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男生送什么礼物好: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14:18

妈妈觉得10岁的小明很难管教,告诉他不能做的事情,他总是和没有听见一样,仍然我行我素,而要他做的事情,即使是洗脸、刷牙这些日常事务也很难叫动。小明还特别容易生气,在指责他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时,常常发脾气,和父母吵架。妈妈感觉原本应该温馨的家就像战场一样,充满了争吵和指责,让她每天都筋疲力尽。

疲惫的妈妈来到了发育行为门诊,想知道怎样能让孩子听话,医生提出了四个建议:多赞赏孩子;尽可能少说孩子;一定要说时注意口气;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妈妈睁大了眼睛,这样能让孩子听话?这不是对孩子妥协吗!

医生告诉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你输我赢,只有双输和双赢。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行为规范,学会为人处事,家庭恢复和谐和温馨,这是对双方都有有利的。

让孩子行为规范包括两大方面:学习和维持良好的行为;减少和消除不好的行为。前者应该是重点。想想看,如果我们的上司不关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只有在犯了错后才关注和指责,我们会心服口服吗?会觉得上司的严格要求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吗?孩子也是如此,总是受到指责和批评,孩子会变得麻木或易怒。

将“我希望孩子改掉**毛病”变成“我希望孩子能够**”,你会明确希望孩子养成的良好行为。例如:

l   “我希望孩子改掉叫不动毛病”变成“我希望最多说两遍,孩子就开始行动”

l   “我希望孩子改掉发脾气的毛病”变成“我希望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生气时会回自己房间发泄,而不是对着爸爸妈妈吼叫”

列出你需要孩子学会的良好行为后,下一步就是睁大眼睛发现这些行为,创造机会或者引导孩子这样做,然后赞赏孩子,鼓励他能继续这样的行为。

“我明白了!”妈妈说,“你的意思是说,不能只看到孩子表现的不好的一面,要刻意关注孩子与之相反的好的行为,去表扬和鼓励他,让他愿意继续这样做。”

医生说:“你总结得不错!”

妈妈想了想,提出了疑惑:“其实我也表扬得挺多的,但是没有什么用,他好像不在乎。”

医生回答说:“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有时候我们会不动声色,内心却很开心。也有些时候表扬反而让我们浑身不自在,例如我们感到表扬是言不由衷、太夸张或者说的人另有目的的时候。表扬也要注意方法。”

医生请妈妈体验下,在下面假定的情况下,赞赏的反应。

情形I:准备出门,你精心打扮了一番,问丈夫:“怎么样?”

Ø        他抬头看了一眼,点头说:“很漂亮!”

Ø        他仔细看了看,说:“衣服显得你很苗条,颜色衬托得皮肤很白!”

情形II:儿子在楼下玩球,一位小朋友也想玩

Ø        小孩的奶奶对儿子说:“你最大方了,把球给弟弟玩下吧!”

Ø        儿子把球让给小朋友玩,他奶奶说:“你把球让给小弟弟,真是大方!”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赞赏所隐藏的问题。随口的赞赏可能还有下面这些反应:“他好像是顺口说说的”;“他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敷衍我”;“她这样说有目的吧”。

有益的赞赏应该是这样的:

1.      成人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他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

2.      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赞赏自己。

例如:

“真乖”——“我一说口渴了,你就端来了水,真体贴”

“今天表现得不错”——“你在8点以前就把所有的作业完成了,而且自己检查和改正了错误。今天的表现是五星级的!”

“这样表扬真复杂,我可能想不出这么多词。”妈妈有些为难。医生回答说:“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去体验并且详细描述出来,比只说一句‘真不错’要困难得多,但是这样才能让孩子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能力。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些难,但渐渐你会习惯,并且说得越来越顺畅。除了语言外,各种手势、微笑、点下头或者在肩上轻拍一下,这些动作或者表情也能传达出表扬的含义,这是你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孩子有这么多不好的表现,为什么要尽可能少说孩子?”妈妈继续问。

“忽视轻微的不良行为,只关注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得过多,孩子嫌啰唆,反而全都不听了。”医生解释道,“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想办法防止问题出现,帮助孩子表现良好,从而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如果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带上他喜欢的书籍和玩具,避免孩子因为无聊而生事。在孩子看电视节目时要他做事,不如等节目结束后再要求,这样成功的几率高很多。当然,孩子表现良好时,要记得用前面说的方法表扬和鼓励他。”

“即使是做到以上这些,孩子还是有些不好的地方需要指出,家长指出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口气和措辞,以免引起孩子反感。”医生补充说。

“和自己孩子说话还需要考虑措辞?”妈妈不解地问。

“是的,因为重要的是你说的他是不是能听进去。如果注意到以下几点,即使是指出孩子不好的地方,也不太容易引起孩子的敌意和反感。”

1.    尽量不要用“你”,而是指出你所看到的。

“你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快收拾一下”VS“桌子上很乱,需要收拾一下”

“你作业做的太慢了,快点做”VS“还有10道题没有作,加快速度”

2.    尽量不要用“不”,而是指出你期望孩子做到的。

“不要吵”VS“要等别人一句话讲完再说”

“不要粗心大意”VS“注意数字和符号有没有看错”

3.    不要对孩子下结论,而是就事论事

“你就是不爱学习”VS“已经7点了,作业还没有开始做”

“你怎么这样不听话”VS“我提醒两遍了,书包还是没有整理”

4.    不要牵扯以前的事情,只评价现在的事情

“以上4点可以减少指责的口气,把孩子的反感降到最低。如果你还不能肯定这样说是否合适,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别人对你说这样,心里会不会有不满。”

“如果我提出了要求,孩子还是不做怎么办?”妈妈问道。

“那就需要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医生回答,“家长提出要求不要超过两遍,第二次提出要求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是按要求去做,还是承受后果。如果孩子坚持不做,家长不用再多说,直接让孩子承受后果。只有坚持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你提出要求后马上行动,而不是叫不动。”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和负责任,通过承受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孩子能学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什么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孩子不良行为后自然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好好吃饭的自然后果是下午饿肚子;不做作业的自然后果是明天挨批评;早上磨磨蹭蹭的自然后果就是迟到。孩子承受了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可以学会改进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充当“消防员”总是替孩子收拾“残局”。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就给他吃水果、饮料或零食;孩子要迟到了,就开车或打的送去。想想看,迟到后自己的羞愧和父母火速送孩子上学途中喋喋不休的责备相比,哪样更能触动孩子改进?哪样更少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产生的结果是你不愿意见到的,例如不刷牙造成蛀牙,父母可以应用逻辑后果处理这些行为。这种“惩罚”对于孩子不良行为而言应该是符合逻辑、合情合理的。例如不肯刷牙,第二天就没有零食吃;用水枪射小朋友,就马上“没收”水枪。

“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比如说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他的笔,他非常生气,也把别人的笔摔坏了。我回家和他讲道理,他都明白,也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下次还是会同样做。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承受后果,所以他不能改正?”

“这和前面的情况不太一样,如果孩子知道应该如何做,却不肯做,我们会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但是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时,就不能这样对待他了。上面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不会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我们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控制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充当法官,让孩子站在审判席上接受处罚。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下次再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