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送点什么好:广东南雄发现一座明代古城堡(组图)- 被盗中国文物在加拿大展出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6:33

500件被盗中国文物在加拿大展出

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image41.360doc.com/DownloadImg/2011/10/2700/18888607_2.jpg&imgrefurl=http://www.taihainet.com/news/cnnews/2008-01-02/206651.html&usg=__7mDVdD8FUV2zepYVDm-6nvbiI5Y=&h=399&w=300&sz=12&hl=zh-CN&start=1&zoom=1&itbs=1&tbnid=Zz5tLqJ2rKwFyM:&tbnh=124&tbnw=93&prev=/search%3Fq%3D%25E4%25B8%25AD%25E5%259B%25BD%25E6%2596%2587%25E7%2589%25A9%26hl%3Dzh-CN%26newwindow%3D1%26safe%3Dstrict%26client%3Daff-cs-360se-channel%26hs%3DUUC%26sa%3DG%26channel%3Dbookmark%26source%3Duniv%26tbm%3Disch%26prmd%3Divnsu&ei=E0KgTZHUKdrQcIyf-IEC

www.taihainet.com 2008/1/2 14:56:46 东方早报 【字体:缩小 放大】

  • 被盗于古墓中的文物


    被盗于古墓中的文物

     早报记者 程奕 编译

      一场名为“出土珍宝:中国考古文物展”日前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艺术馆内举行。这些在中国出土的文物大多来路不明,对于这种通过非法途径取得的文物是否能获准其展出,在加拿大当地引发了一场争论。加拿大部分媒体称该次展览应取名为“盗墓者”,因为展出的将近500件文物多盗取于中国古代墓址。

      反映中国盗墓的猖狂

      文物被盗墓者盗取后,几经辗转,落入海外私人藏家手中。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已到足以办展览的地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长久以来中国盗墓现象之猖狂 。

      或镀金,或镶嵌有绿松石,此次展览中的每一件展品皆精雕细琢,传递着中国古文明的信息。展品年代跨度上至商朝,下至唐朝,而这当中青铜器又占了相当大比重。

      展品中包括觚、爵、簠、簋等酒具礼器,也有短剑、匕首等兵器。一件游牧部族所使用的坐垫,雕刻有豹子与公牛撕咬搏斗的图案,其工艺之精细,让加拿大观众叹为观止。“展品告诉人们,古人如何准备来世生活以及如何看待宇宙万物。” 维多利亚艺术馆的亚洲馆馆长巴里·提尔指着一面装饰有12生肖的铜镜说。另外,嵌银的车轴帽、长矛、弩机、带钩、尸体口中的玉石、手中的玉制小猪,都成为解读古人礼仪习俗的直接材料。

      500件展品整整占据了艺术馆的两大展厅,其中2/3为多伦多实业家、收藏家乔伊·塔南包姆(Joey Tannenbaum)的私人藏品。此次展出让艺术馆内来源于中国的永久性收藏再次受到关注。

      盗墓何以屡禁不止

      巴里·提尔承认展览的确具有争议性, “中国艺术最灿烂的艺术成就都被埋在了地下,而这些古代文明的杰作都是通过偷盗者之手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类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他说。

      在中国,各类大小历史遗址总数超过40万个,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墓葬,要在这么大数量的遗址周围设立防范几乎没有可能,盗墓现象也就因此屡禁不止。而近年来,随着古玩交易合法化,古代艺术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在利益驱使下,古墓中的宝藏时刻受到被不法分子盗取的威胁,一些不法交易商与盗墓者之间已在暗处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另外,现在还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来管制盗墓者的销售渠道,从陵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都在黑市交易,很多国宝级的古董就是从这些黑市流到海外的。

      “在加拿大,有些个人藏家只是觉得这类古玩摆放在家中,颇有欣赏价值,他们并非真正懂得文物背后的涵义,也不懂辨别真假、鉴赏优劣,这个展览让更多人萌发了去中国寻宝的念头。” 巴里·提尔对时下加拿大的“中国热”颇有心得,同时,他也是中国文物的专家。“在中国,每当兴建铁路或挖掘水井常能意外发现宝藏。” 他举例说,汉阳陵、汉景帝刘启墓就是在修建机场高速公路时发现的。虽均遭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彩俑彩陶。

  • 广东南雄发现一座明代古城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老人从深巷走来,让人恍如隔世
    古堡正门
    明代古城堡
    群山环绕的古堡

      南雄发现一座完好明代古城堡 占地万米的“世外桃源”曾为中原士族南迁避敌之所

      说起中世纪古堡,人们或许会想起欧洲那一座座神秘的尖顶建筑。但在粤北南雄最偏远的百顺镇,近日也发现了一座被重重大山深“锁”的明代古堡。

      这座神秘的古堡带着古代中原士族的贵族风格,寂寞地屹立于群山深处,既曾抵御过盗匪猛兽的洗劫,也曾庇护数代中原后裔,历经630年风雨沧桑依旧巍然不倒。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曾令华

      古堡之内机关重重

      “城堡名叫黄屋城,顾名思义,是黄姓人家居住的地方。里面机关重重,没有城堡居民带路,进去后就难以出来。”在土生土长的城堡人——百顺小学黄校长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深入古堡探秘。

      站在城堡的东门极目四眺,宏伟的城墙向山边延伸,一眼望不到边。高达9米多的城墙分为两部分,下部由质量上乘、手工精细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则是清一色的规整厚实的青砖砌成。城墙厚从70至170厘米不等。“原来每扇城门都有2套门,1套是木门,1套是铁门。铁门厚6厘米,木门厚10厘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校长说。

      风格独特的防御堡垒

      黄屋城其实是一座庞大坚固的防御性建筑。如遇敌情,城门一关便固若金汤,居民们可在巨堡中生产生活数月无忧。高大的城墙每隔3米左右就设有一个枪炮眼,能居高临下地予敌迎头痛击。城堡南门建有一个高10多米的碉堡围楼,厚厚的铁门奇重无比。这是供城堡居民进攻和退守的第一道防线。

      记者看到,古堡中的房屋之间全部都是用梁木连接,相互之间全赖其严谨的整体结构互相勾连。房屋不仅具有防震功能,还有较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冬暖夏凉。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技术之精湛,依明代科技条件而言非常罕见。

      走进城堡,一条条被岁月磨得又圆又滑的鹅卵石古巷伸向深处,寂寞而悠长。巷街两边全是老房子,几户人家对门而建,共用一个天井和门前水沟。雨滴从屋檐下丁丁冬冬滴下来,是寂寞的古堡六百多年来最动听的音乐。

      “堡民”只剩十多户

      黄校长说,旧时有黄、诸、严三姓共居城内,最旺盛时600多间房屋中共住了300多户人家。后来诸、严二姓迁往别处,只剩下黄姓人家。

      目前的古堡“原住民”大都耐不住城堡的陈旧与寂寞外迁,只余下10多户人。听到有说话声,偶尔有一扇门“吱呀”洞开,“谁呀?”随着一句地道的客家话,伸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相询。黄校长说,有的老人喜欢城堡的幽静淳朴和与世无争,在跟年轻人在外居住后,又重新搬回古堡居住。

      中原士族南迁避敌之所

      为了探究神秘古堡的来历,记者采访了南雄博物馆朱馆长。据介绍,唐宋时期,中原大批士族为避战乱南迁,多驻足珠玑、牛田坊一带。其后,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但也有部分氏族定居南雄,时称客家人。客家人初到南雄落籍,十分艰难,尤其到崇山峻岭寄居的,常受到盗匪、猛兽的侵袭,苦不堪言。客家人为在当地生息繁衍,不得不摆脱一家一户独居的方式,集资建城堡,住在高墙城堡里面。

      沉睡了630年的古城堡能否苏醒过来,承载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另外一种功能?当地许多热心人都期望着能有人前来开发,给古城堡穿上时代的新衣裳。

      “古城堡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距今正好630年了。古堡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600多间房屋,城内有街巷8条。”当地人、百顺小学黄校长说,大山深处的城堡历经630年风雨沧桑,通体难觅丝毫裂缝和倒塌之处,坚固异常,的确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