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德语主题曲:探访徐汇风情老房子(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38:04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上海的徐汇区拥有2000余幢历史建筑,法国式的浪漫、英国式的精致、西班牙式的简洁,中西合璧式的融合,渗透在建筑物的外墙、内饰,以及庭园。这些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遍布徐汇区的大街小巷,是历史留给上海的珍贵遗产。

   老房子将自己的“灵魂”与“影子”,凝固在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遗存里。要读懂一座城,首先应该从那一个个饱含沧桑、蕴涵丰富的老房子读起。

                                徐家汇天主堂:远东第一大教堂


  徐家汇天主堂原名圣依纳爵主教堂(St.Ignatius Cathedral),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1896年,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募款,道达尔(W.M.Dowdall)设计,法商上海建筑公司于1906年动工,1910年竣工。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徐家汇天主堂是一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建筑。该堂高五层,长83.3米,宽30米,正祭台处宽44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巴西利卡式。纵向形成前厅、中厅、后厅,后厅之上是唱诗楼;横向形成南北两厢。正立面和两侧翼立面上部都有彩色玻璃镶嵌的圆形玫瑰窗。整个教堂内可容纳3000余人。该堂坐西向东,庭院宽敞,建筑外墙面为清水红砖砌筑,所有门窗洞均为尖券,体现了哥特式的重要特征。大堂连钟楼十字架高56.6米,塔顶铺青石板瓦片。钟塔在1966年被拆除,1982年修复。

         改革开放以来,该堂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每年均有世界各地天主教人士前来参与宗教活动或参观访问,其中有香港胡振中枢机主教、澳门高秉常主教、林家骏主教、菲律宾海梅?辛枢机主教等。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凯瑞博士、南非圣公会主教图图博士来沪访问期间也曾到该堂参观。

 寻踪提示:周一-周六10:00-16:00,周日14:00-16:00开放,每月第一个周一不开放

                                                  爱庐:宋美龄的陪嫁


  “爱庐”建于1932年,这座洋房属法国南部别墅类建筑风格,因临近地中海,天气较热,所以此类建筑的窗户都处理得大而敞。该楼为二层建筑,局部附以假三层;四坡法式红瓦屋顶棱角分明,其局部处理为孟沙式;墙面附着鹅卵石,石序肌理清晰;墙角隅石,一前一后,作成扇形棱角,与当时流行的宝瓶形不同;墙面附攀着蔓藤,随四季变幻色彩。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蒋宋联姻后,虽然长时期住在南京,但经常来沪,却无一处适当的住宅。宋氏兄弟为此奔波多时,恰逢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9号花园洋房的业主欲出售此房,宋家便买了下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后蒋介石题名为“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其后20余年间,蒋介石入住“爱庐”的时间并不多,常常匆匆而来,住上一二天即匆匆离去。来时则接见一些沪上人士或南京政府要员。宋美龄虽也随他奔波,但住此的时间较蒋稍多。宋美龄住在这里时,往往将母亲倪桂珍接来同住,共叙天伦。

    “爱庐”共有十三处壁炉,有铜制雕花的,有大理石质的,还有多彩的马赛克的,各具特色。洋房南面是30亩地的花园,有一条小径通向一泓池塘。池里有荷花、喷泉和金鱼,池边有雪松、广玉兰、香樟等名贵树木和假山。有一块太湖石刻有蒋介石的笔迹“爱庐”。蒋介石在庐山有“美庐”,在杭州有“澄庐”,都以自然景色命名,唯独这幢建筑以人文的“爱”命名,以表达蒋介石对宋美龄的爱。(据说另一含义是:主楼与上海中山故居的风格非常相似,以印证他是当之无愧的孙中山"接班人"。)


  寻踪提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爱庐”风貌依旧,不过,现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所在。

 

                   上海小白宫: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的官邸


  这座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于1905年,竣工后一直用作法租界公董局历届总董的官邸。这幢楼外形象座城堡,楼房通体洁白,与美国白宫建筑有几分象似,故有上海小白宫美称。住宅分上下两层,另有半层为地下室,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 1496平方米。主体部分的中部为一圆柱体弧形向外突出,二层的半圆券拱落地窗上有浮雕装饰。二层宽阔的露台,圈有栏杆。楼前两侧各有一道围弧而下的楼梯。楼梯石质,有扶栏,扶梯下面有拱,入地下室。一楼的券门两旁有四对爱奥尼克双柱。北面入口处有塔司干式立柱(柱身粗,无圆槽、有柱础)。楼的门窗框上皆有柔美装饰浮雕,层楼面上有花瓶形石柱。楼的层线凸出,体现了文艺复兴强调横线条,反对传统垂直线条的主张,给人一种庄重、平衡、和谐的美感。整幢建筑以中央圆弧为中心,左右侧对称,形成竖三段;层线凸出, 楼层分明,形成横三段,从而达到比例,对称,均匀的视觉效果。


  建筑内部的装饰也豪华气派,令人叹为观止:长长的艺术铁栏杆,古老的柚木刻花,规整的天花板造型 和细腻的天花板雕花,斑驳的五金把手,百年前原始装潢的二楼卫浴间,各色华美的吊灯,以及法式古董----有150年历史的立体按摩淋浴器,大理石壁炉。楼的南面是一个大花园。在草坪与树林之间有一泓月牙型池水,池的中央还有一小岛。这就是上海的小白楼。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驻此地。1963年5月,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还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文革”初期,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赶出了院门,这幢豪宅被林立果占用,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返故地。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总统夫人都曾来此参观。
  

  寻踪提示:这里还是现成的影视拍摄基地,《南征北战》、《大雷雨》、《宋氏三姐妹》、《十兄弟》、《聂耳》等影视作品的部分场景都在此拍摄。

 

                            宋子文宅邸

  这样有名的花园洋房多半都已经被牢牢的看管了起来,但是它那红色挂瓦铺盖,外墙红砖、白色粉刷的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哪怕是从一个小细缝也能看到它的风采。这是当年的宋子文的起居之所,现在如今已成为上海市老干部局、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的所在。楼层立面为凹凸形,东西两侧凸出部分屋面是八字形;中间凹形,前面是大阳台。底层迎客厅有落地钢窗门,东西两侧全部是玻璃窗短墙。该楼始建于1928年,据记载,“文革”期间林彪、江青曾先后在此居住过。 

    这所荷兰式花园住宅建于1928年,建筑立面均为对称式构图,最能表现荷兰风格之处是它的折檐式坡屋顶,上坡顶缓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处向上弯曲起翘。立面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二层楼有一通长阳台,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阳台下面是一楼起居室的大片玻璃窗。

            国际礼拜堂(协和礼拜堂Community Church)


  国际礼拜堂是一栋哥特复兴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成L形连成一体。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似于英国悬锤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顶铺石板瓦。入口花窗、祭坛台口、后墙采光窗以及侧廊柱间均采用尖券开口。外墙以清水红砖砌筑,侧窗均为尖弧券双联窗。


  该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州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

 

    该堂自1980年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


  1997年3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与美国众议院长金里厅夫妇和他们的随员共50余人同时参加了国际礼拜堂的复活节礼拜。


  1997年10月26日,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一行10多人在国际礼拜堂参加周日崇拜。

 

  寻踪提示: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每星期日在国际礼拜堂开设专供在沪外国人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由中国牧师、长老及传道用英语讲道。

                百代小红楼:中国唱片业从这里起步


  小红楼位于徐家汇中心地带,建于1921年,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时期一些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这幢花园住宅由于其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在沪上被称之为“小红楼”。其屋顶部分最有特色,坡顶分两折,上部陡,下部平缓,出檐比较深,檐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独特的装饰感。南立面东部的檐口还有个意外的“断裂”,老虎窗直接与立面连接,窗台下托以浓重的浮雕,这偶然出现的细腻装饰显然为“小红楼”增添了几分富贵气息。


  住宅外观还有一些曲线运用和局部装饰别有情趣。北入口的雨棚弧线优美,门洞上沿也有曲线呼应,而南立面底层外廊的额枋与双柱连接也优雅流畅,这些相对含蓄的曲线与弧线大台阶遥相呼应,形成了协调之中有差异的动人效果。


  该住宅的室内装修也相当精致考究,只是与外部灵巧而丰富的形式相比,显得深沉而厚重了一些。北面的楼梯直通顶层,相当气派。楼梯扶手栏杆精美,转折处用方形杖式望柱,而楼梯起步处雕花繁复,造型浑厚,尤显隆重。壁炉与井格式天花精致豪华。

     该住宅最早拥有者是两位法国商人。1930年代,被法国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EMI)收购。该公司于1908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1934年,聂耳担任该公司音乐部主任,在此创作了《大路歌》、《毕业歌》、《金蛇狂舞》等著名歌、乐曲。1935年,他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在此问世,并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定为国歌。冼星海也于1935年在此担任过配乐工作。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谭鑫培,著名影星周璇、阮玲玉都曾在这栋“小红楼”里留声录片。“小红楼”见证了中国百年唱片业的发展,堪称中国的音乐圣地。1990年代该建筑改建为高级西餐厅,保留了音像制品陈列馆,向人们介绍中国音像制品工业的发展历程。


  寻踪提示:近年,经过精心修缮的小红楼光彩重现,成为衡山路上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