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美人鱼全部的歌词:奥巴马携七员大将进逼中国【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08:18

巴马携七员大将进逼中国
2011-12-18正点网 
   七员大将紧随左右,数十战舰布阵亚太
   有人喜欢把中美关系比作钟摆,而它的摆动节奏是否正常,取决于中美两方“磨合”的情况。从美国总统方面来说,有的任期开始就和中国处得融洽,有的则到了执政后期才能相处和睦。但总体来说,与中方先“磨”后“合”的较多。不过,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走的是先“合”后“磨”的路子。刚上任时,他缓和对华关系,赢得一片掌声;而3年后,奥巴马政府逐步走强硬路线,外交、军事、经济团队也开始或明或暗地围绕中国大做文章,其中的几位“领军人物”,有的整体谋篇,有的献计献策,还有的负责具体实施。虽说中美两国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但从太平洋东岸扑向中国的这股强硬暗流,正考验着中国领导人的智慧。
   统帅奥巴马,强硬有三大理由
奥巴马在总统位子上“登场亮相”时,用学者的话说,“两国关系开局良好”。2009年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在伦敦首次会晤;7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9月,吴邦国委员长出访美国,这是全国人大最高领导人20年来首次访美;11月,奥巴马首次访华,成为美国历史上就任第一年就访华的总统。
  
   回头看,如果把奥巴马当初的缓和之举,解读为美国战略的回心转意,未免天真。奥巴马对华态度的软,是现实逼出来的。当初,他举着“变革”大旗上台,面对的是糟糕的国内经济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刚刚上台,他不能处处树敌。因此,奥巴马与伊斯兰世界和解、重启与俄罗斯关系、平稳处理对华事务,以便集中精力处理两场战争。为了这个目的,奥巴马做出了一些妥协。白宫官员坦承,2009年奥巴马访华前,决定当年10月不接见访美的达赖。
   但暗流并未停止涌动。2010年初,美国宣布对台军售。2010年2月,奥巴马会见达赖。中美关系随之趋冷。在美方看来,其对华政策并未改变。白宫官员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曾会见达赖,这只是时机问题。”在对台军售上,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的政策”,“布什政府在2008年10月宣布售台大量武器,因此,2009年我们不用采取任何新的措施,但2010年我们认为台湾需要一些武器。”  
   入主白宫第三年,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愈发强硬。不久前,在美国夏威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鼓励出口、导致贸易不平衡,这个做法应“适可而止”,言辞甚为激烈。奥巴马态度变化有三大重要原因:首先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奥巴马已宣布竞选连任,但在国内经济难题不易破解、共和党竞选人争相妖魔化中国之时,在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等问题上拿中国说事儿,是最好的政治利器。但这客观上毒化了中美关系;其次,美国自认为两场战争已经基本解决,着手将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先是在黄海海域军演,接着主动挑起南海问题,近期又决定在澳大利亚驻军;第三,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其极力遏制、打压的战略对手,为了显示美国在战略上并不软弱,奥巴马必将不断显示对华强硬。
   大将希拉里,对华施展“巧实力”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是政府高层中的对华“强硬派”。她在思想观念上比较激进,对政治制度与美国不同的中国一向“看不惯”。希拉里的强硬,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她的角色造成的。64岁的希拉里以30岁的发型在世界舞台亮相,是美国历史上“最能跑”的国务卿。就职后的头两年,她累计出访80多个国家,在处理“利比亚危机”时,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在世人眼中,她就是个舍我其谁、不服输的强势女性。
   希拉里对美国继续占据全球领导地位踌躇满志。她大刀阔斧地改革美国外交体系,用自己的影响力从国会赢得更多预算,以“巧实力”为核心理念重塑美国对外战略,信心满满地呼唤一个“新美国时刻”的到来。在希拉里看来,美国应将其超群的军事硬实力和在经济、技术、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巧妙结合,通过有选择的干预、有限度的介入、有创造力的政策倡议,借助盟友、伙伴、国际组织所结成的巨大网络,推进美国的利益。
   希拉里相信,世界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因为有了网络和社交网站,“沉默的大多数”开始不再沉默。为此,她专门找来谷歌的老总、“脸谱”网站的创建人以及众多20多岁的IT精英作自己的顾问,将他们尊为虚拟世界的“原住民”,把自己看作是“新移民”,不停地琢磨着如何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的世界攻城略地。2010年1月,希拉里宣称,在自由网络和不自由网络之间存在着一道“铁幕”,这一带有冷战意味的表述,标志着美国把“网络自由”正式上升为对外战略。与此同时,发生了被高度政治化的“谷歌事件”: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不接受中国对互联网内容的管理,高调宣布“退出中国”。
   在对华政策上,希拉里也将自己不失“灵巧”的作风全然用上,寻找机会、抓住时机、借助外力对中国施压。据“维基解密”披露的外交电文显示,早在2009年,美国驻缅甸外交人员就提议,利用缅甸国内非政府组织在一些问题上大做文章,从而引导缅甸国内政治转型,制衡中国对缅甸的巨大影响力。2010年7月,希拉里会见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国外交部长时承诺,美国将为“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提供1.87亿美元(约合11.87亿元人民币)的资助。美国知名智库史汀生中心认为,“毫无疑问,美国支持这一计划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北京的政策将会日益受到湄公河流域国家民众的关切甚至指责。另据报道,2010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在越南河内举行之前,希拉里便与越南有关人士就如何利用多边场合“炒热”南海问题进行了密谋。今年12月初,希拉里在出访缅甸时与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共进晚餐,有意促使缅甸政府实施政治经济改革。希拉里的缅甸之行,被解读为分化中缅关系之举。
   当然,希拉里并不满足于总是“背后推动”或“隐身领导”。2011年10月,希拉里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指责中国不仅利用汇率政策“损人利己”,而且通过“对关键资源的紧密控制”,“用经济力量强迫别人就范”。她明确号召,应成立国际联盟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11月,希拉里访问菲律宾时,刻意以“西菲律宾海”指称中国南海,并称,美国将与菲律宾“站在一起”,并肩战斗。
   军师多尼隆,劝总统把精力放在中国
 多尼隆是奥巴马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希拉里相比,多尼隆比较低调,但他是决定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关键性人物。2010年10月,55岁的多尼隆走马上任,接替琼斯执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的国安会是总统掌控国家安全和制定对外政策的最重要机构,被称作“帝国的中枢”。主席是总统本人,主要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财政部长、中央情报局局长不定期出席会议。成立这一机构,是为了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情报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以“国家安全”名义统率起来。
   多尼隆得到这个职位,一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关系,二是因为他与包括奥巴马在内的美国最高层私交甚笃。多尼隆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曾是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克林顿时代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曾担任该事务所主席。上世纪90年代,多尼隆曾任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后辞职为“得到美国政府最大赞助”的企业房利美公司效力,在华盛顿从事游说工作。后来,多尼隆长年积累的超强人脉和政治协调能力受到奥巴马的赏识,成为随时进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奥巴马会面的少数人士之一。而他的弟弟是副总统拜登的首席顾问,妻子是拜登妻子的办公室主任。
   多尼隆与白宫的亲密私人关系远超前任琼斯,但他的政治资历却引来质疑。多尼隆没有军旅生活的历练,也不是出身名校的“战略家”,几乎从未在《外交》、《外交政策》、《国家利益》这类刊物上发表过任何高论。因此,曾任海军陆战队司令的琼斯看不起多尼隆和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等人,称他们虽然是总统的“身边人”,但不过是“蟑螂”、“黑手党”和“竞选狂”。琼斯下台前,专门把多尼隆叫到办公室教训了一番,说他缺少海外经历,只会在华盛顿和白宫打转转,没去过阿富汗也没当过兵,却对美军在阿行动说三道四,“根本得不到五角大楼的尊重”。前国防部长盖茨私底下也曾说,多尼隆如果当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首席顾问,将是一个“灾难”。但多尼隆则坚定地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绝不能被那些“穿制服的人”掌控,他的任务,是确保奥巴马在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说一不二”。
   在中国问题上,多尼隆有自己的想法,并对奥巴马施加着影响。他坚定地认为,美国应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应对中国、伊朗与核扩散等更具“威胁性”的挑战。不久前,多尼隆在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强调美国政府不应被短期的危机所迷惑,而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在他看来,压制中国崛起并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是美国必须全力以赴的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应当着重确立和维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等国际准则,这些“游戏规则”不仅当下对美国有利,也是确保美国持久安全和繁荣的“根基”。
   高参坎贝尔,把外交当作最好的国防
 坎贝尔是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是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灵魂性人物”之一。他2009年6月正式进入奥巴马政府任职,妻子是现任财政部二把手、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布蕾纳德。布蕾纳德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向中国施压以推动人民币升值。因此,如果评选美国历史上对华政策最具影响力的夫妻档,这一对估计仅次于克林顿和希拉里。
   坎贝尔早年曾赴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毕业后执教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政策性研究著作,涉及核政策、反恐战略及亚太问题等。回忆起哈佛生活时他曾说,最令他难忘的画面就是“孤零零、像鬼魂一样的麦克纳马拉在校园里蹒跚而行”。曾任哈佛大学教授的麦克纳马拉在上世纪60年代出任国防部长,主导过越战。坎贝尔言外之意,是讽刺麦克纳马拉那一代人在越战中的战略失误。在坎贝尔看来,武力是必要的,但作用是有限的。美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成功,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外交官,“实际上,外交政策是最好的国防”。
   坎贝尔曾以海军情报官员身份进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任职,克林顿执政时期,他被委任为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这一经历使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极为注重使用软硬两手。他主张,要统筹利用美国外交和军事资源对付崛起的中国。2006年,他批评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时就说,美国一方面实施对华“接触”,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防范中国,但这两方面是明显脱节的。坎贝尔显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这种“脱节”,强化对华的“接触加遏制”战略。
   小布什执政时期,“新保守主义”势力如日中天,倾向于民主党的坎贝尔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先后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对外关系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等顶尖智库潜心研究。2007年,他与现任美国防部副部长弗卢努瓦共同创立了“新美国安全中心”,这一年轻机构目前已成为华盛顿最具政策影响力的智库之一。2008年,该中心针对亚太问题发布了一份分析深入、建议明确的报告,呼吁美国对亚太地区给予更大的战略关注。这份报告称得上奥巴马政府当前重返亚太战略的蓝图之一。
   坎贝尔是日本问题专家,很早便是日本外务省重点培养的美国“知日派”。他坚定支持强化美日同盟,对华政策上偏于强硬。《纽约时报》称:“坎贝尔在日本问题上的资历会提醒中国,美国在该地区还有不少其他老朋友。”美国这两年的确非常成功地巩固了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同盟关系。日本《产经新闻》称,坎贝尔是推动美国政府公开确认《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群岛)的关键人物。
   三大前锋,构筑中国前沿阵地
   坎贝尔把外交政策视为“国防”,而在美国军界的将军们看来,国防也是一种特殊的外交,军力能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好地铺路。随着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强势构建军事格局,美国将要对中国采取什么军事举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美国国防部长、太平洋战区司令及第七舰队司令,正是美国军事上对华炫耀实力的主要人物。
   在美国防务结构中,国防部长和中央情报局长的作用至关重要。而73岁的帕内塔,这两个位子都干了。他2009年当上中情局局长,2011年7月又转任国防部长,是奥巴马的心腹干将。当然,奥巴马器重帕内塔是有道理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在中情局局长任上除掉了拉登,为美军撤离阿富汗奠定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奥巴马实施军事战略转型和竞选连任。
   上任至今,帕内塔没有公开其清晰的对华思路,但他的言论已表明了强硬立场。他提出,美国要保持在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部署,“减少一线兵力,加强二线兵力”、“收缩面,加强点”。具体来说,美国加大从韩国和日本一线地区撤军,增加二线地区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兵力。关岛位于中国以东地区的洋面上,提升它的位置,可以从战略上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据悉,美国将数千名从日韩撤出的士兵派到关岛,从伊拉克撤出的一部分兵力也部署到关岛。在澳大利亚,已经先行驻军250人,未来将增至2500人。
   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四星将军威拉德是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主要执行者。美国将全球划分成六大战区,即太平洋战区、中央战区、欧洲战区、非洲战区、南方战区和北方战区。全球除南极大陆外,都被美国划进战区管辖。其中太平洋战区管辖范围最大,涵盖36个国家,对美国全球称霸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拉德旗下有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四个军种33万人,仅太平洋舰队就有180艘战舰、1500架飞机和约13万军事人员。威拉德是奥巴马上任后亲自任命的战区司令,两年多来,他推动了美国加大对关岛的“建设”。去年就有消息称,美国将投资150亿美元扩建关岛军事基地,新建的设施包括一个航母泊位、一个导弹防御系统和多个实战演习场。此外,美国还将扩建关岛的空军基地。各种改扩建完成后,关岛将成为美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美国对华军事施压的利刃,则掌握在第七舰队司令斯威夫特中将手中。第七舰队约有60艘战舰和4万名海军官兵,负责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的“防务”,作战区域1.24亿平方公里,比美国本土大10多倍,居住着全世界约一半的人口。第七舰队战斗部队主要驻扎在日本的横须贺、冲绳两地,后方支援部队驻在新加坡。该舰队重点负责西太平洋地区事务,美国对中国军事施压,第七舰队将发挥先锋的作用。
   斯威夫特2011年9月上任以来,对“南海问题”兴趣极大。他认为,亚洲地区大的战争打不起来,因为美国“尊重”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也同中国建立了热线联系,有助于防止直接冲突。但朝鲜半岛和南海地区的形势很难预料。在他看来,朝鲜“不可预测”,而南海地区发生战术摩擦的可能性比较大,处理不好极可能演化成地区冲突。所以,斯威夫特不断显示美国的军事威力,特别看重其指挥的“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将其视为稳定地区形势的“定海神针”。不久前,他组织“华盛顿”号巡航,途中访问了4个港口,参加了两次主要的军事演习,航程达5万海里,几乎巡遍了整个西太平洋所有地区。美军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摆放在中国家门口,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威胁。
   “账房先生”盖特纳,不因“中国记忆”手软
   相比其他领域,美国商界与中国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主管经济的现任财长盖特纳更有一份独特的“中国记忆”。但他对中国动起手来,绝没“手软”。
   盖特纳出生于1961年8月,与奥巴马同年同月。他父亲曾长期在美国福特基金会任职,小盖特纳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在中国、日本等地居住,并从泰国曼谷一所高中毕业。1979年中美建交后,签订了短期汉语学习协议,美方选拔学生来华学习汉语。1981年7月,盖特纳到北京大学学习8周中文。刚满20岁的盖特纳对中国充满好奇,每隔两天就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到天安门,还曾凭着作为“老外”的特权,帮中国朋友在北京友谊商店代购紧俏物资。1981年8月8日,盖特纳前往北戴河进行结业旅游,他挎着黑色旅行袋,在北京火车站和老师合影留念。那张照片上,盖特纳穿着件T恤衫,上面写着“北戴河”。时隔30年后,盖特纳还每每流露出一份“中国记忆”,他在多个场合,用汉语“风雨同舟”表达美方立场。  
   身高1.72米的盖特纳是个爱脸红的人,举止低调,出言谨慎,有时显得有些羞涩。但了解他的朋友说,他喜欢说笑话,有着和人“自来熟”的本事。而在盖特纳父亲眼里,儿子擅长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寻找共同点。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盖特纳的父亲有过交往。2009年7月,在参加华盛顿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王岐山向盖特纳回忆起与他父亲的交往,盖特纳听着,不时会意地点点头。一位曾与盖特纳共事的人说:“如果他是大个子,人们可能说,他是块当总统的料,因为他身上散发着权力的光芒。但是,因为他个子矮小,看似年轻,人们总是低估他。”
   盖特纳曾在美国驻日使馆工作,目睹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他后来当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财政部为3届政府和5任财长服务过,还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此,盖特纳被认为是美国处理金融危机的专家。《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盖特纳深刻理解美国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国际贸易方面经验丰富。因此,奥巴马才选他当财长。
盖特纳上台后,作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极其强硬地向中方施压。当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不走极端。在美国国会的多场关于中国的听证会上,盖特纳极为悉心地运用着这一“平衡术”。2011年初,奥巴马经济团队大换血,盖特纳成为唯一留任的成员,辅助奥巴马掌舵美国经济。随着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盖特纳正成为共和党人不断抨击的对象,这让他一度萌生去意。可以预见,随着大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中美还将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交锋,盖特纳也必然会展现他的强硬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