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切的ng:中医诊断疾病之“特殊汗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49:25
中医诊断疾病之“特殊汗出”

[导语]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特殊汗出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见于里证。主要有下列四种:

1.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自汗,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2.盗汗

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若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3.绝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由于亡阴、亡阳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为脱汗。

若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属亡阳之汗,为阳气亡脱,津随气泄之象。若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属亡阴之汗,为内热逼涸竭之阴津外泄之象。

4.战汗

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因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所致。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冷汗

指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

6.热汗

指所出之汗有热感的症状。多因里热蒸迫所致。

7.黄汗

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中医问诊疾病之“局部汗出”

[导语]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也是体内病变的反映。应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临床常见的局部汗出,有以下几种: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阳泄;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阳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中医问诊治疗疾病之“问汗”

[导语]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汗,属于生理现象。

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病理性汗出的有无,与病邪的侵扰和机体正气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病邪的性质,或正气亏损的程度不同,可出现各种病理性的汗出异常。所以,询问病人汗出的异常情况,对于判断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询问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若无汗,则应重点询问其兼症。

1.无汗

   病理性无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无汗者,多属风寒表证,因寒性收引,寒邪袭表,腠理致密,玄府闭塞所致。里证无汗出者,多因津血亏虚,化汗乏源,或阳气虚,无力化汗所致。

2.有汗

病理性有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有汗出者,多见于风邪犯表证和风热表证,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故风邪、热邪袭表,使肌腠疏松,玄府不能密闭而汗出。里证有汗出者,多见于里热证,如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或其他原因导致里热炽盛,迫使津液外泄,则汗出量多;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均常有出汗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