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座出流狛枝凪斗: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02:23

Ⅱ、心病证治

⑴辨证原则:心病辨证须分清虚实。虚证有阳虚(包括气虚)和阴虚(包括血虚)两类,有时亦可见阴阳两虚证。实证包括痰、火、水饮、瘀血等病邪的阻滞,也可相兼为病。

⑵辨主症:

①辨心悸、怔忡,须分清虚实。

②辨真心痛:其病机为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所致,病性多属本虚标实,但以实证为主,辨证时需分清寒邪、痰浊、瘀滞、阳虚之不同。

③辨昏迷、虚脱:昏迷是由于邪实闭阻所致,有热闭、痰闭、寒闭之不同;虚脱是由于阴阳衰竭所致,尤以亡阳为主。

④辨水肿:由于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发为水肿。

⑤辨失眠、健忘:失眠、健忘这两类症状常相兼见,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痰热上扰,导致阳不能入于阴而成。

⑶治疗原则:心系病证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具体是阳虚者温阳,气虚者补气,阴虚者滋阴,血虚者养血;有火者清火,痰饮内阻者涤痰化饮,瘀血阻脉者活血化瘀。热陷心包者,当清心开窍,心神不安者,宜镇心安神;虚实夹杂者,又需兼顾调治。

⑷辨证分型论治:

①虚证: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动则为甚,自汗,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胸部闷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养心为主,方药选用养心汤加减:炙黄芪、茯苓、当归、川芎、半夏、炙甘草、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等。

心阳虚证:悸而有空虚感,惕然而动,喘促阵发,面浮肢肿,形寒肢冷,或心痛暴作,舌淡,苔白,脉迟弱或结代;为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致,治疗以温补心阳为主,方药选用参附汤加减:人参、附子等;或四逆汤加减:炙甘草、干姜、附子等。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头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为心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以养血宁心为主,方药选用归脾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炙黄芪、龙眼肉、远志、炒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等。

心阴虚证:悸烦不宁,寐少梦多,惊惕不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心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致,治疗以滋养心阴为主,方药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炒枣仁、天冬、麦冬、生地、当归、人参、丹参、玄参、桔梗、远志、茯苓、五味子、朱砂等。

②实证:

心火炽盛证: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面赤目红,口干苦,喜凉饮,舌尖红绛,苔黄,脉数而有力;为火热扰心、心火内炽所致,治疗以清心泻火为主,方药选用朱砂安神丸加减:朱砂、甘草、黄连、当归、生地等;或导赤散加减:竹叶、生甘草、木通、生地等。

痰浊闭阻证:胸中窒闷而痛,或胸痛可放射至肩背,咳喘,痰多,气短,形体偏胖,舌红苔浊腻,脉滑;为痰浊内盛、阻滞心脉所致,治疗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窍为主,方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薤白、半夏、黄酒等。

痰迷心窍证:神志呆钝,表情淡漠,或神识失常,胡言乱语,舌苔腻,脉弦滑;为痰浊内盛、蒙蔽心窍所致,治疗以豁痰开窍为主,方药选用温胆汤加减:半夏、麦冬、茯苓、炒枣仁、炙甘草、肉桂、远志、黄芩、萆薢、人参等。

心血瘀阻证:心悸,胸闷而痛,多为钝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及臂臑内侧,舌质暗红或见紫斑点,脉细涩,或促结;为心脉痹阻、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以活血通脉为主,方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等。

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肢冷,尿少,下肢浮肿,咳喘,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为停饮伏痰、阻遏心阳所致,治疗以化饮利水、宁心为主,方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等。

热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直视狂乱,面赤,斑疹,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脉数;为邪热内盛、火邪扰心所致,治疗以清心开窍为主,方药选用安宫牛黄丸加减: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等。

③兼证:

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黄,精神疲倦,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为心血不足、脾虚气弱所致,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方药选用归脾汤加减:炙黄芪、白术、人参、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生姜等。

心肾不交证: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颧红面赤,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为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肾阴虚阳亢所致,治疗以交通心肾为主,方药选用交泰丸加减:黄连、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