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 水纹 处理:浅谈“文明礼仪”(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5:52

 

 

 

浅谈“文明礼仪”(一)

  

       第一节:概论


     一、文明礼仪的含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文明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就是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与文明相生相伴。礼仪伴随文明时代的开始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凡是文明的社会都重视礼仪,凡是文明的民族都讲究礼貌。创造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就被誉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治世讲礼,乱世乏礼;文明人有礼,野蛮人无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就是说古代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用的是吉礼;人成年、结婚用的是嘉礼;天子接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用宾礼;训练、出征、拜将、凯旋用军礼;人死了用葬礼。此外,民俗界认为应包括生礼、寿礼。婴儿出生用生礼(如蕉城现行的做三旦、满月、抓周),老人五十岁以后,逢十做寿,叫寿礼(闽剧有一出戏叫“五女拜寿”)。这些礼仪大部分是为人祈福的仪式。所以“致福曰礼,成义(仪式、仪仗)曰仪”。古人说,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以最恰当方式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简而言之:礼讲的是尊重;仪讲的是形式。从现代来说,礼仪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因此,现代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们还是讲一讲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礼仪较为简单。最早出现的礼仪是葬礼,原始社会的礼仪内容包括:制定了原始部落老人死亡的简易葬礼,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传说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后,制八卦之术,定嫁娶礼仪。古代有一种说法,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神农即炎帝;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还有区别部族内部等级的尊卑礼制;为祭天敬神(如天神、河神、雷公、电母)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因此,原始社会的礼仪制度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这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这些礼仪,不具有阶级性。
 

     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归纳有“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民族的本原;帝王和师长(这里应该是指代尊敬帝王和师长,紧守长幼尊卑之序的道德风尚)是天下大治的根本。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天道(天的运动变化规律)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简单的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归纳在一起,就是要以礼治天下,让所有人都知礼守礼,天下就会大治。


     我国古代礼仪具有“准法律”的作用。管子说“国有四维(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一维绝则(国)倾,二维绝则(国)危,三维绝则(国)覆,四维绝则(国)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欧阳修归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毛泽东说:'治国必先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建国初,毛泽东杀张清山、刘子善,就是出于'治国必先治吏’的思想。本人也认为:吏治腐败是万恶之源;司法腐败是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经济腐败是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原因)”。欧阳修接着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古代礼仪具有“准法律”的作用。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礼仪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㈠《周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其它制度。《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zhǒng宰(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地官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官宗伯(职位相当礼部尚书)”、“夏官司马(职位相当兵部尚书)”、“秋官司寇(职位相当刑部尚书,孔子曾任此职)”、“冬官司空(职位相当工部尚书)”。关于《周礼》的作者,一说是周公旦所作,一说战国时代的作品,一说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所作等。时间跨度从西周初至西汉末期一千年。或者说,该书初作于周公,丰富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末(这可能世界成书时间最长的一部书了)。《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礼仪。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乐舞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份,礼仪与乐舞通称“礼乐”)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法律义务,包括纳税、劳役、兵役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是一部以礼法为主的百科全书。


      ㈡《仪礼》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婚礼、丧礼、祭礼、朝礼、聘礼(诸侯间借道用聘礼。这可能是已知的用法律形式确定的最早的“买路钱”。上公七介束帛、注:捆为一束的五匹帛,侯、伯五介,子、男三介,共分公、侯伯、子男三等,贵贱等级森严)燕享(亦作“燕飨”:古代帝王宴请群臣、国宾)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和祭祀等情形,以及法律典制、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如周朝祭祀天子用八佾舞、诸侯用六佾舞、大夫用四佾舞、士用二佾舞。鲁昭公有一次祭祖舞蹈只剩两佾(士之礼),而大夫季平子却用八佾舞(天子之礼),这是严重的大逆不道的僭越行为。一向懦弱的鲁昭公大怒,兴兵讨伐,结果被“三桓”打败,流亡齐国。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了”的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出现“三分公室”的局面。到了春秋末年,季孙(平子)氏的势力越见膨胀,鲁国的军政大事,皆由季平子专权。孔子从洛阳问师老子后,得知此事,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得罪季平子,孔子在鲁国也呆不下去了,结果也流亡齐国。

    《仪礼》原有两种本子,一种是西周周公旦所作(在曲阜孔府的墙壁发现的),一种是西汉高堂生(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所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  

     ㈢《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和七十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和礼意(礼经的意义),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地理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法律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这里值的一提的是《礼记》的历史地位:“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是封建科举学子必读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也就是说四书五经九部儒家经典,有三部经典出自《礼记》。由此可见《礼记》的历史地位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国家认可的习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判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教学形式,即求学要入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为官之术。即职官教育),非礼不亲。班朝(整肃朝班)治军,涖官(当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非礼勿”则是“天下归仁”的直接指向。礼记开篇的七个“非礼不”与孔子的四个“非礼勿”所倡导的是天下和谐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响彻中国人千古传诵的这句古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随着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声,长长的画卷上,突然,无数的古代文字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既像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又像现代的电脑键盘。画卷中央呈现出了一个古代的“和”字。慢慢地,随着像海浪般的波涛,又出现了一个近代的“和”,最后画卷突现出一个现代的“和”字。这三个“和”字,不仅诠释了汉字的衍化过程,也提示了中国儒教的人文理念“以和为贵”。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和”字,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以和为贵”、“天下和谐”的主题。

    《礼记》共20卷49篇,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孔子把春秋之乱,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归结为“礼崩乐坏”(清·章炳麟),所以,他的一生,都在为“克已复礼”而奋斗。他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具体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孔子在提倡“四非”的时候,只是站在仁者的立场,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使人们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当一个社会不知道什么该看、该听、该说、该动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不该看、不该听、不该说、不该动的时候,也就必然是社会混乱腐败的时候。可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是,该看的不看(如中央媒体、党报党刊),不该看的偏看(如黄色书刊影视、色情网站);该听的不听(如党委政府号召、中华经典故事),不该听的偏听(如小道消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特别桃色新闻,爱听的不得了);该说的不说(讨论会、民主生活会不发言,装哑巴。有人说爱打麻将的人是:做饭糊、烧菜糊,打麻将不胡;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言。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如乱说国家机密,传播小道消息。比如去年有一些媒体报道,去年7月26日晚间有数百架战机飞越青岛的上空,并且时间长达40分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说:根本没有此事。造成市民恐慌,纯属子虚乌有。去年8月23日西陆网:香港惊叹:“中国出口囚犯”,谣言从何而来?中国将犯人送到发展中国家当劳动力。经调查,纯属“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造谣。如前几年,宁德曾两度闹“盐荒”的谣言,就是个别商家刻意制造的谣言);该动的不动(如创城活动),不该动的乱动(如贪污国库公款,收受贿赂)。这些不该出现的现象,必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到了宋代以后,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鼓励道德行为。春秋时有一则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如果国人在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将他们赎回,可以到国库报销。有次子贡赎了个鲁国人,回来拒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你这样做不对。有此先例,今后鲁国人就不愿替同胞赎身。接受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不接受,就破坏了鲁国法律。”子路救起个落水者,那人表示感谢,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必将勇于救落水者。”这就是著名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还有见义勇为基金、道德模范奖金也是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如行礼就有: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三拜九叩头)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yi礼、鞠躬礼等。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最具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唱国歌、升国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于是就有了“五四三”办公室(即文明办的前身)。为迎接和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全社会营造喜庆热烈的奥运会氛围,展示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面貌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风采。2006年2月,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文明礼仪(摆在第一位)、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四项主要任务,在全国全面开展旨在提升中国公民文明礼仪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环境整治活动,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社会人文环境。2008年2月起,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5500多万群众参与平面媒体(报纸、刊物)、网络媒体竞赛答题,形成了干部群众积极学习实践文明礼仪的生动局面。 


  三、学礼的意义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三句的意思: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齐家治国没有礼节国与家就不能安宁。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繁荣昌盛),家尚礼则家大(兴旺发达),身尚礼则修身(修身养性),心尚礼则心泰(心里安泰)。”这两位先贤时隔2000年,一个讲“无礼”会怎么样,一个讲“尚礼”会怎么样,真是千年的默契。
 

    他们的精辟论述概括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小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素质修养,大则反映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和文明风貌。在古代社会如此,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礼仪之邦。就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说,我国公民从个人到政府机关无不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仪之美,这对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功不可没。 

     就是我们宁德市,2009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第三届茶博会”,历史上有着“海滨邹鲁,邑之曲阜”之称,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蕉城人民,也向中国和世界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曲阜”是鲁国的首都,孔子的家乡;“邹”是孟子的家乡;“鲁”是孔子及众弟子的国家。历史上被儒家推崇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除儒家圣人之外,有许多历史名人也被称为“圣”:如武圣孙子、关羽、草圣张旭、诗圣杜甫、词圣苏轼、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画圣吴道子、曲圣关汉卿、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药圣李时珍等)而儒家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曲阜这个最讲礼仪道德的地区。蕉城自古以来,人材济济,名家荟萃。历史上蕉城道德人材辈出,据载:宁德(即蕉城)人材“为一州之最”。这里有个数据,宋朝319年,我们蕉城靠道德文章参加科举而被录取的进士,就有68名(举人以下不计在内)。其中有2人还是状元(余复、阮登炳),1人成为驸马(郑士懿)。全国整个科举制度历史上仅出过551名状元,而蕉城区(宁德县)在短短的65年内(1190—1265)出二个状元,这在全国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此外还有南宋爱国将领陈纪庆元六君子仲麟、宋末元初天文学家、教育家陈普所以宋朝以来,蕉城被称为“海滨邹鲁,邑之曲阜”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从今年六月省文明委对我市我区创城考评情况而言,我区市民的文明礼仪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是内强素质,处树形象的需要;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传承“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先进文化的需要,这正是我们开设文明礼仪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