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败日本:中国书法之“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18:43

“气”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气”是一个运用极为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最早的字形就是今天的这个简化字。《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就是说,“气”字最初是个象形字,象云气漂浮不定的形状。一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诸如,云气,蒸气,烟气,呼吸之气,空气等,都称为气。后来“气”字下面加了个“米”字,《说文解字》:“气,馈客之刍米也。“这个意义比较特殊,所以再后来又加了个“食”字旁,专门用来表示与“食”有关的意义。现在我们把繁体的气字简化为“气”,恢复了它的原形。

“气”的意义在运用中两个方向延伸。其一向自然方面延伸。例如:“气味”,“气象”,“气候”,“节气”,“天气”等。其二向人体和人的生命方面延伸。例如:“气息”,“气力”,“气色”,“气概”,“气质”,“气度”,“气量”,“气魄”,“气焰”,“生气”,“神气”等。

在意义延伸的基础上,“气”这一概念逐步上升为哲学概念,进一步上升为哲学范畴。与现代哲学中的“物质”这一范畴相当了,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是一种能运动、占有空间的客观存在。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形和神的统一。古代哲学认为,一切形体都是气或由气凝聚而成,生命体也是气凝聚而成的。同时声生命体内的空间充满了气。《孟子·公孙丑》:“气,体之充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这就进一步指出,气是生命的必要的和基本的条件。《庄子·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不但人的生命,进而天下万物,包括所有的生命体,都是气凝聚而成的,有了气就有了生命,没有了气就没有了生命。

总之,哲学上的气是万物的本质,是生命的基础和条件;它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化生出各不相同的事物;由于气的精细的程度不同,因而其机能和属性也有层次上的巨大区别,从而对意识领域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说,气是存在和运动的统一,是质体和能量的统一。

中国书法尚“气”

一、作品之气

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或几个有蕴藉的“字”,从笔画到单个字再到整幅作品处处透露着书法的美,然而具体地说,美体现在哪里呢?是如何体现的呢?

1、美在笔画之气

学童初握笔时,首先从一笔一画入手,作为有书法美的线条,尽管外形不一,也有笔画、 书体、流派等各种因素的差别,但是凡是能够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 。《书苑菁华》中载:“一如千里阵云,丶如高 坠石,丿如路断犀象, 如百钧弩发,丨如万岁枯藤,乙如崩浪雷奔, 如劲弩筋节。”集中到一点:挥写的力度、气势,要从一点一画上毫不含糊地表现出来,总体书法形象才能是有力量,有气势、有生命的,这在传统书学中被称为“笔力”。

判断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标 准,首先看其是否“圆”,其次看其是否“涩”,“圆”是立体概念,是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样便使之有一种立体感和浮雕感,使笔画不仅是附于纸面的二维表现,更是一种三维立体,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表达出外廓良好的丰满匀称,使之有一股气充满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圆转处不塌不缺不飘,产生“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效果。立体圆和外廊的关系正是传统书学中经常讨论的“骨”与 “肉”的关系,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说得较为贴切,充实就是笔酣墨饱,神完气足的状态。总之,在其中体现的是一种支撑一切的“气”。

“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正如康德所说:“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能越过本身具有威力东西的抗抵,它就叫做支配力”,“涩”表现的全是这种支配力,这种效果如“万岁枯藤”,生气韵动,曲折奋进。其中充满了“生气”和“力气”,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之气。

2、美在组合之气

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但是它是以成组线条出现的,线条本身的美固然是基础,但只有成组之后,书法美才能最终完成。在线条的组合也即间架结构中呼应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书法家的作用便是要使各笔画“贯气而自然”, 将独立的线条贯穿为统一体,而有呼应的线条,就像“气”在流动,犹如被赋予了生命,这种呼应是在笔势往来之中实现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笪重光《书筏》),笔势在一幅既成的作品中并不显露,笔断而意连,但又是一种确实的存在,介乎有形和无形之间,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难怪传统书学把它叫做“气”。

3、美在章法之气

一幅作品在由多字组成时,字字之间的总体安排即章法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方面,一幅书法作品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整体,在讨论到书法章法的精神时,邓以蛰认为:“章法之精神不外‘势’、‘笔墨’、‘气韵’三 事。”他说:“气韵是书法艺术生命,……其精神即所谓气韵是也。”他所强调的实质上也是书 法作品整体上的贯合一致。《翰林要诀》第十一《变法》中论书法有情气形势四大审美特征,那么如何使一幅作品气韵生气呢?姚孟起在《字学忆 参》中说:“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连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讲求的是笔画之间一气相连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使整个篇章成为有机生命体。

二、运笔之气

1、执笔之“气”

执笔过程也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其中“指实掌虚”一语成为千年来执笔最根本的原则,其中“掌虚”为的是要给书法创造留出“活气”,使创作不受限制拘束。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切忌掌心不空虚,《衍极》“掌指,法之常也;时腕法之变也。”,陶宗仪《书诀会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则飘逸纵之,体自绝出耳。”强调的同样也是一种可以自由发展,任意生发的“活气”。

2、用笔之“气”

关于用笔,古往今来也有许多的著名论述,如:“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虚。”(欧阳询《传授诀》)讲求用笔过程中 的“气力”,“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见有病。”(徐浩《论书》)。“使其藏锋,画乃沉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注意的也是笔画之中的不散之气,使气聚于其中,至于捺画,则是一泻千里的气势。 总之,在运笔之中也总不离恢宏蕴动的“气”。

三、主体之气

在书法因多种条件的限制,还难以求得精熟时,人们以精熟为美,因为在当时条件下, 精熟是人的才能、工力,也即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表现形态,当人们已经有这种条件和能 力而达到了这一点,人们的审美理想就不再是“一味精熟”,而转向时代理想的个性化表现了,这是因为有人对人的个性风格的观照,才有了对书法的个性风格的观照。人是书法个性风格的主体条件,而在所有主体条件之中,“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家要有主体之气 , 其中“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假合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字之骨气其实是人之骨气、气格。《神化》中讲:“未书之前,定志以师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朱和羹“作字以精气神为主”,也即表现作者的精气神,没有主体精神气格的表现,不是真正的书法。在主体之气方面,下工夫最深的当属刘熙载,他指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又提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止。”是对一种精神气格、情操修养的肯定,自此以后更发展为明确的审美要求。

总之,“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使作品贯气而一的充满生机,它置作品的境界于有形无形之间,它使艺术家的个性品质得以充分的展现。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中尚“气”的现象又有其深刻的民族根源,它是与传统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