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委书记黄维群:松紧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4:21
松紧, 矛盾 意拳练习对「松」和「紧」有严格要求,因为拳劲的产生源自意念和身体的松紧转换,所以在练习中往往要求学者对「松」和「紧」要理解得透彻,而站桩正正就是了解松紧的捷径。站桩要求形松意紧、松而不懈、紧而不疆、松肩垂肘、肩撑肘横、头顶悬、胯后靠下坐脚下踩、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初学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要求很矛盾,无从入手。我认为无论是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一些客观标准,表面看来的确很矛盾,例如站桩时要求「松肩垂肘」但又要求「肩撑 肘横」,让人听来有点无所适从,常碰到有些学员问我这样到底是要求我们的肘向下沉还是往横撑,我认为都不对,应该同时具备两种要求才对。我会将这些原则和 要求理解为一些客标准或底线,单以此为例,松肩垂肘和肩撑肘松虽然表面上各自代表着某种状态,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是有根据的。意拳要求「斜面三角」, 三角形间架的支撑力要比长方形来得结实,「斜面」是相对于「平面」而言,何谓「平面」?我理解为水平线和垂直线,斜面三角的间架应该处于和这两条线成夹角 的线才对。如果单纯要求松肩垂肘,那肩松多少、肘垂多少才合理?如果单纯要求肩撑肘横,那又应该肩撑多少、肘横多少?如果要同时具备这两种要求,那斜面三 角的间架不就出来了吗?站桩的练功要领很多时都是这样,又要求这又要求那,又不要这又不要那,就如上述的,松和紧、动和静、下沉和横撑等等,其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学者在这些要求之上慢慢揣摩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间架。例如站桩时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疆」,但又要求「松多紧少」,试想当你肢体完全松懈是没可能形成架间的,但过度用力维持架间导致肌肉疆紧又不附合练功要求,松要松多少?紧要紧多少?这样你就得从中找到附合这些要求又适合自己的间架了。
最近这半年由于工作和学业非常繁忙的关系,除了一星期两课教拳之外平日就只能坚持个多小时的站桩和走步练 习,想不到这半年的专注练习反而带给我进一步的提升。我对「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有了新体会,将这种站桩运动体会套用在试力、推 手、发力会更加得心应手、更舒适得力、发力更脆更冷。这种状态是精神的、无形的,很难用笔墨形容得透。我感觉到站桩时精神很容易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意力在 有意无意之间,形体越松反而越得力,外形动作幅度越细,意念越集中,阻力感反而增强但股肉却不紧张,然后就会开始自然产生一种蒙蒙眬眬的感觉,精神有点抽 离但却清楚感到血气在身体内的流动,整个身体有种实在感,但却很松,由有意到无意,由做作到听任自然,训练得有个过程,但功力越深进入状态就越快进入状 态,现在就是身活上也在摸劲,随时随地皆有拳意,这种感觉很奇妙。上述种种实在很难用文字描述得准确和清楚, 希望大家多揣摩体会。我在课堂上会向学员示范和比较,这从外形上看跟无意念假借或完全「不动」的站桩几乎无分别,但只要让学员触碰身体,例如让他扼着我的 手臂,他就会体察到当中的分别,有与无只之一线之差,从外形上看就只差这么一点点,可是内容上却是大大不同了。以前不是没有这种感觉,只是近来体会越来越 深,感觉就越来越透彻。
一直以来恩师姚承荣先生对我作出了很多指导,当中有些是重点式因材施教的,有些是课程式的,还让我随便发 问,我想学什么他都会教。一方面意拳没有套路练法,省去了形式上一式接一式的限制,另一方面他的教法很灵活,有些不是一时三刻能做到的,反正在有相当基本 功的基础之上,现在先听听待有个概念之后,慢慢循序渐进练下去以后总能做到的,他也会不时纠正我的毛病,我还有很多课题正在消化中,上述各种体会和要求, 其实他早就教过我,只是有时「时候」到了就自然会领悟到,逼也逼不来,功到自然成。我爱练意拳就是因为这种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满足感。我觉得练习意拳的「提 高」其实就是「进深」,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拳艺往往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深入」进去,这些体认是逐渐强化的,越往内深入,意中力的精纯度越高,练起来就 越舒适得力,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很多练功体认都是由「无」练到「有」,但在这个「有」之中却还有很多「层」,学者必须慢慢叠加和累积,常见到很多意拳同 学练到「有」就停下来了,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意拳,拳艺就因此而止步了,其实这还很粗糙,有待精益求精,姚老师常劝我们要把拳练得细、练得透,我觉得这个 由「无」到「有」之后才是一个新开始呢!正如王老曾言:「始可学拳」。我还在不断学习中,虽然已经进深了很多,但却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提 高,如有错漏或不同意见,请不吝指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