能过多,以尝不到醋酸味为宜。另外加姜汁优于姜末,因为在煸炒过程中,主料水分急剧蒸发,这时加入姜什,会被原料迅速吸收,成菜味道甚佳。

    如果炒蔬菜时,炝锅后即放入蔬菜,稍炒几下即放调料,成菜后往往出水过多,味道不香。其原因就是原料吸收香味不足。这时,改变烹调中放调料的程序,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菜肴在生炒过程中有的会产生酸味,这是生酱油在作怪。因为酱油在制作过程中,经发酸会产生乳酸等成分,致使菜肴有酸味,其解决的办法就是高温加热。

    下面以炒肉丝、清炒虾仁、炒芙蓉鸡片为例,说明炒菜的具体操作技巧。

1.炒肉丝

    炒肉丝是一道最普通的大路菜,它的用料简单,操作也不复杂,但要炒出火候,炒出风味也不容易。它涉及到刀工、调味、火候等各方面问题,所以一盘炒肉丝,也能衡量出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炒好肉丝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要领。

    (1)选料 炒肉丝最理想的用料是猪的里脊肉和外脊肉。这部分的肉质细嫩,无结缔组织。前肘部分的肉也可以,后肘部分的臀尖、元宝肉也可作炒肉丝的原料,因为这部分的肉,肉丝细长,稍含脂肪。其它部位的瘦肉虽然也可以,但炒出菜不够理想。

    (2)切丝 炒好肉丝,切丝非常重要。切丝的标准是粗细一致,长短一致,不连刀,不脱刀,约有1根半火柴梗粗细。切丝的方法是先用平刀将肉片成薄片,然后直刀斜切成丝。切肉丝时要顺着纤维路稍斜来切,这是因为猪肉质地较嫩,如横切在加热时经过翻搅,容易使肉丝碎成肉末,如顺着纹路切,肉丝又容易发硬发韧。因此,“横切牛羊,斜切猪”是刀工的经验之谈。

    (3)配菜 炒肉丝要加配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软配料,如韭黄、豆芽、黄花菜等;一种是硬配料,如:玉兰片、蒜苔、芹菜、青椒、土豆等。软配料切好下入即可,硬配料享的需要经过焯水或滑油。配菜切制的长度应和肉丝相同,用量也不能超过肉丝的数量,一般以配料和主料各占1/2为宜。此外葱要切丝,姜要切末。

    (4)火候 这是炒好肉丝的关键。炒肉丝的火候是用旺火,其特点是旺火速成。这就要求烹调时要投料准确,动作迅速,出锅及时。炒肉丝从下锅到出锅只需二三十秒钟,动作稍一迟缓,菜就会变老。具体操作方法是:炒锅上旺火,放底油,油温到五六成熟时,将肉丝均匀入锅煸炒,边炒边搅边颠锅,如发现肉丝粘连,可用手勺背面轻轻拍散,不能一个劲地搅炒、以防把肉丝搅断碎。总之动作要轻,翻锅要勤,待肉丝脱生变色时,放入适量面酱,再烹入酱油、料酒、盐、味精、葱、姜及配料,翻炒成熟后,即可出锅装盘。下配料时应注意,如配料是质地极嫩的韭黄,那就要在肉丝八成熟,调料入锅,将要出锅时下入韭黄,边颠边抖,使它散开,以达到韭黄脆嫩为好。如配料是粗蒜苔。须先将蒜苔在沸水锅内汆透,晾凉,劈为两半或四半,使其与肉丝相配。这样使蒜苔与肉丝匀称美观,收到较好的效果。

2.清炒虾仁

    清炒虾仁,是一道较高档的菜肴,成品菜色白如玉,浓卤包汁,软滑鲜嫩。作好清炒虾仁,要掌握好以下工序。

    (l)选料 海虾和河虾均可制作清炒虾仁。一般以海虾和河产青虾为佳,要选大小适中,色白肉嫩的,太大了难以成熟,不适宜滑炒,太小了不易剥壳。选好个头适中的虾,洗净后剥去虾皮,虾壳下面还有一层真皮,也要剥掉,脱去皮壳的虾仁要轻拿轻放,不要弄碎。如真皮不易剥下,可将虾放在容器内加入清水,用筷子搅打,即可脱去。

    (2)胀法与上浆 去壳洗净的虾仁,虽然色泽较自,但质地柔软,形态欠丰满。这时可用浓度为千分之三的小苏打水浸泡胀发,浸泡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即可得到洁白、滑嫩的虾仁。

    上浆是炒好虾仁的关键工序,上浆前,先把洁净的干布铺开,把沥过水的虾仁均匀的摊在干布上,上面再盖一块干布,然后用手掌轻轻平压,以除去浸泡的水分。上浆前,先在虾仁中加入食盐、料酒、味精拌和均匀。加盐可使虾仁进味,并使虾肉中的蛋白质起胶,易粘住浆糊,加盐量为虾仁的1%。清炒虾仁应上蛋清糊,要选用新
鲜的蛋清,每500克虾仁,应加蛋清50克、淀粉25克。蛋清用多了,滑油时容易成团,易脱落。淀粉用多了,滑油时虾仁连成团。

    上浆的顺序是先放蛋清,搅匀后,再加淀粉,再搅匀后即可下锅炒制。要注意随上浆随炒,放置时间长了,浆糊容易脱落。

    (3)滑炒 先将炒锅洗净放火上烧热,先用少量油下锅并使其布满锅底,油热后再加猪白油,烧至三四成热时,下入虾仁滑散至熟,起锅装盘,俗称“热锅凉油”。炒锅先放少量油烧热,是为了使虾仁下锅后不粘锅底,无黄渣。温油下虾仁,可使虾仁嫩白,且不粘连。

    最后还要炒汁,将锅内油倒出后加高汤、食盐、料酒,将虾仁复入锅内,淋芡、颠匀后加鸡油起锅,装盘上桌。

    做好的清炒虾仁,晶莹白亮,鲜嫩软滑,食后盘内无汁。

3·芙蓉鸡片

    芙蓉鸡片是一道烹调难度较大的菜肴,它的成菜必须洁白如雪,软嫩清香。达到这一要求,就要选料、刀工、调味、火候上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1)选料 芙蓉鸡片的主料是鸡脯肉和蛋清。鸡脯肉或鸡里脊 向选用1~2年的肉用型或卵肉兼用型母鸡最为理想。这种鸡肉质肥嫩,便于剔骨,筋络较少。配料一般选用火腿和嫩菠菜叶,主要是为了配红、绿色。

    (2)加工 鸡肉在加工时应先剔除板筋,然后放在冷水中浸泡,拔干血分,使成品洁白。随后把鸡放在砧板上,均匀地剁烂成泥,要用刀背砸,边砸边放入少许清水,以防沾刀。至肉极烂,用刀一抹成为面状为好。

    把砸好的鸡茸放在盆内,放入葱、姜水、用量为鸡茸的2/5,用力向一个方向搅上劲。放入1/3的蛋清,继续向一个方向搅动,边搅边放入少许食盐,待搅到上劲时,再放入化开的猪油,继续搅匀,使猪油全部吃进。再把剩下的蛋清用筷子抽打成蛋泡糊。分两次放入鸡泥子中,用力搅匀即可。

    一般用料比例为鸡肉500克,蛋清15个,猪油100克,盐10克。如猪油加少,成品出锅后会塌陷;葱姜水加少,成品会不嫩。

    (3)滑制 炒锅中放入少许猪油,置中火上,油热后倒出。另放入好白猪油适量,油烧至2~3成热时,将锅端离火口,将调好的鸡泥子用小勺一片片的舀入油内,温油浸透一面,用筷子翻过,如油温过低,可移至火上,当两面浸透,呈乳白色时,迅速捞出。再放入热汤锅中汆一下,捞出后控净水分,颜色会洁白如雪。

    (4)烹调 炒锅置旺火上,锅内放底油,烹入料酒,下盐、味精和鲜汤烧开,调好口味,再下入菠菜,勾芡,放入滑好的鸡片,翻炒均匀,撒上火腿茸,装盘即可。

    做好芙蓉鸡片,关键是掌握好滑制时的火候。如果火候控制不住,就做不出洁白色泽。

 

怎样做“软炒”

软炒,是烹调方法的一种,技术上需求较高,这是将原料加工成泥茸状或呈半流态入锅炒制而成的菜看。炒时一般先将原料用水调散,加入蛋清拌匀,然后入锅,用旺火、热油迅速翻炒至熟。成菜后,菜质细嫩、酥香、油润,最适宜于老人或儿童食用。做好软炒菜,必须掌握以下要点。

    1.必须选好原料、辅料,要求原料色正质纯,无杂质,无味。做核桃泥时,核桃要选色黄个大,壳薄饱满,油多味正者。做嫩蛋时,鸡蛋要新鲜,无裂纹。白糖宜用白砂糖,淀粉以绿豆粉、马铃薯粉、豌豆粉为宜。油也要用香、纯、无异味的上等品。原、辅料的质量是炒好菜的基础,必须十分注意。

    2.操作时要掌握好原料的使用比例,这是软炒的关键。如雪花鸡淖,成菜要求呈云朵状,如同雪花一般。制作时一定要掌握好鸡茸、鲜汤、水淀粉的用量比例。一般如用鸡脯肉150克,鲜汤可加到350克,水淀粉50克。这样搅动蛋清时,才能使蛋白质体积扩大成形,面大松软鲜嫩。又如制作核桃泥时,要使核桃泥达到“翻沙”的程度,就要注意面粉与水淀粉的比例,一般以4:1为宜。

    3.烹制时,要注意软炒的火候。一般地讲,禽蛋类菜肴火候可大些,蔬菜果品类菜肴火候要小。如烹制雪花鸡淖,要用红锅滚油,锅内油温七成时(约200°C),再将对好的鸡浆倒入,蛋白质与豆粉在高温中迅速凝固,糊化形成云朵状,即表示菜刚好完成。如作红苕泥之类的菜肴,火候则宜小。红苕泥要达到“翻沙”的程度,可
先用二三成火,将猪油和面粉炒酥香后,再倒入鸡蛋、水豆粉、水调成的浆子一道烹炒,油温要控制在五六成即可。

 

怎样做“红烧”菜

红烧是烹调中最基本的一种技法,应用范围很广,成品多为深红、浅红或枣红色,它的色泽红润,味道鲜咸微甜,酥烂适口,汁黄浓香。做好红烧菜要掌握好以下环节。

    l.选料加工 红烧莱对原料适应性较强,但原料质地对成菜影响较大,故选好料仍是做好菜的前提。如红烧肉宜用五花肘肉,红烧肘子宜用前肘,红烧鸡宜用隔年大公鸡,红烧鱼宜选用1000克左右的黄河鲤鱼等。原料应保持新鲜、无变质、无异味。加工时应根据原料特点,可以整只,也可切片(如红烧肉),切块(红烧鱼块),切段(红烧海参),切茸(红烧丸子),但一般不宜切得过小、过薄,否则因长时间加热,原料易碎。总的要求是整齐划一,大小一致,长短相等,厚薄均匀,便于烹调入味。

    2.火候掌握 红烧属混合熟,一般都要经过初步热处理和正式烹调两个阶段。对原料初步热处理可根据原料不同采取不同方法,红烧鱼、红烧茄子采用油炸方法;红烧肉采用煮熟的方法;烧面筋玉兰片采用煸炒的方法。一般火候不要太足,以七八成熟为宜,过火将会给下步加工造成困难。

    主料经过初步热处理,改刀后即可进行正式烹调。做法是锅内放油,烧热放入料酒及其它调料,加清水或鲜汤,下主料用急火烧开,撇净浮沫,调好口味,继续烧至原料酥烂,使味汁渗入原料内部,用急火收浓汤汁即成。两头用旺火,中间用中小火,这是红烧成菜的关键。汤烧开后,只有用慢火才能使热量缓缓进入原料内部,使原料成熟入味,否则会造成外酥里生或外咸里淡的情况,影响菜肴质量。

    3.调色调味 红烧菜的初步上色,是与烹调加工同时达到的。红烧鱼过油时即炸成浅红色,在正式烹调时上色需借助糖色、酱油、料酒、葡萄酒等提色。但注意不要上色过重,以免影响色泽。

    红烧菜口味以咸鲜为主,略带甜味,主要是用酱油调味,糖的用量要适度,宜少不宜多。

    红烧菜讲究原汁原味,因此下汤要适当,汤多则味淡,汤少则主料不易烧透,一般说下汤以原料的2倍左右为宜,当烧至占原料的1/4时起锅。收汁不要过紧,过紧汤汁浓稠,会失去红烧菜的特色。勾芡也不要过浓,勾少许水淀粉,使汁明芡亮,主料突出。

    调色与调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调色时有调味的作用,调味时也有调色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菜肴成菜阶段,下酱油、糖色时不宜过多,以免汤计过深,影响口味和色泽。原则是宜浅不宜深。

 

怎样做“塌”菜

“塌”是一种复合性的烹调法,来源于山东菜系,如:锅塌豆腐等。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一般是先将大块原料加工成扁平形状,用盐、味精等进行初步调味,然后挂糊,下温锅两面煎煮。然后再用另锅加油,烧热后下入料酒、酱油、醋、葱、姜、蒜、盐等调味品爆锅,并加少量清汤,而后放入煎过的原料,用微火煨熟,收稠汤汁,达到酥烂,沥净汤汁后改刀码在盘内,淋上香油,再浇上余汤即成。

“塌”菜由于操作方法和调味的不同,又可分为锅塌、松塌、滑塌、拖塌等。

锅塌,又叫煎塌,是一般的塌法,其操作技法与上述相同。锅塌的特点是酥软柔嫩,汁浓味鲜。

滑塌,又叫油塌,它是将原料改切成薄片,经过初步调味后挂蛋清糊,下温油锅内滑熟,捞出控净油。另起油锅,加花椒面等调料爆锅,再加入少许清汤和滑熟的原料同煨,汤尽后淋上香油,出勺装盘。滑塌菜的特点是鲜嫩、滑软、椒香、光润。

松塌,操作方法和锅塌相似,不同的是油煎前挂蛋糊,菜肴中另加松子仁。特点是松软、鲜香、酥嫩、有松子仁香味。也有放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的,更具有浓郁的醇香味。

拖塌,操作方法与特点与锅塌相似,但一般是用整形的原料,拍粉,拖蛋糊,并用手拖着在油锅内煎成两面淡黄色,然后在油锅内烹汤调味煨熟的,如拖塌黄鱼。

做好塌菜,一是要将原料煎好,要做到色泽金黄,不能过老。还要掌握好煨熟的火候,既要做到酥烂,又要保持鲜嫩。因此一定要使用慢火,将调味的汤汁慢慢地煨到主料中去,切忌急火烧干。

 

怎样做“扒”菜

扒菜,是我国烹调的主要技法之一,多用于烹制高级菜肴和花色艺术菜肴。因其使用的调料不同,又有红扒、白扒、奶油扒、鸡油扒之分,因其操作过程不同,又有烧扒和蒸扒之分。扒菜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两种以上方式的加热处理。红扒,要先将原料放开水中烧滚,除去血腥和污物,再挂上酱色入油锅中烹炸。炸后一种是用葱姜烹锅,加上调料和高汤,加入原料后旺火烧开,用中小火扒透,然后拢交芡翻勺倒入盘内。另一种是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态后,摆入盘中。入笼蒸扒,然后再浇上烹好的扒汁。

扒菜的特点是汁芡略大,口味香醇,色味双绝,形态美观。做好扒菜,要掌握以下要点。

1.造型 扒菜一般多切成条丝,或者是抹刀片。单一料可长15厘米左右,双拼料可切成6~10厘米长,三拦料可切成6厘米长。要使原料长短一致,厚薄均匀,不允许有连刀现象。某些原料改刀之后仍要保持原形,厚薄均匀,不允许有连刀现象。扒白菜,先将白菜顺长剖为两半,再将根部用刀修成半圆形,划几刀,扒时不易散乱,到一定火候自然松散。两种或三种以上原料,如鸡腿扒海参、扒三白等,就有个拼摆艺术问题。拼摆时注意色泽和谐,图案美丽,接茬要整齐。鸡腿扒海参,鸡腿去骨改切成条,但仍保持原形,海参也切成相应的条,码盘中成一行,再将鸡腿分别码在海参两侧,夹住海参,构成三行两色的图案。

2.拢芡 拢芡是扒菜成败的关键,也是使扒菜保持菜形的基本方法。扒白菜,拢芡的方法是将水淀粉调稀,视菜中汤汁合适时,先往菜中间淋浇,使芡汁从菜的中间渗入到内部,再轻轻晃匀,使芡从菜的隙缝中向四周扩散,芡粉先将白菜粘住,不易松散走形,这时再将芡向勺的四周淋,边淋边晃勺,使芡油四周向中间渗透。这样由里到外,由外到里,使汁芡融合,使菜肴丰满、光洁明亮。

拢芡一般要在旺火上进行,汤汁的多少也应适当,火力不足,菜在勺内不能转动,菜肴不能与勺底分离,粉芡巴住勺底,芡汁成熟不匀。扒菜时火力也不能过急,防止汤汁滚开时冲散菜形。拢芡必须在场汁已开时进行。要注意观察勺内汁芡的成熟分布情况,分次下芡,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拢芡既要使芡均匀的裹住原料,又不能用手勺搅动,故要讲究方法,不能将芡一下子都倒入勺中,要采用浇淋芡与点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浇淋芡多在刚拢芡时采用,边晃动匀边浇入水粉芡,在大部分汁芡拢好后,还可能从菜的隙缝中渗出汤汁,这时再采用点芡的方法,在缺芡的地方补芡。一般地说,对于整体较大的菜,可采用浇淋的方法,对于二拼三拼菜,还要用
点芡的方法找补。菜肴一经拢芡后,就不能在勺内停留较长时间,否则会糊边、变色,失去光泽。芡的亮度取决于拢芡时的油底及拢芡后打入明油的多少。

3.翻勺 翻勺是最后一道工序。翻勺时要注意姿势和角度,若是条状的菜,应顺条翻。鱼类菜,应是鱼尾朝前,鱼头朝后,不要横翻,因为横翻断面多,保持原形较为困难。块状白菜不存在角度问题。

翻勺时,两腿自然站立,与肩同宽,身体微向前倾,先将勺向身边略拉一下,拉到向上送时能使上劲为好,随之向前一送,就势向上一扬,菜着平稳的脱离扒勺,在空中180度翻转,再用勺将菜肴稳稳接住。一拉二送三扬四接要一气呵成。注意拉的距离不要过大,拉得过大,菜肴落勺时会使菜汁四溅,菜会变形。拉的距离过小,菜肴会翻不过来。住上扬时,用力要柔和,过猛过硬,菜会飞出勺外。往前送的方向是右前方,而不是正前方,按时要顺着菜肴落势,保持菜形不变。

装盘前将勺放在火上,四周滴入明油,并将勺转动,使菜肴与勺底分离,趁势将菜看对准盘子一端,边拖边倒,使菜入盘,才不致于破坏菜的图形完整。

扒菜从拢芡、翻勺到装盘,实际操作过程不过一二分钟,只有掌握熟练,才能扒好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