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生花需要什么材料:从魏徵、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关系中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0:59

                  吴 双 江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
       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长孙皇后,13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参,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矣。”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皇后的很多话,在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相互的信任历经考验,所以,李世民是很听从长孙皇后的劝告的。
        李世民对魏征的纳谏也不是历来心平气和的,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一次魏征 在朝堂上给唐太宗提了意见,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气冲冲拂袖而去。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就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乡巴佬,整天找我麻烦,早晚有一天我会杀了他。这时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她就进到里间,改换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来向皇帝祝贺。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吓了一跳:这是为何啊?她说,史书上说,主贤臣忠,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能忠诚。魏征敢于提出很多意见,那是因为他效忠您,他敢于这样,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现在我有一个贤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贺吗?这是国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贺。 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征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毋庸置疑,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重用,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
       所以,魏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三人的关系是值得后人大书特书,也是那些执掌国家大权的人们应该效仿的。纵观中国历史,像李世民那样敢于纳谏的皇帝少之又少,像魏征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的辅佐大臣也少之又少,像长孙皇后那样一心为国家扶佐君王,为君王尽“善言”,保护良臣的皇后也少之又少。而独断专行,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甚至杀戮敢于直言的大臣的皇帝多之又多,皇帝身边吹牛拍马,喊“万岁”的人多之又多,夫荣妻贵,协助“皇上”陷害忠良的后妃们也不少。
         魏、李、长孙三人的关系能在中国延续下去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