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床上一级床片女:关于西藏_地理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2:21
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这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地理学家将他称之为地球上独特的地理单元。
    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这里雪山连绵,景色壮观。
    青藏高原不仅有雄伟的雪山,纵横交错的河流,广阔的草场,还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高原湿地。
    在雪域高原,勤劳勇敢的藏民族与其它民族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明。
    藏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自古就有敬水、亲水、爱水的习俗。高耸的经幡就是藏民族敬水的标志。
    (我知道这些大家都知道,但还是啰嗦一下)

我们先从阿里地区说起。
    阿里地区土地面积为3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近十多年来,阿里地区先后批建了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80135.2公顷,占全地区面积的3.71%。
    湿地,按照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是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浅水湖泊、河流、泛洪区等),包括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以及海洋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
    阿里湿地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类型,主要分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大部分以湖泊湿地为主。这里湿润的气候和丰美的水草在高原上十分难得。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圣湖”湿地。

这个是阿里的简要地图。景点地图更易把风景名胜标注出来,不是我不喜欢严谨。


  玛旁雍措湿地

     2003年批建的玛旁雍措湿地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海拔4588米,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97498公顷。在藏语里“措”就是湖的意思。玛旁雍措是阿里风景最迷人的地方。湖泊伴着雪山和草原,坦坦荡荡,一望无际。佛经中说:由印度往北,过大山九座,见大雪山,即为曼陀罗修行之圣地。

     玛旁雍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是传说中的“圣水之王”。藏学家赤列曲扎在《西藏风土志》一书中说:“因为湖水是由冈底斯山冰雪融化而来的,湖面极为碧透清澈,可以看到五丈以下的鱼群,所以被教徒们称作佛祖赐给人类的甘露。”难怪,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给了她“西天瑶池”的美称。也许人间只有这弘湖泊,才能配得上这般的美称吧!佛教经典中将玛旁雍措称为“世界江河之母”,与“神山”冈仁布钦齐名。

     玛旁雍措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圣湖”。湿地,是以湖泊湿地为主的大型湿地,也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玛旁雍措湿地大致可分为三类,主要有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湿地内有苔藓植物7种,种子植物287种;有脊椎动物100种,包括鸟类65种、哺乳类25种、鱼类7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棕熊、水獭、雪豹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狼、胡兀鹫、高山兀鹫、猞猁、鸢、金雕、玉带海雕、草原雕、秃鹫、猎隼、红隼等,国家林业局确定的专项保护15类物种中有藏羚、黑颈鹤。
(在上面的风景图中相信大家能找到。)
找几张图片,大家可以看看其优美风景。

圣湖玛旁雍措
 
这个算是远观图吧,极美的。

下面来略微具体的说一下(我发现我真的很没条理)(
    玛旁雍错海拔将近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最深处81米,转湖周长大约90公里。坐落在冈仁波齐东南30千米,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玛旁雍错”,即“永远不败之碧玉湖”。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现存8座。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班公湖湿地

     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班公——东巧——怒江大断裂带的重要位置,这条裂带被认为是亚欧板块前端被印度洋板块抬升形成冈底斯山脉;而北面有亚欧板块主体的顶托形成背斜式隆起构成了喀喇昆仑山,在该区域形成巨大的倾斜。

     班公湖湿地是2002年批建的,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海拔4242米,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56303公顷。横跨中国与克什米尔地区边境,藏语称“格尔克喀那拉林错”,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因其形状狭长,形如天鹅,又因湖泊以及周围附近经常栖息一些黑颈鹤、红嘴鸥等鸟类而闻名,原名叫“昂拉瑞错”,藏语的意思为“天鹅湖”。作家子文在《西藏:永恒与短暂》书中写道:“湖面由三个狭长的小湖泊组成,一些水道与大湖泊沟通。湖水十分奇特,西边一半是咸水,延伸至克什米尔境内,东部则为淡水。狭长如带,东西长达150多公里,南北最宽处有15公里。湖心有著名的鸟岛,岛上湖鸥和野鸭特别多。”每年的五六月份,游人们乘游艇到岛上来观看鸟蛋和红嘴鸥。初次乍到你会惊奇地发现岛上遍地是鸟蛋和刚孵出的雏鸟可爱至极。此时你每走一步都生怕把鸟蛋或小鸟踩着,被惊吓的海鸥扑天而飞颇为壮观。

     班公湖中有鸟岛十余个,其中主要有夕戛勒岛、道握昌岛、道拉绕岛等。道拉绕岛面积最大,枯水期间可与湖岸相连。栖息在班公湖湿地及小岛上的鸟类很多,主要有斑头雁、红嘴鸥、棕头鸥、赤麻鸭、黑颈鹤、普通鸽鹅、凤头鹏赊、红头潜鸭、凤头潜鸭、普通秋沙鸭、白骨顶、岩鸽、细嘴沙百灵、粉红掠鸟、褐岩鹦、蓝点额、棕柳莺、黄嘴朱顶雀、高山岭雀和朱雀等。每年有数十万只鸟到班公湖岛屿栖息繁殖,岛上鸟蛋成堆,鸟毛遍地,来此繁育的成年鸟类更是铺天盖地,声闻数里,甚为壮观。

     鱼翔浅底就像鸟飞在天一样,班公湖的鱼也在清澈见底的水体中悠然畅游,直视无碍。班公湖主要鱼类有全唇裂腹鱼和高原裸裂尾鱼班公错亚种,鱼储量为4956吨。丰富的鱼类资源不仅构成了班公湖泊湿地的生物链,而且组成了班公湖丰富的旅游产品。动物天堂班公湖有野生动物近百种,湿地与荒漠、草甸生态系统,打造了野生动物繁衍栖息的天堂。沼泽中,黑颈鹤迈着优雅的舞步徜徉在它们的乐园;湖泊水面上,凤头鸟成双结对,旁若无人地演绛爱的独幕剧;而鸿鹅却在忙碌着渔猎的生活,潜鸭在水中倒立卖弄着花样游泳绝活儿。陆地的草甸与荒漠,可以看到奔跑的藏原羚,出没的藏野驴、机警的高原兔和喜马拉雅旱獭。更壮观的是:这里的天空,时常飞来一群群褐色鸟群,这里的水体,常常被密密麻麻的水鸟所覆盖。

     班公湖是世界著名国际高原湖泊,也是我国最长的湖泊。对旅游者来说,这里高原的另类世界,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碧湖、代表生命奇迹的班公柳、高原鸟类的天堂、典型的荒漠和戈壁、生命顽强的野生动物、教派汇萃的寺庙、五颜六色的经幡等独特的西域景观,是西藏高原景观的经典,对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总之,阿里“圣湖”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该湿地在调节气候,吸尘防沙,美化环境,增加空气湿润程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
(图上也有)

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该湖在我国境内约有400多平方公里,湖的长度约110公里,整个湖的面积约有600多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2至5公里,属内陆湖泊。最大水深为41米,平均水深5米。该湖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也就是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中部为半咸水湖,西部为咸水湖。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上面一点好奇特,大家注意围观】一半在中国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流向印度。湖面海拔高度4240米。

美歪了。
 
象泉河(Xiangquan He)
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河流。又称朗钦藏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源头海拔5300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全长309公里,流域面积2.276万平方公里。从源头至曲松多为上游段,长74公里,落差1023米,平均坡降17%;由曲松多至扎布让为中游段,长130公里,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为5.5‰。其中,札达以上为峡谷,以下为宽谷,水流较缓,河道分叉,多江心洲,支流较多,阶地发育;扎布让至什普奇为下游段,长105公里,平均坡降7.2‰,以峡谷为主,峡谷段河床宽仅20~50米,其余则宽约100~200米。象泉河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春小麦等。什普奇一带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是阿里地区主要农牧区。【河流两岸就是好地方】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 藏语称“森格藏布”,意为“狮口河”。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源出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部的森格喀巴林附近,源头海拔5164米,西流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汇合后,向西北流出国境后,改称印度河。在中国境内河长430千米,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千米。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革吉到扎西岗为中游段,长约173公里,中游段为宽谷;扎西岗以下为下游段,长约87公里,下游段有长约10公里的激流滩。地处西藏干燥地区,流域年平均径流深仅25毫米,水系不发育,主要支流有生拉藏布、公前河、赤左藏布、婆肉共河、朗久河、噶尔藏布等。河流除接受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外,地下水补给量占比例很大,约占年径流量的67%。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比较稳定。河水温度低,年平均水温3℃,河流结冰期长,一般于10月底出现岸冰,至翌年4月的中、下旬才完全消融,其中12月至翌年2月河流还出现封冻现象。
【好地方的哈】

   悲剧的吧,和政治占一点边的东西都发不上去】
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玛法木错以北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位于普兰县。最高峰为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喇嘛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此山为湿婆(Siva,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在苯教中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在西藏传说中,这里是神的居所。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间的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地势高耸,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印度河上源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北侧,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山南,进入印度境内称萨特累季河。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均为地震活动带,曾多次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与藏北内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北,并与后者大致平行。其走向受噶尔藏布—雅鲁藏布江断裂的控制。冈底斯山脉西起喀拉昆仓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北纬34°15,东经′78°20′),东延伸至纳木错西南(约北纬29°20′,东经89°10′),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海拔一般5500~6000米。西段呈东南走向,主要支脉阿隆干累山以同一走向并列于主脉北侧,山体宽约60~70公里。位于该段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梵文又称开拉斯峰),乃佛教著名圣山,在佛经中称为“底息”,为信徒朝拜巡礼之地,据说绕它转1圈可洗涤罪孽,10圈可以在轮回中免受苦难,100圈可升天成佛。该峰底部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上为厚达2000米的始新世砾岩和砂岩层;峰体呈锥状。在东经84°左右,山脉转为东西走向,山体渐宽,至东段宽达100公里。山脉中段因北西、北东两组构造断裂活动形成许多纵向块断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乱、脉络不清。东段海拔7095米的罗波峰为冈底斯山脉最高峰。
     冈底斯山脉开始隆起约当白垩纪中期,至早始新世后又经强烈上升。有人认为冈底斯山脉是印度地块与亚洲地块中晚始新世相撞、挤压、断裂与褶皱上升的结果,两地块的缝合线在冈底斯山脉南麓、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
   冈底斯山脉南侧即通称的藏南地区,气候温凉稍干燥,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为灌丛草原,较高地区为亚高山草原。这一地区草场辽阔,耕地集中,为西藏自治区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的地域。其北侧为羌塘高原内流区,气候严寒干燥,以高山草原为主。绝大部分土地只宜入牧绵羊和牦牛或为无人居住的荒寂原野。
冈底斯山西藏自治区冈底斯地区火山岩广泛分布。时间上从前震旦纪到第四纪都有不同的发育;分布地区上看,前二叠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西藏的东北部地区;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燕山期是西藏火山岩发育的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西藏的中南部地区;喜马拉雅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冈底斯地区和其北部的可可西里地区。
     剖面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由南向北可分为3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第二旋回由安山岩组成;第三旋回以含碱较高的粗面-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和安粗岩为特征。3个旋回反映了火山作用以间歇性的爆发和喷溢为特征,而且,从早期至晚期岩浆由中性向中酸性和偏碱性演化。
    冈底斯山位于冈底斯山脉中东段的这个铜矿带的远景资源量可达2300万吨。专家指出,这个铜矿带由三部分组成:冈底斯中南部的矿带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至40公里,远景资源量可达1500万吨以上;冈底斯南缘的矿带长100公里以上,宽约10至15公里,铜资源量可达300万吨以上;冈底斯中部的铜资源量远景可达500万吨以上。这一世界级铜矿带不仅蕴藏着大量的铜,而且富含铁、金等其他矿床,铁矿的远景量在两亿吨以上。随着这一地带十多个铜、金矿的陆续发现,地质工作者加快了工作步伐。
      冈底斯山又名“凯拉斯”,意为“雪山”。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印度有一寺庙叫“湿婆神庙”,印度语称“凯拉散塔”,其建筑结构也酷似此山。《往世书》还认为,印度教的财神阎婆罗所统治的国度就在此山,山周围的几座山峰就是财神的宝库。耆那教也视冈底斯山为一座有灵性的圣山,是该教创始人勒夏巴哈获得解脱的地方。
     佛教对此山有多种描述,按照密宗讲,它象征密宗中本尊胜乐和佛母金刚亥母;还有的佛教徒则认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围有五百罗汉侍守。苯教认为此山是万山之王,是诸天神的住处,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还有个苯教神祗住在此山。可见,冈底斯山在西藏宗教中的崇高地位。主峰冈仁波齐是佛教著名圣地。
     冈底斯山文化学家认为藏族文明的曙光——诞生在象雄中部的微莫隆仁地方。古代文献中说象雄西起大食,东至安多,而微莫隆仁大约在今冈底斯山下、玛旁雍措湖边的古格地方。因此,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周围是藏族文明的先驱苯教的发源地。事实上,微莫隆仁早已因是苯教创始人先饶米沃且的降生地而闻名。
     苯教发源于冈底斯地区,对它崇拜由来已久。巍峨的冈底斯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河流等大自然造就了崇尚自然界的苯教,而古代藏人又被这天地间的庞然大物所震慑,因此对它产生敬畏继而是崇拜心理,并尊它为象雄王国的神魂山。
     苯教还认为天像一盖伞,地像一莲花,冈底斯山就是伞把和莲花的根茎;它处于世界的中心,是诸天神的住处,是连接天上人间的天梯;祖师先饶米沃且之化身就是沿着天梯下凡的,还有360位本教的神住在此山中。
     冈底斯山不仅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发源地。有些学者进一步推测分析认为,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宗教,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属一个源头,最早都起源于冈底斯山。
  • 2010-3-6 11:15
  • 回复

   
【很神圣的感觉,总觉得西藏那儿的山水有一种圣洁,难以侵犯的圣洁】

其主峰,仁波其峰【白云掩映下,多了几分神秘】
  • 2010-3-6 11:23
  • 回复
  玛旁雍是在高原面上,近似圆形。而羊卓雍谷性很强,有许多枝杈。很多地方根本不像湖,像河。
    昔日的绒布冰川
【这是一个组图,从西藏旅游网站引过来的,本来想发超链接的,但是被当成广告了】
2004年9月,在海拔5900米,冰塔林已基本消失,可以看到的只是略有起伏的冰川

2005年6月,珠峰北坡海拔5300米附近的冰塔林已经彻底消融


    2005年5月,珠峰北坡海拔5900米的冰塔林及冰湖,冰湖已经开始融化,冰塔林开始崩塌与消融

1975年,可看到在高差达30-50米的冰塔林中分布着明镜似的冰湖


【看完了有种很心疼的感觉(这个应该不算跑题)】
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这两大冰川共同组成。珠峰地区是我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2.4公里,面积达85.4平方公里。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公里,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桥象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象是有意为两个陡坎“保媒搭线”。冰墙陡峭直立,象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最令人称奇的还要数那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在海拔5700米到6300米的地段,是“水晶宝塔”——冰塔林的世界。珠峰北坡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公里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有的象威严的金字塔;有的象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象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象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难怪人们都说,进了冰塔林,就把如同自己置身于上苍的仙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