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租界历史论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则徐妙对传美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58:22

林则徐妙对传美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这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久传不衰的“为学”与“为人”妙联。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曾在浙、苏、鄂、豫、陕、甘等地任职,政绩卓著,后官至湖广、两广、云贵、陕甘总督,清末著名爱国英雄、政治家、外交家,工联语,擅书法,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清廉正直,关心民瘼,多受谗害,曾被流放新疆,但爱国爱民之心不泯,在新疆勘垦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晚年因病退职还乡,有《云左山房文钞》、《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传世。
    据说林则徐年幼时即天资聪颖,又勤学苦读,因而智超群才,名扬乡里。他幼承庭训,4 岁起读书写字,7 岁就已能写出好文章,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 岁中进士。
    在村塾读蒙馆时,有一天学馆放学,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群人对着池塘里嬉水游玩的鸭子,正在作对联取乐。有一个出句说:
    母鸭无鞋空洗脚。
    众人一时对不出好句来,正在踌躇切磋,不料人群后边有一童声顺口对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①关于此联,民间又传为某生对一放鸭老翁出句。异文联作:鸭婆无鞋勤洗脚;鸡公有髻懒梳头。
    众人一听,大为惊异,扭过头来一看,见是幼小的孩童林则徐,更为惊异,无不拍手叫好,一时传为佳话。有一次,老师出“以”、“之”两字的题目,要求每个学生拟一副对联,将这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中。林则徐稍加思索,最先交卷。原来他拟的对联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
    ②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另有一说称为林则徐被充军戍边,与家人告别时口占。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即如果有利于国家,我可以不避生死地去努力从事,怎敢因有祸就避、因有福就趋呢?不仅对仗工整,辞恳意深,而且抒发了他的壮志和抱负,受到先生连声夸赞。
    少年时代的林则徐不仅读书认真刻苦,而且常将自制的对联写出来,贴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断地砥砺自己奋发向上。他曾写过这样一联:
    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矢志要“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刻苦攻读,勤学不懈。
    林则徐13 岁那年的一天,老师带他和其他同学游览福建鼓山绝顶峰,一时兴起,以“海”、“山”为题,让学生各拟一联。当其他同学还在苦苦构思时,林则徐已敏捷地吟成一联道: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③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从字面及平仄两个方面分析,异文联不合联律。此故事乃林则徐第五代孙女林子东所谈。
    有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去玩。姑父家的大厅门槛特别高,他因幼小,难以跨越,只好扶着门框进入。姑父见状,笑着出句:
    神童足短。
    林则徐随口答对:
    姑父门高。
    ④关于此联本事,民间说法颇多。一说为李东阳幼时对皇帝出句。一说系于谦幼时对某官出句。还有说李梦阳、林文斌、丘逢甲、蔡锷的,也有说解缙对宗师的。
    当他走进大厅,见厅内有一面大穿衣镜,便在镜前手舞足蹈起来。姑父看他活泼可爱,又笑着出句戏他:
    山鸡舞镜。
    林则徐闻句,立即停止动作,正色答道:
    天马行空。
    这天晚上,月明如昼,姑父家来了许多文朋诗友,有个客人听说林则徐有“神童”之称,便出句试探林则徐: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林则徐略一思索,应声对道: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⑤民间另传此联系明代叶向高与新科状元翁正春斗对时所对。其时二人还对了这样一副妙联:七鸭浮江,数数数,三双多一只;尺蛇入穴,量量量,九寸零十分。
    博得在座客人们的一片喝采声。
    林则徐13岁那年,参加郡试,考试结果,林则徐和一位老童生的成绩最优,难分上下,最后主考决定面试才学,以定高下。面试时,主考官思索片刻,出句道:
    童子何知?
    让林则徐和那位老童生当场答对。主考话音刚落,林则徐应声对句:
    大人利见!
    博得一片赞许声。
    那位老童生一时应对不出,只得叹服:“老夫耄矣!”林则徐顺利地通过面试,被选为魁首。
    后来,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有清一代多才多艺、能诗擅文的名臣,生前曾撰制、书写过许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对联,其中不少是脍炙人口、犹如座右铭般的格言警句联,至今仍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林则徐任江苏廉防使时,曾在大堂亲自榜书对联一副: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⑥有人考证此联原是明代王阳明为官时所题写。又传清代先进思想家魏源1849 年到扬州府兴化县任后,也于衙署各处书写过与此类似的对联。但多数联书均将此联抄反了,以下联作上联,以上联作下联。有传林则徐此时已升任江苏按察使。据考证,“按察使”之说是正确的。
    上联鼓励人们敢于给自己提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下联号召人们大胆揭露贪官污吏,提醒自己了解群众的情况和疾苦。全联虽只8字,却无异于一篇通告和“就职演说”。
后来,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积极抗英,查禁鸦片。这时,他又亲自在总督府衙题书堂联一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从谏如流;下联则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到光明磊落,刚直不阿。这深蕴哲理的杰作,一直为世人称道不已。
    定而后能静;言之必可行。
    是这类对联中的又一佳构,语出《四书》。
    林则徐还撰制了大量的名胜联、题赠联、哀挽联等佳作。如他题北京陶然亭联:
    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⑦此联与乾隆进士翁方纲所题陶然亭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翁方纲联云:烟笼古寺无人到;树绮深堂有月来。
    又如他题赠书法家香海上人一联:
    右军帖许怀人集;兴嗣文宜智永书。
    ⑧据考证,此联约写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四月间。乃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经洛阳时在姻亲叶中芦府上小住,为慕名而来求字的洛阳郊外东大寺香海上人所书。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
    及题赠梁章钜联:
    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⑨《楹联三话》对此联记述颇详。林则徐还作跋于联上。其时林则徐已六十有三。
    林则徐14 岁时,于鳌峰书院与梁章钜初识,自此一生交谊甚殷。此联被梁章钜悬示后,一时众目快瞻,脍炙人口。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这是林则徐书赠湖南沅陵县令的一副对联,“揄扬官清,如水中着盐”,语言质朴,言简意赅,格律严谨,旨趣高远,胸襟开阔,意境深远。难怪吴恭亨在其《对联话》中收录此联,并评之曰:“以联庆贺人易工,投赠人难工;投赠联八字以上易工,七字以下难工。上篇录林文忠‘一县好山’七字联,固高不可攀矣。”⑩
    ⑩据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一·杂缀一》、《对联话·卷十二·杂缀二》。
    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道光进士,年轻时就很有些才气,初任监察御史、知府等职,后入湘军幕,升任江西巡抚。正因为年轻有才,沈葆桢未免流露骄傲情绪。有一天,他写了一副咏月联: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意思是弯弯的一钩残月已足以照亮天下,又何必要那银盘一样的满月呢?联中流露出一股自满自足的“到顶”情绪。这副对联被林则徐看到后,林则徐并未向沈葆桢打招呼,只是悄悄提笔把下联中的“必”字改为“况”字,使对联变成: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虽只一字之改,含意却大相径庭,由自满自足的口吻一变而成为壮志凌云的生动写照。沈葆桢受到老丈人这一无言的批评后,满脸羞愧,从此更加虚心,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后任福州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巡视海防,加强对台湾省的管辖、防务和经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又兼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福州西湖内有“荷亭”,是林则徐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亭后有宋代名臣李纲祠。林则徐曾为李纲祠撰联: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联句虽短,但含义深长,既是对古人的怀念和歌颂,也是自身的写照。
    林则徐到广州奉命实行戒烟,刚一到任,就立即训练官兵,并建立演武厅,还在演武厅亲笔撰书对联一副,悬挂出来,表明心迹:
    小队出郊野,原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小队出郊”语出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问柳寻花到野亭。”“野”指遥远的郊野。《尔雅·释地》有句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七萃”指七支精干的队伍,原指周王的禁卫军,后泛指精干的队伍。由此联可以看出,林则徐从一开始戒烟,就决心认真备战以巩固国防,只可惜他这样的有识之士不仅不能施展其才,反倒被昏庸的朝廷所害。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林则徐禁烟抗英。在英国侵略军攻打虎门时,关天培率领官兵浴血奋战,终因孤立无援,壮烈牺牲,虎门失守。
    噩耗传来,林则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这是清廷内顽固的投降派如琦善之流的恶政造成的悲剧,便奋笔疾书,写成挽联一副: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此联有人记作: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毁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估计有误。
    挽联写好后,林则徐派人送往江苏淮安府。关天培的母亲接到林则徐的挽联,十分感动,也十分重视,但因尺寸太小,便请周木斋重抄大幅,再悬挂出来。周木斋是当时淮安府第一流的书法家,他读完挽联吃了一惊,呆在一旁不敢落笔。关母见状,小心求教。周木斋小声说:“林大人此联,有一个字我不敢写,就是‘何人’的‘人’字。”关母点头称是,这些人都是皇上的心腹重臣,谁敢得罪呀?两人思前想后,只好违心地将“人”字改为“时”字。重抄后,两人同时叹气道:“这是不得已呀!”林则徐任清朝河道总督治理黄河时,曾在他的书房题书过这样一联:
    春从天上至;水由地下行。
    他还在客厅里题书了这样一联:
    芦中人出;河上公来。
    这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林则徐以禁烟“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罪名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经当时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推荐,林则徐从扬州奉命折回东河“河工效力,在东河工次时,有题所居室”联。《对联话》评此联“语绝阔大”,《冷庐杂识》则称其“雅切,人咸叹其工妙”,“极堂皇名贵”。
    明代著名学者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曾潜心钻研水利学。为了纪念他,人们为他建了庙祠。林则徐曾为嘉定归有光祠题联,极力赞扬归有光的务实精神和为水利科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联曰:
    儒术岂空谈,水利成书,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犹如七子也心降。
    此联民间传说及有关记述有异文。一作: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犹如七子也心降。一为:儒术岂虚传,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犹如七子也心降。
    联中巧妙地嵌入“水利专家”4 字。从这些对联可以看出林则徐对水利科学和水利事业的关心,亦可见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可贵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的女儿也极有文才,虽为巾帼,却具男儿英雄气概。她生于中秋,又死于中秋,逝世前曾撰一联自挽,算是对其夫及儿女的临终嘱咐。联曰: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倘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同类对联故事,民间传说颇多,对联也互有异同。一为清末李文田的妻子32 岁时得一顽症,久治不愈。临终前自撰一联云:我别郎君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他年重结良缘,莫向新妻谈旧妇;儿从乃父勉为!小孩子终当有母,异日复承庭训,须知后母即亲娘。关于此联本事,民间又传为明代状元康海之妻临终书联别夫、民国时焦易堂之妻临终自挽。有“天国文士”之称的太平天国约士(举人)陈细怪,曾写了一副挽妻联,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跟我半生,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嘱卿来世,不是齐眉夫妇,莫到人间。
    此联无一字不工、无一字不贴切,虽字面上无一悲楚语,但诵读之后莫不使人凄咽。由此亦可窥见林则徐此女的宽广胸怀和不凡文才,亦可由此推知林则徐的家教了。
    由于投降派的出卖和诬陷,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充军到新疆伊犁,但他胸怀坦荡,对清廷仍一片耿耿丹心。在离广州途中,他在清远县飞来寺题书一联,表明自己在粤办事毫无愧怍的心情:
    孤舟转峡惊前梦;绝蹬飞泉鉴此心。
    在流放新疆的3年中,林则徐一边致力于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创制农具,一面仍在关心着动荡的社会和不定的时局,又迫切希望再度出山。曾和他一起在浙江镇海前线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黄冕(字南坡)也被诬陷而流放新疆,二人在伊犁来往甚密。后黄冕被朝廷免罪召回,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林则徐特意书联一副相送: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
    这副对联既表达了他对朋友的祝贺,也抒发了他渴望早雪诬冤、报国杀敌的心愿。
对林则徐来说,联语和诗文一样,成为他抒发感情、表明心迹、联络亲友、寄托哀思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遇见美景,他咏之以联;欲抒情怀,他撰联倾吐;见亲友故旧或发现人才,他就主动赠联;亲友或死难,或病逝,他更挽之以联,一泻胸中沉郁。也许是林则徐与对联有缘或于对联有特殊喜爱,他流放新疆伊犁被赦后,在玉门与前来接他的长子林汝舟相会,本打算小住后即加速赶路,但在行馆门口见一副对联:
    鹤鸣九皋其子迎;鸿飞遵渚我公归。
    于是不自觉地跨进行馆,在那里住了下来。
    林则徐被赦后,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福建同乡邱景湘(镜泉)因案遣戍出关,过陕西时,林则徐厚赠行资,并制联以送:
    无端风雨惊花落;更起楼台待月明。
    另有民间传说及记述称此联系林则徐在伊犁时所书。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偶有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
    正是他受遣后寻求救时报国方案,盼望祖国独立强盛心境的真实写照。因此联文笔隽秀,情高韵雅,流传很广。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八月,林则徐因病奏请开缺,不久获准回福建老家养病,住在故居文藻山。这时他写对联道: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此联有关记述中有异文。如吴恭亨《对联话》记作: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放怀千古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这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他因病不能为国效力的心情。尽管年老病重,但他仍不知疲倦地学习,力图保持“老犹明”。他还为故居书房写了这样一联:
    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林则徐后由云贵总督任因病告归,仍回福州文藻山(云左山房),度过了7 个月归隐林下的恬静生活,仍不忘题联表明心迹。如他为旧居所题一联:
    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
    林则徐一生为国为民,廉洁自守,晚年退居故里后,常约集乡中才人新秀,到家中会文,并奖掖优秀者,念念不忘教育晚辈。
    林则徐的一生,是光辉而坎坷的一生。他在宦海中沉浮了近40 年,从京官的编修、御史,到外官的监司、督抚以至钦差大臣,宦迹所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中原腹地到西南边疆;他经历了不少政治风浪,也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是我国最早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伟大民族英雄之一。