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ms177:重建我的北京——品北岛新作《城门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0:16:25
  北岛没有完成他的承诺。
前言里他说,要“用他的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在这些流于自然而不失精致的散文里,他做到了很多,却独独没有做到重构一个城市的承诺。这是一个童年的记忆和印象在时间中的投影,至于投影到哪一座城市去却并不重要。当然我知道这是多么困难的工作,因为北京的多元:北岛试图重构的这个北京,和当代文青们迷恋的百花深处并不是一个北京,和老舍笔下的市井帝都并不是一个北京,和梁思成痛心疾首没有救下的八臂哪吒城并不是一个北京,甚至和他同龄人四十年后记忆中的童年光影也不是同一个北京。
“重建我的北京”后面还有一句,“用我的北京否定如今的北京”。我相信这种否定是北岛个人的否定,他要用文字重现记忆中的光与影,否定一个面目全非却又实实在在的“故乡”。他宁愿相信这个面目全非的故乡只是一个假象,宁愿文字的背后空无一物。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一旦回去,故乡就成了他乡,灵魂漂泊居无定所,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我是倒着看这本书的,从“父亲”——“四中”——“十三中“一路向前,如果不是最后看到前言,我有可能把评价提高一个或者两个档次。
我是曾经的四中人,能想得起来的校友有李敖、于丹、陈凯歌。李敖去清华北大演讲之前也回了趟母校四中,只不过不见诸于报端。陈凯歌在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正与一个叫胡戈的人闹得不可开交,他的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地步”成了师生之间的笑谈。不过即便我们再鄙视他,短短十分钟的“百花深处” 还是挺见功力的。于丹的发迹让我想起当年高考报志愿时,年级组长无意中说,这么多年以来四中只有三个人上了北大中文系。我们很理解地说:四中人打算实业救国。北岛“四中”的这一篇让我感慨良多,解释了多年前暗淡血色的真实,甚至也解释了多年之后的一片分数至上主义中难得的定力和从容。
“光与影”试图描绘北京的色调,在我看来北岛的北京是三种颜色交织的城市。首先是介于胡同院墙的深灰和大雪无痕的白色之间的颜色。灰白色贯穿了几代人的记忆,直到被高楼大厦取代。其次当然是暗淡的血红色,是疯狂的眼睛中血丝的颜色。最后是作为点缀的亮色,就像鲁迅《故乡》里闰土的银项圈,就像《药》里夏瑜坟前红白的花。之于北岛,也许就是城墙之上的嫩柳,或是鸽哨响彻的蓝天吧。
*******************************我是多说两句的分割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北京如果想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这句话被普遍引用,有人认为是该总统说得不多的明白话之一。但是这个变化已经开始了,就不能停下来啊,因为即使是变化之后一个像极了纽约的北京,也要比变化之中四不像的这个北京强啊。这个变化不是七十年代拆毁文物开始的,不是九十年代大面积毁掉胡同开始的,不是近十年以来地上地下大修土木开始的。上溯到六十年前,下推至六十年后,我们都处在 这个巨大的转折之中,用之前和之后的标准衡量,我们这个阶段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变化之中的人以十年或者五年为纪元,得到一些也失去一些,都很不情愿。 也许六十年之后的人会感谢我们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牺牲了怀旧的感情和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他们也许会理解我们现在的痛苦,毕竟人家已经过渡到中级发达国家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